第二篇管理的职能 第三章、计划与控制 第一节决策与计划 、决策的基本概念 1.决策的含义 所谓决策是一个组织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拟订多种可行方案,并在其中选择出最 优方案准备实施的活动,也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 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 (1)决策是管理行动的基础和内容 (2)决策是有目标的行动。 (3)决策要有备择方案 (4)对备选方案必须进行因果分析和综合评价 (5)决策方案的确定原则 2.决策的前提条件 事实前提一 ·是指组织在进行决策时所处的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环境、人口和文化 教育环境等,它们是决策的客观前提。 价值前提 是指决策者自身已有的价值观和价值系统,它们是决策的主观前提。 问题讨论:影响决策的因素有那些? 二、决策的类型 1.按照决策的重要程度、调整对象和涉及的时限分类: (1)战略决策:(2)战术决策。 2.按照决策的重复性分类:
第二篇 管理的职能 第三章、计划与控制 第一节 决策与计划 • 一、决策的基本概念 • 1 .决策的含义 所谓决策是一个组织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拟订多种可行方案,并在其中选择出最 优方案准备实施的活动,也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 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 ( l )决策是管理行动的基础和内容。 ( 2 )决策是有目标的行动。 ( 3 )决策要有备择方案。 ( 4 )对备选方案必须进行因果分析和综合评价。 ( 5 )决策方案的确定原则。 2 .决策的前提条件 事实前提 --- • 是指组织在进行决策时所处的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环境、人口和文化 教育环境等,它们是决策的客观前提。 • 价值前提 --- • 是指决策者自身已有的价值观和价值系统,它们是决策的主观前提。 • 问题讨论:影响决策的因素有那些? 二、决策的类型 • 1 .按照决策的重要程度、调整对象和涉及的时限分类: ( l )战略决策;( 2 )战术决策。 • 2 .按照决策的重复性分类:
(1)常规决策;(2)非常规决策。 3.按照决策条件和结果的可靠程度分类 (1)确定型决策;(2)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3)不确定型 决策 4.按照决策的主体分类: (1)个体决策;(2)群体决策 、决策目标与决策过程 决策目标及其特性 (1)决策目标的多重性 (2)决策目标的层次性 (3)决策目标的关键领域 2.决策过程 决策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 (1)发现问题和确定目标 所谓问题,就是应有现象和实际现象之间所存在的差距。发现?问题、确认问题 这是决策过程的起点 (2)拟定备择方案 (3)评价和选择方案;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4)决策的实施与反馈 宣传教育;局部试行;追踪决策 四、计划及其基础工作 1.计划的概念 ·计划是决策实施的安排,它包括对事项的叙述,目标和指标的排列,所采取 手段的选择,进度的规定等,这一项基本的管理活动就是计划。计划工作的概念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计划包括制订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査计划的执行情况等整个过程
( l )常规决策;( 2 )非常规决策。 • 3 .按照决策条件和结果的可靠程度分类: ( l )确定型决策;( 2 )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 3 )不确定型 决策。 • 4 .按照决策的主体分类: ( 1 )个体决策;( 2 )群体决策。 • 三、决策目标与决策过程 • 1 .决策目标及其特性 ( 1 )决策目标的 多重性 ( 2 )决策目标的 层次性 ( 3 )决策目标的 关键领域 2 .决策过程 决策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 ( 1 )发现问题和确定目标; 所谓问题,就是应有现象和实际现象之间所存在的差距。发现?问题、确认问题, 这是决策过程的起点 ( 2 )拟定备择方案; ( 3 )评价和选择方案; ——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 4 )决策的实施与反馈; —— 宣传教育;局部试行;追踪决策。 四、计划及其基础工作 • 1 .计划的概念 • 计划是决策实施的安排,它包括对事项的叙述,目标和指标的排列,所采取 手段的选择,进度的规定等,这一项基本的管理活动就是计划。计划工作的概念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广义的计划包括制订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等整个过程
·狭义的计划指制订计划,即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确定组织的目标和为了达 到决策目标而提出实现目标的安排。 2.计划工作的三大基础 (1)初始决定(决策)。这是计划的前提条件。没有初始决定,计划工 作没有开展的理由,当然也就无法开展了 (2)考察内外环境。如果对内外环境不了解,不清楚环境在未来的变化 趋势,就无法做出合理的计划。 (3)制定目标。没有目标,计划工作将迷失方向,也无法控制计划工作 过程和检验计划的执行结果。 五、计划分类、原则、过程 1.计划的分类 (1)按计划对企业经营影响的范围、程度 战略计划:是关于企业活动总体目标和战略方案的计划,时间跨度长,涉及范 围广,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作业计划:是关于企业活动具体如何运作的战术计划,主要用来规定企业经营 目标如何实现的具体实施方案和细节,时间跨度较短,涉及范围较窄,可操作性 强 (2)按计划的内容和组织职能 综合计划:对企业经营活动各方面所作的全面的规划和安排; 职能计划:是对某一职能部门或专业领域所作的计划 (3)按计划的期限 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等。一般来讲期限在1年以内的为短期计划,1 年以上5年以内的为中期计划,5年以上的即为长期计划。 (4)按计划内容的明确程度与约束力 指导性计划:只规定一些一般性的方针,指出行动的重点,但不局限在具体的目 标或特定的活动方案上; 指令性具体计划:则要求有明确的可衡量目标以及可操作的行动方案。 2.计划管理的基本原则
• 狭义的计划指制订计划,即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确定组织的目标和为了达 到决策目标而提出实现目标的安排。 • 2 .计划工作的三大基础 • ( 1 )初始决定(决策)。这是计划的前提条件。没有初始决定,计划工 作没有开展的理由,当然也就无法开展了。 • ( 2 )考察内外环境。如果对内外环境不了解,不清楚环境在未来的变化 趋势,就无法做出合理的计划。 • ( 3 )制定目标。没有目标,计划工作将迷失方向,也无法控制计划工作 过程和检验计划的执行结果。 五、计划分类、原则、过程 1 .计划的分类 ( 1 )按计划对企业经营影响的范围、程度 战略计划 : 是关于企业活动总体目标和战略方案的计划,时间跨度长,涉及范 围广,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作业计划: 是关于企业活动具体如何运作的战术计划,主要用来规定企业经营 目标如何实现的具体实施方案和细节,时间跨度较短,涉及范围较窄,可操作性 强。 ( 2 )按计划的内容和组织职能 综合计划: 对企业经营活动各方面所作的全面的规划和安排; 职能计划 : 是对某一职能部门或专业领域所作的计划。 ( 3 )按计划的期限 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等。一般来讲期限在 1 年以内的为短期计划, 1 年以上 5 年以内的为中期计划, 5 年以上的即为长期计划。 ( 4 )按计划内容的明确程度与约束力 指导性计划:只规定一些一般性的方针,指出行动的重点,但不局限在具体的目 标或特定的活动方案上; 指令性具体计划:则要求有明确的可衡量目标以及可操作的行动方案。 2 .计划管理的基本原则
计划制定过程 (1)准备阶段。要做的工作包括收集有关情报资料,分析内外环境,确定计 划目标。 (2)选择阶段。主要工作包括拟定备择方案,通过各方案的评价分析选择最 满意方案。 (3)形成阶段。该阶段要做的工作包括拟定派生计划,编制预算 第二节管理控制 、控制工作的必要性 1.控制的目的 控制工作的最高宗旨是实现组织的目标。有以下两个目的 (1)“维持现状” (2)“打破现状”。 2.控制要解决的问题 (1)“急性问题”:经常产生的可迅速地、直接地影响组织日常经营活 动的 (2)“慢性问题”:长期存在会影响组织素质的 3.控制工作的必要性 任何组织、任何活动都需要进行控制 控制工作与管理的其他职能密不可分 控制与计划、组织、领导的关系。 、有效控制的基本要求 控制要有预见性和可操作性 个真正有效的控制系统应该能预测未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偏差,预先采取 措施,调整计划,而不是等出现了问题再去解决
计划制定过程 ( l )准备阶段。要做的工作包括收集有关情报资料,分析内外环境,确定计 划目标。 ( 2 )选择阶段。主要工作包括拟定备择方案,通过各方案的评价分析选择最 满意方案。 ( 3 )形成阶段。该阶段要做的工作包括拟定派生计划,编制预算。 第二节 管理控制 一、控制工作的必要性 1 .控制的目的 控制工作的最高宗旨是实现组织的目标。有以下两个目的: ( 1 ) “ 维持现状 ” ; ( 2 ) “ 打破现状 ” 。 2 .控制要解决的问题 ( 1 ) “ 急性问题 ” :经常产生的可迅速地、直接地影响组织日常经营活 动的; ( 2 ) “ 慢性问题 ” :长期存在会影响组织素质的。 3 .控制工作的必要性 任何组织、任何活动都需要进行控制 控制工作与管理的其他职能密不可分 控制与计划、组织、领导的关系。 二、有效控制的基本要求 1 .控制要有预见性和可操作性 一个真正有效的控制系统应该能预测未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偏差,预先采取 措施,调整计划,而不是等出现了问题再去解决
控制的最后落实应是纠偏措施的实际贯彻,并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因此,这些纠 偏措施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这就需要对不具备实际条件的措施加以调整。 2.控制要具有弹性并注重例外情况 为了使控制与实际相吻合,应考虑多种方案及可以允许变动的幅度,从而使控制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提高控制效果 控制的重点应是针对事先未能预料而实际发生的例外情况。例外情况的出现,由 于缺乏准备而措手不及,造成的影响更大,因此要求我们集中精力迅速而有针对 性地加以处理。 3.控制要有全局观念并注重效益 在组织结构中,各个部门及其成员都在为实现其个别的或局部的目标而活动着。 进行控制工作时,应有全局观点,要从整体利益出发来实施控制 注重效益:首先必须认识控制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工?作, 耗费之巨大正是许多应予控制的问题没有得以控制的重要原?因,因此要考虑控 制的经济性。 其一是要实行有选择的控制 其二是要?努力降低各种耗费而提髙控制效果,改进控制方法和手段 三、控制的类型及其适用性 控制需要信息反馈。在信息反馈过程中,既有实时信息,也有“时滞信息” 因此,经常在信息反馈和采取纠正措施之间出现时间延迟,以致纠正措施往往作 用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上。根据纠正偏差措施的作用环节不同,可将控 制分为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三类 1.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也称为预先控制,它是通过观察那些作用于系统的各种可以测量的 输入量和主要扰动量,分析它们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关系,在这些可测量的输入量 和主要扰动量的不利影响产生以前,及时采取措施,从而消除其不利影响。 应用前馈控制,可以避免反馈控制因“时滞”所带来的损失。 问题讨论:有人认为计划工作是“超前的”,而控制是“事后的”,这种 说法对吗?。 2.现场控制
控制的最后落实应是纠偏措施的实际贯彻,并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因此,这些纠 偏措施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这就需要对不具备实际条件的措施加以调整。 2 .控制要具有弹性并注重例外情况 为了使控制与实际相吻合,应考虑多种方案及可以允许变动的幅度,从而使控制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提高控制效果。 控制的重点应是针对事先未能预料而实际发生的例外情况。例外情况的出现,由 于缺乏准备而措手不及,造成的影响更大,因此要求我们集中精力迅速而有针对 性地加以处理。 3 .控制要有全局观念并注重效益 在组织结构中,各个部门及其成员都在为实现其个别的或局部的目标而活动着。 进行控制工作时,应有全局观点,要从整体利益出发来实施控制。 注重效益 :首先必须认识控制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工?作, 耗费之巨大正是许多应予控制的问题没有得以控制的重要原?因,因此要考虑控 制的经济性。 其一是要实行有选择的控制; 其二是要?努力降低各种耗费而提高控制效果,改进控制方法和手段。 三、控制的类型及其适用性 控制需要信息反馈。在信息反馈过程中,既有实时信息,也有“ 时滞信息 ” 。 因此,经常在信息反馈和采取纠正措施之间出现时间延迟,以致纠正措施往往作 用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上。根据纠正偏差措施的作用环节不同,可将控 制分为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三类。 1 .前馈控制 • 前馈控制也称为预先控制,它是通过观察那些作用于系统的各种可以测量的 输入量和主要扰动量,分析它们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关系,在这些可测量的输入量 和主要扰动量的不利影响产生以前,及时采取措施,从而消除其不利影响。 • 应用前馈控制,可以避免反馈控制因“ 时滞 ”所带来的损失。 问题讨论:有人认为计划工作是“ 超前的 ” ,而控制是“ 事后的 ”,这种 说法对吗?。 2 .现场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