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2005年2月19日) 胡锦涛 中央举办这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目的是集中研讨加强党的执 政能力建设特别是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问题。这是深入学习贯彻党 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 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的小 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还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 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 面。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 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 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主要内容。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 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 发展。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 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 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2005年2月19日) 胡锦涛 中央举办这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目的是集中研讨加强党的执 政能力建设特别是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问题。这是深入学习贯彻党 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 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的小 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还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 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 面。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 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 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主要内容。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 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 发展。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 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 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
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 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 期。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 经济社会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既有因为举措得当从而促进 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为应对失误从而导致经济徘徊 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的失败教训。综合起来看,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不断发展,随着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随着我国工业 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加速,随着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 的变革加快,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因 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主要是:资源能源紧 缺压力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十分 迫切: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 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 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特别是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多方 面的限制,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进一步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 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 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 本方略提出了新要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 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 显增强: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各类严重犯罪活动等也给社会稳定与和
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 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 期。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 经济社会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既有因为举措得当从而促进 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为应对失误从而导致经济徘徊 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的失败教训。综合起来看,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不断发展,随着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随着我国工业 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加速,随着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 的变革加快,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主要是:资源能源紧 缺压力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十分 迫切;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 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 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特别是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多方 面的限制,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进一步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 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 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 本方略提出了新要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 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 显增强;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各类严重犯罪活动等也给社会稳定与和
谐带来了严重影响,等等。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 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既是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从因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因际形势、有力应 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 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 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 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 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只要我们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牢牢掌握应对 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就能够营造有利于我国的战略态势,为我国 现代化建设争取较长时期的良好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 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 因素依然存在。由于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世界多极化趋 势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趋势在 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和风险,发展中 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面临着严峻压力。由于传统安全威 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 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依然猖獗,地区和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在 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 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我们 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
谐带来了严重影响,等等。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 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既是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 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 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 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 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 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只要我们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牢牢掌握应对 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就能够营造有利于我国的战略态势,为我国 现代化建设争取较长时期的良好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 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 因素依然存在。由于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世界多极化趋 势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趋势在 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和风险,发展中 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面临着严峻压力。由于传统安全威 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 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依然猖獗,地区和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在 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 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我们 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
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 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巩固党执政的 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 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 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 斗: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 益关系,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 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 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 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只有把这些工作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做好了, 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 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总之,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 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 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 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 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全党同志都要从这样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承担起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 现在,我们党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的。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 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巩固党执政的 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 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 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 斗;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 益关系,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 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 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 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只有把这些工作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做好了, 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 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总之,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 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 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 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 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全党同志都要从这样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承担起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 现在,我们党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的。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其次,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 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 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 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 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 指导地位己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 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 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都是有利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 的前提条件。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科技文化水平还不高,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重 道远。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经历一个很长历史过程一样,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也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很长历史过程。 我们既要立足国情,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积极主动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又要 着眼长远,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 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二、全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 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比如,孔子说过“和为贵”: 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 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道之 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一种理 想社会: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
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其次,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 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 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 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 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 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 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 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都是有利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 的前提条件。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科技文化水平还不高,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重 道远。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经历一个很长历史过程一样,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也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很长历史过程。 我们既要立足国情,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积极主动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又要 着眼长远,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 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二、全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 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比如,孔子说过“和为贵”; 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 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道之 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一种理 想社会;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