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前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 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 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 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 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 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 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 本要求的集中概括。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 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 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 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 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 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 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 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前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 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 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 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 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 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 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 本要求的集中概括。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 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 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 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 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 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 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 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
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 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 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 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 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 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 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 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 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 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 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科学发展观深刻体现了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时代条件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 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 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 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者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 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 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这是对全党发出的庄严号召,也是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 领导干部提出的重大要求。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得到全党全社会广泛认同,在 实践中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为推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配合在全党开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 了《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科学发展观提供重要 辅助材料
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 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 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 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 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 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 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 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 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 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 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科学发展观深刻体现了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时代条件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 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 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 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 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 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这是对全党发出的庄严号召,也是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 领导干部提出的重大要求。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得到全党全社会广泛认同,在 实践中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为推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配合在全党开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 了《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科学发展观提供重要 辅助材料
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 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因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刻回答了我 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 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既毫不动摇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 量,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 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 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有 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在革命胜利后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 在总结我国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 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 验总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 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 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
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 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刻回答了我 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 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既毫不动摇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 量,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 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 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有 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在革命胜利后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 在总结我国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 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 验总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 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 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
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 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 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发扬求真 务实、开拓进取精神,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 括,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提出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 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四位 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提出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 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提出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 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 观进行了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 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也是对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 2.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 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贱、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 情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一判断,是我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的根本依据 和立论基础,也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根本依据和立论基础。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 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 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 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人口多、底子薄、城 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仍然是我国的最大实际,我们在发展中 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是规模还是复杂性,都是世所罕见的。我们要建成惠及 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
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 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 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发扬求真 务实、开拓进取精神,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 括,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提出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 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四位 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提出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 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提出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 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 观进行了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 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也是对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 2.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 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 情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一判断,是我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的根本依据 和立论基础,也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根本依据和立论基础。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 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 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 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人口多、底子薄、城 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仍然是我国的最大实际,我们在发展中 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是规模还是复杂性,都是世所罕见的。我们要建成惠及 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
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 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 作决策、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基 本国情和发展实际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在新的历史 阶段,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 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 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 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 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 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 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 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因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 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 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 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 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 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因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 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这些阶段性 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反映了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和新问题。如果不深刻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抓 紧采取措施解决前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长远 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我国 发展新要求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依据。善 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 结合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既艰苦奋斗创造 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同时也艰辛探索积累了发展社会主义的丰富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 正确判断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
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 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 作决策、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基 本国情和发展实际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在新的历史 阶段,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 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 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 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 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 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 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 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 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 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 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 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 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 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这些阶段性 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反映了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和新问题。如果不深刻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抓 紧采取措施解决前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长远 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我国 发展新要求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依据。善 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 结合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既艰苦奋斗创造 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同时也艰辛探索积累了发展社会主义的丰富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 正确判断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