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学科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项目 内容 课题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修改与创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两弹一星”决策的背景:“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成果;航 天航空技术的新成果;“神舟”五号载人航天工程:袁隆平和南优2号: 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1983年,中 国研制成功“银河-i号”计算机:1965年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功 增强学生民 (2)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 族自豪感和 重要作用 (3)通过视频录像播放,引导学生分析、找出中国研制“两弹一星”/民族自信心, 让学生学会 教学的原因及这研究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及从资料 尊重科学,树 目标|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立为报效祖 2、过程与方法: 国而奋发学 (1)采用小组讨论、辩论的办法 的志 (2)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提供史料、图片和影视资料,训练学生从资 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教学,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让学生学会尊 重科学,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 (2)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 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重、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简炼 难点|的讲述本节课文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教学教材、教案、试卷等
2016~2017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学科 2019-2020 年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 19 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项目 内容 课题 第 19 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修改与创新 教学 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两弹一星”决策的背景;“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成果;航 天航空技术的新成果;“神舟” 五号载人航天工程;袁隆平和南优 2 号; 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1983 年,中 国研制成功“银河-ⅰ号”计算机;1965 年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功; (2)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 重要作用; (3)通过视频录像播放,引导学生分析、找出中国研制“两弹一星” 的原因及这研究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及从资料 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小组讨论、辩论的办法。 (2)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提供史料、图片和影视资料,训练学生从资 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教学,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让学生学会尊 重科学,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 (2)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 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增 强 学 生 民 族 自 豪 感 和 民族自信心, 让 学 生 学 会 尊重科学,树 立 为 报 效 祖 国 而 奋 发 学 习的志向。 教学 重、 难点 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简炼 的讲述本节课文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教学 教材、教案、试卷等
准备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导入新课: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线索:中华民 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但自1840年以后,备 受欺凌,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 然后再让学生阅读引言,了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迅速制定 了正确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科学技术振兴的伟大 历程 有条件的学校建议播放“神舟七号飞船升天并首次遨游太空”的视频 片段。并由此导入新课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 (1)概念:“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教学 合作探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为什么要在一穷二白的情况 过程|下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为什么能成功 ①发展“两弹一星”战略的背景(原因) a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b.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C.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d.打破大国武力威胁、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适当补述美国如何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对 中国的影响) ②“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主要原因 国家重视支持,坚持统一领导;自主创新,艰苦奋斗:全国人民协 作,集中有限力量办大事;科研人员的无私奉献等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补述国家如何重视支持……) (2)原子弹的研制与和平利用: ①l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②1991年和1994年,我国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并投入
准备 教学 过程 第 19 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导入新课: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线索:中华民 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但自 1840 年以后,备 受欺凌,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 然后再让学生阅读引言,了解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迅速制定 了正确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科学技术振兴的伟大 历程。 有条件的学校建议播放“神舟七号飞船升天并首次遨游太空”的视频 片段。并由此导入新课。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 (1)概念:“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合作探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为什么要在一穷二白的情况 下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为什么能成功? ①发展“两弹一星”战略的背景(原因) a.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b.60 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c.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d.打破大国武力威胁、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适当补述美国如何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对 中国的影响) ②“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主要原因: 国家重视支持,坚持统一领导;自主创新,艰苦奋斗;全国人民协 作,集中有限力量办大事;科研人员的无私奉献等。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补述国家如何重视支持……) (2)原子弹的研制与和平利用: ①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②1991 年和 1994 年,我国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并投入
商业运行,标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合作探究:继1960年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之后,1967年,我国又 研制成功氢弹。我们都知道原子弹、氢弹都是非常可怕的杀人武器,中国 研制这些核武器难道不是和我们中国人热爱和平的初衷相违背吗?有人 曾说:如果那时中国把研究核武器所耗费的巨大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经 济,也许我们的父辈那时候不至于那么贫困。对于搞原子弹、氢弹你认为 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师:现在让我们展开一场辩论,我是反方,我的观点是:研制核武 器和我们中国人热爱和平的初衷相违背,“两弹”的研制弊大于利。你们 是正方,你们的观点是研制核武器和我们中国人热爱和平的初衷不违背, “两弹”的研制利大于弊。 辩论过程略:(预计三个回合,后教师总结) 师:核武器的发展有利有弊,关键看这个国家怎么应用,比如说我 们可以把核和平利用,如建立核电站。步入九十年代,我国作出从1996 年7月30日起暂停核试验的决定,并把我国的战略目标转向“载人航天”。 但“载人航天”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秦山核电站位于浙江省海盐县秦山镇,濒临东海杭州湾,并且邻近上 海、杭州等特大城市。在起初的规划中,秦山核电站一期仅具有试验性质, 它采用了当时国际上成熟的压水型反应堆技术,建设单台30万千瓦发电 机组,并由中国自主承担整个电站的设计、建造、设备提供和运营管理工 作。一期工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部主导推进,于1985年动工,1991 年12月首次实现并网发电,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投产的唯一一套核电机组 机组在测试运行了两年之后,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期建成后不久,秦山核电站又先后开工建设了二期和三期工程, 并引进国外技术力量和国内地方政府资本参与建造。二期工程依然由中国 自主承担设计、建造和运营任务,采用压水型反应堆技术,安装两台60 万千瓦发电机组,于2004年建成,并正在筹划继续扩建。三期工程由中 国和加拿大政府合作,采用加拿大提供的重水型反应堆技术,建设两台70 万千瓦发电机组,于2003年建成。目前秦山核电站的总装机容量为290
商业运行,标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合作探究:继 1960 年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之后,1967 年,我国又 研制成功氢弹。我们都知道原子弹、氢弹都是非常可怕的杀人武器,中国 研制这些核武器难道不是和我们中国人热爱和平的初衷相违背吗?有人 曾说:如果那时中国把研究核武器所耗费的巨大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经 济,也许我们的父辈那时候不至于那么贫困。对于搞原子弹、氢弹你认为 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师:现在让我们展开一场辩论,我是反方,我的观点是:研制核武 器和我们中国人热爱和平的初衷相违背,“两弹”的研制弊大于利。你们 是正方,你们的观点是研制核武器和我们中国人热爱和平的初衷不违背, “两弹”的研制利大于弊。 辩论过程略:(预计三个回合,后教师总结) 师:核武器的发展有利有弊,关键看这个国家怎么应用,比如说我 们可以把核和平利用,如建立核电站。步入九十年代,我国作出从 1996 年 7 月 30 日起暂停核试验的决定,并把我国的战略目标转向“载人航天”。 但“载人航天”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秦山核电站位于浙江省海盐县秦山镇,濒临东海杭州湾,并且邻近上 海、杭州等特大城市。在起初的规划中,秦山核电站一期仅具有试验性质, 它采用了当时国际上成熟的压水型反应堆技术,建设单台 30 万千瓦发电 机组,并由中国自主承担整个电站的设计、建造、设备提供和运营管理工 作。一期工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部主导推进,于 1985 年动工,1991 年 12 月首次实现并网发电,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投产的唯一一套核电机组。 机组在测试运行了两年之后,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一期建成后不久,秦山核电站又先后开工建设了二期和三期工程, 并引进国外技术力量和国内地方政府资本参与建造。二期工程依然由中国 自主承担设计、建造和运营任务,采用压水型反应堆技术,安装两台 60 万千瓦发电机组,于 2004 年建成,并正在筹划继续扩建。三期工程由中 国和加拿大政府合作,采用加拿大提供的重水型反应堆技术,建设两台 70 万千瓦发电机组,于 2003 年建成。目前秦山核电站的总装机容量为 290
万千瓦,已成为中国一处大型的核电基地 大亚湾核电站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是中国大陆建成的第二座核 电站,也是大陆首座使用国外技术和资金建设的核电站。此后,在大亚湾 核电站之侧又建设了岭澳核电站,两者共同组成一个大型核电基地 最初,建设大亚湾核电站的目的是为了向香港供电。1980年代初, 香港的电力供应曾一度紧张,为抓住此商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 和广东省政府计划在靠近香港、广州、深圳等电力负荷中心的深圳市大鹏 镇境内建设一座核电站,因选址在大亚湾畔的岭澳村,故命名为大亚湾核 电站。该电站引入香港的供电商参股,并将所发电力的大部分售予香港。 但在筹备期间,先后发生了大量香港民众集会反对建设核电站,以及中国 政府和英国政府商讨香港最终归属等事件,而延迟了核电站的建设。为消 除各方顾虑,电站引进了法国的核岛技术装备和英国的常规岛技术装备进 行建造和管理,并由一家美国公司提供质量保证。历经种种坎坷之后,大 亚湾核电站终于在1987年开工,使用压水型反应堆技术,安装两台90万 千瓦发电机组,于1994年全部并网发电 (3)导弹的研制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 成功。1967年10月,我国发射的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 合作探究:“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离不开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 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请回答探究2、你能列出一些在“两弹一星”的研 制中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吗?你知道“两弹元勋”、“导弹之父”是谁吗? 生(个别回答):钱学森、王淦昌、彭桓武、赵忠尧、朱光亚、钱三强、 邓稼先等。“两弹元勋”是邓稼先、“导弹之父”是钱学森 投放邓稼先、钱学森图片及资料,让学生加强对邓、钱的认识,特 别是他们的爱国情怀 (4)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 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 迈入航天时代 2、载人航天的发展 (1)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的战略决略
万千瓦,已成为中国一处大型的核电基地。 大亚湾核电站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是中国大陆建成的第二座核 电站,也是大陆首座使用国外技术和资金建设的核电站。此后,在大亚湾 核电站之侧又建设了岭澳核电站,两者共同组成一个大型核电基地。 最初,建设大亚湾核电站的目的是为了向香港供电。1980 年代初, 香港的电力供应曾一度紧张,为抓住此商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 和广东省政府计划在靠近香港、广州、深圳等电力负荷中心的深圳市大鹏 镇境内建设一座核电站,因选址在大亚湾畔的岭澳村,故命名为大亚湾核 电站。该电站引入香港的供电商参股,并将所发电力的大部分售予香港。 但在筹备期间,先后发生了大量香港民众集会反对建设核电站,以及中国 政府和英国政府商讨香港最终归属等事件,而延迟了核电站的建设。为消 除各方顾虑,电站引进了法国的核岛技术装备和英国的常规岛技术装备进 行建造和管理,并由一家美国公司提供质量保证。历经种种坎坷之后,大 亚湾核电站终于在 1987 年开工,使用压水型反应堆技术,安装两台 90 万 千瓦发电机组,于 1994 年全部并网发电 (3)导弹的研制成功:1964 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 成功。1967 年 10 月,我国发射的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 合作探究:“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离不开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 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请回答探究 2、你能列出一些在“两弹一星”的研 制中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吗?你知道“两弹元勋”、“导弹之父”是谁吗? 生(个别回答):钱学森、王淦昌、彭桓武、赵忠尧、朱光亚、钱三强、 邓稼先等。“两弹元勋”是邓稼先、“导弹之父”是钱学森。 投放邓稼先、钱学森图片及资料,让学生加强对邓、钱的认识,特 别是他们的爱国情怀。 (4)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 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 迈入航天时代。 2、载人航天的发展: (1)1992 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的战略决略;
我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在我 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就开展过有关载人航天 的研究,当时,曾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但是,在进行了一段时间 的工作以后,鉴于各方面的条件尚不成熟,这个计划被迫搁浅 进入80年代后,伴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已经具备返回式 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 以后,又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我国开展载 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于是,载人航天的问题又一次被提了 出来。在国家“863”计划提出时,就专门成立了一个专家组来从事这项 工作的论证。 在经过多年的反复论证后,1992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 程正式上马。这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 度最高的工程。该工程有七个分系统组成,包括宇航员系统、飞船的应用 系统、载人航天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着陆 场系统。其中,载人航天飞船系统是核心,包括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 按照计划,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分三步实施。第一步,发射无人和载人 飞船,将宇航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适量的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 并使宇航员安全返回地面。第二步,实现宇航员出舱太空行走以及完成飞 船与太空舱的交会对接,并发射长期自主飞行、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 室,尽早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第三步,建造大型长期有人照料 的空间站。 (2)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4次无人飞行成功 “神舟”一号飞船:“神舟”一号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6时30 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飞船返回舱于次日 15时41分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这次发射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 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国在 原有的航天测控网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 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和
我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70 年代初。在我 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就开展过有关载人航天 的研究,当时,曾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但是,在进行了一段时间 的工作以后,鉴于各方面的条件尚不成熟,这个计划被迫搁浅。 进入 80 年代后,伴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已经具备返回式 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 以后,又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我国开展载 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于是,载人航天的问题又一次被提了 出来。在国家“863”计划提出时,就专门成立了一个专家组来从事这项 工作的论证。 在经过多年的反复论证后,1992 年 1 月,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 程正式上马。这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 度最高的工程。该工程有七个分系统组成,包括宇航员系统、飞船的应用 系统、载人航天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着陆 场系统。其中,载人航天飞船系统是核心,包括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 按照计划,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分三步实施。第一步,发射无人和载人 飞船,将宇航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适量的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 并使宇航员安全返回地面。第二步,实现宇航员出舱太空行走以及完成飞 船与太空舱的交会对接,并发射长期自主飞行、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 室,尽早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第三步,建造大型长期有人照料 的空间站。 (2)1999 年起,“神舟”号飞船 4 次无人飞行成功; “神舟”一号飞船:“神舟”一号飞船于 1999 年 11 月 20 日 6 时 30 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飞船返回舱于次日 15 时 41 分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这次发射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 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国在 原有的航天测控网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 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