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全面建设社 过渡时期 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银河-I号” 时空 1964年1965年1966年1970年1973年1976年1978年1983年2003年 人民教 文革”“东方选育“文革”中共 载人航 育奠基 开始红 出杂结東 天技术 提出 炸成功 射成功稻“南 大成就 会召第一生产 学习本单元,一要注意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技、教育与文艺所取得的重 指导⑨大成就,并对其作用及经验教训进行分析、评价:二要注意将中国现代的科技 教育与文艺发展的历史与同时期政治、经济密切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 影响;三要注意将教材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认识科技、教育与文艺 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学技术所取得 1.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技发的主要成就。(重点) 展的主要成就 2.理解党和政府在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 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间的联系。(难点) 3.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重难点)
1 第 19 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学习本单元,一要注意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技、教育与文艺所取得的重 大成就,并对其作用及经验教训进行分析、评价;二要注意将中国现代的科技、 教育与文艺发展的历史与同时期政治、经济密切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 影响;三要注意将教材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认识科技、教育与文艺 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技发 展的主要成就。 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 作用。 1.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学技术所取得 的主要成就。(重点) 2.理解党和政府在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 间的联系。(难点) 3.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重难点)
基础认知·学习思考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 (1)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表现 成就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国防能力 核技术 0世纪90年代 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 20世纪60年代初 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导弹 1964年 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空间技术 1970年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载人航天 (1)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 制计划 (2)成就: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并成功返 回地面。 (3)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思维点拨]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复杂险恶的国际环境,发展“两弹一星”,首先是为了加强国防力量, 维护国家安全。 学习思考 1.下图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成就的取得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提示(1)事件: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意义: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2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 (1)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表现 时间 成就 核技术 1964 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国防能力 20 世纪 90 年代 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 导弹 20 世纪 60 年代初 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1964 年 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空间技术 1970 年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载人航天 (1)决策:1992 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 制计划。 (2)成就:2003 年 10 月 15 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并成功返 回地面。 (3)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思维点拨]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复杂险恶的国际环境,发展“两弹一星”,首先是为了加强国防力量, 维护国家安全。 1.下图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成就的取得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提示 (1)事件: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意义: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2.新华社电:“这次……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泽东无产阶级革 命路线的伟大胜利…”电文讲的是哪一重大科技成就? 提示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原因: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大国,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 2.过程 (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2)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一南优2号。 3.影响 (1)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 问题。 (2)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知识点拨]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为我国农业生产带 来了大幅度、大面积的增产,这项成果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农业科研的一项重大成果。西 方世界称,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 五大发明,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学习思考 3.下图人物曾获“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他是谁?他有 何突出贡献? 提示(1)袁隆平。 (2)贡献: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 (1)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2)成就: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 (3)影响:表明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3
3 2.新华社电:“这次……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泽东无产阶级革 命路线的伟大胜利……”电文讲的是哪一重大科技成就? 提示 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原因: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大国,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 2.过程 (1)1964 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2)1973 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 2 号。 3.影响 (1)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 问题。 (2)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知识点拨] 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为我国农业生产带 来了大幅度、大面积的增产,这项成果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农业科研的一项重大成果。西 方世界称,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 五大发明,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3.下图人物曾获“2001 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 年感动中国人物”。他是谁?他有 何突出贡献? 提示 (1)袁隆平。 (2)贡献: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 2 号”;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 (1)背景: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2)成就:1983 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I 号”。 (3)影响:表明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生物技术 (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 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 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和健康水平作出了 贡献 [思维点拨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迎来了科学发展的春天,尤其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 论断的提出,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习思考 4.下图这一成就的取得,有何意义? 人工合成蛋白质 提示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深化探究·核心突破 主题现代中国科技的发展及其影响 1.“两弹一星” 史料一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明确指出:中国 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 [教你读史] 划线句子表明中国在核武器方面的立场:完全是为了防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 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问题思考](1)结合史料一,分析我国发展“两弹一星”的目的 答案打破大国武力威胁、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 境 史料二如果(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 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二个 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一—邓小平
4 2.生物技术 (1)1965 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 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到 20 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 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和健康水平作出了 贡献。 [思维点拨]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迎来了科学发展的春天,尤其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 论断的提出,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4.下图这一成就的取得,有何意义? 人工合成蛋白质 提示 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主题 现代中国科技的发展及其影响 1.“两弹一星” 史料一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明确指出:中国 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 [教你读史] 划线句子表明中国在核武器方面的立场:完全是为了防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 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问题思考] (1)结合史料一,分析我国发展“两弹一星”的目的。 答案 打破大国武力威胁、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 境。 史料二 如果(20 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 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 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
[教你读史 划线句子阐述了“两弹一星”在维护国家安全、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方面的重大历史意义 [问题思考](2)史料二中邓小平主要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高科技成果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它的国际地位。 2.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史料当代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西方世界称,杂交水稻 是“东方魔稻”。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被誉为“第 次绿色革命 [问题思考]史料中,中国农民为什么那样说?据上述史料指出,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有何 重大意义? 答案(1)邓小平在全国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 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 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2)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其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也有助于解决未来世 界性饥饿问题 3.现代中国科技的影响 史料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 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到1400多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达 2000多亿元 《普通高中历史教师用书》 [问题思考]史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答案新时期科技发展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史论总结 正确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1)科技进步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中国科技的进步, 特别是“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沉重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其遏制中国社会发展的 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2)科技进步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科学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结合越来越密切,科技发展是 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 (3)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 为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为缓解和解决全球性粮食危机作出了重要贡献。 5
5 [教你读史] 划线句子阐述了“两弹一星”在维护国家安全、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方面的重大历史意义。 [问题思考] (2)史料二中邓小平主要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高科技成果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它的国际地位。 2.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史料 当代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西方世界称,杂交水稻 是“东方魔稻”。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被誉为“第 二次绿色革命”。 [问题思考] 史料中,中国农民为什么那样说?据上述史料指出,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有何 重大意义? 答案 (1)邓小平在全国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 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 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2)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其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也有助于解决未来世 界性饥饿问题。 3.现代中国科技的影响 史料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 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到 1 400 多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到 2001 年“863 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 560 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达 2 000 多亿元。——《普通高中历史教师用书》 [问题思考] 史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答案 新时期科技发展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正确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1)科技进步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中国科技的进步, 特别是“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沉重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其遏制中国社会发展的 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2)科技进步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科学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结合越来越密切,科技发展是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 (3)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 为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为缓解和解决全球性粮食危机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