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京市高考压轴卷 语文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建筑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存在不仅要能够满足生产和 生活的基本需求,还(也)要能够美化生活环境,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增添(增 加)美的感受。可以说,城市建筑的理念直接影响城市建设的方向和品位(品相) 无论(不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组建筑,都不能只顾建筑本身而忽视建筑所在环 境的建设。 座围墙可以对其所依附的建筑发挥重要影响,但是对主体建筑而言,围墙仍然 处于相对附属的地位。围墙本身的功能,在于能够发挥分隔、保护和美化的作用。 因此,在建设之初,就应该根据建筑功能的差异,因用制宜地考虑是否需要设置 围墙,而不能草率到为每幢建筑配设一座围墙。 围墙的建设也是一种创作,同样需要精心设计,不断提髙水平。在造型方面,围 墙设计应有高有低,比例适当;有虚有实,色彩和谐;形式多样而又能与主体建 筑相生相宜。在结构方面,围墙作品应该是精心计算的制作,能够满足防风抗震 的要求。在构造方面,围墙建设应该考虑易于施工、便于维修,有利于减少资源 浪费 围墙的结构,要根据建设围墙的功能要求来确定。造型样式的区别、建材产地的 差异以及地势条件的不同,都是要考虑的方面。围墙结构类型,一般有砖砌围墙、 石砌围墙、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围墙、钢丝网装配式围墙、铁刺网围墙、砖砌 花格围墙、混凝土预制花格围墙、竹围墙、木围墙、土筑围墙、菱苦土板围墙等 围墙的构造,要求其墙基应夯筑在当地冻结深度以下,如基础过深时可以采取拱 型基础或基础梁。围墙的高度一般以2到2.4米为宜;作为分区的围墙,其高 度可考虑在1.5米左右。围墙要考虑排水设施,排水规格要根据降雨量大小和 地形条件来确定。围墙的柱距不应大于4米,围墙的花格尺寸不宜过大,注意构 造合理,坚固耐久 当然,区别于上面种种传统的实体围墙,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利用植物生长来构 建墙体以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的“绿色围墙”。这种生机盎然的“绿 色围墙”,不但占地面积少,省料省工,而且在绿化美化市容市貌、减噪防尘、 净化空气、调节温度等方面效果显著,颇受人们欢迎,也成为了一种相当时尚的 城市风景。 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围墙都属于建筑小品,在城市建设中也可以有重要 的作用发挥。但是,不顾市容、不分情况和功能要求而多建、乱建围墙,必定要 挤掉基建材料,耗用人力,浪费投资,甚至衍生出一些让人痛心的城市顽疾,这 也是需要现代社会的人们给予足够关注的重要方面 (取材于高云舫、宋淑运相关文章) 1.“材料一”第一段文字中,黑体字词语不能用括号中词语替换的一项是(2 分)() A.也 B.增加 C.品 D.不论
2016 北京市高考压轴卷 语文 (满分:150 分 时间:150 分钟) 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8 题。 材料一 建筑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存在不仅要能够满足生产和 生活的基本需求,还(也)要能够美化生活环境,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增添(增 加)美的感受。可以说,城市建筑的理念直接影响城市建设的方向和品位(品相)。 无论(不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组建筑,都不能只顾建筑本身而忽视建筑所在环 境的建设。 一座围墙可以对其所依附的建筑发挥重要影响,但是对主体建筑而言,围墙仍然 处于相对附属的地位。围墙本身的功能,在于能够发挥分隔、保护和美化的作用。 因此,在建设之初,就应该根据建筑功能的差异,因用制宜地考虑是否需要设置 围墙,而不能草率到为每幢建筑配设一座围墙。 围墙的建设也是一种创作,同样需要精心设计,不断提高水平。在造型方面,围 墙设计应有高有低,比例适当;有虚有实,色彩和谐;形式多样而又能与主体建 筑相生相宜。在结构方面,围墙作品应该是精心计算的制作,能够满足防风抗震 的要求。在构造方面,围墙建设应该考虑易于施工、便于维修,有利于减少资源 浪费。 围墙的结构,要根据建设围墙的功能要求来确定。造型样式的区别、建材产地的 差异以及地势条件的不同,都是要考虑的方面。围墙结构类型,一般有砖砌围墙、 石砌围墙、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围墙、钢丝网装配式围墙、铁刺网围墙、砖砌 花格围墙、混凝土预制花格围墙、竹围墙、木围墙、土筑围墙、菱苦土板围墙等 等。 围墙的构造,要求其墙基应夯筑在当地冻结深度以下,如基础过深时可以采取拱 型基础或基础梁。围墙的高度一般以 2 到 2.4 米为宜;作为分区的围墙,其高 度可考虑在 1.5 米左右。围墙要考虑排水设施,排水规格要根据降雨量大小和 地形条件来确定。围墙的柱距不应大于 4 米,围墙的花格尺寸不宜过大,注意构 造合理,坚固耐久。 当然,区别于上面种种传统的实体围墙,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利用植物生长来构 建墙体以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的“绿色围墙”。这种生机盎然的“绿 色围墙”,不但占地面积少,省料省工,而且在绿化美化市容市貌、减噪防尘、 净化空气、调节温度等方面效果显著,颇受人们欢迎,也成为了一种相当时尚的 城市风景。 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围墙都属于建筑小品,在城市建设中也可以有重要 的作用发挥。但是,不顾市容、不分情况和功能要求而多建、乱建围墙,必定要 挤掉基建材料,耗用人力,浪费投资,甚至衍生出一些让人痛心的城市顽疾,这 也是需要现代社会的人们给予足够关注的重要方面。 (取材于高云舫、宋淑运相关文章) 1.“材料一”第一段文字中,黑体字词语不能用括号中词语替换的一项是(2 分)( ) A.也 B.增加 C.品 相 D.不论
2.根据“材料一”,对“不能草率到为每幢建筑配设一座围墙”的原因的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要考虑围墙的附属地位 B.要考虑建筑所在环境的要求 C.要考虑围墙的多重功用 D.要考虑多种材料的综合使用 3.对“材料一”中下列词语加点部分所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因用制宜(“用”的意思是“运用”) B.夯筑(“夯”是 一个会意字) C.生机盎然(“盎”用部首查字时查“皿”部)D.衍生(“衍”的读音是yan) 4.“材料一”中说,“围墙的建设也是一种创作”。总体来说,对这种创作有 些什么要求?请根据“材料一”作简要概括。(3分)() 材料二试想一下,没有围墙会对生活在城市的人们造成哪些影响?有人会说, 那可不行,如果没有围墙,物业怎么管理?陌生人随意进出又怎么办?社区内属 于全体业主的公共空间又如何保证业主的正当权益?应该说,这些都是很自然的 反应,生活在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 事实上,城市建筑到底要不要围墙,学界至少已经争论了几十年。1977年, 群城市规划师相聚在秘鲁印加文明遗址一一马丘比丘( Machupichu),签署了 份《马丘比丘宪章》,重点批判了城市建设中那种立足于《雅典宪章》精神而“把 城市里的建筑物变成了孤立的单元”的作法。次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认 可了《马丘比丘宪章》,并在事实上逐渐以其取代了形成于1933年的《雅典宪 章》。 建设带围墙的封闭式空间,正是《马丘比丘宪章》批判的“把城市里的建筑物变 成了孤立的单元”的作法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在今天的世界范围,不设围墙的 住宅或单位,还真不是什么新事物。在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比如纽约,或者东 京,一幢幢大楼都是直接朝着大街或小巷,保安坐在大堂里;那些有围墙的,通 常是敏感特性相对较髙的部分建筑。 假如说,城市中各处都是围墙簇拥的建筑,那么在城市中就会出现一片片封闭空 间,仿佛一个个围出来的“孤岛”,这就极有可能让它们与城市整体发展相脱节; “孤岛”制造出的“隔绝”,还会对街区之间活力的增强形成一定阻碍;另外, 如果城市公共空间都被小区花园之类的围墙圈占,各自封闭的楼盘就会导致整座 城市大量缺乏“毛细血管式”的小路,降低城市道路网络的密度,也就必然造成 土地等公共资源的浪费。这些都会给日益紧张的城市发展带来不断扩大的负面影 中国的城市建设,过去重视单元的区分与独立,围墙是建筑设施中最直接的辅助 内容。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共单位(不含住宅)的实体围墙总长达500多万 千米,可绕地球125圈;这些围墙占地总面积1100多平方千米,如果加上两侧 墙脚不能利用的死角,甚至达到3350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包括某些同为发展 中国家在内的城市中,恐怕都难以看到如此“壮观”的围墙! 其实,中国也已经出现了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区”。在宜宾市一个叫做“莱茵 河畔”的“开放式社区”里,整个楼盘内的道路全部向城市开放,住宅的安全防 护体系全部后退至单元门口。在那里,住宅楼单元门直接朝向道路,行人面对的 俨然就是巴黎或纽约的一处处街景。在那里,物业管理不仅没有削弱,其效果甚 至帮助社区荣膺“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称号,以至于这一楼盘被当地人认为 是最好的楼盘,成为当地颇有口碑的一处风景
2.根据“材料一”,对“不能草率到为每幢建筑配设一座围墙”的原因的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要考虑围墙的附属地位 B.要考虑建筑所在环境的要求 C.要考虑围墙的多重功用 D.要考虑多种材料的综合使用 3.对“材料一”中下列词语加点部分所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因用制宜(“用”的意思是“运用”) B.夯筑(“夯”是 一个会意字) C.生机盎然(“盎”用部首查字时查“皿”部) D.衍生(“衍”的读音是 yǎn) 4.“材料一”中说,“围墙的建设也是一种创作”。总体来说,对这种创作有 些什么要求?请根据“材料一”作简要概括。(3 分)( ) 材料二 试想一下,没有围墙会对生活在城市的人们造成哪些影响?有人会说, 那可不行,如果没有围墙,物业怎么管理?陌生人随意进出又怎么办?社区内属 于全体业主的公共空间又如何保证业主的正当权益?应该说,这些都是很自然的 反应,生活在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 事实上,城市建筑到底要不要围墙,学界至少已经争论了几十年。1977 年,一 群城市规划师相聚在秘鲁印加文明遗址——马丘比丘(MachuPichu),签署了一 份《马丘比丘宪章》,重点批判了城市建设中那种立足于《雅典宪章》精神而“把 城市里的建筑物变成了孤立的单元”的作法。次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认 可了《马丘比丘宪章》,并在事实上逐渐以其取代了形成于 1933 年的《雅典宪 章》。 建设带围墙的封闭式空间,正是《马丘比丘宪章》批判的“把城市里的建筑物变 成了孤立的单元”的作法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在今天的世界范围,不设围墙的 住宅或单位,还真不是什么新事物。在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比如纽约,或者东 京,一幢幢大楼都是直接朝着大街或小巷,保安坐在大堂里;那些有围墙的,通 常是敏感特性相对较高的部分建筑。 假如说,城市中各处都是围墙簇拥的建筑,那么在城市中就会出现一片片封闭空 间,仿佛一个个围出来的“孤岛”,这就极有可能让它们与城市整体发展相脱节; “孤岛”制造出的“隔绝”,还会对街区之间活力的增强形成一定阻碍;另外, 如果城市公共空间都被小区花园之类的围墙圈占,各自封闭的楼盘就会导致整座 城市大量缺乏“毛细血管式”的小路,降低城市道路网络的密度,也就必然造成 土地等公共资源的浪费。这些都会给日益紧张的城市发展带来不断扩大的负面影 响。 中国的城市建设,过去重视单元的区分与独立,围墙是建筑设施中最直接的辅助 内容。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共单位(不含住宅)的实体围墙总长达 500 多万 千米,可绕地球 125 圈;这些围墙占地总面积 1100 多平方千米,如果加上两侧 墙脚不能利用的死角,甚至达到 3350 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包括某些同为发展 中国家在内的城市中,恐怕都难以看到如此“壮观”的围墙! 其实,中国也已经出现了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区”。在宜宾市一个叫做“莱茵 河畔”的“开放式社区”里,整个楼盘内的道路全部向城市开放,住宅的安全防 护体系全部后退至单元门口。在那里,住宅楼单元门直接朝向道路,行人面对的 俨然就是巴黎或纽约的一处处街景。在那里,物业管理不仅没有削弱,其效果甚 至帮助社区荣膺“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称号,以至于这一楼盘被当地人认为 是最好的楼盘,成为当地颇有口碑的一处风景
当然,就算是真要推倒围墙,别说是在城市,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目前中国城市区域中的一部分公共空间,特别是那些美丽的花园和社区专用的公 共设施,还有其存在的真实法理依据。围绕着法理与现实的一系列问题,恐怕还 需要一番争论。但是,社会毕竟在发展和进步,文明社会不应该让人恐惧没有围 墙的生活。可以期待的是,我们虽然还不能像有些地区那样自由出入市政厅,但 至少越来越接近了;那些还把自己圈在围墙里的相关部门,也应该会逐步把安防 体系后退到大楼入口。这就正如《马丘比丘宪章》在相关章节中所写的一样:“在 人的交往中,宽容和谅解的精神是城市生活的首要因素 (取材于 刘德科、肖和相关文章) 5.根据“材料二”,对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的原因 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围墙在中国城市生活中非常普遍 B.围墙带来的安全感中国人更 看重 C.围墙显示出业主才有的一些权益 D.围墙区分出本地人与外地人 差别 6.根据“材料二”第四段文字,概括围墙在城市发展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 (3分)() 7.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3分)() A.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人们在要不要围墙的认识上也会产生出一些变化 B.国际建筑师协会支持《马丘比丘宪章》,表明了协会坚决取缔围墙的态度。 围墙对社区的包围越严密,社区活力的形成就越需要有良好的支持与引导 D.中国过去时期的城市建设的思想,更靠近形成于1933年的《雅典宪章》 8.在“围墙的建设”这一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认识是一致 的?请结合两个材料作概括。(6分)()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共24) 说京师翠微山 [清]龚自珍 翠微山者,有籍于朝,有闻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髙,隐者之所居也。 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为高矣。不绝高,不敢绝高,以俯临京师也。不居 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也。出阜城门三十五里,不敢远京师也。 僧寺八九架其上,构其半,胪其趾,不使人无攀跻之阶,无喘息之憩,不孤 巉,近人情也 与香山静宜园相络相互,不触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与西山亦离亦 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 草木有江东之玉兰,有苹婆,有巨松柏,杂华靡靡芳腴。石皆黝润,亦有文 采也。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最高处曰宝珠洞,山趾曰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离立也。山之整有泉, 曰龙泉,澄澄然渟其间,其甃之也中矩。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 松之下、泉之上为僧庐焉,名之曰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 寺有藏经一分,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 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记焉,余皆显露,无龙泉,则不 得为隐矣
当然,就算是真要推倒围墙,别说是在城市,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目前中国城市区域中的一部分公共空间,特别是那些美丽的花园和社区专用的公 共设施,还有其存在的真实法理依据。围绕着法理与现实的一系列问题,恐怕还 需要一番争论。但是,社会毕竟在发展和进步,文明社会不应该让人恐惧没有围 墙的生活。可以期待的是,我们虽然还不能像有些地区那样自由出入市政厅,但 至少越来越接近了;那些还把自己圈在围墙里的相关部门,也应该会逐步把安防 体系后退到大楼入口。这就正如《马丘比丘宪章》在相关章节中所写的一样:“在 人的交往中,宽容和谅解的精神是城市生活的首要因素。” (取材于 刘德科、肖和相关文章) 5.根据“材料二”,对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的原因 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A.围墙在中国城市生活中非常普遍 B.围墙带来的安全感中国人更 看重 C.围墙显示出业主才有的一些权益 D.围墙区分出本地人与外地人 差别 6.根据“材料二”第四段文字,概括围墙在城市发展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 (3 分)( ) 7.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3 分)( ) A.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人们在要不要围墙的认识上也会产生出一些变化。 B.国际建筑师协会支持《马丘比丘宪章》,表明了协会坚决取缔围墙的态度。 C.围墙对社区的包围越严密,社区活力的形成就越需要有良好的支持与引导。 D.中国过去时期的城市建设的思想,更靠近形成于 1933 年的《雅典宪章》。 8.在“围墙的建设”这一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认识是一致 的?请结合两个材料作概括。(6 分)( ) 二、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4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共 24) 说京师翠微山 [清]龚自珍 翠微山者,有籍于朝,有闻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隐者之所居也。 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为高矣。不绝高,不敢绝高,以俯临京师也。不居 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也。出阜城门三十五里,不敢远京师也。 僧寺八九架其上,构其半,胪其趾,不使人无攀跻之阶,无喘息之憩,不孤 巉,近人情也。 与香山静宜园相络相互,不触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与西山亦离亦 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 草木有江东之玉兰,有苹婆,有巨松柏,杂华靡靡芳腴。石皆黝润,亦有文 采也。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最高处曰宝珠洞,山趾曰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离立也。山之盩①有泉, 曰龙泉,澄澄然渟其间,其甃②之也中矩。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 松之下、泉之上为僧庐焉,名之曰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 寺有藏经一分,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 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迉③焉,余皆显露,无龙泉,则不 得为隐矣
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 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牛至是见八松矣。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 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间 不可无是松者也。 [注]①整(zhou):山的幽深处。②甃(zhωu):用砖砌。③迟(qi辶+只): 弯曲,绕道而行,这里为曲折隐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构其半,胪其趾 胪:陈列 B.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 怼:骄傲 C.其甃之也中矩 中:合于,符合 D.其言清和 言:言辞 9.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杂华靡靡芳腴 膏腴之地 B亦有文采 文采斐然 C.不则野矣 稗官野史 D.殆不知天地为何 物丧失殆尽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B.隐者之所居也 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 天地间不可无是松 者也 C.僧寺八九架其上 D.其甃之也中矩 澄澄然渟其间 翠微之松古之直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 /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B.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 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C.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 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D.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 /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就把目光对准了翠微山,说它因山体小而仰慕那些高山,是适合隐士 居住的佳境。 B.作者评价翠微山“不敢绝高”“不为枕障”“不敢远京师”,这都很符合士大 夫的形象特点。 C.文章说翠微山的龙泉寺藏经,以礼拜藏经,表示礼拜由文字组成的佛,不然就 显得粗俗无教了 D.作者用“说”的方式、拟人的手法,把一座无知无觉的山峰,写得富有人情味, 是游记散文的独创。 13.文章看似在描绘翠微山的地理位置特征和自然人文景观,表面处处说山 实际处处拟人,赋予它一种人格特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赋予了翠微山哪些 “人情”味?(5分)
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 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 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间 不可无是松者也。 [注]①盩(zhōu):山的幽深处。②甃(zhòu):用砖砌。③迉(qǐ 辶+只): 弯曲,绕道而行,这里为曲折隐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构其半,胪其趾 胪:陈列 B.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 怼:骄傲 C.其甃之也中矩 中: 合于,符合 D.其言清和 言:言辞 9.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杂华靡靡芳腴 膏腴之地 B.亦有文采 也 文采斐然 C.不则野矣 稗官野史 D.殆不知天地为何 物 丧失殆尽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B.隐者之所居也 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 天地间不可无是松 者也 C.僧寺八九架其上 D.其甃之也中矩 澄澄然渟其间 翠微之松古之直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 /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B.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 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C.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 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D.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 /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文章开篇就把目光对准了翠微山,说它因山体小而仰慕那些高山,是适合隐士 居住的佳境。 B.作者评价翠微山“不敢绝高”“不为枕障”“不敢远京师”,这都很符合士大 夫的形象特点。 C.文章说翠微山的龙泉寺藏经,以礼拜藏经,表示礼拜由文字组成的佛,不然就 显得粗俗无教了。 D.作者用“说”的方式、拟人的手法,把一座无知无觉的山峰,写得富有人情味, 是游记散文的独创。 13. 文章看似在描绘翠微山的地理位置特征和自然人文景观,表面处处说山, 实际处处拟人,赋予它一种人格特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赋予了翠微山哪些 “人情”味?(5 分)
14.“松”是古代文学作品常见的素材,文章第6段和下面的材料都写到了 “松”,请阅读材料,完成文后问题(6分)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 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 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 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 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①根据描写内容,请为此段文字选出最恰当的标题。(2分)() A.金鸡峰记 B.三松赋 C.松风阁记 D.听松阁记 ②请指出《说京师翠微山》和链接材料对“松”的描写有怎样的不同。(4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6-19题。 酹江月 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 胡世将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 嘶,胡箱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 拜将台欹,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注】①兴元,地名,今陕西汉中市,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作者曾任川陕宣 抚使。②一范一韩人物:指北宋抗击西夏、巩固西北边防的范仲淹与韩琦。③汉 家三杰,指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韩信。④阃外,指统兵在外。阃, kn。⑤拜将台,传说刘邦在此拜韩信为将。下文中的怀贤阁是为纪念诸葛亮而 建。欹,q1,倾斜。 1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为国建功 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 B.“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写出现在缺少可以抵御外侮的名将,国 家半壁江山已沦入敌手。 C.“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诗人对朝廷软弱避战,不积极保卫 河山的做法表示痛惜。 D.作品写出了作者面对破碎的山河的万千思绪,自己身处战争前线却无力扭转战 局,心中充满失望与忧愤。 17.作品中“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一句,借古人之事,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下列诗句没有采用这种手法的两项是(4分)() A.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唐 韩愈《湘中》)
14.“松”是古代文学作品常见的素材,文章第 6 段和下面的材料都写到了 “松”,请阅读材料,完成文后问题(6 分)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 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 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 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 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①根据描写内容,请为此段文字选出最恰当的标题。(2 分)( ) A.金鸡峰记 B.三松赋 C.松风阁记 D.听松阁记 ②请指出《说京师翠微山》和链接材料对“松”的描写有怎样的不同。(4 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 16—19 题。 酹江月 秋夕兴元使院作①,用东坡赤壁韵 胡世将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②。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 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③。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④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 拜将台欹⑤,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注】①兴元,地名,今陕西汉中市,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作者曾任川陕宣 抚使。②一范一韩人物:指北宋抗击西夏、巩固西北边防的范仲淹与韩琦。③汉 家三杰,指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韩信。④阃外,指统兵在外。阃, kǔn。⑤拜将台,传说刘邦在此拜韩信为将。下文中的怀贤阁是为纪念诸葛亮而 建。欹,qí,倾斜。 16.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为国建功 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 B. “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写出现在缺少可以抵御外侮的名将,国 家半壁江山已沦入敌手。 C.“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诗人对朝廷软弱避战,不积极保卫 河山的做法表示痛惜。 D.作品写出了作者面对破碎的山河的万千思绪,自己身处战争前线却无力扭转战 局,心中充满失望与忧愤。 17. 作品中“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一句,借古人之事,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下列诗句没有采用这种手法的两项是(4 分)( ) A.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唐 • 韩愈《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