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高中2016届二诊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 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 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査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填空题和解答题必 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 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试卷中横线及框内注有“▲”的地方,是需要你在答题卡上作答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知其白而守其黑:国画之美生根于中国文化 范曾 天籁、神韵、简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国画产生于中国文化之中 中国文化很注重天人合一。这种特质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启智性。 对中国绘画而言,中国文化的启智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绘画不需要像西方文化 那样严格的逻辑分析,而需要的是感悟力。一方面,要遵循自然之道,体会天地 大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都有其自身之美、有它运行的目的,中国绘画就是要 你去体会这种美、这种内在目的性,然后将其运用到笔墨中,表现出来,而不需 要你问“这树长在这儿对不对”“这老鼠怎么比南瓜还大啊”……另一方面,天 地大美只有通过感悟才能转化为人类的美感。明代“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一朵花在深山开放,你不知道它存在,可是当你看 到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的颜色、形态就渐渐显现出来,它果然是个美艳的存在。 中国文人讲“气韵生动”,其中的“韵”并不是单纯的作诗时押韵的“韵”,意 义更为丰富饱满,注重的是创作主体(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诗人)对于宇宙惯有的 个诗性的判断。天地大美自然而生,可是也需要画家对其有诗性的判断、有所 感悟才会于人有意义。所以,当中国人的智慧和感悟在哲学上的体现用到绘画上 来的时候,绘画就受益无穷了。老子哲学里有“知其白,守其黑”,说的是深知 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也正是国画美之所在 笔墨加上宣纸就是黑和白,只有维持黑白间比例的平衡和谐才能守住国画的这种 美。中国禅宗讲,“妙悟者不在多言”。王维在《山水诀》中将此视为对山水画 的要求,其实,这是对整个中国绘画的要求一一以少许胜多许,以最简练的语言 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中国绘画就是老子《道德经》中的“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笔墨的“有 和画面空白的“无”相互辉映才造就了国画之美
遂宁市高中 2016 届二诊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 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 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填空题和解答题必 须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 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试卷中横线及框内注有“▲”的地方,是需要你在答题卡上作答。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題。 知其白而守其黑:国画之美生根于中国文化 范 曾 天籁、神韵、简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国画产生于中国文化之中。 中国文化很注重天人合一。这种特质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启智性。 对中国绘画而言,中国文化的启智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绘画不需要像西方文化 那样严格的逻辑分析,而需要的是感悟力。一方面,要遵循自然之道,体会天地 大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都有其自身之美、有它运行的目的,中国绘画就是要 你去体会这种美、这种内在目的性,然后将其运用到笔墨中,表现出来,而不需 要你问“这树长在这儿对不对”“这老鼠怎么比南瓜还大啊”……另一方面,天 地大美只有通过感悟才能转化为人类的美感。明代“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一朵花在深山开放,你不知道它存在,可是当你看 到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的颜色、形态就渐渐显现出来,它果然是个美艳的存在。 中国文人讲“气韵生动”,其中的“韵”并不是单纯的作诗时押韵的“韵”,意 义更为丰富饱满,注重的是创作主体(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诗人)对于宇宙惯有的 一个诗性的判断。天地大美自然而生,可是也需要画家对其有诗性的判断、有所 感悟才会于人有意义。所以,当中国人的智慧和感悟在哲学上的体现用到绘画上 来的时候,绘画就受益无穷了。老子哲学里有“知其白,守其黑”,说的是深知 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也正是国画美之所在。 笔墨加上宣纸就是黑和白,只有维持黑白间比例的平衡和谐才能守住国画的这种 美。中国禅宗讲,“妙悟者不在多言”。王维在《山水诀》中将此视为对山水画 的要求,其实,这是对整个中国绘画的要求——以少许胜多许,以最简练的语言 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中国绘画就是老子《道德经》中的“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笔墨的“有” 和画面空白的“无”相互辉映才造就了国画之美
元代山水画家倪瓒的画就非常注重黑白间的比例,比如他的《容膝斋图》,几棵 小树,一个茅亭,朦胧的远山,没有人物,没有动态。然而,你一看就能感受到 种淡淡的哀愁,一种天荒地老式的沉默和寂寞 八大山人画的鸟,蜷曲着身子,寥寥几笔,把鸟的全部内在生命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的画已经撇除了一切的繁文缛节、一切的矫揉造作和一切的事功媚俗,剩下的 只有“士气”的符号,简捷清纯、精微广大、高明中庸。 中国画的这种简结丰润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陶瓷上的绘画就有体现。猪纹陶 钵属于河姆渡文化时期,但刻画在陶罐上的猪极富神韵。大量的留白、相当简单 的细条,却将猪那种神情、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能引发你无尽的联想。 人面彩陶瓶属于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个作品反映的是远古先民的一种思 考状态,你可以看出他在思考,你看他的眼晴里若有疑惑,可是这个疑惑又混混 沌沌,让人感到没有答案而有所茫然。这个茫然体现出一个童稚的天真。还有 嘴边那个酒窝在那儿,像一个很憨厚的人,混沌、茫然、天真、憨厚、简朴。从 这个简单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天籁、神韵、简朴。这就是我们文化的源头,这 种对于艺术的感悟、对于“微言大义”的追求流传了几千年,深深地扎根于中国 的国画之中。 1.下列关于“知其白而守其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其白而守其黑”作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是老子哲学思想在 中国绘画中的体现。 B.“知其白而守其黑”是中国人思维的一种表现,也影响着画家的国画创作 使国画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美。 C.“知其白而守其黑”与中国禅宗所说的“妙悟者不在多言”的道理相似,强 调以最简练的笔墨或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D.在中国绘画中,“黑”和“白”分别对应笔墨内容和域面的空白,画的美就 是靠浓墨重彩与留白的反差表现出来的。 2.关于“中国绘画”的特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天籁、神韵、简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国 画产生了中国文化。 B.中国绘画遵循自然之道,通过笔墨来真实再现天地山川、草木虫鱼自身的美 及其运行的目的 C.画家通过感悟天地大美,对其作出诗性判断,创作出的作品就具备“气韵生 动”的特点。 D.中国绘画是“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注重以少许胜多许,用笔简洁却 使画面丰润而富有神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八大山人寥寥几笔便将鸟的内在生命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创作就是国画中 表现出符号化趋势的代表 B.王维在《山水诀》中把禅宗的“妙悟者不在多言”视为对山水画的要求,首 倡了中国画“以少许胜多许”的绘画准则。 C.国画家将自己的感悟融入绘画中,启发读者去感受、体会美。无须刻意追求 美的自然真实性 D.仰韶文化时期人面彩陶瓶上的先民神情若有疑惑和茫然,形象地将五千年前 远古时期先民的无知与天真展现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元代山水画家倪瓒的画就非常注重黑白间的比例,比如他的《容膝斋图》,几棵 小树,一个茅亭,朦胧的远山,没有人物,没有动态。然而,你一看就能感受到 一种淡淡的哀愁,一种天荒地老式的沉默和寂寞。 八大山人画的鸟,蜷曲着身子,寥寥几笔,把鸟的全部内在生命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的画已经撇除了一切的繁文缛节、一切的矫揉造作和一切的事功媚俗,剩下的 只有“士气”的符号,简捷清纯、精微广大、高明中庸。 中国画的这种简结丰润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陶瓷上的绘画就有体现。猪纹陶 钵属于河姆渡文化时期,但刻画在陶罐上的猪极富神韵。大量的留白、相当简单 的细条,却将猪那种神情、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能引发你无尽的联想。 人面彩陶瓶属于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个作品反映的是远古先民的一种思 考状态,你可以看出他在思考,你看他的眼睛里若有疑惑,可是这个疑惑又混混 沌沌,让人感到没有答案而有所茫然。这个茫然体现出一个童稚的天真。还有, 嘴边那个酒窝在那儿,像一个很憨厚的人,混沌、茫然、天真、憨厚、简朴。从 这个简单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天籁、神韵、简朴。这就是我们文化的源头,这 种对于艺术的感悟、对于“微言大义”的追求流传了几千年,深深地扎根于中国 的国画之中。 1.下列关于“知其白而守其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其白而守其黑”作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是老子哲学思想在 中国绘画中的体现。 B.“知其白而守其黑”是中国人思维的一种表现,也影响着画家的国画创作, 使国画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美。 C.“知其白而守其黑”与中国禅宗所说的“妙悟者不在多言”的道理相似,强 调以最简练的笔墨或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D.在中国绘画中,“黑”和“白”分别对应笔墨内容和域面的空白,画的美就 是靠浓墨重彩与留白的反差表现出来的。 2.关于“中国绘画”的特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天籁、神韵、简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国 画产生了中国文化。 B.中国绘画遵循自然之道,通过笔墨来真实再现天地山川、草木虫鱼自身的美 及其运行的目的。 C.画家通过感悟天地大美,对其作出诗性判断,创作出的作品就具备“气韵生 动”的特点。 D.中国绘画是“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注重以少许胜多许,用笔简洁却 使画面丰润而富有神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八大山人寥寥几笔便将鸟的内在生命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创作就是国画中 表现出符号化趋势的代表。 B.王维在《山水诀》中把禅宗的“妙悟者不在多言”视为对山水画的要求,首 倡了中国画“以少许胜多许”的绘画准则。 C.国画家将自己的感悟融入绘画中,启发读者去感受、体会美。无须刻意追求 美的自然真实性。 D.仰韶文化时期人面彩陶瓶上的先民神情若有疑惑和茫然,形象地将五千年前 远古时期先民的无知与天真展现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安丙,字子文,广安人。淳熙间进士,调大足县主簿。通判隆庆府,嘉泰三年, 郡大水,丙白守张鼎,发常平粟振之。寻又凿石徙溪,自是无水患。知大安军, 岁旱,民艰食,丙以家财即下流籴米数万石以振。事闻,诏加一秩。 开禧二年,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松夜延丙议。丙为松言曦必误国,松 不省。盖丙尝为其父客,素知曦。三年正月甲午,曦僭号建官,称臣于金,以丙 为丞相长史、权行都省事。事既炽,丙不得脱,度徒死无益,阳与而阴图之。遂 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谋诛曦。丙遣弟焕往约诸将,相与拊定。于是传檄诸道,按 堵如故。曦僭位凡四十一日。三月戊寅,陈曦所以反及矫制平贼便宜赏功状,自 劾待罪,函曦首级与曦所受金人诏印及所匿庚牌附驿。 时方议和,丙独戒饬将士,以攻为守,威声甚著。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 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 久 贼张福、莫简叛。贼自阆趋遂宁,所过无不残灭。丙欲自持十万缗往益昌募士。 魏了翁移书宰执,谓安丙不起,则贼未即平,蜀未可定,虽贼亦曰:“须安相公 作宣抚,事乃定耳。”诏起丙为四川宣抚使,予便宜。丙奏:“臣不辞老以报国。 至遂宁,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丙下令诸军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困之。未几, 俘获张福等十七人以献。 先是,夏人来乞师并兵攻金人,丙且奏且行,分遣将士趋秦、巩、凤翔,委丁 节制,师次于巩。夏人以枢密使子宁众二十余万,约以夏兵野战,宋师攻城。既 而攻巩不克,乃已。丙卒,讣闻,辍视朝二日。 选自《宋史·安丙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事闻,诏加 秩 秩:官职级别 B.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 副:做副职 C.于是传檄诸道,按堵如故 按堵 安居、安定 D.师次于 次:依次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 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B.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 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C.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 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D.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 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丙关心百姓生活,为灾民解除疾苦。发生水灾时,安丙禀告守臣发放粮食救 济灾民;发生旱灾时,安丙用自家财产买米救济吃饭困难的百姓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安丙,字子文,广安人。淳熙间进士,调大足县主簿。通判隆庆府,嘉泰三年, 郡大水,丙白守张鼎,发常平粟振之。寻又凿石徙溪,自是无水患。知大安军, 岁旱,民艰食,丙以家财即下流籴米数万石以振。事闻,诏加一秩。 开禧二年,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松夜延丙议。丙为松言曦必误国,松 不省。盖丙尝为其父客,素知曦。三年正月甲午,曦僭号建官,称臣于金,以丙 为丞相长史、权行都省事。事既炽,丙不得脱,度徒死无益,阳与而阴图之。遂 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谋诛曦。丙遣弟焕往约诸将,相与拊定。于是传檄诸道,按 堵如故。曦僭位凡四十一日。三月戊寅,陈曦所以反及矫制平贼便宜赏功状,自 劾待罪,函曦首级与曦所受金人诏印及所匿庚牌附驿。 时方议和,丙独戒饬将士,以攻为守,威声甚著。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 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 久 贼张福、莫简叛。贼自阆趋遂宁,所过无不残灭。丙欲自持十万缗往益昌募士。 魏了翁移书宰执,谓安丙不起,则贼未即平,蜀未可定,虽贼亦曰:“须安相公 作宣抚,事乃定耳。”诏起丙为四川宣抚使,予便宜。丙奏:“臣不辞老以报国。” 至遂宁,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丙下令诸军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困之。未几, 俘获张福等十七人以献。 先是,夏人来乞师并兵攻金人,丙且奏且行,分遣将士趋秦、巩、凤翔,委丁焴 节制,师次于巩。夏人以枢密使子宁众二十余万,约以夏兵野战,宋师攻城。既 而攻巩不克,乃已。丙卒,讣闻,辍视朝二日。 (选自《宋史·安丙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事闻,诏加一 秩 秩:官职级别 B.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 副:做副职 C.于是传檄诸道,按堵如故 按堵: 安居、安定 D.师次于 巩 次:依次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 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B.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 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C.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 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D.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 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安丙关心百姓生活,为灾民解除疾苦。发生水灾时,安丙禀告守臣发放粮食救 济灾民;发生旱灾时,安丙用自家财产买米救济吃饭困难的百姓
B.安丙敢于建言,目光敏锐。安丙提醒程松说吴曦会贻误国事;吴曦冒称伪号建 置百官,向金国称臣,安丙与杨巨源、李好义等人谋划除掉吴曦 C.安丙威望很高,平乱能力强。叛贼张福等人作乱,魏了翁就写信给宰相,起 用安丙平乱;安丙受诏亲自领兵平叛,俘虏了张福等十七人。 D.安丙竭诚效国,死而后已。边境关口遭到金国人破坏,他写信给宰相,提出 自己的建议;他一边上奏一边行动,派兵和夏国人联合攻打金国;他去世后皇帝 停止上朝两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陈曦所以反及矫制平贼便宜赏功状,自劾待罪,函曦首级与曦所受金人 诏印及所匿庚牌附驿。(5分) (2)至遂宁,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丙下令诸军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困 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11分) 青玉案被檄①出郊题陈氏山居 张榘②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 历荒村路。 身名都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 感天涯暮 【注】①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②张榘(j),南宋人,做过句容县县令和江东制置使参议,均处于地位低下的 职位 8.前人评论上阕“满袖尘埃推不去”的“推”一词用得妙,请简要分析妙在何 处。(5分) 9.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接受邹忌的讽谏,于是下令,凡 是能批评他的过错的人都能受奖赏,其中“▲ 能受到 下等奖赏。 (2)《诗经·氓》中“ ,▲”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 女子的不幸遭遇应有尽头、不会永远在风浪中颠簸、对未来充满美好期待的愿望。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的原因是,古之圣 人 今之众人 乙选考题
B.安丙敢于建言,目光敏锐。安丙提醒程松说吴曦会贻误国事;吴曦冒称伪号建 置百官,向金国称臣,安丙与杨巨源、李好义等人谋划除掉吴曦。 C. 安丙威望很高,平乱能力强。叛贼张福等人作乱,魏了翁就写信给宰相,起 用安丙平乱;安丙受诏亲自领兵平叛,俘虏了张福等十七人。 D. 安丙竭诚效国,死而后已。边境关口遭到金国人破坏,他写信给宰相,提出 自己的建议;他一边上奏一边行动,派兵和夏国人联合攻打金国;他去世后皇帝 停止上朝两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陈曦所以反及矫制平贼便宜赏功状,自劾待罪,函曦首级与曦所受金人 诏印及所匿庚牌附驿。 (5 分) ▲ (2) 至遂宁,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丙下令诸军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困 之。(5 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11 分) 青玉案 被檄①出郊题陈氏山居 张榘②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 历荒村路。 身名都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 感天涯暮。 【注】①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②张榘(jǔ),南宋人,做过句容县县令和江东制置使参议,均处于地位低下的 职位。 8. 前人评论上阕“满袖尘埃推不去”的“推”一词用得妙,请简要分析妙在何 处。 (5 分) ▲ 9. 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6 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接受邹忌的讽谏,于是下令,凡 是能批评他的过错的人都能受奖赏,其中“ ▲ , ▲ ”,能受到 下等奖赏。 (2)《诗经·氓》中“ ▲ , ▲ ”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 女子的不幸遭遇应有尽头、不会永远在风浪中颠簸、对未来充满美好期待的愿望。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的原因是,古之圣 人“ ▲ ”, 今之众人“ ▲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題,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 ①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这时, 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 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②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还有很多崭新 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 ③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了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 靠脑子记。女孩感到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 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 说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 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男孩气恼地 说:“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地哭了,说:“你长大后还我还不 行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④第二年,女孩的家要搬了,男孩也不知道她要搬的地方在哪个方向,只觉得有 种留恋的感觉,有一种丢了东西的感觉。知道了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上 学,而是早早地候在一个十字路口一一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终于 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跟他哥哥站在车厢两边的护拦里。女孩看见了他,高 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跟在后边拼命追,可车速太快,一溜烟就 从眼前过去了 ⑤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他的同 桌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用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的文 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 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刘兵。” ⑥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因为嫉妒,他对同桌太不好了,但她没有记恨他。也 就是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⑦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 结,一跳,一跳 ⑧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 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 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⑨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掩藏 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 桌的女孩,他死而无憾了。 ⑩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想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 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①他摇了摇头。 ⑩主持人说:“王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 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題,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 ①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这时, 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 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②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还有很多崭新 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 ③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了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 靠脑子记。女孩感到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 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 说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 5 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 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男孩气恼地 说:“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地哭了,说:“你长大后还我还不 行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④第二年,女孩的家要搬了,男孩也不知道她要搬的地方在哪个方向,只觉得有 一种留恋的感觉,有一种丢了东西的感觉。知道了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上 学,而是早早地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终于, 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跟他哥哥站在车厢两边的护拦里。女孩看见了他,高 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跟在后边拼命追,可车速太快,一溜烟就 从眼前过去了。 ⑤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他的同 桌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用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的文 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 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刘兵。” ⑥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因为嫉妒,他对同桌太不好了,但她没有记恨他。也 就是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⑦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 结,一跳,一跳…… ⑧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 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 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⑨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掩藏 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 桌的女孩,他死而无憾了。 ⑩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想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 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⑪他摇了摇头。 ⑫主持人说:“王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 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