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京市高三一模汇编.文言文 海淀一模 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n题。 笔阵图 卫铄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 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 者少,暗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 ③,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 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 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 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 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 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 而用之。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如陆断犀象。 L如百钧弩发。 如万岁枯藤 如崩浪雷奔。 1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 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 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 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注释】①三端: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②该赡:渊博丰赡。 ③煎涸:指浅黑干涸。 8.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润色:修饰文字 B.贻诸子孙,永为模范漠范:榜样 C 从其消息而用之消息:情况 D.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委曲:曲意迁就 9.要成为优秀的书家,应具备怎样的个人修养?请根据第一段内容作答。(4 分) 10.我国古代“文房四宝”在文章第二段出现的顺序依次为 。(2分)
2016 北京市高三一模汇编.文言文. 海淀一模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n 题。 笔阵图 卫铄 夫三端①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 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 者少,暗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 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 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 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煎涸③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 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 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 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 而用之。 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如陆断犀象。 乚如百钧弩发。 丨如万岁枯藤。 如崩浪雷奔。 1 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 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 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 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注释】①三端: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②该赡:渊博丰赡。 ③煎涸:指浅黑干涸。 8.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润色:修饰文字 B.贻诸子孙,永为模范漠范:榜样 C.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消息:情况 D.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委曲:曲意迁就 9.要成为优秀的书家,应具备怎样的个人修养?请根据第一段内容作答。(4 分) 10.我国古代“文房四宝”在文章第二段出现的顺序依次为____、____、____、 ____。(2 分)
11.文章结尾处,“斯造妙矣,书道毕矣”中的“书道”指“书法之道”,请概 括第三段至结尾处所介绍的“书法之道”。(6分) 12.用“/”给下面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5分) 卫其书盔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 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 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然人之字画工拙之外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 邪正之粗云。 (苏轼《题鲁公帖》 8.(3分)D 9.(4分)作为优秀的书家应该通晓书法之源,精通书法之道,师法古人,学问 渊博,见识丰富,善于感悟。(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0.(2分)笔砚墨纸 11.(6分)(1)选择与书写字体相宜的正确执笔方式;(2)运笔须用全身之 力;(3)从学写大字入门;(4)书法以“多力丰筋”(劲健丰润)为优;(5) 心手相协,意在笔先;(6)用心揣摩,每书一字,各象其形。 (答出1点1分,2点3分,3点4分,4点6分,各点意思对即可得分。) 西城一模 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展转隔碍,虽写得畅显,已恐不如口舌 矣,况能如心之所存乎?故孔子论文曰:“辞达而已。”达不达,文不文之辨也。 唐、虞、三代之文,无不达者。今人读古书,不即通晓,辄谓古文奇奥,今人下 笔不宜平易。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 谈巷语耶?左氏去古不远,然《传》中字句,未尝肖《书》也。司马去左亦不远, 然《史记》句字,亦未尝肖左也。至于今日,逆数前汉,不知几千年远矣。自司 马不能同于左氏,而今日乃欲兼同左、马,不亦谬乎?中间历晋、唐,经宋、元, 文士非乏,未有公然捋扯古文,奄为己有者。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 戏剧他文不然也。 空同°不知,篇篇模拟,亦谓“反正”。后之文人,遂视为定例,尊若令甲③。 凡有一语不肖古者,即大怒,骂为“野路恶道”。不知空同模拟,自一人创之 犹不甚可厌。迨其后一传百,以讹益讹,愈趋愈下,不足观矣。且空同诸文,尚 多己意,纪事述情,往往逼真,其尤可取者,地名官衔,俱用时制。今却嫌时制 不文,取秦汉名衔以文之,观者若不检《一统志》,几不识为何乡贯矣。且文 之佳恶,不在地名官衔也,史迁之文,其佳处在叙事如画,议论超越;而近说乃 云,西京。以还,封建宫殿,官师郡邑,其名不雅驯,虽史迁复出,不能成史 则史迁佳处,彼尚未梦见也,而况能肖史迁也乎? 或曰:信如子言,古不必学耶?余曰:古文贵达,学达即所谓学古也。学其意, 不必泥其字句也。今之圆领方袍,所以学古人之缀叶蔽皮也;今之五味煎熬,所 以学古人之茹毛饮血也。何也?古人之意,期于饱口腹,蔽形体;今人之意,亦 期于饱口腹,蔽形体,未尝异也。彼摘古字句入己著作者,是无异缀皮叶于衣袂 之中,投毛血于肴核之内也。大抵古人之文,专期于达,而今人之文,专期于不 达。以不达学达,是可谓学古者 乎
11.文章结尾处,“斯造妙矣,书道毕矣”中的“书道”指“书法之道”,请概 括第三段至结尾处所介绍的“书法之道”。(6 分) 12.用“/”给下面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5 分) 卫其书盔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 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 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然人之字画工拙之外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 邪正之粗云。 (苏轼《题鲁公帖》) 8.(3 分)D 9.(4 分)作为优秀的书家应该通晓书法之源,精通书法之道,师法古人,学问 渊博,见识丰富,善于感悟。(答出其中任意 4 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0.(2分)笔 砚 墨 纸 11.(6 分)(1)选择与书写字体相宜的正确执笔方式;(2)运笔须用全身之 力;(3)从学写大字入门;(4)书法以“多力丰筋”(劲健丰润)为优;(5) 心手相协,意在笔先;⑹用心揣摩,每书一字,各象其形。 (答出 1 点 1 分,2 点 3 分,3 点 4 分,4 点 6 分,各点意思对即可得分。) 西城一模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 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展转隔碍,虽写得畅显,已恐不如口舌 矣,况能如心之所存乎?故孔子论文曰:“辞达而已。”达不达,文不文之辨也。 唐、虞、三代之文,无不达者。今人读古书,不即通晓,辄谓古文奇奥,今人下 笔不宜平易。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 谈巷语耶?左氏去古不远,然《传》中字句,未尝肖《书》也。司马去左亦不远, 然《史记》句字,亦未尝肖左也。至于今日,逆数前汉,不知几千年远矣。自司 马不能同于左氏,而今日乃欲兼同左、马,不亦谬乎?中间历晋、唐,经宋、元, 文士非乏,未有公然挦扯古文,奄为己有者。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 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空同①不知,篇篇模拟,亦谓“反正②”。后之文人,遂视为定例,尊若令甲③。 凡有一语不肖古者,即大怒,骂为“野路恶道”。不知空同模拟,自一人创之, 犹不甚可厌。迨其后一传百,以讹益讹,愈趋愈下,不足观矣。且空同诸文,尚 多己意,纪事述情,往往逼真,其尤可取者,地名官衔,俱用时制。今却嫌时制 不文,取秦汉名衔以文之,观者若不检《一统志》④,几不识为何乡贯矣。且文 之佳恶,不在地名官衔也,史迁之文,其佳处在叙事如画,议论超越;而近说乃 云,西京⑤以还,封建宫殿,官师郡邑,其名不雅驯,虽史迁复出,不能成史。 则史迁佳处,彼尚未梦见也,而况能肖史迁也乎? 或曰:信如子言,古不必学耶?余曰:古文贵达,学达即所谓学古也。学其意, 不必泥其字句也。今之圆领方袍,所以学古人之缀叶蔽皮也;今之五味煎熬,所 以学古人之茹毛饮血也。何也?古人之意,期于饱口腹,蔽形体;今人之意,亦 期于饱口腹,蔽形体,未尝异也。彼摘古字句入己著作者,是无异缀皮叶于衣袂 之中,投毛血于肴核之内也。大抵古人之文,专期于达,而今人之文,专期于不 达。以不达学达,是可谓学古者 乎?
(取材于袁宗道《论文》 【注】①空同:李梦阳,号空同子,明代文学家 ②反正:回到正确轨道 上。③令甲:第一条法令。汉代皇帝颁布法令,按先后分为令甲、令乙、令 内 ④《一统志》:记载全国地理的书。明代所修的称《大明一统志》。⑤ 西京:西汉的代称。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辄谓古文奇奥 辄:就。 B.未尝肖《书》也 肖:相似 C.迨其后一传百 迨:等到 D.不必泥其字句也 泥:沉溺 10.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B.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C.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D.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取秦汉名衔以文之//其翼若垂天之云 B.而近说乃云∥/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C.虽史迁复出,不能成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D.以不达学达//皆以美于徐公 12.下列各项表述,与本文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对曰:“师其意,不师 其辞。” 韩愈《答刘正夫书》) B.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苏轼《答谢民师书》 C.文必曰先秦两汉,诗必曰汉魏盛唐,斯固然矣 (王九思《刻太微后集序》 D.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 先后论也 (李贽《童心说》) 13.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奧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 14.本文作者在第三段中批判了当时文坛哪些现象?请用现代汉语加以概括。(4 分) 9.(3分)D 10.(3分)B 11.(3分) C 12.(3分)C 13.(4分)时代有古今(的分别),语言也有古今(的不同),(1分)今天 的人们惊讶地认为是奇特奥妙文字的语句,(1分)怎么知道不是古代人的街谈 巷语呢?(1分) 评分标准:三个要点,每点1分;表达清楚流畅,1分。 14.(4分)参考答案要点
(取材于袁宗道《论文》) 【注】①空同:李梦阳,号空同子,明代文学家。 ②反正:回到正确轨道 上。 ③令甲:第一条法令。汉代皇帝颁布法令,按先后分为令甲、令乙、令 丙。 ④《一统志》:记载全国地理的书。明代所修的称《大明一统志》。 ⑤ 西京:西汉的代称。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辄谓古文奇奥 辄:就。 B.未尝肖《书》也 肖:相似。 C.迨其后一传百 迨:等到。 D.不必泥其字句也 泥:沉溺。 10.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B.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C.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D.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取秦汉名衔以文之 // 其翼若垂天之云 B.而近说乃云 //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C.虽史迁复出,不能成史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D.以不达学达 // 皆以美于徐公 12.下列各项表述,与本文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 分) A.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对曰:“师其意,不师 其辞。” (韩愈《答刘正夫书》) B.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苏轼《答谢民师书》 C.文必曰先秦两汉,诗必曰汉魏盛唐,斯固然矣。 (王九思《刻太微后集序》) D.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 先后论也。 (李贽《童心说》) 13.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 14.本文作者在第三段中批判了当时文坛哪些现象?请用现代汉语加以概括。(4 分) 9.(3 分)D 10.(3 分)B 11.(3 分) C 12.(3 分)C 13.(4 分)时代有古今(的分别),语言也有古今(的不同),(1 分)今天 的人们惊讶地认为是奇特奥妙文字的语句,(1 分)怎么知道不是古代人的街谈 巷语呢?(1 分) 评分标准:三个要点,每点 1 分;表达清楚流畅,1 分。 14.(4 分)参考答案要点:
①当代文人把李梦阳那种纯粹模仿古代文章的写法当成标准,只要有一句话不像 古人文章,就立刻横加指责。 ②有些文人嫌当下的制度名称不够文雅,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秦汉时候的称谓,让 读者不明所以 ③人们并不理解司马迁在写作上的真正妙处,甚至认为西汉以后的官制名称都不 好听,即使司马迁在世也写不出好史书来。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东城一模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4题。 申包胥者,楚人也。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申包胥不受命而 赴于秦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口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始于楚寡君失社 稷越在草荞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 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 事君。 秦伯使辞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对曰:“寡君越在 草莽,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 七日七夜。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哀公曰: 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此,吾亡无日矣。”于是乃出师救楚 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子满曰:“吾未知吴道。” 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 吴师既退,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包胥曰:“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 害,非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赏,终身不 见。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不受赏,不 伐矣。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 (取材于西汉刘向《新序》) 注释:【1】封,大。【2】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与吴楚诸国相 对而言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秦伯使辞焉 B.辞赋 D.告辞 ②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 A.宽厚 B.深厚 厚 D.醇厚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逮吴之未定 逮奉圣朝 B.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 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C.申包胥以秦师至楚 皆以美于徐公 而赏始于包胥 临溪而渔 10.请用“/”为文中划横线的语句断句。(3分) 11.请将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①当代文人把李梦阳那种纯粹模仿古代文章的写法当成标准,只要有一句话不像 古人文章,就立刻横加指责。 ②有些文人嫌当下的制度名称不够文雅,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秦汉时候的称谓,让 读者不明所以。 ③人们并不理解司马迁在写作上的真正妙处,甚至认为西汉以后的官制名称都不 好听,即使司马迁在世也写不出好史书来。 评分标准: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东城一模 二、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4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4 题。 申包胥者,楚人也。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申包胥不受命而 赴于秦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1】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2】始于楚寡君失社 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 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 事君。’” 秦伯使辞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对曰:“寡君越在 草莽,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 七日七夜。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哀公曰: “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此,吾亡无日矣。”于是乃出师救楚。 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子满曰:“吾未知吴道。” 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 吴师既退,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包胥曰:“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 害,非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赏,终身不 见。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不受赏,不 伐矣。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 (取材于西汉刘向《新序》) 注释:【1】封,大。【2】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与吴楚诸国相 对而言。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①秦伯使辞焉 A.言辞 B.辞赋 C.推 辞 D.告辞 ②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 A.宽厚 B.深厚 C.丰 厚 D.醇厚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逮吴之未定 逮奉圣朝 B.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 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C.申包胥以秦师至楚 皆以美于徐公 D.而赏始于包胥 临溪而渔 10.请用“/”为文中划横线的语句断句。(3 分) 11.请将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 分)
12.文中说“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请阅读此诗,完成①-②题。(3分)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①这首先时候诗出自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总集《 (1分) ②这首诗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秦王赋此诗,日的 是 。(2分)。 13.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也在危急之时说服秦王,挽救了国家。请结合《烛 之武退秦师》中的内容分条概括烛之武与申包胥游说方式的异同。(4分) 14.文中说“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结合下面两段文字谈谈你对本句中 “忠”的含义的理解。(6分)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 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左传》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论语》) ①【参考答案】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査实词含义,考点在于联系上下文。“秦伯使辞焉”,秦伯 派遣使者推辞 ②【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实词含义,难点在于补出主语。“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 七天七夜哭声不断,(感情)深厚。 9.【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A选项:介词,趁着;副词,等到。B选项:均为介词,为(之) C选项:介词,凭借;动词,认为。D选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10.【参考答案】吴为无道/行封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始于楚/寡君失社稷, 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 【思路点拨】“/”为可断可不断处 11.【参考答案】然而赏赐是用来劝勉善行的,拒绝赏赐也不是恒常的法则。 【思路点拨】翻译重点:“所以”,用来……的;“劝”,劝勉、勉励;“非常”, 古今异义,不是恒常的。 ①【参考答案】《诗经》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
12.文中说“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请阅读此诗,完成①-②题。(3 分)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①这首先时候诗出自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总集《 》。 (1 分) ②这首诗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秦王赋此诗,目的 是 。(2 分)。 13.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也在危急之时说服秦王,挽救了国家。请结合《烛 之武退秦师》中的内容分条概括烛之武与申包胥游说方式的异同。(4 分) 14.文中说“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结合下面两段文字谈谈你对本句中 “忠”的含义的理解。(6 分)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 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左传》)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论语》) ①【参考答案】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实词含义,考点在于联系上下文。“秦伯使辞焉”,秦伯 派遣使者推辞。 ②【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实词含义,难点在于补出主语。“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 七天七夜哭声不断,(感情)深厚。 9.【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A 选项:介词,趁着;副词,等到。B 选项:均为介词,为(之)。 C 选项:介词,凭借;动词,认为。D 选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10.【参考答案】吴为无道/行封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始于楚/寡君失社稷/ 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 【思路点拨】“//”为可断可不断处。 11.【参考答案】然而赏赐是用来劝勉善行的,拒绝赏赐也不是恒常的法则。 【思路点拨】翻译重点:“所以”,用来……的;“劝”,劝勉、勉励;“非常”, 古今异义,不是恒常的。 12. ①【参考答案】《诗经》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