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V,IR,HNMR,MS基本原理: 第四章 2利用图谱及数据正确解析简单有 讲授法 实作评价 纸笔考试 思政:化合物结构与光进的关系 】同系列烷轻物理性质变化规律: 2烷烃自由基取代反应规律及反应 讲授法 第五音 机理。 实作评价 饱和烃 12,3 3推导游离基取代反应历程 模型演示法 纸笔考试 思政:烷经取代反应的历程 1推断烯烃马氏加成反应产物: 2描述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3.阐述碳正离子的稳定性规律: 4,炔烃加成、成盐的反应方程式 讲授法 第六章 5.描述离域键和共扼效应现象: 实作评价 不饱和烃 6 6.丁二烯型化合物1,4加成和双烯 模型滨示法 纸笔考试 12.3 合成反应的反应方程式。 思政: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狄尔斯 阿尔德反应 用价键理论分析苯环结构: 2.依据命名规则为芳香烃命名: 3.推断亲电取代反应的主产物: 讲授法 实作评价 4.运用取代苯的定位基定位规则设 6 计目标物合理合成路线, 模型滴示法 纸笔考试 12,3 5.利用休克尔规则判断芳香性。 思政:凯库勒与苯的结构 1.卤代烃,卤代烯烃,卤代芳烃的基本 知识: 2亲核取代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 讲授法 实作评价 3.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1.2,3 案例教学法 纸笔考试 思政:科研动态-Science文章重新 思考S2反应历程 醇的类型并使用系统命名法命名: 2.醇和同碳数烷烃的沸点高低: 3.醇的物性变化规律: 4.脱水反应和取代反应的主产物。 讲授法 .用FcCl,的显色反应鉴别酚 实作评价 12,3 纸笔考试 6.推断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主产 案例教学法 物: 7.醇、酚、醚结构特点及相互关系 思政:甘油三硝酸酯 4
4 第四章 结 构 的 表 征 1. UV, IR, HNMR, MS 基本原理; 2.利用图谱及数据正确解析简单有 机化合物。 思政:化合物结构与光谱的关系 4 讲授法 实作评价 纸笔考试 1 第五章 饱和烃 1.同系列烷烃物理性质变化规律; 2.烷烃自由基取代反应规律及反应 机理; 3.推导游离基取代反应历程。 思政:烷烃取代反应的历程 2 讲授法 模型演示法 实作评价 纸笔考试 1.2,3 第六章 不饱和烃 1.推断烯烃马氏加成反应产物; 2.描述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3.阐述碳正离子的稳定性规律; 4.炔烃加成、成盐的反应方程式; 5.描述离域键和共轭效应现象; 6.丁二烯型化合物 1,4-加成和双烯 合成反应的反应方程式。 思政: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狄尔斯 -阿尔德反应 6 讲授法 模型演示法 实作评价 纸笔考试 1.2,3 第七章 芳香烃 1.用价键理论分析苯环结构; 2.依据命名规则为芳香烃命名; 3.推断亲电取代反应的主产物; 4.运用取代苯的定位基定位规则设 计目标物合理合成路线; 5.利用休克尔规则判断芳香性。 思政:凯库勒与苯的结构 6 讲授法 模型演示法 实作评价 纸笔考试 1.2,3 第八章 卤代烃 1.卤代烃,卤代烯烃,卤代芳烃的基本 知识; 2.亲核取代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 3.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思政:科研动态-Science 文章重新 思考 SN2 反应历程 6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 实作评价 纸笔考试 1.2,3 第九章 醇酚醚 1.醇的类型并使用系统命名法命名; 2.醇和同碳数烷烃的沸点高低; 3.醇的物性变化规律; 4.脱水反应和取代反应的主产物。 5.用 FeCl3的显色反应鉴别酚; 6.推断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主产 物; 7.醇、酚、醚结构特点及相互关系。 思政:甘油三硝酸酯 3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 实作评价 纸笔考试 1.2,3
1醛、酮的反应与结构关系: 第十章 2.羰基亲核加成反应的方程式。 讲授法 实作评价 醛酮 3.羰基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3 1.2,3 案例教学法 纸笔考试 思政:黄鸣龙还原法 1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分类及结构: 发奖现发茶生物喻 讲授法 实作评价 生物 6 模型演示法纸笔考试 12,3 3.脱羧反应,还原反应的方程式。 思政:酯缩合反应 1L判断芳胺、脂肪胺、氨的碱性强弱 第十二章2.鉴别伯、仲、叔胺: 授法 含氨有机3.利用重氨盐性质设计合成路线。 实作评价 案例教学法纸笔考试 12,3 化合物 思政:重要代表物-甲胺、己二胺 胆碱、多巴胺 课程评价方式与达成权重 该课程目标()共设有3个,每个课程目标达成权重为P。课程目标评价方式) 过含课堂讨论、课后作业、期中测试、期末考试等4个评价方式。每个评价方式成绩上 比(权重)为K。各课程目标、评价方式成绩占比,以及对课程目标达成的评价权重 如表H-1所示。其中,每个课程目标达成权重P,=,k(=l,2,3)。 表H1各评价方式对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权重 课程支控课程目标达成权重P 各评价方式的成绩占比(权重)☑ 目标指标 (=1P=I) 课堂讨论K课后作业K:期中测试K。:期末考试K 3-1 ∑m,ky=0.5 0.05 0.05 01 0.3 H 24-2 0.3 0.05 0.0 0.05 0.2 评价方式与 35-1 0.2 0.0 0.05 0.05 0.01 达成度评价 考核环节对课程目标成绩权重() 1k=0.1 0.1 02 0.6 课程成绩评定方法 成绩百分制计分,学生课程综合成绩=∑(每个评价方式实际成绩平均值×M) M-%1k0=1,2,3,m)。其中,课堂讨论、课后作业、期中测试等评价方式为过程 性评价。 3.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D达成度=%,(k划×方数道)p:1=12,3)计算数据 100 如表H2。 表H2每项评价方式的课程目标达成权重
5 第十章 醛酮醌 1.醛、酮的反应与结构关系; 2.羰基亲核加成反应的方程式。 3.羰基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思政:黄鸣龙还原法 3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 实作评价 纸笔考试 1.2,3 第 十 一 章 羧 酸 及 其 衍生物 1.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分类及结构; 2.比较判断羧酸极其衍生物的酸性 强弱; 3.脱羧反应,还原反应的方程式。 思政:酯缩合反应 6 讲授法 模型演示法 实作评价 纸笔考试 1.2,3 第十二章 含氮有机 化合物 1.判断芳胺、脂肪胺、氨的碱性强弱; 2.鉴别伯、仲、叔胺; 3.利用重氮盐性质设计合成路线。 思政:重要代表物-甲胺、己二胺、 胆碱、多巴胺 3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 实作评价 纸笔考试 1.2,3 H 评价方式与 达成度评价 1. 课程评价方式与达成权重 该课程目标(i)共设有 3 个,每个课程目标达成权重为 Pi。课程目标评价方式(j) 包含课堂讨论、课后作业、期中测试、期末考试等 4 个评价方式。每个评价方式成绩占 比(权重)为 Ki,j。各课程目标、评价方式成绩占比,以及对课程目标达成的评价权重 如表 H-1 所示。 其中,每个课程目标达成权重 Pi = �=1 � ��,�(i=1,2,3)。 表 H-1 各评价方式对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权重 课程 目标 i 支撑 指标点 课程目标达成权重 Pi ( �=1 � �� =1) 各评价方式的成绩占比(权重)Ki,j 课堂讨论 Ki,1 课后作业 Ki,2 期中测试 Ki,3 期末考试 Ki,4 1 3-1 �=1 � ��,� =0.5 0.05 0.05 0.1 0.3 2 4-2 0.3 0.05 0.0 0.05 0.2 3 5-1 0.2 0.0 0.05 0.05 0.01 考核环节对课程目标成绩权重(Mj) �=1 � ��,� =0.1 0.1 0.2 0.6 2. 课程成绩评定方法 成绩百分制计分,学生课程综合成绩=∑(每个评价方式实际成绩平均值×Mj)。 Mj= �=1 � ��,�(� = 1,2,3, …�)。其中,课堂讨论、课后作业、期中测试等评价方式为过程 性评价。 3.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i)达成度= �=1 � (��,� × 评价方式实际成绩平均值 100 )/��(i = 1,2,3)计算数据 如表H-2。 表H-2 每项评价方式的课程目标达成权重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达成权重P 各评价方式的成绩占比(权重) 理微过论K,理后作业天,期中调试3,期表老试 05 0.05 0.05 01 03 03 005 00 005 02 0.2 0.0 0.05 0.05 0.1 表H3作业评价标准 得分 评定标准 90%-100作业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 % 没有抄装情况。 80%-89% 作业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正确率80%至89%,没有抄袭情 70%-79%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次数少于三次,但改正及时,态度端 60%-69%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 未及时完成,未及时完成次数大于三次,老师指 出后改正,态度端正并补充完成。 0-59%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老师指出仍不改正次数达三次以上。 建议教材: 高占先主编,《有机化学》,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2018年2月第三版 学习资料: 建议教材那其毅,裴伟伟,徐瑞秋,裴坚,《基础有机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及学习资术 2]裴伟伟,装坚,《基础有机化学习题解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第一瓶 3)汪小兰,《有机化学),高等教有出版社,2018年9月第五版 [4利王长凤,曹玉蓉,《有机化学例题与习题》,高等教有出版社,2017年10月第二版 教学条件 多媒体教室、教材、分子模型等。 需求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一」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 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秀橘赖 牛玉 喜授 2024年2月26日
6 课程目标 i 课程目标达成权重 Pi 各评价方式的成绩占比(权重)Ki,j 课堂讨论 Ki,1 课后作业 Ki,2 期中测试 Ki,3 期末考试 Ki,4 1 0.5 0.05 0.05 0.1 0.3 2 0.3 0.05 0.0 0.05 0.2 3 0.2 0.0 0.05 0.05 0.1 表H-3 作业评价标准 得分 评定标准 90%-100 % 作业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 90%以上, 没有抄袭情况。 80%-89% 作业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正确率 80%至 89%,没有抄袭情 况。 70%-79%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次数少于三次,但改正及时,态度端 正。 60%-69%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未及时完成次数大于三次,老师指 出后改正,态度端正并补充完成。 0-59%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老师指出仍不改正次数达三次以上。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建议教材: 高占先主编,《有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2月第三版 学习资料: [1] 邢其毅,裴伟伟,徐瑞秋,裴坚,《基础有机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年 7 月第四版 [2] 裴伟伟,裴坚,《基础有机化学习题解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年 1 月第一版 [3] 汪小兰,《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年 9 月第五版 [4] 王长凤,曹玉蓉,《有机化学例题与习题》,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10月第二版 J 教学条件 需求 多媒体教室、教材、分子模型等。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 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审批 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4 年 2 月 26 日
专家组审定意见: 闭意 成装名房岩动衬机印建完 2024年3月2日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风毫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材风捷 2024年3月5日
7 专家组审定意见: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4 年 3 月 2 日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4 年 3 月 5 日
三明学院生技术专业(独立设置的实践课)课程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有机化学实验 课程代码 071331 0210 口通识课☑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牛玉、林 课程类型 授课教师 口专业方向口专业任选回其他 武滔 修读方式 回必修口选修 学分 1 开课学期 第4学期 实践学时 A 先修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 先修及后续 后续课程:《化工专业实验》《物理化学》《化工原理》 课程 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课。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有 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通过实验操作练习,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蒸馏 课程描述结晶、合成等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 后继课程如《化工专业实验》《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打好基础。 (一)知识 1.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对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支撑毕业要求2) 2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木操作技能及其原理:(支撑毕业要求2) (二)能力 3.正确熟练的运用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进行机化合物合成、分离、鉴定 掌握有机化合物合成、分离、鉴定的基本方法及其原理与应用:(支撑毕业要 求3) 4.可根据实验目的进行正确实验设计、以及成功开展实验、对产物进行分离提 纯和正确地数据处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支撑毕业要求4和5) (三)素养 5.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勇于质疑,学以致用,服务 课程目标 方,学术诚信,等。(支撑毕业要求13) 6.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打 坚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从业习惯:人文关怀,团队协作,绿色理念与可持续 发展,服务地方产业,精益求精,大国工匠精神以等(支撑毕业要求1、8和9)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的
1 三明学院 生物技术 专业(独立设置的实践课)课程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有机化学实验 课程代码 071331 0210 课程类型 通识课 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专业方向 专业任选其他 授课教师 牛玉、林 武滔 修读方式 必修 选修 学 分 1 开课学期 第4学期 实践学时 32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先修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 后续课程:《化工专业实验》《物理化学》《化工原理》 B 课程描述 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课。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有 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通过实验操作练习,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蒸馏、 结晶、合成等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 后继课程如《化工专业实验》《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打好基础。 C 课程目标 (一)知识 1.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对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支撑毕业要求 2) 2.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及其原理;(支撑毕业要求 2) (二)能力 3.正确熟练的运用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进行机化合物合成、分离、鉴定, 掌握有机化合物合成、分离、鉴定的基本方法及其原理与应用;(支撑毕业要 求 3) 4.可根据实验目的进行正确实验设计、以及成功开展实验、对产物进行分离提 纯和正确地数据处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支撑毕业要求 4 和 5) (三)素养 5.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勇于质疑,学以致用,服务地 方,学术诚信,等。(支撑毕业要求 13) 6.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打下 坚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从业习惯:人文关怀,团队协作,绿色理念与可持续 发展,服务地方产业,精益求精,大国工匠精神以等(支撑毕业要求 1、8 和 9)。 D 课程目标与 毕业要求的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