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八中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玄妙/管弦 筵席/赝品 淬火/猝不及防 B.苑囿/宛如 舞蹈/倒卖 棱角/绫罗绸缎 C.箴言/信笺 糜烂/奢靡 被褥/相濡以沫 D.验证/入殓 褫夺/吓唬 龃龉/身陷囹圄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化装 欢度春节 雍容华贵 细水长 流 B.悖谬 尾大不掉 出奇致胜 黄粱美梦 C.坐落 姗姗来迟 优柔寡断 积腋成 裘 D.安详 各行其事 前倨后恭 风雨如晦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大冬会上,伴随着《长江》悠扬的旋律,张丹/张吴在冰场上近乎完美 地完成了三周抛跳、捻转三周等动作。场外的观众们则作壁上观,大声为他们加 油 B.曾被誉为“希望之星”的南京某区民政局副局长潘玉梅被査出累计受贿 近800万元,家中竟然藏有28公斤现金,这真让人不可理喻。 C.我国派出渔政311船开赴南海担负起在南沙和西沙群岛护渔护航的任务 以宣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这完全是在周边日益复杂的形势下的明哲保身 之举。 D.由巽门进入青云塔内,一眼就看见石壁上刻着“青云直上”四个大字,似 乎是在祝愿登塔人步步高升。设计者的巧妙构思,令人叹为观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生就像一杯白开水,平平淡淡的:但又像一杯加了糖的白开水,甜甜 的;也像一杯加了盐的白开水,咸咸的。 B.作为一名股票投资者,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股票投资的风险和收益情况 尽量避免投资风险,以便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C.对于中法间因为圆明园文物拍卖而产生的争端,许多法国普通民众,无论 对中国友善与否,都倾向于以法律为理性评判标准。 D.11月26日、27日,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用四个整版罕见地来刊登 名为《日中战争》的专题报道,对侵华战争进行全面冷静的反思。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这是中国古老的典籍《尚书》中皋陶对舜帝 仁政的赞词,大意是“与其滥杀无辜,宁可错放罪人”。 B.消费者抱怨说,尽管有预存话费送手机的优惠活动,但感觉3G手机还是有 些贵。188放号需要持有一部TD手机才能办理入网,可以自备、或者现场购买 C.欧洲一一曾被视为“维护人权”的阵前先锋一一的态度也在转变。2008年 10月,英国发表声明称,“非常肯定地”承认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 分,事实上已经放弃支持达赖的独立活动
湖北省武汉八中 2010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玄妙/管弦 筵席/赝品 淬火/猝不及防 B.苑囿/宛如 舞蹈/倒卖 棱角/绫罗绸缎 C.箴言/信笺 糜烂/奢靡 被褥/相濡以沫 D.验证/入殓 褫夺/吓唬 龃龉/身陷囹圄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化装 欢度春节 雍容华贵 细水长 流 B.悖谬 尾大不掉 出奇致胜 黄粱美梦 C.坐落 姗姗来迟 优柔寡断 积腋成 裘 D.安详 各行其事 前倨后恭 风雨如晦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大冬会上,伴随着《长江》悠扬的旋律,张丹/张昊在冰场上近乎完美 地完成了三周抛跳、捻转三周等动作。场外的观众们则作壁上观,大声为他们加 油。 B.曾被誉为“希望之星”的南京某区民政局副局长潘玉梅被查出累计受贿 近 800 万元,家中竟然藏有 28 公斤现金,这真让人不可理喻。 C.我国派出渔政 311 船开赴南海担负起在南沙和西沙群岛护渔护航的任务, 以宣示中 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这完全是在周边日益复杂的形势下的明哲保身 之举。 D.由巽门进入青云塔内,一眼就看见石壁上刻着“青云直上”四个大字,似 乎是在祝 愿登塔人步步高升。设计者的巧妙构思,令人叹为观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生就像一杯白开水,平平淡淡的;但又像一杯加了糖的白开水,甜甜 的;也像一杯加了盐的白开水,咸咸的。 B.作为一名股票投资者,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股票投资的风险和收益情况, 尽量避免投资风险,以便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C.对于中法间因为圆明园文物拍卖而产生的争端,许多法国普通民众,无论 对中国友 善与否,都倾向于以法律为理性评判标准。 D.11 月 26 日、27 日,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用四个整版罕见地来刊登 名为《日中战争》的专题报道,对侵华战争进行全面冷静的反思。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这是中国古老的典籍《尚书》中皋陶对舜帝 仁政的赞词, 大意是“与其滥杀无辜,宁可错放罪人”。 B.消费者抱怨说,尽管有预存话费送手机的优惠活动,但感觉 3G 手机还是有 些贵。188 放号需要持有一部 TD 手机才能办理入网,可以自备、或者现场购买。 C.欧洲——曾被视为“维护人权”的阵前先锋——的态度也在转变。2008 年 10 月,英 国发表声明称,“非常肯定地”承认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 分,事实上已经放弃支持达赖的独立活动
D.鲁迅曾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该书问世不久,即以手抄本的形式广为流布,“可 谓不胫而走者矣”(程伟元《红楼梦序》)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镜子 中的难题 人人都照镜子,对镜子总是使物体左右反转习以为常。然而,为什么镜 子使物体左右反转,而不使物体上下反转的问题,自古以来就被称为“镜像难 题”。镜像问题不仅涉及到镜子的几何光学性质,还涉及到人在看映在镜子里的 像时的心理作用,这是镜像问题成为千古之谜的原因之一。 当你面对镜子,举起左手,这时映在镜子里的自己举起了右手。这时你 猛然发现,镜子让自己左右反转了。从物理学的角度看,镜子形成像的机理是怎 样的呢?找一面镜子垂直于地面放置,在镜子前面依次放三个箭头,箭头的指向 分别是向上、向右和向前。垂直镜面,从镜子外向镜子里移动箭头,我们将看到, 向上和向右的箭头的实像和虚像会重合在一起,箭头与箭头重合,箭尾与箭尾重 合。可是,惟独与镜面垂直的向前的箭头,实物和虚像方向反转,箭头和箭头不 能重合。这样看来,从光学角度讲,镜子其实是把实际的物体的前后反转了。可 是,为什么我们感觉到的却是左右方向的反转呢?原来,通常在面对周围的物体 时,我们是以自己身体作为坐标系来判断它们的位置情况。如果看到自己头上的 物体,就会判断“那个东西在上面”;如果看到自己左手方向有个物体,则会判 断“那个东西在左边”。在照镜子的时候,我们却以镜子中的像作为坐标系,本 来是前后反转,却最后强加给了左右方向,于是在人的眼中,镜像和实物出现了 左右反转。 我们照镜子,就会感觉到左右发生了反转;但是生活中也有感觉左右不 反转的事例,比如说汽车的后视镜。假设你坐在车里,有人骑摩托车试图超越你 的车,在后视镜里,当你看到试图从右侧超越自己的摩托车时,真实的情况是, 它的确是打算从右边超越过去。在这个情形下,尽管我们看到了映在镜子里的车 后的像,但是却不会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如果将这个搞错了,以为既然是镜像, 左右反转,因此判断摩托车是想从左边超越自己,则十有八九会发生交通事故。 为什么我们不会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呢?在驾驶员的视野中,不管是镜 子内或镜子外,都能看到延伸向前方或后方的道路,两者的方向实际上是相反的 但这个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在镜子内外的世界里使用同一个坐标系,所以有后 视镜的场景中,人对镜中的像不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当人们用共同的坐标系捕捉镜子内 外的世界时,不会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而如果人们用不同的坐标系分别适用在 镜子内外的世界时,我们就会产生反转的感觉。很显然,镜子的神秘有潜在的心 理机制的作用 通过对镜像问题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大脑意识是具有可塑性的,脑内 生理上的机制可以根据后天情况加以改变,产生对后天情况的适应。通常,我们 毫不怀疑地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的概念生活着。但是,如果情况改变,我们的 大脑能够把过去的常识封锁,重新塑造出另一套坐标系。总之,镜子既平凡又神 秘,它把我们的大脑引向无边无际的深邃世界里,而且,它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 神秘世界的入口,这是多么地不可思议
D.鲁迅曾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该书问世不久,即以手抄本的形式广为流布,“可 谓不胫而走者矣”(程伟元《红楼梦序》)。 二、(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镜子 中的难题 人人都照镜子,对镜子总是使物体左右反转习以为常。然而,为什么镜 子使物体左右反转,而不使物体上下反转的问题,自古以来就被称为“镜像难 题”。镜像问题不仅涉及到镜子的几何光学性质,还涉及到人在看映在镜子里的 像时的心理作用,这是镜像问题成为千古之谜的原因之一。 当你面对镜子,举起左手,这时映在镜子里的自己举起了右手。这时你 猛然发现,镜子让自己左右反转了。从物理学的角度看,镜子形成像的机理是怎 样的呢?找一面镜子垂直于地面放置,在镜子前面依次放三个箭头,箭头的指向 分别是向上、向右和向前。垂直镜面,从镜子外向镜子里移动箭头,我们将看到, 向上和向右的箭头的实像和虚像会重合在一起,箭头与箭头重合,箭尾与箭尾重 合。可是,惟独与镜面垂直的向前的箭头,实物和虚像方向反转,箭头和箭头不 能重合。这样看来,从光学角度讲,镜子其实是把实际的物体的前后反转了。可 是,为什么我们感觉到的却是左右方向的反转呢?原来,通常在面对周围的物体 时,我们是以自己身体作为坐标系来判断它们的位置情况。如果看到自己头上的 物体,就会判断“那个东西在上面”;如果看到自己左手方向有个物体,则会判 断“那个东西在左边”。在照镜子的时候,我们却以镜子中的像作为坐标系,本 来是前后反转,却最后强加给了左右方向,于是在人的眼中,镜像和实物出现了 左右反转。 我们照镜子,就会感觉到左右发生了反转;但是生活中也有感觉左右不 反转的事例,比如说汽车的后视镜。假设你坐在车里,有人骑摩托车试图超越你 的车,在后视镜里,当你看到试图从右侧超越自己的摩托车时,真实的情况是, 它的确是打算从右边超越过去。在这个情形下,尽管我们看到了映在镜子里的车 后的像,但是却不会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如果将这个搞错了,以为既然是镜像, 左右反转,因此判断摩托车是想从左边超越自己,则十有八九会发生交通事故。 为什么我们不会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呢?在驾驶员的视野中,不管是镜 子内或镜子外,都能看到延伸向前方或后方的道路,两者的方向实际上是相反的。 但这个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在镜子内外的世界里使用同一个坐标系,所以有后 视镜的场景中,人对镜中的像不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当人们用共同的坐标系捕捉镜子内 外的世界时,不会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而如果人们用不同的坐标系分别适用在 镜子内外的世界时,我们就会产生反转的感觉。很显然,镜子的神秘有潜在的心 理机制的作用。 通过对镜像问题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大脑意识是具有可塑性的,脑内 生理上的机制可以根据后天情况加以改变,产生对后天情况的适应。通常,我们 毫不怀疑地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的概念生活着。但是,如果情况改变,我们的 大脑能够把过去的常识封锁,重新塑造出另一套坐标系。总之,镜子既平凡又神 秘,它把我们的大脑引向无边无际的深邃世界里,而且,它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 神秘世界的入口,这是多么地不可思议
(选自《百科知识》2008年2月下半月) 6.下列关于“镜像难题”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人们看映在镜子里的物体时,有时会感觉到左右反转,有时却感觉左右 不反转。 B.人们在照镜子时发觉,镜子会使物体发生左右反转,而不能使物体发生 上下反转 C.镜像反转这一镜像难题,不仅与几何光学的性质有关,更与照像人当时 的心理有关。 D.从镜子成像的机理来看,镜像只是把物体的前后反转了,而不是左右方 向的反转。 7.下列对于“镜像难题”形成原因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从光学角度讲,镜子其实是把实际的物体的前后反转了。 B.人们在照镜子时,多会以自己的身体作为坐标系来判断位置情况。 C.人们在照镜子时,多会以镜子中的像作为坐标系来判断位置情况 D.人们在照镜子时,多会因为所处的环境和位置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觉 8.依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镜像难题其实并不玄妙,它只是人们在照镜子的时候不知不觉置换了定 向的坐标系。 B.多数情况下,镜子中的虚像通常与镜子前面的实物能够重合在一起,唯 独那些与镜面垂直的实物不能 C.有过驾驶经验的人,一般情况下不易产生左右反转的错误感觉,尤其是 在驾驶过程之中。 D.镜像难题之所以让人有神秘之感,是因为其中有潜在的心理机制在起作 用 9.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镜像难题之所以千载难解,其实是因为人们起初只是单纯地从物理学角 度去探究。 B.如果不会受到心理错觉的影响,那么在照镜子的时候就不会发生左右反 转感觉。 C.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始终会不自觉地用共同的坐标系来了解后视镜中 虚像反映出来的实物的方位。 D.大脑意识具有可塑性,脑内生理机制可据后天情况进行改变这一认识是 通过对镜像问题研究之后得出的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记新疆 边防 纪昀① 戊子②昌吉③之乱,先未有萌也。屯官以八月十五夜犒诸流人,置酒山 坡,男女杂坐。屯官醉后,逼诸流妇使唱歌,遂顷刻激变,戕杀屯官,劫军装库, 据其城。十六日晓,报至乌鲁木齐,大学士温公促聚兵。时班兵散在诸屯,城中
(选自《百科知识》2008 年 2 月下半月) 6.下列关于“镜像难题”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人们看映在镜子里的物体时,有时会感觉到左右反转,有时却感觉左右 不反转。 B.人们在照镜子时发觉,镜子会使物体发生左右反转,而不能使物体发生 上下反转。 C.镜像反转这一镜像难题,不仅与几何光学的性质有关,更与照像人当时 的心理有关。 D.从镜子成像的机理来看,镜像只是把物体的前后反转了,而不是左右方 向的反转。 7.下列对于“镜像难题”形成原因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从光学角度讲,镜子其实是把实际的物体的前后反转了。 B.人们在照镜子时,多会以自己的身体作为坐标系来判断位置情况。 C.人们在照镜子时,多会以镜子中的像作为坐标系来判断位置情况。 D.人们在照镜子时,多会因为所处的环境和位置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觉。 8.依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镜像难题其实并不玄妙,它只是人们在照镜子的时候不知不觉置换了定 向的坐标系。 B.多数情况下,镜子中的虚像通常与镜子前面的实物能够重合在一起,唯 独那些与镜面垂直的实物不能。 C.有过驾驶经验的人,一般情况下不易产生左右反转的错误感觉,尤其是 在驾驶过程之中。 D.镜像难题之所以让人有神秘之感,是因为其中有潜在的心理机制在起作 用。 9.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镜像难题之所以千载难解,其实是因为人们起初只是单纯地从物理学角 度去探究。 B.如果不会受到心理错觉的影响,那么在照镜子的时候就不会发生左右反 转感觉。 C.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始终会不自觉地用共同的坐标系来了解后视镜中 虚像反映出来的实物的方位。 D.大脑意识具有可塑性,脑内生理机制可据后天情况进行改变这一认识是 通过对镜像问题研究之后得出的。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2 题。 记新疆 边防 纪 昀① 戊子②昌吉③之乱,先未有萌也。屯官以八月十五夜犒诸流人,置酒山 坡,男女杂坐。屯官醉后,逼诸流妇使唱歌,遂顷刻激变,戕杀屯官,劫军装库, 据其城。十六日晓,报至乌鲁木齐,大学士温公促聚兵。时班兵散在诸屯,城中
仅一百四十七人,然皆百战劲卒,视贼蔑如也。温公率之即行。至洪山口,守备 刘德叩马曰:“此去昌吉九十里,我驰一日至城下。是彼逸而我劳,彼坐守而我 仰攻,非百余人所能办也。且此去昌吉皆平原,玛纳斯河虽稍阔,然处处策马可 渡,无险可扼者。所可扼者,此山中一线路耳!贼得城,必不株守,其势当即来。 公莫如驻兵于此,借陡崖遮蔽,贼不知多寡,俟其至而扼险下击,是反攻为守, 反劳为逸,贼可破也。”温公从之。 及贼既至,德左执红旗,右执利刃。令于众曰:“望其尘气,虽不过千 人,然皆亡命之徒,必以死斗,亦不易当。幸所乘皆屯马,未经战阵,受创必返 走,尔等各擎枪,屈一膝跪,但伏而击马,马逸则人乱矣!”又令曰:“望影鸣 枪,则枪不及贼,火药先尽,贼至反无可用;尔等视我旗动,乃许鸣枪。敢先鸣 者,手刃之!”俄而贼众枪争发,砰訇④动地。德曰:“此皆虚发,无能为也。 迨铅丸击前队一人伤,德曰:“彼枪及我,我枪必及彼矣。”举旗一挥,众枪齐 发。贼马果皆横逸,自相冲击。我兵噪而乘之,贼遂歼焉。温公叹曰:“刘德状 貌如村翁,而临阵镇定乃尔。参将、都司⑤徒善应对趋跄⑥耳!”故是役以德为 首功。然捷报不能缕述曲折,今详著之,庶不湮没焉 (选自《清文观止》) [注]①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三十一岁中进士。才华横溢,文思敏捷, 博古通今,机智诙谐,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乾隆三十七年开四库全书馆,纪晓 岚受命为总纂官。历时十九年,编纂完成了巨著《四库全书》。②戊子:乾隆 33年,1768年。③昌吉:新疆省县名。④砰訇( peng hong):拟声词。多用以 形容巨大声响,此指枪弹声。⑤参将:官名,与今之上校相等。都司:都指挥使 司,为四品武职。⑥趋跄:趋行快步走,这里形容依附权势的样子。见《诗·国 风·齐风猗嗟》:“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未有萌也 萌:征兆,迹象B.然皆百战劲 劲:强劲有力 卒之1攻 C.马逸则人乱矣 逸:安逸D.我兵噪而乘 乘:追击 11.下面六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刘德“临阵镇定”的一组是 ①视贼蔑如也 ②是彼逸而我劳,彼坐守而我仰 ③公莫如驻兵于此 ④德左执红旗,右执利刃 ⑤敢先鸣者,手刃之 ⑥举旗一挥,众枪齐发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④ 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昌吉之乱时守备刘德叩马献策、临阵从容的动人事迹,三 言两语便把一个其貌不扬却料事如神、指挥若定的将官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B.屯官醉后逼迫诸流妇唱歌,结果诸流妇奋起反抗,杀了屯官,抢了仓库, 占据城池,酿成一场变乱。 C.城中守军虽然只有一百五十来人,但都是些身经百战的将士,在刘德 的正确指挥下,很快就全歼了上千反贼
仅一百四十七人,然皆百战劲卒,视贼蔑如也。温公率之即行。至洪山口,守备 刘德叩马曰:“此去昌吉九十里,我驰一日至城下。是彼逸而我劳,彼坐守而我 仰攻,非百余人所能办也。且此去昌吉皆平原,玛纳斯河虽稍阔,然处处策马可 渡,无险可扼者。所可扼者,此山中一线路耳!贼得城,必不株守,其势当即来。 公莫如驻兵于此,借陡崖遮蔽,贼不知多寡,俟其至而扼险下击,是反攻为守, 反劳为逸,贼可破也。”温公从之。 及贼既至,德左执红旗,右执利刃。令于众曰:“望其尘气,虽不过千 人,然皆亡命之徒,必以死斗,亦不易当。幸所乘皆屯马,未经战阵,受创必返 走,尔等各擎枪,屈一膝跪,但伏而击马,马逸则人乱矣!”又令曰:“望影鸣 枪,则枪不及贼,火药先尽,贼至反无可用;尔等视我旗动,乃许鸣枪。敢先鸣 者,手刃之!”俄而贼众枪争发,砰訇④动地。德曰:“此皆虚发,无能为也。” 迨铅丸击前队一人伤,德曰:“彼枪及我,我枪必及彼矣。”举旗一挥,众枪齐 发。贼马果皆横逸,自相冲击。我兵噪而乘之,贼遂歼焉。温公叹曰:“刘德状 貌如村翁,而临阵镇定乃尔。参将、都司⑤徒善应对趋跄⑥耳!”故是役以德为 首功。然捷报不能缕述曲折,今详著之,庶不湮没焉。 (选自《清文观止》) [注]①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三十一岁中进士。才华横溢,文思敏捷, 博古通今,机智诙谐,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乾隆三十七年开四库全书馆,纪晓 岚受命为总纂官。历时十九年,编纂完成了巨著《四库全书》。②戊子:乾隆 33 年,1768 年。③昌吉:新疆省县名。④砰訇(pēng hōng):拟声词。多用以 形容巨大声响,此指枪弹声。⑤参将:官名,与今之上校相等。都司:都指挥使 司,为四品武职。⑥趋跄:趋行快步走,这里形容依附权势的样子。见《诗·国 风·齐风猗嗟》:“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未有萌也 萌:征兆,迹象 B.然皆百战劲 卒 劲:强劲有力 C.马逸则人乱矣 逸:安逸 D.我兵噪而乘 之 乘:追击 11.下面六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刘德“临阵镇定”的一组是 ①视贼蔑如也 ②是彼逸而我劳,彼坐守而我仰 攻 ③公莫如驻兵于此 ④德左执红旗,右执利刃 ⑤敢先鸣者,手刃之 ⑥举旗一挥,众枪齐发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④ ⑥ 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昌吉之乱时守备刘德叩马献策、临阵从容的动人事迹,三 言两语便把一 个其貌不扬却料事如神、指挥若定的将官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B.屯官醉后逼迫诸流妇唱歌,结果诸流妇奋起反抗,杀了屯官,抢了仓库, 占据城池, 酿成一场变乱。 C.城中守军虽然只有一百五十来人,但都是些身经百战的将士,在刘德 的正确指挥下, 很快就全歼了上千反贼
D.叛乱分子都是些乌合之众,他们骑的马也是没有上过战场的屯马,所 以守军的火枪一响,他们就互相冲撞,乱作一团。 四、(24分)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望其尘气,虽不过千人,然皆亡命之徒,必以死斗,亦不易当。(4 分) (2)尔等视我旗动,乃许鸣枪。敢先鸣者,手刃之!(3分) (3)然捷报不能缕述曲折,今详著之,庶不湮没焉。(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 (其三) [宋]潘大临① 西山②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 ③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 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 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流:流逝。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 处。(4分)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 分) 15.填空。(6分) (1)诗人常借江水东流来表达青春时光的流逝。比如李白在《将进酒》中用“君 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引出自己人生易老的感 叹;《乐府诗集·长歌行》中用“ ,何时复西归”表 达对后人青春一去不回的警诫 (2)白居易《琵琶行》中表现诗人急欲相见,而琵琶女心情复杂的诗句 是 (3)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其代表作为《子夜》,他的“农村三部 曲”是《春蚕》《秋收》《残冬》。 (4)普希金的长篇诗体小说《 》是俄罗斯第一部现实主义 作品,成功塑造出了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我的 梦想 史 铁生 ①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我的两条腿一动不能动,却 是个体育迷。我不光喜欢看足球、篮球等各种球类比赛,也喜欢看田径、游泳 拳击、滑冰、滑雪、自行车和汽车比赛,总之我是个全能体育迷 ②我最喜欢并且羡慕的人就是刘易斯。他身高一米八八,肩宽腿长,像一头 黑色的猎豹,随便一跑就是十秒以内,随便一跳就在八米开外,而且在最重要的
D.叛乱分子都是些乌合之众,他们骑的马也是没有上过战场的屯马,所 以守军的火枪一响,他们就互相冲撞,乱作一团。 四、(24 分)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望其尘气,虽不过千人,然皆亡命之徒,必以死斗,亦不易当。(4 分) (2)尔等视我旗动,乃许鸣枪。敢先鸣者,手刃之!(3 分) (3)然捷报不能缕述曲折,今详著之,庶不湮没焉。(3 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 分) 江间作四首 (其三) [宋]潘大临① 西山②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 ③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 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 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 文。曾随苏轼同 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流:流逝。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 处。(4 分)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 分) 15.填空。(6 分) (1)诗人常借江水东流来表达青春时光的流逝。比如李白在《将进酒》中用“君 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引出自己人生易老的感 叹;《乐府诗集·长 歌行》中用“ ,何时复西归”表 达对后人青春一去不回的警诫。 (2)白居易《琵琶行》中表现诗人急欲相见,而琵琶女心情复杂的诗句 是 , 。 (3)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其代表作为《子夜》,他的“农村三部 曲”是《春蚕》《秋收》《残冬》。 (4)普希金的长篇诗体小说《 》是俄罗斯第一部现实主义 作品,成功塑 造出了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五、(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我的 梦想 史 铁生 ①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我的两条腿一动不能动,却 是个体育迷。我不光喜欢看足球、篮球等各种球类比赛,也喜欢看田径、游泳、 拳击、滑冰、滑雪、自行车和汽车比赛,总之我是个全能体育迷。 ②我最喜欢并且羡慕的人就是刘易斯。他身高一米八八,肩宽腿长,像一头 黑色的猎豹,随便一跑就是十秒以内,随便一跳就在八米开外,而且在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