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第七中学2010届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2010年3月4日) 组稿人:邱宇强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保持文化的定力 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文化交融的步伐也在加快。但由于族群、社会结构 和意识形态的诸多差异,国家族群间文化交融的状况极不均衡。发展中国家迫切 希望公平参与全球文化交流进程,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急切心愿的 背后,也特别易于出现不顾客观实际渴望强国认可、且以他人标准为准则的文化 焦虑症候 在以发达国家利益为主导的全球化规则面前,实现族群完全平等的文化 交流只是善良愿望。不顾客观实际以他人标准为规范的盲目操作,对发展中国家 文化而言弊多利少。如诺贝尔文学奖常会引发关于评审公允的诘问,个中总不免 存有几分“诺贝尔情结”的醋意心理。然而,只要认识到西方文化至上和对非西 方文学潜意识偏颇的评判心理,心态就会平和。这个奖项或许只代表西方文化的 权威,对判断中国文学水准的高下也没更大的意义。又如,近些年总有人用走进 维也纳金色大厅作为“走向世界”的标志,其实靠人情和赠票换来的上座率,只 会给人留下推销低档货色的印象。这种依托他人认可的动机和行为,恰恰是缺乏 文化自信的表现。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保持足够的文化定力,显得格外重要 保持文化的定力,需要心无旁骛地建设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有着五千 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古国,只有在继承优良传统、吸收人类文明精华的基础 上,创造出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文化,才是参与文化交流,开拓文化市场, 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保障。盲目纳入别人的文化范式,势必丧失抗衡的本钱。俄 罗斯汉学家流沙认为,那些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文学创作,如先锋文学、美女文 学等,很难有长久的吸引力。丰厚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必 不可少的条件。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赵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国际文化交往中, 只有用气大道正、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认可 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头脑清醒、不能削足适履,误入别人的文化樊篱 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强势文化容易影响并同化弱势文化,弱势一方则容易把强势 文化预设为现代的、发达的东西。发展中国家如果一味妄自菲薄,甚至以张扬“丑 陋的旧日风情”来满足他人对“落后文化”的猎奇心理,就会在文化交流中乱了 阵脚,迷失了自我。 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努力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各民族的文明成果, 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决不能简单地以优劣分野。只有坚守清醒的民族意识,坚 守本土的文化自信,才能在外来文化铺天盖地涌来时,从容不迫,沉着应对。不 管现实交流中民族文化在扬与否,心中的民族精神永远不能离场,这是文明对话 的根本。尽管在以西方世界为主体构建的文化秩序中争取话语权艰难而漫长,但 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地探索奋斗,民族文化就会彰显无可替代的恒久魅力。在人类 文化面临同质化的风险时,保持文化的定力,尤为可贵 (2009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长春市第七中学 2010 届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2010 年 3 月 4 日) 组稿人:邱宇强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保持文化的定力 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文化交融的步伐也在加快。但由于族群、社会结构 和意识形态的诸多差异,国家族群间文化交融的状况极不均衡。发展中国家迫切 希望公平参与全球文化交流进程,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急切心愿的 背后,也特别易于出现不顾客观实际渴望强国认可、且以他人标准为准则的文化 焦虑症候。 在以发达国家利益为主导的全球化规则面前,实现族群完全平等的文化 交流只是善良愿望。不顾客观实际以他人标准为规范的盲目操作,对发展中国家 文化而言弊多利少。如诺贝尔文学奖常会引发关于评审公允的诘问,个中总不免 存有几分“诺贝尔情结”的醋意心理。然而,只要认识到西方文化至上和对非西 方文学潜意识偏颇的评判心理,心态就会平和。这个奖项或许只代表西方文化的 权威,对判断中国文学水准的高下也没更大的意义。又如,近些年总有人用走进 维也纳金色大厅作为“走向世界”的标志,其实靠人情和赠票换来的上座率,只 会给人留下推销低档货色的印象。这种依托他人认可的动机和行为,恰恰是缺乏 文化自信的表现。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保持足够的文化定力,显得格外重要。 保持文化的定力,需要心无旁骛地建设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有着五千 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古国,只有在继承优良传统、吸收人类文明精华的基础 上,创造出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文化,才是参与文化交流,开拓文化市场, 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保障。盲目纳入别人的文化范式,势必丧失抗衡的本钱。俄 罗斯汉学家流沙认为,那些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文学创作,如先锋文学、美女文 学等,很难有长久的吸引力。丰厚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必 不可少的条件。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赵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国际文化交往中, 只有用气大道正、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认可。 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头脑清醒、不能削足适履,误入别人的文化樊篱。 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强势文化容易影响并同化弱势文化,弱势一方则容易把强势 文化预设为现代的、发达的东西。发展中国家如果一味妄自菲薄,甚至以张扬“丑 陋的旧日风情”来满足他人对“落后文化”的猎奇心理,就会在文化交流中乱了 阵脚,迷失了自我。 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努力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各民族的文明成果, 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决不能简单地以优劣分野。只有坚守清醒的民族意识,坚 守本土的文化自信,才能在外来文化铺天盖地涌来时,从容不迫,沉着应对。不 管现实交流中民族文化在扬与否,心中的民族精神永远不能离场,这是文明对话 的根本。尽管在以西方世界为主体构建的文化秩序中争取话语权艰难而漫长,但 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地探索奋斗,民族文化就会彰显无可替代的恒久魅力。在人类 文化面临同质化的风险时,保持文化的定力,尤为可贵。 (2009 年 11 月 27 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焦虑症候”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A.对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允性提出诘问。 B.靠人情和赠票等动作方式换来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上座率。 C.文坛出现了先锋文学、美女文学等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文学作品 D.以张扬“丑陋的旧日风情”来满足他人对“落后文化”的猎奇心理 2.下列选项中关于如何保持文化定力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心无旁骛地建设自己的民族文化,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并吸收人类文明精华 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文化。 B.在国际文化交往中,要用气大道正、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参与文化交流 开拓文化市场,把自己的民族文化打造成强势文化。 C.在文化交流中,发展中国家要坚守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时刻保持清醒的头 脑,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提防强势文化的同化。 D.在外来文化铺天盖地涌来时,从容不迫,沉着应对,脚踏实地探索奋斗,彰 显民族文化恒久的魅力,积极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无论如何表明其公允性,潜意识中以西方价值观念和审 美情趣为评判标准的状况难以改变,拿我们的文学作品去参 B.就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只要根植于民族的土壤,充分 展示久远的历史,深挖丰厚的文化底蕴,就能走向世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C.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区分取决于文化主体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发达国家的 文化是强势文化,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的文化则是弱势文化 D.在现实的文化交流中,我们的民族文化在西方世界为主体构建的文化秩序中 争取话语权非常艰难,但我们要有文化自信,心中的民族精神不能离场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4-6题,每题3 分) 周德威,字镇远,朔州马邑人也。为人勇而多智,能望尘以知敌数。其 小字阳五,当梁、晋之际,周阳五之勇闻天下。梁军围晋太原,令军中曰:“能 生得周阳五者为刺史。”有骁将陈章者,号陈野义,常乘白马被硃甲以自异,欲 必生致之。因戒其部兵曰:“见白马硃甲者,当佯走以避之。”两军皆阵,德威 微服杂卒伍中。陈章出挑战,兵始交,德威部下见白马硃甲者,因退走,章果奋 槊急追之,德威伺章已过,挥铁槌击之,中章堕马,遂生擒之。 天祐七年秋,梁遺王景仁将兵七万人击赵。赵王王熔乞师于晋,晋遣德 威先屯赵州。晋兵少,而景仁所将皆梁精兵。德威退而告庄宗曰:“梁兵甚锐, 未可与争,宜少退以待之。吾之取胜,利在骑兵,平川广野,骑兵之所长也。仝 吾军于河上,迫贼营门,非吾用长之地也。”乃退军鄗邑。景仁怒,悉其军以出, 与德威转斗数十里,至于鄗南。庄宗策马登高,望而喜曰:“平原浅草,可前可 却,真吾之胜地!”乃使人告德威曰:“吾当为公先,公可继进。”德威谏曰 梁军轻出而远来,其来必不暇赍粮糗,纵其能赍亦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马俱 饥,因其将退而击之胜。”诸将亦皆以为然。至未申时,梁阵动,不可复整,乃 皆走,遂大败。 十五年,德威将燕兵三万人,从庄宗于河上,以趋汴州。庄宗问战于德 威,德威对曰:“梁人家国系此一举。吾以深入之兵,当其必死之战,可以计胜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焦虑症候”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 A.对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允性提出诘问。 B.靠人情和赠票等动作方式换来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上座率。 C.文坛出现了先锋文学、美女文学等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文学作品。 D.以张扬“丑陋的旧日风情”来满足他人对“落后文化”的猎奇心理。 2.下列选项中关于如何保持文化定力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心无旁骛地建设自己的民族文化,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并吸收人类文明精华 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文化。 B.在国际文化交往中,要用气大道正、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参与文化交流, 开拓文化市场,把自己的民族文化打造成强势文化。 C.在文化交流中,发展中国家要坚守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时刻保持清醒的头 脑,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提防强势文化的同化。 D.在外来文化铺天盖地涌来时,从容不迫,沉着应对,脚踏实地探索奋斗,彰 显民族文化恒久的魅力,积极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无论如何表明其公允性,潜意识中以西方价值观念和审 美情趣为评判标准的状况难以改变,拿我们的文学作品去参 B.就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只要根植于民族的土壤,充分 展示久远的历史,深挖丰厚的文化底蕴,就能走向世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C.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区分取决于文化主体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发达国家的 文化是强势文化,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的文化则是弱势文化。 D.在现实的文化交流中,我们的民族文化在西方世界为主体构建的文化秩序中 争取话语权非常艰难,但我们要有文化自信,心中的民族精神不能离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4-6 题,每题 3 分) 周德威,字镇远,朔州马邑人也。为人勇而多智,能望尘以知敌数。其 小字阳五,当梁、晋之际,周阳五之勇闻天下。梁军围晋太原,令军中曰:“能 生得周阳五者为刺史。”有骁将陈章者,号陈野义,常乘白马被硃甲以自异,欲 必生致之。因戒其部兵曰:“见白马硃甲者,当佯走以避之。”两军皆阵,德威 微服杂卒伍中。陈章出挑战,兵始交,德威部下见白马硃甲者,因退走,章果奋 槊急追之,德威伺章已过,挥铁槌击之,中章堕马,遂生擒之。 天祐七年秋,梁遣王景仁将兵七万人击赵。赵王王熔乞师于晋,晋遣德 威先屯赵州。晋兵少,而景仁所将皆梁精兵。德威退而告庄宗曰:“梁兵甚锐, 未可与争,宜少退以待之。吾之取胜,利在骑兵,平川广野,骑兵之所长也。今 吾军于河上,迫贼营门,非吾用长之地也。”乃退军鄗邑。景仁怒,悉其军以出, 与德威转斗数十里,至于鄗南。庄宗策马登高,望而喜曰:“平原浅草,可前可 却,真吾之胜地!”乃使人告德威曰:“吾当为公先,公可继进。”德威谏曰: “梁军轻出而远来,其来必不暇赍粮糗,纵其能赍亦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马俱 饥,因其将退而击之胜。”诸将亦皆以为然。至未申时,梁阵动,不可复整,乃 皆走,遂大败。 十五年,德威将燕兵三万人,从庄宗于河上,以趋汴州。庄宗问战于德 威,德威对曰:“梁人家国系此一举。吾以深入之兵,当其必死之战,可以计胜
而难与力争也。”庄宗曰:“吾军河上,终日俟敌,今见敌不击,复何为乎?” 遽督军而出。德威谓其子曰:“吾不知死所矣!”兵已接,庄宗率银枪军驰入梁 阵,梁军小败,犯晋辎重,辎重见梁硃旗,皆惊走入德威军,德威军乱,梁军乘 之,德威父子皆战死。庄宗与诸将相持而哭曰:“吾不听老将之言,而使其父子 至此!”庄宗即位,赠德威太师。 注:硃:红色。 (节选自《新五代 史·卷二十五唐臣传第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戒其部兵 戒 告诫 B.梁军轻出而远来 轻:轻 C.悉其军以 悉:全部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周德威“为人能而多智”的是(俟:观察 D.吾军河上,终日俟敌 ①欲必生致之 ②见白马殊甲 者,当佯走以避之 ③德威伺章已过,挥铁槌击之 ④从庄宗于河上,以趋汴州 ⑤粱兵甚锐,未可与争,宜少退以待之⑥吾以深人之兵,当其必死之战,可以 计胜,而难与力争也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①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德威望见远方的烟尘就能知道敌人的数量,为人足智多谋。周德威也非常 勇敢,在梁军和晋军交战中,他挥起铁槌击中梁军骁勇大将陈章,活捉了他, B.梁王派王景仁率领七万军队攻打晋国时,率领的都是梁国的精锐部队,而晋 国军队少。于是周德威避其锋芒,扬己之长。后退到鄗邑与之周旋,最终获得大 胜 C.庄宗亲率大军,逼近汴州时,他向周德威询问作战策略,虽然周德威进言只 有用计取胜,难以凭力硬夺,但是庄宗未能采纳他的建议,导致汴州一战失利 D.周德威统帅军队审时度势,知己知彼,其征战多年不断胜利的战绩证明了他 的大智大勇。文末记叙周德威最终战死疆场,也可谓是彰显其大智大勇的挽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常乘白马被硃甲以自异,欲必生致之(3分) (2)今吾军于河上,迫贼营门,非吾用长之地也(3分) (3)吾以深入之兵,当其必死之战,可以计胜,而难与力争也(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8-9题。 秋波媚①·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②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 此兴悠哉!
而难与力争也。”庄宗曰:“吾军河上,终日俟敌,今见敌不击,复何为乎?” 遽督军而出。德威谓其子曰:“吾不知死所矣!”兵已接,庄宗率银枪军驰入梁 阵,梁军小败,犯晋辎重,辎重见梁硃旗,皆惊走入德威军,德威军乱,梁军乘 之,德威父子皆战死。庄宗与诸将相持而哭曰:“吾不听老将之言,而使其父子 至此!”庄宗即位,赠德威太师。 注:硃:红色。 (节选自《新五代 史·卷二十五 唐臣传第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戒其部兵 戒: 告诫 B.梁军轻出而远来 轻:轻 装 C.悉其军以 出 悉:全部 D.吾军河上,终日俟敌 俟:观察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周德威 “为人能而多智”的是( ) ① 欲必生致之 ② 见白马殊甲 者,当佯走以避之 ③ 德威伺章已过,挥铁槌击之 ④ 从庄宗于河上,以趋汴州 ⑤ 粱兵甚锐,未可与争,宜少退以待之⑥ 吾以深人之兵,当其必死之战,可以 计胜,而难与力争也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①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德威望见远方的烟尘就能知道敌人的数量,为人足智多谋。周德威也非常 勇敢,在梁军和晋军交战中,他挥起铁槌击中梁军骁勇大将陈章,活捉了他。 B.梁王派王景仁率领七万军队攻打晋国时,率领的都是梁国的精锐部队,而晋 国军队少。于是周德威避其锋芒,扬己之长。后退到鄗邑与之周旋,最终获得大 胜。 C.庄宗亲率大军,逼近汴州时,他向周德威询问作战策略,虽然周德威进言只 有用计取胜,难以凭力硬夺,但是庄宗未能采纳他的建议,导致汴州一战失利。 D.周德威统帅军队审时度势,知己知彼,其征战多年不断胜利的战绩证明了他 的大智大勇。文末记叙周德威最终战死疆场,也可谓是彰显其大智大勇的挽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常乘白马被硃甲以自异,欲必生致之(3 分) (2)今吾军于河上,迫贼营门,非吾用长之地也(3 分) (3)吾以深入之兵,当其必死之战,可以计胜,而难与力争也(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 8-9 题。 秋波媚①·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 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②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 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④ 应待人来。 【注】①这首词写于陆游四十八岁在南郑(今属陕西)任上时。南郑是当时抗金的 前线。高兴亭,在南郑城的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内的长安南山。 ②烽火:此指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③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均为唐代长安的 名胜 8、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5分) 9、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韩愈 《师说》) (2)中国古代许多诗人,以月亮为描写对象写景抒情。杜甫描绘了“星垂平野 阔 ”的月夜之景,王维吟诵了“ ,清泉石上流”的优美 诗句,李白发出了“ 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感叹,苏轼寄托了 ,抱明月而长终”的情怀 乙选 考卷 请考生在第三、第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 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必须在答 题纸上把所选题号涂黑。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免费的午餐 刘心武 父亲在世时,曾向我讲述过他年轻时所获得过的一次免费午餐。 那是20世纪20年代初,父亲才十七八岁,因为祖父远行,而后祖母对 他极为吝啬,所以他离开了家庭,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那时他的维生手段之一, 是代人投考名牌大学,他也实在是有应考的才能与气数,竟每回都能高中。但是 他从那些私雇他冒考的少爷手里,每回也得不到几个钱,用不上多久便又一筹莫 展。父亲本人何尝不想进入名牌大学,但纵使他让自己考取了头一名,也没钱缴 纳学费。就算学校爱才如渴,准许他减免学费,他也无法应付食宿等方面的开支 而勤工俭学,路子也不是那么好找;惟一的办法,便是设法贷到一笔款,毕业后 尽早归还。谁能贷给他款呢?想来想去,有这种实力并可能情愿的,应在祖父所 交往的伯叔辈中。父亲在那一年的夏天为自己去应考,以优异成绩被协和医学院 放榜录取,这令他万分兴奋,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既是祖父对他的期望也是他 自己的夙愿,于是筹措入学读书的费用便成了当务之急。他经过一番盘算,决定 向自己的一位老友求助,该人当时在社会上已享有很大的名气,经济状况极佳, 并且从小看着他长大。父亲找到了那位名人,住在一所很堂皇的四合院里。该人 见了父亲,不待父亲发话,便感慨万端地说了很多同情的话。父亲听了非常感动, 原来这位伯伯很了解情况,并关爱着自己,于是便倾诉起自己的具体窘境和祈盼 来。名人没听完便有电话打来,一连接听打出了几个电话后,名人便蔼然可亲地 对父亲说,中午有个饭局,无妨一同去,席间可以继续聊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④, 应待人来。 【注】①这首词写于陆游四十八岁在南郑(今属陕西)任上时。南郑是当时抗金的 前线。高兴亭,在南郑城的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内的长安南山。 ②烽火:此指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③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均为唐代长安的 名胜。 8、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5 分) 9、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 《师说》) (2)中国古代许多诗人,以月亮为描写对象写景抒情。杜甫描绘了“星垂平野 阔, ”的月夜之景,王维吟诵了“ ,清泉石上流”的优美 诗句,李白发出了“ ,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感叹,苏轼寄托了 “ ,抱明月而长终”的情怀。 乙 选 考卷 请考生在第三、第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 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必须在答 题纸上把所选题号涂黑。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免费的午餐 刘心武 父亲在世时,曾向我讲述过他年轻时所获得过的一次免费午餐。 那是 20 世纪 20 年代初,父亲才十七八岁,因为祖父远行,而后祖母对 他极为吝啬,所以他离开了家庭,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那时他的维生手段之一, 是代人投考名牌大学,他也实在是有应考的才能与气数,竟每回都能高中。但是 他从那些私雇他冒考的少爷手里,每回也得不到几个钱,用不上多久便又一筹莫 展。父亲本人何尝不想进入名牌大学,但纵使他让自己考取了头一名,也没钱缴 纳学费。就算学校爱才如渴,准许他减免学费,他也无法应付食宿等方面的开支, 而勤工俭学,路子也不是那么好找;惟一的办法,便是设法贷到一笔款,毕业后 尽早归还。谁能贷给他款呢?想来想去,有这种实力并可能情愿的,应在祖父所 交往的伯叔辈中。父亲在那一年的夏天为自己去应考,以优异成绩被协和医学院 放榜录取,这令他万分兴奋,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既是祖父对他的期望也是他 自己的夙愿,于是筹措入学读书的费用便成了当务之急。他经过一番盘算,决定 向自己的一位老友求助,该人当时在社会上已享有很大的名气,经济状况极佳, 并且从小看着他长大。父亲找到了那位名人,住在一所很堂皇的四合院里。该人 见了父亲,不待父亲发话,便感慨万端地说了很多同情的话。父亲听了非常感动, 原来这位伯伯很了解情况,并关爱着自己,于是便倾诉起自己的具体窘境和祈盼 来。名人没听完便有电话打来,一连接听打出了几个电话后,名人便蔼然可亲地 对父亲说,中午有个饭局,无妨一同去,席间可以继续聊
父亲跟着那位名人,乘坐当时仍颇时髦的弹簧马车,到了前门外的“撷英番菜 馆”,这是当时显贵名流们才有财力与雅兴去消费的一家最著名的西餐馆。 祖父在北京时不曾带父亲吃过这么高档的西餐,想到这一点父亲便更加 感激那位伯伯的厚待。而这一切都还并不是主要的,更令父亲念念不忘的,是那 天在席间出现的,几乎都是后来进入历史的人物,有的是社会活动家,有的是艺 术家,有的是学者、教授。刚进入餐厅时父亲惶恐不安,非常自卑。但那位名人 牵着他的手引他入席,并向大家介绍说他是祖父的公子,显然祖父在众人心目中 也是有相当分量的,父亲发现席间的名流们对他都很友善,于是也就慢慢放松下 来?那是父亲青年时代所享用到的一次高档、丰美、雅致的免费午餐,令我听来 也不禁神往。父亲没有详细地向我讲述这顿免费午餐的结局,但有一点那是交代 得很清楚的:他没能从那位名流伯伯那里得到另外的帮助。 我问父亲:“您饭都吃了,为什么不能要求他借给您钱呢?” 父亲说:“他们一直聊得很欢,我简直没有办法插进话去。 我再问:“吃完饭,您可以单独向他提出呀?” 父亲说:“饭局一散,我发现他们都忙极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我 实际上也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机会,人们都纷纷礼貌地,甚至可以说是带有 爱怜之情地跟我握手告别 我还问:“那么,您可以再到他家里找他呀?” 父亲说:“也曾有过那样的念头,不过,没有去。” 我说:“是因为觉得他太虚伪了吧? 父亲正色道:“不!怎么能怪人家虚伪呢?那顿午餐,人家让我一起去,是 出于真心真意的!” 我说:“可是,他到头来没有借给您钱呀!” 父亲说:“这就是我讲这件事给你听,要你悟出来的:别人不该你不欠你 在你一生中,你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别人 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午餐,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 出来!” 我正琢磨这话,父亲又说:“其实,后来我成家立业以后,也曾无意中这 样对待过别人。我可以请他一餐饭,听他诉苦,给他些安慰。可是,要我付出相 当的代价帮助他,往往还是下不了决心。也许,除非是你那时不帮他他马上活不 下去。人际之间,还是这样为好一一可以给一顿免费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 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小说以“免费午餐”作为题目,因为“免费午餐”既是这篇小说 的主要情节,同时又是行文线索 B.起初,“父亲”代人投考,并不是他自己不想上大学,而是他知道即 使考了第一名,他也没钱交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只能把替别人考试作为谋生手 段之 C.祖父的朋友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又带父亲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但 最终也没有给予父亲想要的帮助。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但随着年龄的长大, 渐渐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D.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这里表现了 父亲淡淡的悔恨
父亲跟着那位名人,乘坐当时仍颇时髦的弹簧马车,到了前门外的“撷英番菜 馆”,这是当时显贵名流们才有财力与雅兴去消费的一家最著名的西餐馆。 祖父在北京时不曾带父亲吃过这么高档的西餐,想到这一点父亲便更加 感激那位伯伯的厚待。而这一切都还并不是主要的,更令父亲念念不忘的,是那 天在席间出现的,几乎都是后来进入历史的人物,有的是社会活动家,有的是艺 术家,有的是学者、教授。刚进入餐厅时父亲惶恐不安,非常自卑。但那位名人 牵着他的手引他入席,并向大家介绍说他是祖父的公子,显然祖父在众人心目中 也是有相当分量的,父亲发现席间的名流们对他都很友善,于是也就慢慢放松下 来? 那是父亲青年时代所享用到的一次高档、丰美、雅致的免费午餐,令我听来 也不禁神往。父亲没有详细地向我讲述这顿免费午餐的结局,但有一点那是交代 得很清楚的:他没能从那位名流伯伯那里得到另外的帮助。 我问父亲:“您饭都吃了,为什么不能要求他借给您钱呢?” 父亲说:“他们一直聊得很欢,我简直没有办法插进话去。” 我再问:“吃完饭,您可以单独向他提出呀?” 父亲说:“饭局一散,我发现他们都忙极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我 实际上也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机会,人们都纷纷礼貌地,甚至可以说是带有 爱怜之情地跟我握手告别。” 我还问:“那么,您可以再到他家里找他呀?” 父亲说:“也曾有过那样的念头,不过,没有去。” 我说:“是因为觉得他太虚伪了吧?” 父亲正色道:“不!怎么能怪人家虚伪呢?那顿午餐,人家让我一起去,是 出于真心真意的!” 我说:“可是,他到头来没有借给您钱呀!” 父亲说:“这就是我讲这件事给你听,要你悟出来的:别人不该你不欠你! 在你一生中,你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别人 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午餐,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 出来!” 我正琢磨这话,父亲又说:“其实,后来我成家立业以后,也曾无意中这 样对待过别人。我可以请他一餐饭,听他诉苦,给他些安慰。可是,要我付出相 当的代价帮助他,往往还是下不了决心。也许,除非是你那时不帮他他马上活不 下去。人际之间,还是这样为好——可以给一顿免费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 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 这篇小说以“免费午餐”作为题目,因为“免费午餐”既是这篇小说 的主要情节,同时又是行文线索。 B.起初,“ 父亲”代人投考,并不是他自己不想上大学,而是他知道即 使考了第一名,他也没钱交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只能把替别人考试作为谋生手 段之一。 C.祖父的朋友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又带父亲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但 最终也没有给予父亲想要的帮助。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但随着年龄的长大, 渐渐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D.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这里表现了 父亲淡淡的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