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读完后,教 师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遍,借助教师提供的韵脚轻声朗读,着重 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骄散兼行的和谐韵律,读完后,指导学生回答“思考 和练习”第三题 关于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的点拨。 重点词语: “廊腰缦回”—“缦”ˆ的本义是没有文来的帛,又通“慢”,“慢”有“宽缓”、“迟缓”等义; 这句的“缦”,注释为“索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 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回”,注释为曲折。按“回”,《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 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旋 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迂迎”“回转、返回”(“碧水东流至此回”)、 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要仔细分辨 “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在文言中也 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注释为“座”、“所”是由“院落”义引申为建筑单位的量 词。 “妃嫔媵嫱”—“嫔”(pin)和“嫱”都是宫中的女官名,地位低于“妃”;“媵(ying)” 指陪嫁的人,把它与“妃、嫔、嫱”并列,是用来足成四音节词语。 “辇来于秦”——“辇(nian)”,本义是手挽的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这里 用作动词。 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 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按“尽”,《文言常用实词表》 列为本课应掌握的实词,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 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 (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要仔细分辨。 疑难语句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这两句历来解说纷簇,但都难令人满意。由“暖响”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觉,由“冷袖 引起“风雨凄凄”的感觉,这是一种“通感”的现象,这样来理解是大家同意的。但舞袖 为什么用“冷”来形容?联系下句看为什么会“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有 人回答第一个问题,说用冷令袖”,是因为古人常用“舞袖”来咏“雪”,或用“雪”来“舞袖”, 如:“舞袖回雪,歌声遏云”(舒元舆诗句):“据似飞燕,袖如回雪”(张衡诗句)。这 很有道理,但联系下句看,仍难说通。我的看法是,前一句的“歌台”、“舞殿”和“暖”、 响”,实际上均为互文见义,写“歌”时同时包括“舞”,写“舞”同时兼指“歌”。后一句 的“气候”,不是现代汉语的“气候”,在古代常用来指“节令”,或用来指环境气氛(均 见《辞海》)。这两句合起来,意谓:在一个宫中,正在演奏欢快的歌舞,在另一宫内
6 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读完后,教 师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遍,借助教师提供的韵脚轻声朗读,着重 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骄散兼行的和谐韵律,读完后,指导学生回答“思考 和练习”第三题。 关于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的点拨。 重点词语: “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是没有文来的帛,又通“慢”,“慢”有“宽缓”、“迟缓”等义; 这句的“缦”,注释为“索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 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回”,注释为曲折。按“回”,《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 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旋 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迂迎”“回转、返回”(“碧水东流至此回”)、 “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要仔细分辨。 “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在文言中也 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注释为“座”、“所”是由“院落”义引申为建筑单位的量 词。 “妃嫔媵嫱”——“嫔”(pín)和“嫱”都是宫中的女官名,地位低于“妃”;“媵(yíng)” 指陪嫁的人,把它与“妃、嫔、嫱”并列,是用来足成四音节词语。 “辇来于秦”——“辇(niǎn)”,本义是手挽的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这里 用作动词。 “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 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按“尽”,《文言常用实词表》 列为本课应掌握的实词,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 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 (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要仔细分辨。 疑难语句: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这两句历来解说纷簇,但都难令人满意。由“暖响”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觉,由“冷袖” 引起“风雨凄凄”的感觉,这是一种“通感”的现象,这样来理解是大家同意的。但舞袖 为什么用“冷”来形容?联系下句看为什么会“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有 人回答第一个问题,说用“冷袖”,是因为古人常用“舞袖”来咏“雪”,或用“雪”来“舞袖”, 如:“舞袖回雪,歌声遏云”(舒元舆诗句);“据似飞燕,袖如回雪”(张衡诗句)。这 很有道理,但联系下句看,仍难说通。我的看法是,前一句的“歌台”、“舞殿”和“暖”、 “响”,实际上均为互文见义,写“歌”时同时包括“舞”,写“舞”同时兼指“歌”。后一句 的“气候”,不是现代汉语的“气候”,在古代常用来指“节令”,或用来指环境气氛(均 见《辞海》)。这两句合起来,意谓:在一个宫中,正在演奏欢快的歌舞,在另一宫内
则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这就给人一种“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节令不同或环境 气氛有异的感觉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一句,课本无注。“绿云”,比喻头发黑而密,古人常用 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扰扰”,这里是“镣绕”的意思:“晓鬟”指“晨妆”,“鬟”是一种 环状发髻。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 则,“绿”与“青”、“黑”可以辗转相训。“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吴均句),“绿”和“青” 是同一种颜色。不用“青云”,而用“绿云”,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 关于“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的解答 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解答:①两段分别从哪一方面描写阿房宫?②两方面又各从哪 些方面铺陈夸饰?目的是什么?③从思路看,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简答后,教师点拨。两段分别写宫殿建筑、宫内生活两个方面。写宫殿建筑,所 铺陈夸饰的一些方面,是要极力写出亡秦统治者所追求的,是规模的宏大壮伟,楼阁 廊檐的精妙密集,长桥复道的美丽冥迷,歌台舞榭的繁多美盛,而这一切,是不惜倾 “六王”的财富,“四海”的人力、物力来兴建的,可见他们纷奢”到了什么程度。写宫 内生活,主要写宫人,其次写珍宝。写宫人,所铺陈夸饰的,是要突出她们来源之众 广,生活之空虚,命运之悲惨,来反映秦皇荒淫的罪恶到了什么程度:写珍宝,所铺 陈夸饰的,是要突出秦皇奢糜的罪恶到了什么程度。这两段属于“体物”部分,是后面 议论部分的基础,它的作用,是为秦皇荒淫奢靡自取灭亡这一中心思想的揭示预作铺 垫,给读者以充分、具体、形象的感受。 关于这两段的押韵情况 先提示两点:①基本上按上面两段内的层次(即提纲所列要求要点)押韵,其所以不 完全按层次用韵,是因为还须兼顾骈散结合相比喻、排比的运用等具体情况;②所用 韵脚依据的是中古音韵,不是明、清以来的音韵,和现代语音更有区别:押韵的方法 也和律、绝句诗不同,不是一韵到底,而是中途转韵 具体用韵情况如下: 第1段:“毕、一、兀、出、日”押韵:“阳、墙”押韵:“阁、啄、角、落”押韵;“龙、 虹、东、融”押韵:“凄、齐”押韵 第2段:“孙、秦、人”押韵:“妍、蔫、年ˆ押韵:“营、英ˆ押韵;“年、山、间”押韵 ‘石、砾、惜”押韵。中间“明星荧荧”至“査不知其所之也”六个分句是一组排比句,迭 用“也”字代韵,增强了排比一气呵成的气势。 关于“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的解答: 教师的点拨应和朗读结合起来。先点明这一段(即第2段)是全文中写得最精彩,最 能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赋”特色的一段文字。从内容上看,作者从“宫人”、“珍宝”两方 面对秦皇荒淫奢靡进行了充分的铺陈夸张的描绘。这种铺陈夸张的手法,表现在句法 上,是基本上采用了骈文的四言句式(骈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两种句式), 但又不像骈文那样讲究严格的对仗,句与句间只有跳跃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脉
7 则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这就给人一种“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节令不同或环境 气氛有异的感觉。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一句,课本无注。“绿云”,比喻头发黑而密,古人常用 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扰扰”,这里是“镣绕”的意思;“晓鬟”指“晨妆”,“鬟”是一种 环状发髻。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 则,“绿”与“青”、“黑”可以辗转相训。“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吴均句),“绿”和“青” 是同一种颜色。不用“青云”,而用“绿云”,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 关于“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的解答: 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解答:①两段分别从哪一方面描写阿房宫?②两方面又各从哪 些方面铺陈夸饰?目的是什么?③从思路看,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简答后,教师点拨。两段分别写宫殿建筑、宫内生活两个方面。写宫殿建筑,所 铺陈夸饰的一些方面,是要极力写出亡秦统治者所追求的,是规模的宏大壮伟,楼阁 廊檐的精妙密集,长桥复道的美丽冥迷,歌台舞榭的繁多美盛,而这一切,是不惜倾 “六王”的财富,“四海”的人力、物力来兴建的,可见他们“纷奢”到了什么程度。写宫 内生活,主要写宫人,其次写珍宝。写宫人,所铺陈夸饰的,是要突出她们来源之众 广,生活之空虚,命运之悲惨,来反映秦皇荒淫的罪恶到了什么程度;写珍宝,所铺 陈夸饰的,是要突出秦皇奢糜的罪恶到了什么程度。这两段属于“体物”部分,是后面 议论部分的基础,它的作用,是为秦皇荒淫奢靡自取灭亡这一中心思想的揭示预作铺 垫,给读者以充分、具体、形象的感受。 关于这两段的押韵情况。 先提示两点:①基本上按上面两段内的层次(即提纲所列要求要点)押韵,其所以不 完全按层次用韵,是因为还须兼顾骈散结合相比喻、排比的运用等具体情况;②所用 韵脚依据的是中古音韵,不是明、清以来的音韵,和现代语音更有区别;押韵的方法 也和律、绝句诗不同,不是一韵到底,而是中途转韵。 具体用韵情况如下: 第1段:“毕、一、兀、出、日”押韵;“阳、墙”押韵;“阁、啄、角、落”押韵;“龙、 虹、东、融”押韵;“凄、齐”押韵。 第2段:“孙、秦、人”押韵;“妍、蔫、年”押韵;“营、英”押韵;“年、山、间”押韵; “石、砾、惜”押韵。中间“明星荧荧”至“查不知其所之也”六个分句是一组排比句,迭 用“也”字代韵,增强了排比一气呵成的气势。 关于“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的解答: 教师的点拨应和朗读结合起来。先点明这一段(即第2段)是全文中写得最精彩,最 能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赋”特色的一段文字。从内容上看,作者从“宫人”、“珍宝”两方 面对秦皇荒淫奢靡进行了充分的铺陈夸张的描绘。这种铺陈夸张的手法,表现在句法 上,是基本上采用了骈文的四言句式(骈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两种句式), 但又不像骈文那样讲究严格的对仗,句与句间只有跳跃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脉,一
气贯通,文意鲜明,有时又参用纯散文句法,如虚词“也”、“焉”的运用和用少量长句 来收束铺陈,加上灵活的用韵、换韵,这就使语句既具骈文的铿锵音调,又使句式长 短错落有致,具有散文灵动多变的特点。表现在修辞上,不但用语凝练,而且灵活, 综合地运用了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特别是用“明星”来比喻妆镜的繁、多, 用“绿云”来比喻头发的美感,用“烟横雾斜”来喻指香烟的浓郁,不但奇特新颖,而且 能给人以充分的美感。由于具有上述句法、修辞、押辞、押韵等方面灵活运用的特色, 全段文字虽极力铺陈,却不显得枯燥:;虽极力夸饰,却不显得浮靡,有着强烈的表现 力和感染力,反复诵读,就会体舍到作者运笔行文的美妙 2.指导自读课文3、4两段。 这两段难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读。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自读,读完后教师提出若干词语、文句来考査学生的理解情况,并略作点拨:第二遍, 默读、轻声朗读、断续朗读均可,边读边体味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读前教师提示用 韵情况,读后教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略作点拨 关于词语、文句的考查和点拨: 锱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 有注释,要牢牢记住。其中“锱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 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独夫”,语 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 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尝不这样。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念”,顾念 按“念”,《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思念”,引申为“念 头、想法”、“惦念顾念”等,这两句是紧承上句具体说明 南亩”——即“田亩”。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 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 “架梁之椽(chun) 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注意“椽”的读音和写法 管弦呕哑 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呕哑”, 形容乐声嘈杂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哀”,哀叹、悲悼。按:“哀”《文 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注意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 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悲悼”。4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入,但第三 个“后人”是指另三个“后人”更后的人。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 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关于这两段的押韵情况 第3段:“奢、家、沙ˆ押韵:“女、缕、语”押韵、“怒、固”押韵;“举、炬、土”押韵
8 气贯通,文意鲜明,有时又参用纯散文句法,如虚词“也”、“焉”的运用和用少量长句 来收束铺陈,加上灵活的用韵、换韵,这就使语句既具骈文的铿锵音调,又使句式长 短错落有致,具有散文灵动多变的特点。表现在修辞上,不但用语凝练,而且灵活, 综合地运用了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特别是用“明星”来比喻妆镜的繁、多, 用“绿云”来比喻头发的美感,用“烟横雾斜”来喻指香烟的浓郁,不但奇特新颖,而且 能给人以充分的美感。由于具有上述句法、修辞、押辞、押韵等方面灵活运用的特色, 全段文字虽极力铺陈,却不显得枯燥;虽极力夸饰,却不显得浮靡,有着强烈的表现 力和感染力,反复诵读,就会体舍到作者运笔行文的美妙。 2.指导自读课文3、4两段。 这两段难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读。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自读,读完后教师提出若干词语、文句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略作点拨;第二遍, 默读、轻声朗读、断续朗读均可,边读边体味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读前教师提示用 韵情况,读后教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略作点拨。 关于词语、文句的考查和点拨: “锱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 有注释,要牢牢记住。其中“锱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 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独夫”,语 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 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尝不这样。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念”,顾念。 按“念”,《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思念”,引申为“念 头、想法”、“惦念顾念”等,这两句是紧承上句具体说明。 “南亩”——即“田亩”。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 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 “架梁之椽(chu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注意“椽”的读音和写法。 “管弦呕哑”——“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呕哑”, 形容乐声嘈杂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暇”的 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哀”,哀叹、悲悼。按:“哀”《文 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注意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 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悲悼”。4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入,但第三 个“后人”是指另三个“后人”更后的人。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 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关于这两段的押韵情况: 第3段:“奢、家、沙”押韵;“女、缕、语”押韵、“怒、固”押韵;“举、炬、土”押韵
第4段:“人、秦(拒秦)、人、君ˆ押韵。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赋”特色的一段文字。 从内容上看,作者从“宫人”、“珍宝”两方面对秦皇荒淫奢靡进行了充分的铺陈夸张的 描绘。这种铺陈夸张的手法,表现在句法上,是基本上采用了骈文的四言句式(骈文 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两种句式),但又不像骈文那样讲究严格的对仗,句与句 间只有跳跃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脉,一气贯通,文意鲜明,有时又参用纯散文句法 如虚词“也”、“焉”的运用和用少量长句来收束铺陈,加上灵活的用韵、换韵,这就使 语句既具骈文的铿锵音调,又使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具有散文灵动多变的特点。表现 在修辞上,不但用语凝练,而且灵活,综合地运用了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 特别是用“明星”来比喻妆镜的繁、多,用“绿云”来比喻头发的美感,用“烟横雾斜”来 喻指香烟的浓郁,不但奇特新颖,而且能给人以充分的美感。由于具有上述句法、修 辞、押辞、押韵等方面灵活运用的特色,全段文字虽极力铺陈,却不显得枯燥;虽极 力夸饰,却不显得浮靡,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反复诵读,就会体会到作者运 笔行文的美妙。 2.指导自读课文3、4两段。 这两段难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硏读。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自读,读完后教师提出若干词语、文句来考査学生的理解情况,并略作点拨:第二遍, 默读、轻声朗读、断续朗读均可,边读边体味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读前教师提示用 韵情况,读后教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略作点拨ε 关于词语、文句的考查和点拨: 锱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 有注释,要牢牢记住。其中“锱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 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独夫”,语 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 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尝不这样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念”,顾念 按“念”,《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思念”,引申为“念 头、想法”、“惦念顾念”等,这两句是紧承上句具体说明 南亩”即“田亩”。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 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 架梁之椽( chua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注意“椽”的读音和写法 “管弦呕哑 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呕哑”, 形容乐声嘈杂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暇”的 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哀”,哀叹、悲悼。按:“哀”《文 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注意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
9 第4段:“人、秦(拒秦)、人、君”押韵。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赋”特色的一段文字。 从内容上看,作者从“宫人”、“珍宝”两方面对秦皇荒淫奢靡进行了充分的铺陈夸张的 描绘。这种铺陈夸张的手法,表现在句法上,是基本上采用了骈文的四言句式(骈文 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两种句式),但又不像骈文那样讲究严格的对仗,句与句 间只有跳跃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脉,一气贯通,文意鲜明,有时又参用纯散文句法, 如虚词“也”、“焉”的运用和用少量长句来收束铺陈,加上灵活的用韵、换韵,这就使 语句既具骈文的铿锵音调,又使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具有散文灵动多变的特点。表现 在修辞上,不但用语凝练,而且灵活,综合地运用了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 特别是用“明星”来比喻妆镜的繁、多,用“绿云”来比喻头发的美感,用“烟横雾斜”来 喻指香烟的浓郁,不但奇特新颖,而且能给人以充分的美感。由于具有上述句法、修 辞、押辞、押韵等方面灵活运用的特色,全段文字虽极力铺陈,却不显得枯燥;虽极 力夸饰,却不显得浮靡,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反复诵读,就会体会到作者运 笔行文的美妙。 2.指导自读课文3、4两段。 这两段难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读。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自读,读完后教师提出若干词语、文句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略作点拨;第二遍, 默读、轻声朗读、断续朗读均可,边读边体味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读前教师提示用 韵情况,读后教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略作点拨。 关于词语、文句的考查和点拨: “锱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 有注释,要牢牢记住。其中“锱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 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独夫”,语 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 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尝不这样。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念”,顾念。 按“念”,《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思念”,引申为“念 头、想法”、“惦念顾念”等,这两句是紧承上句具体说明。 “南亩”——即“田亩”。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 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 “架梁之椽(chuá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注意“椽”的读音和写法。 “管弦呕哑”——“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呕哑”, 形容乐声嘈杂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暇”的 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哀”,哀叹、悲悼。按:“哀”《文 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注意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
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悲悼”。4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入,但第三 个“后人”是指另三个“后人”更后的人。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 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关于这两段的押韵情况: 第3段:“奢、家、沙”押韵;“女、缕、语”押韵、“怒、固”押韵;“举、炬、土”押韵 第4段:“人、秦(拒秦)、人、君”押韵 关于思路、手法的理解情况考查 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简答,然后教师点拨。简答和点拨,三言两语点明即可,不要 过多阐析,要留给各个学生自己思索的余地。 问题;(1)两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2)两段的 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写法不同?(3)第2段是怎样紧承上两段的?句法和 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明确:(1)第3段侧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 义,阿房宫毁灭:第4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劝“后人”要引为鉴戒。 后一段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2)第3段的表现手法是夹叙夹议,重点仍在铺 叙,但以议论为框架、脉络;第4段则纯为演绎、推断。两段之间,前一段是后一段 的铺垫,不采用铺陈的方法淋漓尽致揭露就缺乏力量:后一段,道理已明,再写就成 赘疣,话说得越精要,越能引人思索、慨叹。(3)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 叙,转入对秦亡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这一段,同前两段一样, 也运用了骈文的四言句法,采用了铺陈、夸张,排比的手法,但散文的笔法更多,散 文的气脉更足,“文赋”的特点更为鲜明 3.指导通读全文,归纳、拓展 关于思想内容 提问: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与《过秦论》、《六国论》比较,三篇有何共同特点, 各篇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哪里? 点拨: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 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三篇的共同 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为鉴 戒。各篇立论的独创性是:①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 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攻取天下,当然需用暴力,但如果守住天下也全凭 暴力,把人民当敌人对待,那就使自己处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中的“独矢”境地,那覆亡 是指日可待的。这议论非常精到深刻,以后历代的兴亡,都证明了贾谊的卓识远见 ②苏洵《六国论》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作者没有像旧时代许多作家那样,总是从鞭 挞强秦暴行的角度立论,而是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内部 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诸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 己的独到见解。③《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但议论的成分就占了一半,可以说是用
10 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悲悼”。4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入,但第三 个“后人”是指另三个“后人”更后的人。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 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关于这两段的押韵情况: 第3段:“奢、家、沙”押韵;“女、缕、语”押韵、“怒、固”押韵;“举、炬、土”押韵。 第4段:“人、秦(拒秦)、人、君”押韵。 关于思路、手法的理解情况考查: 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简答,然后教师点拨。简答和点拨,三言两语点明即可,不要 过多阐析,要留给各个学生自己思索的余地。 问题;(1)两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2)两段的 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写法不同?(3)第2段是怎样紧承上两段的?句法和 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明确:(l)第3段侧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 义,阿房宫毁灭;第4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劝“后人”要引为鉴戒。 后一段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2)第3段的表现手法是夹叙夹议,重点仍在铺 叙,但以议论为框架、脉络;第4段则纯为演绎、推断。两段之间,前一段是后一段 的铺垫,不采用铺陈的方法淋漓尽致揭露就缺乏力量;后一段,道理已明,再写就成 赘疣,话说得越精要,越能引人思索、慨叹。(3)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 叙,转入对秦亡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这一段,同前两段一样, 也运用了骈文的四言句法,采用了铺陈、夸张,排比的手法,但散文的笔法更多,散 文的气脉更足,“文赋”的特点更为鲜明。 3.指导通读全文,归纳、拓展。 关于思想内容。 提问: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与《过秦论》、《六国论》比较,三篇有何共同特点, 各篇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哪里? 点拨: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 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三篇的共同 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为鉴 戒。各篇立论的独创性是:①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 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攻取天下,当然需用暴力,但如果守住天下也全凭 暴力,把人民当敌人对待,那就使自己处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中的“独矢”境地,那覆亡 是指日可待的。这议论非常精到深刻,以后历代的兴亡,都证明了贾谊的卓识远见。 ②苏洵《六国论》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作者没有像旧时代许多作家那样,总是从鞭 挞强秦暴行的角度立论,而是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内部 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诸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 己的独到见解。③《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但议论的成分就占了一半,可以说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