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神的形象和住所被焚烧和夷为平地,我们必须竭尽全力为此雪耻,而不是同那些 犯下如此罪行的人达成协议。其次,希腊种族具有同样的血统和同样的语言,有相 同的神庙和献祭;以及我们相似的习俗;雅典人如果背叛这些将不会有好结果。 血统、语言、宗教、生活方式是希腊人共有的东西,也是使他们区别于波斯人 和非希腊人的东西。然而,正如雅典人所强调的,在所有界定文明的客观因素中, 最重要的通常是宗教。人类历史上的主要文明在很大程度上被基本等同于世界上的 伟大宗教:那些具有共同的种族和语言,但在宗教上相异的人们可能相互屠杀,就 像在黎巴嫩、前南斯拉夫和南亚次大陆所发生的那样。 根据文化特征把人们划分为不同的文明与根据身体特征把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种 族,其结果有相当大的重合。然而文明与种族并不等同。同种族的人可能因文明而 产生深刻的分裂;不同种族的人可能因文明而趋向统一。伟大的负有使命感的宗教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尤其包含了来自各种种族的社会。人类群体之间的关键差别是 他们的价值、信仰、体制和社会结构,而不是他们的体形、头形和肤色。 第三,文明是包容广泛的,即,如果不涉及全面的文明,它们的任何构成单位 都不能被充分理解。汤因比认为,文明“包含着不被其他文明所理解的东西”。文 明是一个“整体”。梅尔科继续说,文明 具有一定程度的整合。文明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它们同整体之间的关系规定 了它们的各个部分。如果文明是由一些国家组成的,这些国家彼此之间的关系将多 于它们同该文明之外的国家的关系。它们可能更多地相互打仗和更经常地建立外交 关系,在经济上将更加相互依赖,会存在普遍的美学潮流和哲学潮流。 一个文明是一个最广泛的文化实体。乡村、宗教、种族群体。民族、宗教群体 都在文化异质性的不同层次上具有独特的文化。意大利南部的村落文化可能不同于 意大利北部的村落文化,但它们具有使自己区别于德国村落的共同的意大利文化。 欧洲社区也具有使自己区别于中国社区或印度社区的文化特征。然而,中国人、印 度人和西方人都不是任何更大的文明实体的一部分。他们构成了一些文明。因此, 文明是对人最高的文化归类,是人们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人类以此与其他物种相 区别。文明既根据一些共同的客观因素来界定,如语言、历史、宗教、习俗、体制, 也根据人们主观的自我认同来界定。人们的认同有各种层面:一个罗马居民可能以 不同的强度把自己界定为罗马人、意大利人、天主教徒。基督教徒、欧洲人、西方 人。他所属的文明是他与之强烈认同的最大的认同范围。文明是最大的“我们”, 在其中我们在文化上感到安适,因为它使我们区别于所有在它之外的“各种他们”。 文明可能包含大量的人,如中国文明,也可能包含很少的人,如讲英语的药勒比文 明。纵观整个历史,一直存在着许多小的人类群体,它们具有独特的文化,但缺乏 更大范围的文化认同。人们一直根据规模和重要性来区分主要的文明和边缘的文明 (巴格比),或者区分主要的文明和被征服的或流产的文明(汤因比)。本书所关 心的是,一般来说是什么决定了人类历史上的主要文明。 文明没有明确的边界,也没有精确的起点和终点。人们可能而且确实重新界定 过它们的认同,结果,文明的内涵和外延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各民族的文化 既相互作用又相互重合。各种文明的文化彼此相似或相异的程度也发生着相当大的 变化。然而,文明是有意义的实体,尽管它们之间的界限难得清晰,但这些界限却 是真实的。 第四,文明终有终结,但又生存得非常长久:它们演变着,调整着,‘而且是 人类最持久的结合,是“极其长久的现实”。它们的“独特性和特殊性”是“它们
众神的形象和住所被焚烧和夷为平地,我们必须竭尽全力为此雪耻,而不是同那些 犯下如此罪行的人达成协议。其次,希腊种族具有同样的血统和同样的语言,有相 同的神庙和献祭;以及我们相似的习俗;雅典人如果背叛这些将不会有好结果。 血统、语言、宗教、生活方式是希腊人共有的东西,也是使他们区别于波斯人 和非希腊人的东西。然而,正如雅典人所强调的,在所有界定文明的客观因素中, 最重要的通常是宗教。人类历史上的主要文明在很大程度上被基本等同于世界上的 伟大宗教;那些具有共同的种族和语言,但在宗教上相异的人们可能相互屠杀,就 像在黎巴嫩、前南斯拉夫和南亚次大陆所发生的那样。 根据文化特征把人们划分为不同的文明与根据身体特征把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种 族,其结果有相当大的重合。然而文明与种族并不等同。同种族的人可能因文明而 产生深刻的分裂;不同种族的人可能因文明而趋向统一。伟大的负有使命感的宗教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尤其包含了来自各种种族的社会。人类群体之间的关键差别是 他们的价值、信仰、体制和社会结构,而不是他们的体形、头形和肤色。 第三,文明是包容广泛的,即,如果不涉及全面的文明,它们的任何构成单位 都不能被充分理解。汤因比认为,文明“包含着不被其他文明所理解的东西”。文 明是一个“整体”。梅尔科继续说,文明 具有一定程度的整合。文明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它们同整体之间的关系规定 了它们的各个部分。如果文明是由一些国家组成的,这些国家彼此之间的关系将多 于它们同该文明之外的国家的关系。它们可能更多地相互打仗和更经常地建立外交 关系,在经济上将更加相互依赖,会存在普遍的美学潮流和哲学潮流。 一个文明是一个最广泛的文化实体。乡村、宗教、种族群体。民族、宗教群体 都在文化异质性的不同层次上具有独特的文化。意大利南部的村落文化可能不同于 意大利北部的村落文化,但它们具有使自己区别于德国村落的共同的意大利文化。 欧洲社区也具有使自己区别于中国社区或印度社区的文化特征。然而,中国人、印 度人和西方人都不是任何更大的文明实体的一部分。他们构成了一些文明。因此, 文明是对人最高的文化归类,是人们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人类以此与其他物种相 区别。文明既根据一些共同的客观因素来界定,如语言、历史、宗教、习俗、体制, 也根据人们主观的自我认同来界定。人们的认同有各种层面:一个罗马居民可能以 不同的强度把自己界定为罗马人、意大利人、天主教徒。基督教徒、欧洲人、西方 人。他所属的文明是他与之强烈认同的最大的认同范围。文明是最大的“我们”, 在其中我们在文化上感到安适,因为它使我们区别于所有在它之外的“各种他们”。 文明可能包含大量的人,如中国文明,也可能包含很少的人,如讲英语的药勒比文 明。纵观整个历史,一直存在着许多小的人类群体,它们具有独特的文化,但缺乏 更大范围的文化认同。人们一直根据规模和重要性来区分主要的文明和边缘的文明 (巴格比),或者区分主要的文明和被征服的或流产的文明(汤因比)。本书所关 心的是,一般来说是什么决定了人类历史上的主要文明。 文明没有明确的边界,也没有精确的起点和终点。人们可能而且确实重新界定 过它们的认同,结果,文明的内涵和外延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各民族的文化 既相互作用又相互重合。各种文明的文化彼此相似或相异的程度也发生着相当大的 变化。然而,文明是有意义的实体,尽管它们之间的界限难得清晰,但这些界限却 是真实的。 第四,文明终有终结,但又生存得非常长久;它们演变着,调整着,‘而且是 人类最持久的结合,是“极其长久的现实”。它们的“独特性和特殊性”是“它们
长期的历史延续性。事实上,文明是所有史话中最长的史话”。帝国兴起又衰落, 政府上台又下台,但文明依旧,它“历经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甚至意识形态 的动荡而幸存下来”。博兹曼总结说,“世界历史正确地证明了下述论点:政治制 度是文明表面转瞬即逝的权宜手段,每一个在语言上和道德上统一的社会的命运, 都最终依赖于某些基本的建构思想的幸存,历代人围绕着它们结合在一起,因此, 它们标志着社会的延续性”。实际上,20世纪世界上的所有主要文明都已经存在了 一千年之久,或者像拉丁美洲的文化一样,是另一个长期生存的文明的直接后代。 文明虽然是持久的,但它们也在演变。文明是动态的:它们兴起又衰落:合并 又分裂:而且正如所有历史研究者所了解的,它们也会消失,掩埋在时间的沙丘之 中。它们的演变阶段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详细说明。奎格利认为文明的运动经历了七 个阶段:混合。孕育、扩张、冲突时代、普遍帝国、衰败和被入侵。梅尔科总结出 了一个变化模式:从一个定型的封建制度演变到一个定型的国家制度,再从一个定 型的国家制度演变到一个定型的帝国制度。汤因比把文明的兴起看作是对挑战的回 应,在其发展过程中,富于创造性的少数人所造成的文明环境日益得到控制,接下 来便是动乱时期,普遍国家兴起,然后崩溃。虽然所有这些理论之间存在着重大差 别,但它们都认为文明经过动乱或冲突时期演变到普遍国家,再到衰败和崩溃。 第五,既然文明是文化实体而不是政治实体,它们本身并不维持秩序,建立公 正,征缴税收,进行战争,谈判条约,或者做政府所做的任何其他事情。文明的政 治组成在文明之间各不相同,在一个文明之内也随着时间而变化。一个文明可能包 含一个或多个政治单位。这些单位可以是城市国家、帝国、联邦、邦联、民族国家。 多民族国家,所有这些单位都可以有不同的政府形式。当一个文明演变时,其政治 构成单位的数量和性质一般也会发生变化。在一个极端上,文明和政治实体可能恰 好重合。卢西思·派伊曾评论说,中国“是一个装扮成一个国家的文明”。日本既 是一个国家又是一个文明。然而,大多数文明包含一个以上的国家或其他政治实体。 在现代世界,大多数文明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 最后,学者们一般在确认历史上的主要文明和在现代世界存在的文明上意见一 致。然而,对于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文明总数,他们常常各执一词。奎格利认为,历 史上有16个明显的文明案例,很可能还有另外8个。汤因比起先列出了20个文明, 然后是23个;斯宾格勒详举了8个主要文化。麦克尼尔分析了全部历史上的9个文 明。巴格比也认为有9个文明,或者11个,如果把日本文明和东正教文明从中国文 明和西方文明中区分出来的话。布劳代尔识别了9个文明,罗斯托万内指出了7个 主要的当代文明。这些差别部分取决于是否把像中国人和印度人这样的文化群体看 作在整个历史上曾有一个单一的文明,或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密切相关的文明,其 中一个是另一个的后代。尽管存在着这些差别,人们对主要文明的身份都没有争议。 正如梅尔科在考察文献之后所得出的结论,人们至少在下述看法上存在着合理的共 识:至少有12个主要文明,其中7个文明已不复存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 明、克里特文明、古典文明、拜占庭文明、中美洲文明、安第斯文明),5个仍然存 在(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一些学者还加上 了东正教文明,作为区别于其母文明拜占庭文明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独立文明。鉴 于我们认识当代世界的目的,除这6个文明之外,或许还应加上拉丁美洲文明,可 能还有非洲文明。 这样,当代的主要文明可以列举如下: 中华(Sinic)文明。所有学者都承认存在着一个单一的独特的中国文明,它
长期的历史延续性。事实上,文明是所有史话中最长的史话”。帝国兴起又衰落, 政府上台又下台,但文明依旧,它“历经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甚至意识形态 的动荡而幸存下来”。博兹曼总结说,“世界历史正确地证明了下述论点:政治制 度是文明表面转瞬即逝的权宜手段,每一个在语言上和道德上统一的社会的命运, 都最终依赖于某些基本的建构思想的幸存,历代人围绕着它们结合在一起,因此, 它们标志着社会的延续性”。实际上,20 世纪世界上的所有主要文明都已经存在了 一千年之久,或者像拉丁美洲的文化一样,是另一个长期生存的文明的直接后代。 文明虽然是持久的,但它们也在演变。文明是动态的;它们兴起又衰落;合并 又分裂;而且正如所有历史研究者所了解的,它们也会消失,掩埋在时间的沙丘之 中。它们的演变阶段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详细说明。奎格利认为文明的运动经历了七 个阶段:混合。孕育、扩张、冲突时代、普遍帝国、衰败和被入侵。梅尔科总结出 了一个变化模式:从一个定型的封建制度演变到一个定型的国家制度,再从一个定 型的国家制度演变到一个定型的帝国制度。汤因比把文明的兴起看作是对挑战的回 应,在其发展过程中,富于创造性的少数人所造成的文明环境日益得到控制,接下 来便是动乱时期,普遍国家兴起,然后崩溃。虽然所有这些理论之间存在着重大差 别,但它们都认为文明经过动乱或冲突时期演变到普遍国家,再到衰败和崩溃。 第五,既然文明是文化实体而不是政治实体,它们本身并不维持秩序,建立公 正,征缴税收,进行战争,谈判条约,或者做政府所做的任何其他事情。文明的政 治组成在文明之间各不相同,在一个文明之内也随着时间而变化。一个文明可能包 含一个或多个政治单位。这些单位可以是城市国家、帝国、联邦、邦联、民族国家。 多民族国家,所有这些单位都可以有不同的政府形式。当一个文明演变时,其政治 构成单位的数量和性质一般也会发生变化。在一个极端上,文明和政治实体可能恰 好重合。卢西思·派伊曾评论说,中国“是一个装扮成一个国家的文明”。日本既 是一个国家又是一个文明。然而,大多数文明包含一个以上的国家或其他政治实体。 在现代世界,大多数文明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 最后,学者们一般在确认历史上的主要文明和在现代世界存在的文明上意见一 致。然而,对于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文明总数,他们常常各执一词。奎格利认为,历 史上有 16 个明显的文明案例,很可能还有另外 8 个。汤因比起先列出了 20 个文明, 然后是 23 个;斯宾格勒详举了 8 个主要文化。麦克尼尔分析了全部历史上的 9 个文 明。巴格比也认为有 9 个文明,或者 11 个,如果把日本文明和东正教文明从中国文 明和西方文明中区分出来的话。布劳代尔识别了 9 个文明,罗斯托万内指出了 7 个 主要的当代文明。这些差别部分取决于是否把像中国人和印度人这样的文化群体看 作在整个历史上曾有一个单一的文明,或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密切相关的文明,其 中一个是另一个的后代。尽管存在着这些差别,人们对主要文明的身份都没有争议。 正如梅尔科在考察文献之后所得出的结论,人们至少在下述看法上存在着合理的共 识:至少有 12 个主要文明,其中 7 个文明已不复存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 明、克里特文明、古典文明、拜占庭文明、中美洲文明、安第斯文明),5 个仍然存 在(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一些学者还加上 了东正教文明,作为区别于其母文明拜占庭文明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独立文明。鉴 于我们认识当代世界的目的,除这 6 个文明之外,或许还应加上拉丁美洲文明,可 能还有非洲文明。 这样,当代的主要文明可以列举如下: 中华(Sinic)文明。所有学者都承认存在着一个单一的独特的中国文明,它
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1500年,也许还可以再往前追溯一千年:或者存在着两个中 国文明,其中一个在公元最初的世纪中继承了另一个。我在发表在《外交》季刊的 文章中,把这个文用称为儒教文明。然而,使用中华(Siic)文明一词更为精确。 虽然儒教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文明却不仅是儒教,而且它也超越了 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中国。许多学者所使用的“中华”(Siic)一词,恰当地描述 了中国和中国以外的东南亚以及其他地方华人群体的共同文化,以及越南和朝鲜的 相关文化。 日本文明。一些学者在一个单一的远东文明的称呼下把日本文明和中国文明 合并在一起。然而,大多数学者不这样看,而是承认日本文明是一个独特的文明, 它是中国文明的后代,出现于公元100一400年之间。 印度(Hindu)文明。人们普遍认为至少自公元前1500年以来。在南亚次大陆 存在着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相继的文明。这些文明一般被称为Indian、Indic或Hindu 文明,人们更喜欢用后者来称呼最近的那个文明。自公元前2000年以来,印度教一 直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成为南亚次大陆文化的中心。它“不止是一个宗教或一个社 会制度:它是印度文明的核心”。它经过现时代继续起着这种作用,即使印度本身 有重要的穆斯林社区以及一些更小的少数文化。像“中华”一词一样,Hindu一词也 把文明的名称与它的核心国家分离开来,因为在这些情况下,当该文明的文化超越 了那个国家时,这样做是合乎需要的。 伊斯兰文明。所有重要学者都承认存在着独特的伊斯兰文明。伊斯兰教起源于 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然后迅速传播,跨越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并向东伸展 到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结果,许多独特的文化或次文明存在于伊斯兰文明 之中,包括阿拉伯、土耳其、波斯和马来文化。 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的出现通常被追溯到大约公元700到800年。学者们一般 认为它有三大组成部分,分布于欧洲、北美和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文明。然而,拉丁美洲有区别于西方的独特认同。虽然拉丁美洲文明 是欧洲文明的后代,但它却是沿着非常不同于欧洲和北美的道路通进的。它具有社 团主义的、独裁主义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在欧洲的程度要小得多,在北美则根本不 存在。欧洲和北美都感受到宗教改革的影响,并且把天主教和新教文化结合在一起。 从历史上看,虽然可能会有所变化,但拉丁美洲一直仅仅是天主教的世界。拉丁美 洲文明结合了一些本土文化,这些文化不曾存在于欧洲,在北美也己被有效地消灭, 而在以墨西哥、中美、秘鲁和玻利维亚为一方和以阿根廷和智利为一方两者之间有 重大的不同。拉丁美洲的政治演变和经济发展与流行于北大西洋国家的模式大相径 庭。从主观上说,拉丁美洲人在他们的自我认同上存在着分歧。一些人说,“是的, 我们是西方的一部分。”另一些人则声明,“不,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拉丁 美洲人和北美人的大量文学作品详细描述了他们的文化差别。拉丁美洲可以被看作 西方文明中的欢文明,或者被看作是与西方有紧密联系、但在它是否属于西方的问 题上有分歧的独立文明。对于把注意力放在文明的国际政治含义(包括以拉丁美洲 为一方和以北美和欧洲为一方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来说,后者是更恰当的和有 用的称呼。 这样,西方就包括欧洲、北美,加上其他欧洲人居住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和新 西兰。然而,西方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美国人历 史上有很长时间把自己的社会看作与欧洲相对立。美国是一片充满了自由、平等、 机会和未来的土地:欧洲则代表了压迫、阶级斗争、等级制和落后。甚至曾有人认
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 1500 年,也许还可以再往前追溯一千年;或者存在着两个中 国文明,其中一个在公元最初的世纪中继承了另一个。我在发表在《外交》季刊的 文章中,把这个文用称为儒教文明。然而,使用中华(Sinic)文明一词更为精确。 虽然儒教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文明却不仅是儒教,而且它也超越了 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中国。许多学者所使用的“中华”(Sinic)一词,恰当地描述 了中国和中国以外的东南亚以及其他地方华人群体的共同文化,以及越南和朝鲜的 相关文化。 日本文明。一些学者在一个单一的远东文明的称呼下把日本文明和中国文明 合并在一起。然而,大多数学者不这样看,而是承认日本文明是一个独特的文明, 它是中国文明的后代,出现于公元 100-400 年之间。 印度(Hindu)文明。人们普遍认为至少自公元前 1500 年以来。在南亚次大陆 存在着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相继的文明。这些文明一般被称为 Indian、Indic 或 Hindu 文明,人们更喜欢用后者来称呼最近的那个文明。自公元前 2000 年以来,印度教一 直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成为南亚次大陆文化的中心。它“不止是一个宗教或一个社 会制度;它是印度文明的核心”。它经过现时代继续起着这种作用,即使印度本身 有重要的穆斯林社区以及一些更小的少数文化。像“中华”一词一样,Hindu 一词也 把文明的名称与它的核心国家分离开来,因为在这些情况下,当该文明的文化超越 了那个国家时,这样做是合乎需要的。 伊斯兰文明。所有重要学者都承认存在着独特的伊斯兰文明。伊斯兰教起源于 公元 7 世纪的阿拉伯半岛,然后迅速传播,跨越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并向东伸展 到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结果,许多独特的文化或次文明存在于伊斯兰文明 之中,包括阿拉伯、土耳其、波斯和马来文化。 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的出现通常被追溯到大约公元 70O 到 8O0 年。学者们一般 认为它有三大组成部分,分布于欧洲、北美和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文明。然而,拉丁美洲有区别于西方的独特认同。虽然拉丁美洲文明 是欧洲文明的后代,但它却是沿着非常不同于欧洲和北美的道路通进的。它具有社 团主义的、独裁主义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在欧洲的程度要小得多,在北美则根本不 存在。欧洲和北美都感受到宗教改革的影响,并且把天主教和新教文化结合在一起。 从历史上看,虽然可能会有所变化,但拉丁美洲一直仅仅是天主教的世界。拉丁美 洲文明结合了一些本土文化,这些文化不曾存在于欧洲,在北美也已被有效地消灭, 而在以墨西哥、中美、秘鲁和玻利维亚为一方和以阿根廷和智利为一方两者之间有 重大的不同。拉丁美洲的政治演变和经济发展与流行于北大西洋国家的模式大相径 庭。从主观上说,拉丁美洲人在他们的自我认同上存在着分歧。一些人说,“是的, 我们是西方的一部分。”另一些人则声明,“不,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拉丁 美洲人和北美人的大量文学作品详细描述了他们的文化差别。拉丁美洲可以被看作 西方文明中的欢文明,或者被看作是与西方有紧密联系、但在它是否属于西方的问 题上有分歧的独立文明。对于把注意力放在文明的国际政治含义(包括以拉丁美洲 为一方和以北美和欧洲为一方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来说,后者是更恰当的和有 用的称呼。 这样,西方就包括欧洲、北美,加上其他欧洲人居住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和新 西兰。然而,西方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美国人历 史上有很长时间把自己的社会看作与欧洲相对立。美国是一片充满了自由、平等、 机会和未来的土地;欧洲则代表了压迫、阶级斗争、等级制和落后。甚至曾有人认
为美国是一个独特的文明。这种把美国和欧洲相对立的做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 映了一个事实:至少直到19世纪末,美国同非西方文明只有有限的交往。然而, 旦美国走上世界舞台,它同欧洲的更广泛的认同感就得到了加强。尽管19世纪美国 把自己看作不同于和对立于欧洲,但20世纪美国已把自己看作一个更广泛的实体一 一包括欧洲在内的西方一的一部分,而且还是这个实体的领导。 于是“西方”一词现在被普遍用来指以前被称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那一部分。 这样,西方是唯一的一个根据罗盘方向,而不是根据一个特殊民族、宗教或地理区 域的名称来确认的文明。*这种确认方法是把文明从其历史、地理和文化环境中提升 出来。从历史上看,西方文明是欧洲文明。在现代时期,西方文明是欧美文明或北 大西洋文明。可以在地图上发现欧洲、美国和北大西洋,却不能在地图上发现西方。 “西方”的名称也引发了“西方化”的概念,并促使人们产生使人误入歧途的把西 方化和现代化合在一起的想法:更容易把日本没想为“正在西方化”而不是“正在 欧美化”。然而,欧洲一美国文明被普遍归造西方文明,尽管这一术语有严重的缺 陷,但这里仍将沿用之。*用“东方”和“西方”来识别地理上的区域是令人困惑 不解的和种族中心主义的。“北方”和“南方”有被普遍接受的两极的固定参照点。 “东方”和“西方”却不具备这样的参照点。问题是相对于什么而言是东方和西方? 这完全取决于你站在何处。西方和东方最初大概是格欧亚大陆的东部和西部。然而, 从一个美国人的观点来看,远东实际上是远西。对于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期来说.西 方意味着印度,而“在日本‘西方’通常意味着中国”。见威廉·E·纳夫(从日本 观点看“东方和西方”问题的回顾),载于《比较文化评论》杂志第13一14期,1985 秋和1986春,第228页。一原书脚注 非洲文明(可能存在的)。除了布罗代尔之外,大多数研究文明的学者都不承 认存在着一个独特的非洲文明。非洲大陆的北部及非洲的东海岸属于伊斯兰文明。 历史上,埃塞俄比亚构成了自己的文明。在其他地方,欧洲的帝国主义和殖民活动 带去了西方文明的因素。在南非,荷兰、法国,然后是英国的殖民者创造了一个多 板块式的欧洲文化。最重要的是,欧洲的帝国主义把基督教带到了撒哈拉沙漠以南 的大部分大陆。在整个非洲,部落认同普遍而强烈,但非洲人的非洲认同感也在日 益发展,可以想象,由于南非可能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核心国家,这个地区可能 会粘合成为一个独特的文明。 宗教是界定文明的一个主要特征,正如克里斯托弗·道森所说,“伟大的宗教 是伟大的文明赖以建立的基础。”在韦伯提出的五个“世界性宗教”中,有四个一 一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儒教与主要的文明结合在一起。第五个宗教佛教的 情况有所不同。为什么情况会是这样?像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一样,佛教早期分裂为 两个主要分支,而且它像基督教一样,没有在其诞生地幸存下来。从公元1世纪开 始,大乘佛教被输出到中国,随后输出到朝鲜、越南和日本。在这些社会里,人们 以不同的方式使佛教适应于和被吸收进本土文化(例如在中国适应于儒教和道教), 并压制它。因此,虽然佛教仍然是这些社会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社会并 投有构成、也不会认为自己是佛教文明的一部分。然而,能够被合理地描述成小乘 佛教文明的东西确实存在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和柬埔寨。此外,西藏、 蒙古和不丹的人口,历史上曾认同于大乘佛教的变种喇嘛教,这些社会构成了佛教 文明的第二个区域。然而,佛教实际上在印度绝种以及它之适应于和被结合进中国 和日本的现存文化,意味着它虽然是一个主要宗教,但却一直不是一个主要文明的 基础
为美国是一个独特的文明。这种把美国和欧洲相对立的做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 映了一个事实:至少直到 19 世纪末,美国同非西方文明只有有限的交往。然而,一 旦美国走上世界舞台,它同欧洲的更广泛的认同感就得到了加强。尽管 19 世纪美国 把自己看作不同于和对立于欧洲,但 20 世纪美国已把自己看作一个更广泛的实体— —包括欧洲在内的西方——的一部分,而且还是这个实体的领导。 于是“西方”一词现在被普遍用来指以前被称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那一部分。 这样,西方是唯一的一个根据罗盘方向,而不是根据一个特殊民族、宗教或地理区 域的名称来确认的文明。*这种确认方法是把文明从其历史、地理和文化环境中提升 出来。从历史上看,西方文明是欧洲文明。在现代时期,西方文明是欧美文明或北 大西洋文明。可以在地图上发现欧洲、美国和北大西洋,却不能在地图上发现西方。 “西方”的名称也引发了“西方化”的概念,并促使人们产生使人误入歧途的把西 方化和现代化合在一起的想法:更容易把日本没想为“正在西方化”而不是“正在 欧美化”。然而,欧洲一美国文明被普遍归造西方文明,尽管这一术语有严重的缺 陷,但这里仍将沿用之。* 用“东方”和“西方”来识别地理上的区域是令人困惑 不解的和种族中心主义的。“北方”和“南方”有被普遍接受的两极的固定参照点。 “东方”和“西方”却不具备这样的参照点。问题是相对于什么而言是东方和西方? 这完全取决于你站在何处。西方和东方最初大概是格欧亚大陆的东部和西部。然而, 从一个美国人的观点来看,远东实际上是远西。对于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期来说.西 方意味着印度,而“在日本‘西方’通常意味着中国”。见威廉·E·纳夫(从日本 观点看“东方和西方”问题的回顾),载于《比较文化评论》杂志第 13-14 期,1985 秋和 1986 春,第 228 页。——原书脚注 非洲文明(可能存在的)。除了布罗代尔之外,大多数研究文明的学者都不承 认存在着一个独特的非洲文明。非洲大陆的北部及非洲的东海岸属于伊斯兰文明。 历史上,埃塞俄比亚构成了自己的文明。在其他地方,欧洲的帝国主义和殖民活动 带去了西方文明的因素。在南非,荷兰、法国,然后是英国的殖民者创造了一个多 板块式的欧洲文化。最重要的是,欧洲的帝国主义把基督教带到了撒哈拉沙漠以南 的大部分大陆。在整个非洲,部落认同普遍而强烈,但非洲人的非洲认同感也在日 益发展,可以想象,由于南非可能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核心国家,这个地区可能 会粘合成为一个独特的文明。 宗教是界定文明的一个主要特征,正如克里斯托弗·道森所说,“伟大的宗教 是伟大的文明赖以建立的基础。”在韦伯提出的五个“世界性宗教”中,有四个— —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儒教与主要的文明结合在一起。第五个宗教佛教的 情况有所不同。为什么情况会是这样?像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一样,佛教早期分裂为 两个主要分支,而且它像基督教一样,没有在其诞生地幸存下来。从公元 1 世纪开 始,大乘佛教被输出到中国,随后输出到朝鲜、越南和日本。在这些社会里,人们 以不同的方式使佛教适应于和被吸收进本土文化(例如在中国适应于儒教和道教), 并压制它。因此,虽然佛教仍然是这些社会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社会并 投有构成、也不会认为自己是佛教文明的一部分。然而,能够被合理地描述成小乘 佛教文明的东西确实存在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和柬埔寨。此外,西藏、 蒙古和不丹的人口,历史上曾认同于大乘佛教的变种喇嘛教,这些社会构成了佛教 文明的第二个区域。然而,佛教实际上在印度绝种以及它之适应于和被结合进中国 和日本的现存文化,意味着它虽然是一个主要宗教,但却一直不是一个主要文明的 基础
文明之间的关系 遭遇:公元1500年前的文明。文明之间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两个阶段,现在正处 于第三个阶段。在各文明最初出现后的3,000年中,除了个别例外,它们之间的交 往或者不存在,或者很有限,或是间断的和紧张的。历史学家用来描述这些交往的 词一“遭遇”,准确地表达了它们的性质。文明被时间和空间分隔开来。只有数 量很少的文明存在于同一时期,而且,正像施瓦茨和艾森施塔特所论证的,在轴心 时代和前轴心时代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别,其差别在于它们是否承认“超验的秩序 和世俗的秩序”之间的区别。轴心时代的文明不像它们的前辈,具有被一个独特的 知识阶级所 ·那么犹太文明又如何呢?大多数研究文明的学者很少提到它。从信仰者的人 数奉着,犹太教显然不是一个主要文明。场因比把它描述为一个从早期叙利亚文明 中演变而来的被抑制了的文明。它在历史上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联系,而且犹太 人在几个世纪中把自己的文化认同保持在西方的、东正教的和伊斯兰教的文明中。 随着以色列的建立,犹太人有了文明的所有客观认同:宗教、语言、习俗、文学、 体制以及领土的和政治的家园。但是什么是它的主观认同呢?在其他文明中生活的 犹太人的文明认同程度各有不同,从完全认同于犹太教和以色列,到一般信仰犹太 教和完全认同于他们居住地的文明。然而,后者主要发生在居住在西方的犹太人中。 见摩德凯·M·卡普兰:《作为一种文明的犹太教》(费城:犹太教复兴运动出版社, 1981版:初版于1934年),主要见该书第173一208页。传播的超验神话,这个阶 级的组成是“犹太人的预言家和祭司、希腊的哲学家和诡辩家、中国的文人术土、 印度的婆罗门、佛教的桑加和伊斯兰教的乌理玛(Ulema)”。随着一个文明的陨落 和经过一个中断期另一代继承者的兴起,一些宗教目睹了两代或三代隶属文明。图 2.1是依时间顺序排列的主要欧亚文明之间关系的简图(根据卡罗尔·奎格利的图 表复制)。 图2.1 东半球的文明 [新石器时代文化1 (并非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文明 古印度文明 中华文明 (Indic) (Sinic) 埃及文明 克里特(米诺斯)文明 赫梯文明迎南文明 印度文明 中国文明 古典(地中滩)文明 (Hindu) (Chinese) 伊斯兰文明 日本文明 印度文明 东正教(俄罗斯)文明 西方文明 (Indian)? 资料来源:卡罗尔·奎格利:《文明的演变:历史分析导论》(印第安纳波利斯: 自由出版公司,第2版),第82页。 文明也在地理上相互分离。公元1500年以前,安第斯文明和中美洲文明与其他 文明之间和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交往。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
文明之间的关系 遭遇:公元 1500 年前的文明。文明之间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两个阶段,现在正处 于第三个阶段。在各文明最初出现后的 3,O00 年中,除了个别例外,它们之间的交 往或者不存在,或者很有限,或是间断的和紧张的。历史学家用来描述这些交往的 词——“遭遇”,准确地表达了它们的性质。文明被时间和空间分隔开来。只有数 量很少的文明存在于同一时期,而且,正像施瓦茨和艾森施塔特所论证的,在轴心 时代和前轴心时代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别,其差别在于它们是否承认“超验的秩序 和世俗的秩序”之间的区别。轴心时代的文明不像它们的前辈,具有被一个独特的 知识阶级所 ·那么犹太文明又如何呢?大多数研究文明的学者很少提到它。从信仰者的人 数奉着,犹太教显然不是一个主要文明。场因比把它描述为一个从早期叙利亚文明 中演变而来的被抑制了的文明。它在历史上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联系,而且犹太 人在几个世纪中把自己的文化认同保持在西方的、东正教的和伊斯兰教的文明中。 随着以色列的建立,犹太人有了文明的所有客观认同;宗教、语言、习俗、文学、 体制以及领土的和政治的家园。但是什么是它的主观认同呢?在其他文明中生活的 犹太人的文明认同程度各有不同,从完全认同于犹太教和以色列,到一般信仰犹太 教和完全认同于他们居住地的文明。然而,后者主要发生在居住在西方的犹太人中。 见摩德凯·M·卡普兰;《作为一种文明的犹太教》(费城:犹太教复兴运动出版社, 1981 版;初版于 1934 年),主要见该书第 173-208 页。传播的超验神话,这个阶 级的组成是“犹太人的预言家和祭司、希腊的哲学家和诡辩家、中国的文人术土、 印度的婆罗门、佛教的桑加和伊斯兰教的乌理玛(Ulema)”。随着一个文明的陨落 和经过一个中断期另一代继承者的兴起,一些宗教目睹了两代或三代隶属文明。图 2.1 是依时间顺序排列的主要欧亚文明之间关系的简图(根据卡罗尔·奎格利的图 表复制)。 文明也在地理上相互分离。公元 1500 年以前,安第斯文明和中美洲文明与其他 文明之间和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交往。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