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作为中国第一本哲学书,对儒学的影响。《庄子·寓言》 篇中说:“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时说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 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夫受才乎大本,复灵以生。鸣而当 律,言而当法。”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孔子看来,本是孝悌, 那么道是什么呢?从孔子一贯思想看,他的道是人道。与老子之道有 很大差别。 孔子晚年读《周易》而“韦编三绝”,恐怕就是为了给他信奉的 政治理念寻找到哲理基础。孔子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通过给《周易》 写《系辞》、《象辞》、《彖辞》、《文言》、《说卦》等十篇注 解文章(世称“十翼”、“易大传”)表现出来的。《周易》通过孔 子的注释,才由一部含有朴素的哲理的占卜书,上升成一部哲学书。 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语,就可以看到《老子》 提出的哲学概念对孔子在构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时的决定性影 响。 对法家影响:司马迁说:“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 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 矣。” 司马迁认为:虽然申韩的境界,远不如老子,但他们也是‘源于 道德“的。韩非为人口吃,但善于著书,在《韩非子》一书中有两 篇是直接关于《老子》的,这就是《解老》和《喻老》。韩非“极 惨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是他相信老子的“大道无亲”“天地
16 《老子》作为中国第一本哲学书,对儒学的影响。《庄子·寓言》 篇中说: “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时说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 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夫受才乎大本, 复灵以生。鸣而当 律,言而当法。” 孔子说: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孔子看来,本是孝悌, 那么道是什么呢?从孔子一贯思想看,他的道是人道。与老子之道有 很大差别。 孔子晚年读《周易》而“韦编三绝” ,恐怕就是为了给他信奉的 政治理念寻找到哲理基础。 孔子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通过给《周易》 写《系辞》、《象辞》、《彖辞》、《文言》、 《说卦》等十篇注 解文章(世称“十翼” 、 “易大传”)表现出来的。《周易》通过孔 子的注释,才由一部含有朴素的哲理的占卜书,上升成一部哲学书。 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语,就可以看到《老子》 提出的哲学概念对孔子在构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 时的决定性影 响。 对法家影响:司马迁说: “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 绳 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 老子深远 矣。” 司马迁认为:虽然申韩的境界,远不如老子,但他们也是‘源于 道德“的。 韩非为人口吃,但善于著书,在《韩非子》一书中有两 篇是 直接关于《老子》的,这就是《解老》和《喻老》。 韩非“极 惨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 ,是他相信老子的“大道 无亲”“天地
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是韩非却没有从根本理解老子的苦心。 老子之无情是相对于人心只对私心私欲私情的“看似有情最无情” 而言的。这一点与佛家的“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是殊途同归的。 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论六家要旨》:道家使人精神专一, 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 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 操,事少而功多。《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 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 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西汉王阜《老子圣母碑》:老 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孚 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王弼《老子指略》: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 本息末而已矣。 唐玄宗李隆基《御制道德经真疏》:《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 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 虚心实腹为务。 宋太宗赵光义《宋朝事实》: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 身治国,并在其中。 宋欧阳修:老子之书,其言若虚若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德国法学家克努特·沃尔夫:二十世纪末,世界性的“老子 热”、“大道热”汹涌澎湃。《道德经》在世界上的发行量已超过 公
17 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但是韩非却没有从根本 理解老子的苦心。 老子之无情是相对于人心只对私心私欲私情的“看似有情最无情” 而言的。这一点与佛家的“大慈大悲、 普渡众生”是殊途同归的。 西汉司马迁 《史记·太史公论六家要旨》: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 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 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 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 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 操,事少而功多。 《汉书·艺文志》: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 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 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 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 术…… 西汉王阜 《老子圣母碑》: 老 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 之元,孚 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王弼 《老子指略》: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 本息末而已矣。 唐玄宗李隆基 《御制道德经真疏》:《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 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 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 虚心实腹为务。 宋太宗赵光义 《宋朝事实》: 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 身治国,并在其中。 宋 欧阳修: 老子之书,其言若虚若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德国法学家 克努特·沃尔夫: 二十世纪末,世界性的“老子 热” 、 “大道热”汹涌澎 湃。《道德经》在世界上的发行量已超过
《圣经》,居全球名著之首。《纽约时报》将老子列在全世界古今 十大作家之冠。现在世界上《道德经》译本、英文83种,德文6 4种,法文33种,荷兰文19种。哲学家温第斯曼:《道德经》 是人类原发性智慧最重大的文献之一,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圣书。 数学家陈省身:1943年,我在美国认识爱因斯坦。他书架上 的书并不多,但有一本很吸引我,是老子的《道德经》德文译本。 西方有思想的科学家,大多喜欢老庄哲学,崇尚道法自然。 英国科技史学家、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中国文化技术中,哪 里萌芽了科学,哪里就会寻觅到道家的足迹。道家有一套复杂而微 妙的概念,它是后来产生的中国一切科学技术思想的基础。中国是 科学人道主义最早发源地之一。在古代,儒家提供了人道主义,而道 家提供了科学。道家思想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 它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种不死的思想,对于科学具有难以估 计的重要性。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无为” 就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亦即不固执地要违反事物的本性,不强使 物质材料完成它们所不适合的功能。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 透个体的人和整个人类的最终命运。 儒道最大异同何在? 尽管《老子》所言的“道”与儒家的“道”的概念有所不同,一 个明显的差别,《老子》所言的“道”比“天”大(“天法道”)
18 《圣 经》,居全球名著之首。《纽约时报》将老子列在 全世界古今 十大作家之冠。现在世界上《道德经》 译本、英文83种,德文6 4种,法文33种,荷 兰文19种。 哲学家 温第斯曼:《道德经》 是人类原发性智慧最重大的文献之一, 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圣书。 数学家 陈省身: 1943 年,我在美国认识爱因斯坦。他书架上 的书并不多,但有一本很吸引我, 是老子的《道德经》德文译本。 西方有思想的科学家,大多喜欢老庄哲学,崇尚 道法自然。 英国科技史学家、生物化学家 李约瑟: 在中国文化技术中,哪 里萌芽了科学,哪里就会寻觅到道家的足迹。 道家有一套复杂而微 妙的概念,它是后来产生的中国一切科学技术思想的基础。 中国是 科学人道主义最早发源地之一。在古代,儒家提供了人道主义,而道 家提 供了科学。 道家思想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 它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 种不死的思想,对于科学具有难以估 计的重要性。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无为” 就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亦即不固执地要违反事物的本性,不强使 物质 材料完成它们所不适合的功能。 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 透个体的人和整个人类的最终命运。 儒道最大异同何在? 尽管《老子》所言的“道”与儒家的“道”的概念有所不同,一 个明显的差别,《老子》所言的“道”比“天”大(“天法 道”)
儒家理解的“道”比“天”小。(《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 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但是《老子》的民本立场、生命哲学、辩证思维等相当部分通 过孔孟传承了下来,影响着并决定着中国人的主流意识形态。今天 的“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节约型社会”、“双赢原则”、 “和平发展”等理念,都可以看作《老子》哲学思想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的表达。 老子版本(参考) 历代学者研讨和考释《老子》的著作不下千百家,但存者少佚者 多。其中主要有:战国末年,喜黄老刑名之学的韩非,最早著《解老》、 《喻老》。 西汉《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老子徐氏经说》 以及《刘向说老子》等,均已散失。 东汉时,道教成立,河上公《老子章句》宣扬练气可以久寿长存: 《老子想尔注》强调学道练形,能致长生。魏晋时期,何晏作《老 子道德经》,王弼撰《老子注》,阐发以虚为主、以无为本的玄学 观念。 南北朝时,佛学和道教并盛,佛门亦耽玄理,释氏注解《老子》 的很多。据《隋书·经籍志》著录:刘宋时,释惠琳、释惠严各注《老 子道德经》2卷,释慧观撰《老子义疏》1卷。 9
19 儒家理解的“道”比“天”小。(《汉书·董仲舒传》: “道之大原 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但是《老子》的民本立场、生命哲学、辩证思维等相当部分 通 过孔孟传承了下来,影响着并决定着中国人的主流意识形 态。今天 的“和谐社会” 、 “可持续发展” 、 “节约型社会” 、 “双赢原则” 、 “和平发展”等理念,都可以看作《老子》哲学 思想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的表达。 老子版本(参考) 历代学者研讨和考释《老子》的著作不下千百家,但存者少佚者 多。其中主要 有:战国末年,喜黄老刑名之学的韩非,最早著《解老》、 《喻老》。 西汉《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老子徐氏经说》 以及《刘向说老 子》等,均已散失。 东汉时,道教成立,河上公《老子章句》宣扬练气可以久寿长存; 《老子想尔注》 强调学道练形,能致长生。魏晋时期,何晏作《老 子道德经》,王弼撰《老子 注》,阐发以虚为主、以无为本的玄学 观念。 南北朝时,佛学和道教并盛,佛门亦耽玄理,释氏注解《老子》 的很多。据《隋 书•经籍志》著录:刘宋时,释惠琳、释惠严各注《老 子道德经》2 卷,释慧观撰 《老子义疏》1 卷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姚秦鸠摩罗什撰《老子注》2卷。梁 武帝萧衍笃信佛法,誓为佛门弟子,亦著《老子讲疏》6卷。 唐代,因皇帝与老子同姓李氏,故大力提倡道教,先后注《老子》 的名家有孙思邈、傅奕、尹知章、成玄英、唐明皇、李荣、强思齐、 杜光庭等。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20卷,以唐明皇御注并疏 为主,集河上公、严君平、李荣注,成玄英和强思齐疏,弥补了成 玄英《老子疏》已亡之缺。 版本一一阅读参考资料 宋代注解《老子》亦多名著,道士陈景元撰《道德真经藏室纂微》 10卷,范应元撰《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2卷,有《续古逸丛书》 影印宋刊本,明《道藏》未收,元明以来亦少引用,是书搜罗古本 旧注颇多,亦足珍贵。 司马光著《道德真经论》,第一章无名、有名、无欲、有欲,皆 于“无”与“有”字下断句,与先儒不同。王安石喜读《老子》, 作《老子注》,第一章句读与司马光相同,但王安石阐释“道”时, 认为“道有体有用,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 间”,以气一元论解释“道”。司马光则认为“道生一”,道是虚 无,即自无入有。王安石子王雾(音滂)、同党吕惠卿、陆佃、刘仲 平皆有《老子注》。彭耜撰《道德真经集注》18卷,所引注本,或 存或亡。其胪列解老者诸姓名,亦为珍贵的史料。 20
20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姚秦鸠摩罗什撰《老子注》2 卷。梁 武帝萧衍笃信佛法,誓为佛门弟子,亦著《老子讲疏》6 卷。 唐代,因皇帝与老子同姓李氏,故大力提倡道教,先后注《老子》 的名家有孙思邈、傅奕、尹知章、成玄英、唐明皇、李荣、强思齐、 杜光庭等。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20 卷,以唐明皇御注并疏 为主,集河上公、严君平、李荣注, 成玄英和强思齐疏,弥补了成 玄英《老子疏》已亡之缺。 版本——阅读参考资料 宋代注解《老子》亦多名著,道士陈景元撰《道德真经藏室纂微》 10 卷,范应元撰《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2 卷,有《续古逸丛书》 影印 宋刊本,明《道藏》未收,元明以来亦少引用,是书搜罗古本 旧注颇多,亦足珍贵。 司马光著《道德真经论》,第一章无名、有名、无欲、有欲,皆 于 “无”与“有”字下断句,与先儒不同。王安石喜读《老子》, 作《老子注》,第一章句读与司马光相同,但王安石阐释“道”时, 认为“道有体有用,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 冲气运行于天地之 间” ,以气一元论解释“道”。司马光则认为“道生 一” ,道是虚 无,即自无入有。王安石子王雱(音滂)、同党吕惠卿、陆佃、刘仲 平皆有《老子注》。 彭耜撰《道德真经集注》18 卷,所引注本,或 存或亡。其胪列解老者 诸姓名,亦为珍贵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