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一汉语之美 1.文学作品价值的标准: 一是反映社会的深度与广度? 一还是塑造形象的深刻? -抑或是感动读者的程度? 2.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与人性发展过程同步。 3.学诗的意义?
古典诗词——汉语之美 1.文学作品价值的标准: – 是反映社会的深度与广度? – 还是塑造形象的深刻? – 抑或是感动读者的程度? 2.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与人性发展过程同步。 3.学诗的意义?
目次 1.风骚与雅颂 2.楚辞与汉赋 3.乐府与民歌 4.八代五七言 5.近体与格律 6.唐诗与宋诗 7.宋代曲子词 8.散曲与俗曲 9.元明清诗词
目次 1. 风骚与雅颂 2. 楚辞与汉赋 3. 乐府与民歌 4. 八代五七言 5. 近体与格律 6. 唐诗与宋诗 7. 宋代曲子词 8. 散曲与俗曲 9. 元明清诗词
一、风骚与雅颂 A古称民歌为“风”,故有采风传统。 汉设乐府。 B41.四言诗 四字诗句。《诗经》基本为四言体。先秦流行。 C42.《诗经》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 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西汉时被尊为儒 家经典。《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西周至春 秋中期的社会生活
一、风骚与雅颂 古称民歌为“风” ,故有采风传统。汉朝设乐府。 1.四言诗 四字诗句。《诗经》基本为四言体。先秦流行。 2.《诗经》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 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西汉时被尊为儒 家经典。《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西周至春 秋中期的社会生活。 A B C
二、楚辞与汉赋 楚、荆、芈一 重群体下重个人的楚文化 骚、赋、辞— 楚辞的形成 1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楚国同姓 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代表作《离骚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楚辞与汉赋 楚、荆、芈——重群体下重个人的楚文化 骚、赋、辞——楚辞的形成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楚国同姓 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代表作《离骚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汉赋(泛称辞赋):完全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自 标的文学样式。 ↓楚人是①翻素泰生瘘巃采摘潮着,纳志。 中国政盈舞搬母言嵬楚地骚言歉霜六楚地盛 乐伴奏的楚歙字戚就战责社则字難提宫健每 最流行的数端四言六言为主。 ③典型的汉赋多夹杂散文句式,诗、骚则 基本上没有散句。赋与散文一致,多用 连结词语。 ④在用词方面,汉赋喜欢用许多僻字
汉赋(泛称辞赋):完全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 标的文学样式。 楚人是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随着楚人占据了 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用楚地方言歌唱、楚地音 乐伴奏的楚歌,也就成为社会上、特别是宫廷中 最流行的歌谣。 ①赋与诗骚的区别: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②一般诗以四言为主;骚一般是六言,或 加兮字成为七言;赋则字数不拘,但多 数以四言六言为主。 ③典型的汉赋多夹杂散文句式,诗、骚则 基本上没有散句。赋与散文一致,多用 连结词语。 ④在用词方面,汉赋喜欢用许多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