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要七家是也;二曰陰陽候災變,孟喜、京房、五鹿充宗、段嘉四 家是也;三日章句守師說,施儲、孟喜、梁丘贺、京房官博士所 立以教授者是也的;四日《十翼》解經意,貴直無章句,專以《易 傅》解說,民間所用以伴授者是也。東漢的《易》擎派别,亦可分局 四派:一日馬融、劉表、宋衷、王蕭、董遇,皆蔫《糞氏易》作章句 (《費氏易》無章句,諸家各鳥立注)二日鄭玄、荀爽,先治《京氏 易》,後参治《贊氏易》鄭玄從第五元先通《京氏易》,荀爽從陳實 受樊英句,亦京氏學)3三日虞翻,本治《孟氏易》,鑠用《参同契》 納甲之術;四曰陸續,專治《京氏易》。明確了上述繞索,則“漢 易”的主要流派,約略可知@。 自魏王弼《易注》盛行之後,漢《易》渐衰,這是《易》學變化的 一大閒鍵。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鑤》指出: 永嘉之亂,施氏梁氏之《易》亡,孟京貴之《易》人無傅者.惟鄭 康成王輔嗣所注行於世而王氏晨世所重@ 《隋書·經籍志》云 梁丘施氏高氏@亡於西香,孟氏、京氏有詟無師。梁陳,鄭玄, 王粥二注列於國學;齊代唯傅鄭義。至隋,王注盛行鄭學浸微今殆绝 矣 孔穎逹《周易正義·序》亦曰t 傳《易》者西都則有丁孟京田;束都則有萄飄馬鄭,大體 相祖述,非有绝倫;惟魏世王輔刷嗣之注绸冠古今所以江左諸俪並其 學河北者罕能及之。 辄此諸文,可知王弼《易注》的勢力,籠罩於魏晉南北朝之間,雖鄭 玄之注也莫能抗行,足微“象數”《易》摹見絀於“玄理”《易》學。 唐初修摆《五經正義》,《易》采用王弼幃康伯注沙,孔穎速 爲之作疏。於是王弼《易》學,在唐代廣爲學者傅習,幾定於一尊。 24
惟李鼎祚撰《周易集解》探摭漢儒以訖唐代象數家之說,得三十 五家e,崇象數,絀玄言,“漢《易》”餘緒,賴以黴存。 及宋,陳搏、劉牧、邵雍之徒出,而後遂有“先天圖”、“後天 圄”、“河”、“洛誉”諸圄說。《易》摹之途,又鳥之一變◇。朱熹 茱元定等取用諸圖,引申其說,並参以義理,而後遂有“宋《易》”之 名與“漢《易》”相對峙⑧。而胡瑗、程頤專儒理,李光、楊萬里参 證史事,兩者各晨宗派⑧,《易》學派别之分歧,日益繁多。 元代諸儒,大抵篇守程朱遗說。如吳澄《易纂言》,胡震《周易 衍義》等即是。明初猫然。如胡赝《周易大全》蔡消《易經蒙引》 等謇影響較著。明中葉以後,有以“狂禪解經者,如方時化《學易 述談》四卷,總以禪機鳥主;徐世淳《易就》六卷,語多似禪家機 鋒蘇濬《周易冥冥篇》觀其詟名,即可知援禪入《易》至釋智 旭著《周易禪解》十卷,更明言以禪解《易》。這又是當時《易》學流 派的一個旁支。 至清儒出,務求微實,如嘉楝《易瀵摹》即屠重要代表作此 時“宋《易》”邈至受攻擊而逐漸消沉,風氣又鳥之一變。 清乾隆間,四廑館臣綜觀《易》歷史的源流變邏,概括幕“兩 派六宗”之說。其言曰 《左傅》所記諸占,蓋猶太卜之遣法。漢信言象數,去古未过也; 變而爲京焦,入於機祥再變而陳邵,務窮造化,《易》遂不切於民 用。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胡爰程子始刚明儒理;再變 而周李光楊萬里,又参盈史事《易》遂日其論端。此兩派六宗已互 相攻駁。(《四庠全誉總目·經部易频小序》 此說歸納了《易》學史上最有影響的流派。總其大端,即爲“象 數”、“義理”兩派。“象數派”的正宗摹說,見於漢儒以巛易》象(八 卦的多卦象)《易》數(陰陽奇耦之數〕解《易》途徑,既切占筮 ·25
之用,又發《易》理深藴;“義理派”主於明《周易》的哲學大義, 王弼以老、莊思想解《易》已開其属氣,至胡瑷、程頤則蔚晨大親。 平心丽論漢儒以“象數υ解《易》,有時執泥卦象,並雜入穜種術數 之說,毎使《易》義支離破碎;王弼一掃薔習,獨樹新幟,援玄理爲 說固屬一弊但亦非盡象數,其宗旨货在於探辱完整的《易》象, 把握《易》理内蕴,使六十四卦經義僚貫不素③。故此兩派立說互 有可取之處,吳承仕先生云“名物鳥象數所依,象數爲義理而 設”,即言“象數”、“義理”當相互參用,才能明辨《周易》大旨。 但“兩派六宗”僅就《易》學主要派系而言,尚未足以盔胲《周 易》研究的庹闊領域。故《四庫全總目·易類小序》又日t 又《易》道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 以速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恳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 說愈繁② 可見,在歷代《易》摹研究中,所涉及的拿術領域至爲寬度。 辛亥革命以後《易》學研究的趨勢出現了一個重大變化。即 除了继承前人的成果,在象數、義理兩方面進行深入探討之外,更 多的學者注重於接受現营代科學理論,從各種新的角度研究《周 易》。其中有從史學角度探討《周易》的史料價值,有從循環論和 辯證法的角度探討《周易》的哲摹意義,有從文學的角度探討《周 易》的文藝學質值,有從自然科摹(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 學、唇學、謦學、量子力學、生物遺傳學等)角度探討《周易》與諸學 科原理的相通之處,有運用不同的方法探討《周易》經傅的名義、 作者、創作年代、發源地域諸問題,等等。道期間出現的較有影響 的《男》學雨大家:一是杭辛赛,著有《易數偶得》、《學易筆談初 集》、《缪易筆談二集》《易禊》《議易雜識》《愚一齋易說訂》、《改 正揲法》等七種,主於貫通蓄學新知蔚一家之言1二是行唐 26
尚秉和先生,著有《集氏易詁》《焦氏易林注》《周易尚氏擘》等 詟,專研象數之學,創爲新說,“解决了所不解的不可勝數的 《易》象問题”(于省吾《周易尚氏學序》),甚學術界所推重。 近年來,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替周易》,引起人們 的研究興趣。《帛杳周易》的内容包括三部分:六十四卦經文《繁 畔傳》殘卷y《卷後佚》等(詳于豪亮著《帛蕾周易》,載《文物》 1984年第三期)由於《帛書周易》與通行本不相同,故學術界對 之研究大致圍繞四個方面;(一)甌於六十四卦卦序問題,(二) 卦爻辭文字展各本的異同問題,(三)《卷後佚奇》的考證問題, (四)《繫辭傅》殘卷的辨析問題。儘管目前諸問題尚未取得定論 但魔著研究的深入,必將有新的成果出現。 總之,從先秦兩漢至現當代的兩千多年中《周易》研究的歷 史是漫長的,《易》學流派及著述是繁雜橐多的,皮鍚瑞云:“說 《易》之謇最多,可取者少”(《經學通論》),此說或有一定依據;但 作爲一項舉術研究的課題,我們塵當認真考辨歷史上的種種既有 成果,揚推是非,篮訂得失,才能在前人努力的基礎上進一步使道 門學問的研究向前推展。 七、研究《周易》必須把握一定的方法,今 夭尤宜遝用科搴理論品評此普在學術 史上的各方面價值。 《周易》研究的方法論,曾經是六十年代初術界引起討論的 個問題。討論的中心集中於兩點:(一)研究《周易》哲學是否 當以“傅”解“經”(二)在研究中如何分現代觀念與古人思 想的界限。當時的討論似催涉及局部範郾尚未深入展開,故也 27◆
未能得出全面的結論哪。 事實上,《易》學史中的不同流别,往往都采用過各具特色的 研究方法。如《左傳》《語》所戴《易》說重在“本卦”、“之卦”的 交變,漢儒解《易》常用“互體”“卦變”、“卦氣”、“納甲”、“爻辰” “升降”、“消息”“之正”等法,王弼《易注》参以老莊哲理,程颐《易 侮》貫注着儒家思想,李光楊萬里援史證《易》等等,均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前人對《易》學研究方法的不同理解及運用 那麽,今天我們必須探用怎樣的方法研究《周易》呢?筆者以 爲,應當把握以下幾個方面要點。 第一,從源流。《易》研究的根本對象是《周易》經傳,故 研究者首須熟習經傳本文,考明《左傳》、《國語》所戴古筮例;其 次,研讀漢魏古注(李鼎拆《周易集解》所存最多)再次,觌六朝 隋、唐諸家義疏(孔顏遠《閱易正義》多本六朝義豌);最後,参考 宋元以來各家之經說(宋元人經說多存於《通志堂經解》中,清 儒經說以《清經解》、《續清經解》中所收的爲最多)。不從古注入 手者,是恳迷不知本源。 第二,强幹弱枝。《周易》源本象數,發爲義理,故當以象數、 義理爲主幹;外此而旁及者,如涉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 摹,算術乃至現當代科學之說,皆其枝附。不由主幹而尋枝附,是 蔫渾不辨主客。 第三,在明確經傳既相區别、又相聯繫的基礎上,惠當以《易 傳》解經的首要依據。經、傅的創作時代不同,故兩者反映的思 想也互有差異。但《易傳》的創作宗旨本在刚經,又屬現存最早的 易》專著,則不可不视焉今天探討《周易》經義的最重要参考資 料。《重定周易氏》引秦澍澄日“以經解耋,以傳解經」合則 是,而離則非.”此說可取。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