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语文(必修①、②)试卷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 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 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①,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 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 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 家,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 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 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 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 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 形成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 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 “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 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 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 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 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 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 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 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 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 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 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 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 《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 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 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 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 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 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能够 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 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广东省湛江市 2016-2017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语文(必修①、②)试卷 第 I 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 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 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①,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 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 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 家,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 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 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 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 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 形成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 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 “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 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 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 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 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 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 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 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 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 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 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 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 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 《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 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 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 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 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 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能够 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 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 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摘编自《中 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有删改) 【注】①燔黍捭豚:指上古烹饪用具出现前对食物的简单加工情况。捭,撕裂。 1.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 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因为那时不仅形成了系统 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了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 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变化,主旨却 不变。 2.下列对于“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人性的基础,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 纲纪,能陶冶情操,移风易俗。 B.“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 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C.远古时期,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周代以后,“乐”成为 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D.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古代的人们常 常将其相提并论。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B.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表明礼仪制度在那时就已初步 建立。 C.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 世功能。 D.礼乐文明强调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黄庭坚: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 黄庭坚幼时聪颖早慧,属于神童。他5岁就能背诵五经,“坚幼警悟,读书五行 俱下,数过辄忆。”他的父亲黄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 “八恺”之一“庭坚”为其命名。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黄庭坚从小就深受文化的 浸染,他的出类拔萃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父亲的去世使得15岁的黄庭坚不得不跟着舅舅到淮南游学。在扬州,他认识了 诗人孙觉。孙觉是著名经学家胡瑗的高足,对黄庭坚极为赞赏,后来干脆把自己 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了他。两位长辈的悉心教育,让黄庭坚受益匪浅。他们清廉的 官风,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嘉祐十一年乡试时考官李询击节称绝,谓“此人不 惟文理冠扬,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第二年终登进士榜。 对黄庭坚一生影响最大的,当然是苏东坡。黄庭坚以一块洮河石砚作为见面礼, 登门以弟子的身份拜见了老师,正式成为苏东坡的学生。随着师徒二人聚会京城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 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摘编自《中 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有删改) 【注】①燔黍捭豚:指上古烹饪用具出现前对食物的简单加工情况。捭,撕裂。 1.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 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因为那时不仅形成了系统 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了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 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变化,主旨却 不变。 2.下列对于“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人性的基础,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 纲纪,能陶冶情操,移风易俗。 B.“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 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C.远古时期,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周代以后,“乐”成为 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D.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古代的人们常 常将其相提并论。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B.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表明礼仪制度在那时就已初步 建立。 C.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 世功能。 D.礼乐文明强调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黄庭坚: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 黄庭坚幼时聪颖早慧,属于神童。他 5 岁就能背诵五经,“坚幼警悟,读书五行 俱下,数过辄忆。”他的父亲黄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 “八恺”之一“庭坚”为其命名。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黄庭坚从小就深受文化的 浸染,他的出类拔萃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父亲的去世使得 15 岁的黄庭坚不得不跟着舅舅到淮南游学。在扬州,他认识了 诗人孙觉。孙觉是著名经学家胡瑗的高足,对黄庭坚极为赞赏,后来干脆把自己 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了他。两位长辈的悉心教育,让黄庭坚受益匪浅。他们清廉的 官风,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嘉祐十一年乡试时考官李询击节称绝,谓“此人不 惟文理冠扬,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第二年终登进士榜。 对黄庭坚一生影响最大的,当然是苏东坡。黄庭坚以一块洮河石砚作为见面礼, 登门以弟子的身份拜见了老师,正式成为苏东坡的学生。随着师徒二人聚会京城
黄庭坚也迎来了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在汴京三年的时间里,黄庭坚与苏东坡朝 夕相伴,得以亲耳聆听老师的教诲,受益良多。他对苏东坡极为仰慕,痛惜跟老 师学得太晚。苏东坡也为这样的奇才弟子而十分高兴,说“又得天下才,相从百 忧散”。俩人在一起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诗词唱和达百 篇之多。此时黄的诗歌创作达到一个高峰,他的声名也越来越高,并大有青出于 蓝而胜于蓝之势,以至有了双星闪烁、“苏黄”并称的说法。可以说,得遇恩师 苏东坡,是黄庭坚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与黄庭坚过人的才华相比,他一生的仕途极为黯淡。当官不得领导喜欢,关键在 于他总是坚持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施 仁政,抚黎民,建功业”。例如他在《虎号南山》中,对虐民的苛政就进行了猛 烈的抨击。《流民叹》则描述了震后又大涝,数万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这 些作品渗透出强烈的关心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仁政爱民也成为他从政的 核心理念,他曾摘“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来勒石自警, 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随之,他终因朋党之争和文字狱而遭贬。贬谪诏书下达时,左右的人皆因蛮荒之 地,少有人烟而替他哭泣,而黄庭坚却说:“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浮生若梦, 来去无迹,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忧?” 或许正是在政治上屡受打击、生活上经历了太多的不如意,让黄庭坚有了更多对 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反而成就了他文学艺术上的辉煌。 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他首先为人所推崇的就是诗词。“风前横 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曼妙诗句,皆出自他的手笔 他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对宋代诗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认为“诗,乃至一切艺事,不能落于俗格”。那何为“不俗”呢?“不俗”有 两种:“语言高妙,似非吃烟火食”“笔下无一点尘俗气”,是为诗品不俗;“临 大节不可夺”“与天地相终始”,则为人品不俗。在二者的关系上,他提出“文 章者,道之器也;言者,行之枝叶也”。说到底在他眼中,没有人品的高洁,诗 品必然俗不可耐 黄庭坚说得好,做得更好。他的一生,屡受恩师苏东坡的牵连,但他从未为避免 贬谪而与老师划清界限,更不会暗施冷箭。这种人生境界,保证了他诗歌的骨力 读来不仅意境悠远,而且荡气回肠 与诗歌相比,黄庭坚的书法更为有名。 黄庭坚书法师从周越,一学就是二十年,他行笔中一波三折之势即受益于此。尽 管黄庭坚练字刻苦,但作品却难入髙手法眼。一次应宝梵寺住持之请作草书数纸 苏东坡甚是赞赏,但钱勰认为太俗。钱勰说:“你如果见过怀素《自叙帖》,就 明白其中的原因了。”黄自此不肯为人作草书 不过黄庭坚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一边从王羲之等大家的书法中汲取营养,一边师 法自然,苦思突破的路径。船工划桨的整齐动作激发了他的灵感,得以初悟草书 真谛。被贬为涪州别驾,意外地见到了怀素《自叙帖》真迹,将《自叙帖》借回 家,废寝忘食地临摹和研究,草书技法由此突飞猛进。 通过兼收并蓄,大胆创新,黄庭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终得自立门户, 与苏东坡、米芾、蔡襄被时人并称“宋四家”。 “诗品、书品、人品”,黄庭坚的艺术品格,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他 “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
黄庭坚也迎来了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在汴京三年的时间里,黄庭坚与苏东坡朝 夕相伴,得以亲耳聆听老师的教诲,受益良多。他对苏东坡极为仰慕,痛惜跟老 师学得太晚。苏东坡也为这样的奇才弟子而十分高兴,说“又得天下才,相从百 忧散”。俩人在一起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诗词唱和达百 篇之多。此时黄的诗歌创作达到一个高峰,他的声名也越来越高,并大有青出于 蓝而胜于蓝之势,以至有了双星闪烁、“苏黄”并称的说法。可以说,得遇恩师 苏东坡,是黄庭坚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与黄庭坚过人的才华相比,他一生的仕途极为黯淡。当官不得领导喜欢,关键在 于他总是坚持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施 仁政,抚黎民,建功业”。例如他在《虎号南山》中,对虐民的苛政就进行了猛 烈的抨击。《流民叹》则描述了震后又大涝,数万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这 些作品渗透出强烈的关心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仁政爱民也成为他从政的 核心理念,他曾摘“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来勒石自警, 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随之,他终因朋党之争和文字狱而遭贬。贬谪诏书下达时,左右的人皆因蛮荒之 地,少有人烟而替他哭泣,而黄庭坚却说:“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浮生若梦, 来去无迹,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忧?” 或许正是在政治上屡受打击、生活上经历了太多的不如意,让黄庭坚有了更多对 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反而成就了他文学艺术上的辉煌。 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他首先为人所推崇的就是诗词。“风前横 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曼妙诗句,皆出自他的手笔。 他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对宋代诗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认为“诗,乃至一切艺事,不能落于俗格”。那何为“不俗”呢?“不俗”有 两种:“语言高妙,似非吃烟火食”“笔下无一点尘俗气”,是为诗品不俗;“临 大节不可夺”“与天地相终始”,则为人品不俗。在二者的关系上,他提出“文 章者,道之器也;言者,行之枝叶也”。说到底在他眼中,没有人品的高洁,诗 品必然俗不可耐。 黄庭坚说得好,做得更好。他的一生,屡受恩师苏东坡的牵连,但他从未为避免 贬谪而与老师划清界限,更不会暗施冷箭。这种人生境界,保证了他诗歌的骨力, 读来不仅意境悠远,而且荡气回肠。 与诗歌相比,黄庭坚的书法更为有名。 黄庭坚书法师从周越,一学就是二十年,他行笔中一波三折之势即受益于此。尽 管黄庭坚练字刻苦,但作品却难入高手法眼。一次应宝梵寺住持之请作草书数纸, 苏东坡甚是赞赏,但钱勰认为太俗。钱勰说:“你如果见过怀素《自叙帖》,就 明白其中的原因了。”黄自此不肯为人作草书。 不过黄庭坚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一边从王羲之等大家的书法中汲取营养,一边师 法自然,苦思突破的路径。船工划桨的整齐动作激发了他的灵感,得以初悟草书 真谛。被贬为涪州别驾,意外地见到了怀素《自叙帖》真迹,将《自叙帖》借回 家,废寝忘食地临摹和研究,草书技法由此突飞猛进。 通过兼收并蓄,大胆创新,黄庭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终得自立门户, 与苏东坡、米芾、蔡襄被时人并称“宋四家”。 “诗品、书品、人品”,黄庭坚的艺术品格,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他 “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
(摘自2014年第 3期《文史天地》,有删改)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黄庭坚的父亲用高阳氏后裔“八恺”之一的“庭坚”为黄庭坚命名,不单反 映出父亲对他个人的期待,也直接反映出这个黄氏家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B.黄庭坚在书法上的成就和造诣,苏轼比较认可,是因为黄庭坚二十年书法师 从周越,但钱勰却认为黄庭坚能够成为书法上的名家得益于见到并临摹了怀素的 《自叙帖》。 C.黄庭坚的《虎号南山》《流民叹》等众多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以民为本的执政 理念,这种强烈的国运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仕途发展的助推剂 D.黄庭坚对于他人生仕途的遭遇比较淡然,这种淡然是他屡受打击、饱经坎坷 的结果,也是他对人生和社会思考的结果。 5.为什么说黄庭坚是“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6.文章结尾说黄庭坚“‘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 追求的精神境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医 明晓东 街上喧闹声传来时,王仁甫正在医心堂和白忠孝对坐品茗。听着外面日本兵叽里 咕噜的叫喊声和皮靴重重敲击青石板街道的声音,白忠孝的手一阵颤抖,绿莹莹 的茶汤淋湿了面前摊开的医书。白忠孝长叹一声,这群蛮夷又在抢掠了,这日子 啥时才是个头呢? 王仁甫侧了身子仔细听了听,依旧低头无语。 二更天时,急促的拍门声响起,王仁甫轻轻拉开门,闪进两个人影,其中一个受 伤者被另一个人拖了进来。王仁甫扶伤者躺下,端起油灯仔细查看,白忠孝拉过 王仁甫,悄悄地伏在耳边说:“师兄,怕是青龙山游击队的吧,日本人追究起来, 咱俩可就没命了。 王仁甫看了师弟一眼说:“伤者必救,这是师父的规矩,你不记得了?” 白忠孝就嗫嚅着退到一边,心惊胆战地听听窗外的动静,不再说话了。 王仁甫先是取下墙上的皮囊,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 穴位。片刻,汩汩流血的伤口便止住了血。王仁甫伸出一只手一点一点地捏着, 把碎裂的骨头复位,再敷上草药,揩掉头上的细汗,牵出后院的骡子,套上车扶 伤者躺了上去,目送两人在黑暗中离去 翌日,门外飘起了膏药旗,日本兵长驱直入,把医心堂翻了个底朝天,然后抓走 了一旁瑟瑟发抖的白忠孝。不几日,人们经常看到白忠孝点头哈腰地围着日本鬼 子大队长宫本一郎转来转去,才知道白忠孝医好了宫本的头痛病,成了日本人的 军医。 白忠孝带着宫本走进医心堂的时候,王仁甫正捻着他的宝贝银针,一枚一枚地仔 细看着。宫本一郎进门就喝退了身边的随从,双手抱拳说:“久闻王先生神针大 名,今日总算有幸目睹了。”王仁甫随意一笑,点点头,算是打招呼了。 宫本也不客气,单刀直入地说:“听贵师弟白先生说,令师曾传针灸秘术于你, 可否让在下看看
(摘自 2014 年第 3 期《文史天地》,有删改)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黄庭坚的父亲用高阳氏后裔“八恺”之一的“庭坚”为黄庭坚命名,不单反 映出父亲对他个人的期待,也直接反映出这个黄氏家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B.黄庭坚在书法上的成就和造诣,苏轼比较认可,是因为黄庭坚二十年书法师 从周越,但钱勰却认为黄庭坚能够成为书法上的名家得益于见到并临摹了怀素的 《自叙帖》。 C.黄庭坚的《虎号南山》《流民叹》等众多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以民为本的执政 理念,这种强烈的国运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仕途发展的助推剂。 D.黄庭坚对于他人生仕途的遭遇比较淡然,这种淡然是他屡受打击、饱经坎坷 的结果,也是他对人生和社会思考的结果。 5.为什么说黄庭坚是“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6.文章结尾说黄庭坚“‘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 追求的精神境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医心 明晓东 街上喧闹声传来时,王仁甫正在医心堂和白忠孝对坐品茗。听着外面日本兵叽里 咕噜的叫喊声和皮靴重重敲击青石板街道的声音,白忠孝的手一阵颤抖,绿莹莹 的茶汤淋湿了面前摊开的医书。白忠孝长叹一声,这群蛮夷又在抢掠了,这日子 啥时才是个头呢? 王仁甫侧了身子仔细听了听,依旧低头无语。 二更天时,急促的拍门声响起,王仁甫轻轻拉开门,闪进两个人影,其中一个受 伤者被另一个人拖了进来。王仁甫扶伤者躺下,端起油灯仔细查看,白忠孝拉过 王仁甫,悄悄地伏在耳边说:“师兄,怕是青龙山游击队的吧,日本人追究起来, 咱俩可就没命了。” 王仁甫看了师弟一眼说:“伤者必救,这是师父的规矩,你不记得了?” 白忠孝就嗫嚅着退到一边,心惊胆战地听听窗外的动静,不再说话了。 王仁甫先是取下墙上的皮囊,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 穴位。片刻,汩汩流血的伤口便止住了血。王仁甫伸出一只手一点一点地捏着, 把碎裂的骨头复位,再敷上草药,揩掉头上的细汗,牵出后院的骡子,套上车扶 伤者躺了上去,目送两人在黑暗中离去。 翌日,门外飘起了膏药旗,日本兵长驱直入,把医心堂翻了个底朝天,然后抓走 了一旁瑟瑟发抖的白忠孝。不几日,人们经常看到白忠孝点头哈腰地围着日本鬼 子大队长宫本一郎转来转去,才知道白忠孝医好了宫本的头痛病,成了日本人的 军医。 白忠孝带着宫本走进医心堂的时候,王仁甫正捻着他的宝贝银针,一枚一枚地仔 细看着。宫本一郎进门就喝退了身边的随从,双手抱拳说:“久闻王先生神针大 名,今日总算有幸目睹了。”王仁甫随意一笑,点点头,算是打招呼了。 宫本也不客气,单刀直入地说:“听贵师弟白先生说,令师曾传针灸秘术于你, 可否让在下看看?
王仁甫正色道:“中华医术博大精深,乃我民族之瑰宝,岂容异族觊觎?先生死 了这条心吧!”然后拱了拱手,算是送客。 宫本一郎沉下脸来说:“仁甫君再好好想想吧。”说完,带着手下走了。 过几日,白忠孝独自一人来了,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白忠孝告诉王仁甫,宫本 怀疑青龙山游击队长刘一飞当日受伤是他救的,就这一条足以杀了王仁甫全家。 白忠孝还说,宫本有头痛病,一髙兴或是一发怒就头痛得满地打滚,要不是念在 王仁甫的神针可以救他,早就抓了王仁甫进日本人的大牢了。 王仁甫笑了笑说,咱俩师出同门,你就可以治他,而且可以凭着手艺尽享日本人 的荣华呀!” 白忠孝拉着王仁甫的手说:“师兄,你明知我的针灸术不如你,我只能治得了宫 本一时呀!” 王仁甫拍拍白忠孝的手说:“好吧,你坐下,我把师父的针灸术教给你,你就可 以治好宫本一郎的病了。”白忠孝坐在椅子上,王仁甫捻起一排银针,悉数刺入 白忠孝头顶,片刻后取下,对白忠孝说,这神针之妙就在于针的深浅不 毫则当场毙命,浅一毫则治不了根本,师弟切记啊!” 七日后,宫本头痛病再犯,白忠孝依着师兄传授之术,将银针一一刺入宫本的胖 脑袋,片刻间宫本只觉得神清气爽,而扎完针后白忠孝却颓然倒地,再无气息。 宫本挥挥手,让手下将白忠孝拖到荒野弃尸。自此,宫本的头痛病也不再犯了 再说白忠孝被扔在荒野,被青龙山游击队发现竞是当日救过队长的先生的师弟 就抬上了山准备找个地方掩埋,岂料一锨土下去,白忠孝却长出了一口气,醒了 过来。活过来的白忠孝不敢说自己帮过日本人,就留在了游击队给伤员治病。 几个月后,宫本一郎指挥手下围攻青龙山,游击队已经弹尽粮绝,眼看着青龙山 就要被攻下。宫本手舞军刀大笑,正指挥着日本兵最后冲锋的时候,突然觉得头 皮一麻,头痛病又犯了。宫本丢了军刀,捂着脑袋直挺挺地倒下去,一蹬腿死了 游击队乘机反攻,全歼了日本鬼子。游击队员不解,为什么没人击中宫本,宫本 却自己死了,只有白忠孝不语,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医心堂再次开张的时候,日本人已经投降。王仁甫端坐在草药味弥漫的大堂里, 白忠孝也进来了。白忠孝进门就跪在王仁甫面前说:“师兄,我没能遵从师父教 诲,帮了日本人,害了别人也差点害了自己呀!要不是师兄扎我几针,恐怕我已 是罪人了呢。”见王仁甫不语,白忠孝又说:“你扎我,我再扎宫本,一样的针 法,咋就治死了宫本呢?” 王仁甫哈哈一笑说:“宫本病在身上,一针刺进神经止住疼痛,再一针刺出脑血 管微疵,欣喜若狂自会出血而死;而你身虽无病却病在心神,一针刺你灵魂出窍, 再一针刺你回归正道,是为医心啊。”白忠孝跪地不起,王仁甫双手搀起白忠孝 说:“心已归正,就忘记过去,我教你师父的神针绝技吧 自此,医心堂名震省内外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白忠孝独自一人来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因为他担心师兄的生命安危,又希 望师兄能与他一道享受日本人赏给的荣华富贵,过上太平日子。 B.小说大量地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表现手法,刻画了王仁甫与白忠孝 两个形象,展现了师兄弟两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
王仁甫正色道:“中华医术博大精深,乃我民族之瑰宝,岂容异族觊觎?先生死 了这条心吧!”然后拱了拱手,算是送客。 宫本一郎沉下脸来说:“仁甫君再好好想想吧。”说完,带着手下走了。 过几日,白忠孝独自一人来了,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白忠孝告诉王仁甫,宫本 怀疑青龙山游击队长刘一飞当日受伤是他救的,就这一条足以杀了王仁甫全家。 白忠孝还说,宫本有头痛病,一高兴或是一发怒就头痛得满地打滚,要不是念在 王仁甫的神针可以救他,早就抓了王仁甫进日本人的大牢了。 王仁甫笑了笑说,咱俩师出同门,你就可以治他,而且可以凭着手艺尽享日本人 的荣华呀!” 白忠孝拉着王仁甫的手说:“师兄,你明知我的针灸术不如你,我只能治得了宫 本一时呀!” 王仁甫拍拍白忠孝的手说:“好吧,你坐下,我把师父的针灸术教给你,你就可 以治好宫本一郎的病了。”白忠孝坐在椅子上,王仁甫捻起一排银针,悉数刺入 白忠孝头顶,片刻后取下,对白忠孝说,这神针之妙就在于针的深浅不一,深一 毫则当场毙命,浅一毫则治不了根本,师弟切记啊!” 七日后,宫本头痛病再犯,白忠孝依着师兄传授之术,将银针一一刺入宫本的胖 脑袋,片刻间宫本只觉得神清气爽,而扎完针后白忠孝却颓然倒地,再无气息。 宫本挥挥手,让手下将白忠孝拖到荒野弃尸。自此,宫本的头痛病也不再犯了。 再说白忠孝被扔在荒野,被青龙山游击队发现竟是当日救过队长的先生的师弟, 就抬上了山准备找个地方掩埋,岂料一锨土下去,白忠孝却长出了一口气,醒了 过来。活过来的白忠孝不敢说自己帮过日本人,就留在了游击队给伤员治病。 几个月后,宫本一郎指挥手下围攻青龙山,游击队已经弹尽粮绝,眼看着青龙山 就要被攻下。宫本手舞军刀大笑,正指挥着日本兵最后冲锋的时候,突然觉得头 皮一麻,头痛病又犯了。宫本丢了军刀,捂着脑袋直挺挺地倒下去,一蹬腿死了。 游击队乘机反攻,全歼了日本鬼子。游击队员不解,为什么没人击中宫本,宫本 却自己死了,只有白忠孝不语,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医心堂再次开张的时候,日本人已经投降。王仁甫端坐在草药味弥漫的大堂里, 白忠孝也进来了。白忠孝进门就跪在王仁甫面前说:“师兄,我没能遵从师父教 诲,帮了日本人,害了别人也差点害了自己呀!要不是师兄扎我几针,恐怕我已 是罪人了呢。”见王仁甫不语,白忠孝又说:“你扎我,我再扎宫本,一样的针 法,咋就治死了宫本呢?” 王仁甫哈哈一笑说:“宫本病在身上,一针刺进神经止住疼痛,再一针刺出脑血 管微疵,欣喜若狂自会出血而死;而你身虽无病却病在心神,一针刺你灵魂出窍, 再一针刺你回归正道,是为医心啊。”白忠孝跪地不起,王仁甫双手搀起白忠孝 说:“心已归正,就忘记过去,我教你师父的神针绝技吧。” 自此,医心堂名震省内外。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白忠孝独自一人来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因为他担心师兄的生命安危,又希 望师兄能与他一道享受日本人赏给的荣华富贵,过上太平日子。 B.小说大量地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表现手法,刻画了王仁甫与白忠孝 两个形象,展现了师兄弟两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