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三年级广州一模东莞阅卷评分细则 古诗文阅卷评分细则 9(1)断句:错一处不扣分,错两处扣1分。即:错2-3处扣1分、错4-5处扣2分、错6-7 处扣3分、错8-9处扣4分 9(2)翻诨① 内容 下列翻译情况不扣分 下列翻译情况应扣分 “山”、“后”、“洞 未替换成相应的双音词 补充成分 在“洞”前未加“一个”等数量词 通向、通往、直通 时 不时、时常、经常、常常 当时 潜 隐藏、潜在水中、潜游、游出、浮出找出、挖潜、潜在的、潜力 物 生物、动物、怪物、东西 事物 名 说出名字、说出叫什么 不知道名字 潜”、“名”每错一处扣1分,其余的地方每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例如 A、山的后面有个洞可以通向大海,经常能够找到一些海中的产物,人们不能够说出它们的 名字。(2分) B、在山的后面有一个石洞可以通向大海,当时会有出现海边的事物,人不知道它的名字 (1分) C、山的后面有石洞,海水从石洞中穿通,当时有,海物,没有人能够知道它的名字。(0分) 9(2)翻译② 下列翻译情况不扣分 下列翻译情况应扣分 现在、今日 这个、那个 稍微、粗略、大致 解、认识、见识、欣赏 表面的情况、景观、景象、面目 幽邃窈窕 幽深的地方、幽深曲折的地方 幽深、幽深美丽 探 探访、探寻、探索、探求 探究、探险 游历、游览 经历、历史、历练 “之”、“幽邃窈窕”每错一处扣1分,其余的地方每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例如:A、现在到达虞山,并且稍微见识它的面目,却幽静深邃、曲折狭窄,都没有尽览
2009 年高三年级广州一模东莞阅卷评分细则 古诗文阅卷评分细则 9(1)断句:错一处不扣分,错两处扣 1 分。即:错 2-3 处扣 1 分、错 4-5 处扣 2 分、错 6-7 处扣 3 分、错 8-9 处扣 4 分 9(2)翻译① 内容 下列翻译情况不扣分 下列翻译情况应扣分 “山”、“后”、“洞” 未替换成相应的双音词 补充成分 在“洞”前未加“一个”等数量词 通 通向、通往、直通 通过 时 不时、时常、经常、常常 当时 潜 隐藏、潜在水中、潜游、游出、浮出 找出、挖潜、潜在的、潜力 物 生物、动物、怪物、东西 事物 名 说出名字、说出叫什么 不知道名字 “潜”、“名”每错一处扣 1 分,其余的地方每错两处扣 1 分,扣完为止。例如: A、山的后面有个洞可以通向大海,经常能够找到..一些海中的产物..,人们不能够说出它们的 名字。(2 分) B、在山的后面有一个石洞可以通向大海,当时..会有出现海边的事物..,人不知道它 ....的名字..。 (1 分) C、山的后面有石洞,海水从石洞中穿通 ........,当时有一海物 ......,没有人能够知道它的名字 ......。(0 分) 9(2)翻译② 内容 下列翻译情况不扣分 下列翻译情况应扣分 今 现在、今日 其 这个、那个 稍 稍微、粗略、大致 识 了解、认识、见识、欣赏 看见 面目 表面的情况、景观、景象、面目 幽邃窈窕 幽深的地方、幽深曲折的地方 幽深、幽深美丽 探 探访、探寻、探索、探求 探究、探险 历 游历、游览 经历、历史、历练 “之”、“幽邃窈窕”每错一处扣 1 分,其余的地方每错两处扣 1 分,扣完为止。 例如:A、现在到达虞山,并且稍微见识它的面目,却幽静深邃、曲折狭窄 .........,都没有尽览..。 (2 分)
B、今天到了这个地方,有稍微认识到了这里的景色,然而幽深美丽,不能具体探究这里的 历史。(1分) C、现在(我)在虞山的地上,又稍稍地识清它的面目,但幽静深邃美丽,没有仔细地探究 游历。(0分) 10、诗歌鉴赏满分例卷 1、这是一个脱离世俗红尘、潇洒坦然,却又心怀不甘,满腔忧愁的隐士形象 2、①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对现实的满腔愤懑但却又无能为力、唯有坦然面对的 情感 ②作者“丝毫尘事不相关”,拿着美酒穿行于竹林,卷起书卷“卧看山”可以看出诗人脱离 红尘,渴望并享受这样的隐居生活。“不妨随处一开颜”体现了诗人潇洒坦然,最后一句道 出诗人心存不甘的心情 诗歌鉴赏补充答案 1、①“表面旷达闲适”如果少了“表面”或“貌似”或“表面上看”或其它的近义词;或 者“内心却充满抑郁不平”如果少了“内心”或“实际上”或它们的近义词。否则扣1分。 不得此句的1分 ②写出“旷达闲适”的近义词。如“阔达”、“悠闲”、“闲散”等均给分 ③写出“抑郁不平”的近义词。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心”、“不平”、“无奈”等均 给分 2、①情感2分。有无奈、不甘、悲愤、悲伤、悲哀、伤心等词或它们的近义词均给2分 ②有2处分析且分析恰当均给2分 ll、默写 〔6分。每一横线1分,凡错、漏、多的,该横线不得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 必考现代文阅读评分细则 第14题:【要点归纳】(4分) 问: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 ①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或意象相加。(或: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镜互相交融 而形成的。)
B、今天到了这个地方,有稍微认识到了这里的景色,然而幽深美丽 ....,不能具体探究..这里的 历史..。(1 分) C、现在(我)在.虞山的地上,又稍稍地识清它的面目,但幽静深邃美丽 ......,没有仔细..地探究.. 游历。(0 分) 10、诗歌鉴赏满分例卷 1、这是一个脱离世俗红尘、潇洒坦然,却又心怀不甘,满腔忧愁的隐士形象。 2、①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对现实的满腔愤懑但却又无能为力、唯有坦然面对的 情感。 ②作者“丝毫尘事不相关”,拿着美酒穿行于竹林,卷起书卷“卧看山”可以看出诗人脱离 红尘,渴望并享受这样的隐居生活。“不妨随处一开颜”体现了诗人潇洒坦然,最后一句道 出诗人心存不甘的心情。 诗歌鉴赏补充答案 1、①“表面旷达闲适”如果少了“表面”或“貌似”或“表面上看”或其它的近义词;或 者“内心却充满抑郁不平”如果少了“内心”或“实际上”或它们的近义词。否则扣 1 分。 不得此句的 1 分。 ②写出“旷达闲适”的近义词。如“阔达”、“悠闲”、“闲散”等均给分。 ③写出“抑郁不平”的近义词。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心”、“不平”、“无奈”等均 给分。 2、①情感 2 分。有无奈、不甘、悲愤、悲伤、悲哀、伤心等词或它们的近义词均给 2 分。 ②有 2 处分析且分析恰当均给 2 分。 11、默写 〔6 分。每一横线 1 分,凡错、漏、多的,该横线不得分。任选 3 题,多选则按前 3 题计分。〕 必考现代文阅读评分细则 第 14 题:【要点归纳】(4 分) 问: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 ①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或意象相加。(或: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镜互相交融 而形成的。)
②境生于象外而不生于象。(或:境生于象外) ③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A答对1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B只涉及作者所针对的“问题”而不是“观点”,得1分 C只答作者的“看法”,未答作者所针对的“观点”,得0分 D既答作者所针对的“观点”,又答作者的“看法”,按“观点”给分。全对可给满分 尿例①什么是“主观情意?②什么是“物境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看法 ④意境的形成是否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适合细则A。①②答错,但③④答对2点(基本答对)给3分。 例子①对主观情意与客观物镜交融的看法:②境和象的关系问题:③境超于象的理 解;④意境的形成 适合细则B。只给1分。 示例:①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交融,不能简单地认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②“主观 情意”不只是“情”;③“物境”不等于“景”;④境超乎象丕意味羞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 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适合细则C。①④条答成作者的看法。其它条目又没有答对。给0分 示例4①观点:刘禹锡所谓的“境生于象外”。看法:这个观点不完全否认,不够准 确,应该是承认境生于象。②观点: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看 法: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③观点:主观情意与客观事物的交融是情景 交融或意境相加。看法观点失分肤浅。 一适合细则D。“观点”部分全对,得4分。“看法”部分无论对错,均不得分不扣分。 第15题:【内容归纳】(4分) 问: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怎样形成的?请概括作者对此的认识。 ①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新増要点)②可以借助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 象。③意境是通过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划线为关键语句) 评分说明ε答对①得1分,答对②得1分,答对③得2分。(原评分标准有“能分清主 次”1分,因要点③2分已经体现其重要性,故去除该条标准。) 示例小意境首先生于象,经过象的摄取、加工、主观情感和物境交融,交融升华,形
②境生于象外而不生于象。(或:境生于象外) ③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A 答对 1 点得 1 分,答对两点得 3 分,答对三点得 4 分。 ——B 只涉及作者所针对的“问题”而不是“观点”,得 1 分。 ——C 只答作者的“看法”,未答作者所针对的“观点”,得 0 分。 ——D 既答作者所针对的“观点”,又答作者的“看法”,按“观点”给分。全对可给满分。 示例 1:①什么是“主观情意”;②什么是“物境”;③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看法; ④意境的形成是否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适合细则 A。①②答错,但③④答对 2 点(基本答对)给 3 分。 示例 2:①对主观情意与客观物镜交融的看法;②境和象的关系问题;③境超于象的理 解;④意境的形成。 ——适合细则 B。只给 1 分。 示例 3:①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交融,不能简单地认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②“主观 情意”不只是“情”;③“物境”不等于“景”;④境超乎象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 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适合细则 C。①④条答成作者的看法。其它条目又没有答对。给 0 分。 示例 4:①观点:刘禹锡所谓的“境生于象外”。看法:这个观点不完全否认,不够准 确,应该是承认境生于象。②观点: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看 法: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③观点:主观情意与客观事物的交融是情景 交融或意境相加。看法观点失分肤浅。 ——适合细则 D。“观点”部分全对,得 4 分。“看法”部分无论对错,均不得分不扣分。 第 15 题:【内容归纳】(4 分) 问: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怎样形成的?请概括作者对此的认识。 ①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新增要点)②可以借助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 象。③意境是通过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划线为关键语句) 评分说明:答对①得 1 分,答对②得 1 分,答对③得 2 分。(原评分标准有“能分清主 次”1 分,因要点③2 分已经体现其重要性,故去除该条标准。) 示例 1:意境首先生于象,经过象的摄取、加工、主观情感和物境交融,交融升华,形
成一个新生命,就是意境。 用自己的话答题,只答对要点①,得1分 尿例孕意境是由作者的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即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县 体的象组合后升华形成的境的相互交融而成的。 只答到要点③,得2分 例孓:作者认为境首先必须是生于象,再将由象生成的境以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 或将多个象进行超越与升华从而得到意境 一答对要点①②,得2分 例小有些意境形成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但大部分意境是通过意象组 合之后的升华,境与意交融之后形成新的生命。 答对要点②③,得3 选考现代文阅读评分细则 16.(4分) 补充: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对。 ②“烘托”了一种美的氛围,也对,得1分。为下文写司机充满希望的心情埋伏笔,也对, 得2分:为下文写司机失望作对比,也对,得2分:远方景物的美反衬了后文写到的眼前 现实的丑陋,也对,得2分。 第②问得分层级样例 烘托”了一种氛围,为下文作铺垫。(2分) 暗示了小屋主人美好的心灵、善良的品质。(0分)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0分) 暗示了小说的主旨。(0分) 17、(5分) 修改: 原答案为总分式,如果学生能在分述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则总说句则不必答。答案具体如下: ①通过“轨道上的四次悲剧”这个情节,暗示司机是生活在充满危险与悲哀的现实中 ②通过“小屋与母女”的情节,表现司机虽然在恶劣的环境中,也没有失去对幸福和快乐的 憧憬与追求 以上答出1点得3分,答出2点得满分4分
成一个新生命,就是意境。 ——用自己的话答题,只答对要点①,得 1 分。 示例 2:意境是由作者的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即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具 体的象组合后升华形成的境的相互交融而成的。 ——只答到要点③,得 2 分。 示例 3:作者认为境首先必须是生于象,再将由象生成的境以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 或将多个象进行超越与升华从而得到意境。 ——答对要点①②,得 2 分。 示例 4:有些意境形成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但大部分意境是通过意象组 合之后的升华,境与意交融之后形成新的生命。 ——答对要点②③,得 3 分。 选考现代文阅读评分细则 16.(4 分) 补充: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对。 ②“烘托”了一种美的氛围,也对,得 1 分。为下文写司机充满希望的心情埋伏笔,也对, 得 2 分;为下文写司机失望作对比,也对,得 2 分;远方景物的美反衬了后文写到的眼前 现实的丑陋,也对,得 2 分。 第②问得分层级样例: “烘托”了一种氛围,为下文作铺垫。(2 分) 暗示了小屋主人美好的心灵、善良的品质。(0 分)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0 分) 暗示了小说的主旨。(0 分) 17、(5 分) 修改: 原答案为总分式,如果学生能在分述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则总说句则不必答。答案具体如下: ①通过“轨道上的四次悲剧”这个情节,暗示司机是生活在充满危险与悲哀的现实中 ②通过“小屋与母女”的情节,表现司机虽然在恶劣的环境中,也没有失去对幸福和快乐的 憧憬与追求。 以上答出 1 点得 3 分,答出 2 点得满分 4 分
补充 如果学生回答:通过写“轨道上的四次悲剧”这个情节,和“小屋与母女”的情节形成鲜明 对比,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现实悲剧的厌倦。给2分 ①得分层级样例 通过“轨道上的四次悲剧”这个情节,突出现实生活的残酷。(1分) ②得分层级样例:通过“小屋与母女”的情节,表现司机对不同生活的好奇。(1分) 18.(6分) ②得分层级样例: 距离产生美,人与人应该保持距离。(0分) 相互走近,彼此勾通,世界更美好。(0分) 人生的意义不在结果,而在于过程。(0分) 社会腐败对人的影响,让有美好心灵的的母女变得对别人充满猜疑。(0分) 19.传评中的议论不可忽视,请分析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议论的作用?①②③④ 答案:①表达作者对《摩登时代》社会价值的评价。2分②表达作者对传主艺术追 求和人格的充分肯定与赞许。2分(注:肯定与赞许有其中的一个即可得2分。) 答案标准补充 有画龙点睛,或总结全文,或深化主题的给1分。(注:可以在以上答案之外给分,不 能超过总分值4分。) 得分层级样例: (1)3分:通过卓别林的大胆演出,揭示出当时社会问题的严重性,点出了主旨。 (2)2分:画龙点睛,总结概括全文,深化主旨,深刻地写出了卓别林在电影上的成 (3)1分:将曾经的《摩登时代》与现今的好莱坞大片作了鲜明的比较,深化了主题 20.本文既概述了两部电影的梗概,又摘引了观众的来信,这样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 分别说明。5分 概述了电影的梗概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夏尔洛形象(1分)及其变化(1分)。共2分 摘引来信是为了交代夏尔洛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1分)和揭示卓别林电影能够获得巨 大成就的根本原因(2分)。共3分 得分层级样例:
补充: 如果学生回答:通过写“轨道上的四次悲剧”这个情节,和“小屋与母女”的情节形成鲜明 对比,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现实悲剧的厌倦。给 2 分。 ①得分层级样例: 通过“轨道上的四次悲剧”这个情节,突出现实生活的残酷。(1 分) ②得分层级样例:通过“小屋与母女”的情节,表现司机对不同生活的好奇。(1 分) 18.(6 分) ②得分层级样例: 距离产生美,人与人应该保持距离。(0 分) 相互走近,彼此勾通,世界更美好。(0 分) 人生的意义不在结果,而在于过程。(0 分) 社会腐败对人的影响,让有美好心灵的的母女变得对别人充满猜疑。(0 分) 19.传评中的议论不可忽视,请分析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议论的作用?①②③④ 答案:①表达作者对《摩登时代》社会价值的评价。2 分 ②表达作者对传主艺术追 求和人格的充分肯定与赞许。2 分(注:肯定与赞许有其中的一个即可得 2 分。) 答案标准补充: 有画龙点睛,或总结全文,或深化主题的给 1 分。(注:可以在以上答案之外给分,不 能超过总分值 4 分。) 得分层级样例: (1)3 分:通过卓别林的大胆演出,揭示出当时社会问题的严重性,点出了主旨。 (2)2 分:画龙点睛,总结概括全文,深化主旨,深刻地写出了卓别林在电影上的成 就。 (3)1 分:将曾经的《摩登时代》与现今的好莱坞大片作了鲜明的比较,深化了主题。 20.本文既概述了两部电影的梗概,又摘引了观众的来信,这样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 分别说明。5 分 概述了电影的梗概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夏尔洛形象(1 分)及其变化(1 分)。共 2 分 摘引来信是为了交代夏尔洛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1 分)和揭示卓别林电影能够获得巨 大成就的根本原因(2 分)。共 3 分 得分层级样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