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2016年普通高考测试题(二) 语文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 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纷呈,人才辈出。儒释道三家,各有时代的代表人物,风格 秀出,商酌辩难而不失其雅量。政治派分、权力攘夺,致使“名士少有全者”,但那个时代有残酷, 有杀戮,也有热情,有声音 那个时代礼赞人才,尊重对手。南朝佛教鼎盛,反佛的声音也能表达。于是辟佛勇士范缜出现 了。毕生向往佛门、多次舍身出家的梁武帝带头和范缜辩论,亲撰《敕答臣下〈神灭论〉》,不失 风度地据理力辩。梁武帝的《敕答》,经王公大臣会览,六十余人群起诘难范缜,但范缜毫无退缩。 而之所以这样,也和梁武帝能够守持思想辩论的规则,不以政治权力剿灭异端有关。诚如钱钟书先 生所说:“缜洵大勇,倘亦有恃梁武之大度而无所恐欤?皆难能可贵者矣。”由此可知,在当时能 形成我国历史上的人文鼎盛、著述宏富的一代文化景观,不是偶然所至,而是自有渊源。 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才闸门是如何打开的?寻根索源起来,关键人物不是别人,乃是千秋 万世骂名不绝于耳的魏武帝曹操。曹操其人,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是一个活脱脱的奸雄形象, 但后世的文史研究者,欲还曹阿瞒历史本真的也不在少数。郭沫若写过《替曹操翻案》;早在郭老 之前,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等文章里,就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 是一个英雄。对曹操给予特殊评价的还有大史学家陈寅恪。陈寅恪在研究魏晋思想的一篇文字里也 说:“夫曹孟德者,旷世之枭杰也”,肯定曹操对“转移数百年世局”起了作用 这个“转移数百年世局”的历史作用,得从曹操的“求才三令”说起。所谓“求才三令”,指 的是曹操在建安年间接连颁布的三道广招人才的诏令 第一令主要表明思贤若渴、求贤之急,迫切希望与贤人君子“共治天下”,因此提出了“唯才 是举”的鲜明口号。等于说,只要是人才就好,其他条件均可暂置而不提 第二令是补充第一令所不够具体者,特别说明,不要怕用有缺点的人才,尤其不必处处都以德 行来限人。所以如是,道理在于:“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如果由 于人才的某些“偏短”,而废弃这个人才,那么苏秦、陈平都不必用了 第三令网开更大,提出用人不要讲究出身,不要在乎有没有“污辱之名”。此令词赫然写道: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 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甚至即使“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也 并非不可以起用 此三令一出,各类人才、各种人物,河满江泻矣。陈寅恪先生认为,曹氏颁此三令,目的是破 除汉以来既有的吏治结构,其打破陈规的作用自必可观,并最终酿成汉魏六朝的人才鼎盛之局。 (摘编自刘梦溪《魏晋的人才闸门是如何打开的》)
湛江市 2016 年普通高考测试题(二)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 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纷呈,人才辈出。儒释道三家,各有时代的代表人物,风格 秀出,商酌辩难而不失其雅量。政治派分、权力攘夺,致使“名士少有全者”,但那个时代有残酷, 有杀戮,也有热情,有声音。 那个时代礼赞人才,尊重对手。南朝佛教鼎盛,反佛的声音也能表达。于是辟佛勇士范缜出现 了。毕生向往佛门、多次舍身出家的梁武帝带头和范缜辩论,亲撰《敕答臣下〈神灭论〉》,不失 风度地据理力辩。梁武帝的《敕答》,经王公大臣会览,六十余人群起诘难范缜,但范缜毫无退缩。 而之所以这样,也和梁武帝能够守持思想辩论的规则,不以政治权力剿灭异端有关。诚如钱钟书先 生所说:“缜洵大勇,倘亦有恃梁武之大度而无所恐欤?皆难能可贵者矣。”由此可知,在当时能 形成我国历史上的人文鼎盛、著述宏富的一代文化景观,不是偶然所至,而是自有渊源。 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才闸门是如何打开的?寻根索源起来,关键人物不是别人,乃是千秋 万世骂名不绝于耳的魏武帝曹操。曹操其人,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是一个活脱脱的奸雄形象, 但后世的文史研究者,欲还曹阿瞒历史本真的也不在少数。郭沫若写过《替曹操翻案》;早在郭老 之前,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等文章里,就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 是一个英雄。对曹操给予特殊评价的还有大史学家陈寅恪。陈寅恪在研究魏晋思想的一篇文字里也 说:“夫曹孟德者,旷世之枭杰也”,肯定曹操对“转移数百年世局”起了作用。 这个“转移数百年世局”的历史作用,得从曹操的“求才三令”说起。所谓“求才三令”,指 的是曹操在建安年间接连颁布的三道广招人才的诏令。 第一令主要表明思贤若渴、求贤之急,迫切希望与贤人君子“共治天下”,因此提出了“唯才 是举”的鲜明口号。等于说,只要是人才就好,其他条件均可暂置而不提。 第二令是补充第一令所不够具体者,特别说明,不要怕用有缺点的人才,尤其不必处处都以德 行来限人。所以如是,道理在于:“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如果由 于人才的某些“偏短”,而废弃这个人才,那么苏秦、陈平都不必用了。 第三令网开更大,提出用人不要讲究出身,不要在乎有没有“污辱之名”。此令词赫然写道: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 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甚至即使“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也 并非不可以起用。 此三令一出,各类人才、各种人物,河满江泻矣。陈寅恪先生认为,曹氏颁此三令,目的是破 除汉以来既有的吏治结构,其打破陈规的作用自必可观,并最终酿成汉魏六朝的人才鼎盛之局。 (摘编自刘梦溪《魏晋的人才闸门是如何打开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魏晋南北朝政治派分、权力攘夺,有残酷的杀戮,致使“名士少有全者”,但不可否认 那却是一个思想纷呈、人才辈出的时代。 B.南北朝时儒释道三家,虽时有激烈的争辩,但也不失包容之雅量,在这样的背景下,皇帝与 臣子的争辩也是不失风度地据理力辩 C.范缜敢于以一己之身面对六十余人的诘难,毫不退缩,这与梁武帝能够守持思想辩论的规则 不以政治权力剿灭异端不无关系。 D.范缜的勇敢和梁武帝的大度,二者都难能可贵,钱钟书由此认为,魏晋南北朝形成我国历史 上人文鼎盛、著述宏富的一代文化景观,是有渊源的 2.下列对曹操“求才三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口号,即是说,只要是人才,都可以任用,其他条件可暂时不考 虑,这反映出曹操在用人方面把才能看得最为重要。 B.在曹操看来,人很难有十全十美的,德行和能力兼而有之的人才并不多见,因此在人才的选 拔使用上,无需求全责备,不需要考虑人的德行。 C.曹操在用人上不拘一格,他反对揪着人的出身不放,如果这个人有治国用兵的能力,即使有 “污辱之名”,甚至不仁不孝,也可以起用。 D.陈寅恪先生认为,曹操为了破除汉代以来既有的吏治结构,颁布了广招人才的“求才三令” 对汉魏六朝人才鼎盛局面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鼎盛的南朝,虽然政治权利斗争非常激烈,但是当时尊重对手,允许人们表达反对佛教 的声音,所以才出现了辟佛勇士范缜。 B.大名鼎鼎、千秋万世骂名不绝于耳的魏武帝曹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才闸门打开的关键人 物,对“转移数百年世局”有历史作用 C.虽然罗贯中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奸雄形象,但是后世希望还其本来面目的人不在少数,郭沫 若、鲁迅、陈寅恪等都对他有正面的评价。 D.曹操认为,用人不要讲求名声,无需在乎出身,陈平有缺点,傅说出身低贱,只要任用他们 能成就江山大业,就不必在乎后人的耻笑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谦溥,字德明,少通《左氏春秋》。世宗征刘崇,辽州刺史张乙坚壁不下,遣谦溥单骑说之, 乙以城降,以功改闲厩使。会隰州刺史孙义卒,时世宗亲征淮南,谦溥谓节帅杨廷璋曰:“大宁 咽喉要地,不可阙守。且车驾出征,若俟报,则孤城陷矣。”廷璋即署谦溥权隰州事。并人以数千 骑来寇,谦溥单衣持扇,从二小吏登城,徐步按视战具,并人退舍。后旬余,大发冲车攻城。谦溥 募敢死十,得百余人,短兵坚甲,衔枚夜缒岀城。会廷璋兵至,合势夹攻,掩其不及,斩首千余级。 明年,以功领衢州刺史。建隆四年,移慈州,兼晋、隰缘边都巡检。冬,将有事于南郊。太祖命四 路进兵,略地太原。郑州刺史孙延进、绛州刺史沈继深等师岀阴地,以谦溥为先锋。谦溥因画攻取 延进不能甩。军还忠自襞关次只谦溥语诸将凨玉深λ敌檍令既退军彼炵 乘我诸君惫之诸将不簽谦溥独念所部擐甲俄追骑果延进等仓皇走谷中,独谦溥麾兵拒之,并人 引退。未几,移隰州刺史。开宝元年,命李继勋等征太原,以谦溥为汾州路都监。谦溥在州十年 敌人不敢犯境。有招收将刘进者,勇力绝人,谦溥抚之厚,藉其死力,往来境上,以少击众。并人 患之,为蜡丸书以间进,佯遗书道中,晋帅赵赞得之以闻。太祖令械进送阙下,谦溥诘其事,进伏 请死。谦溥曰:“我以举宗四十口保汝矣。”即上言进为并人所恶,此乃反间也。奏至,帝悟,遽 令释之。开宝三年,召谦溥为济州团练使。复为晋、隰缘边巡检使,边民闻之喜,争相迎劳于道左。 八年,以疾求归。至京师,疾笃,累上章辞禄,不许。明年春,卒,年六十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魏晋南北朝政治派分、权力攘夺,有残酷的杀戮,致使“名士少有全者”,但不可否认, 那却是一个思想纷呈、人才辈出的时代。 B.南北朝时儒释道三家,虽时有激烈的争辩,但也不失包容之雅量,在这样的背景下,皇帝与 臣子的争辩也是不失风度地据理力辩。 C.范缜敢于以一己之身面对六十余人的诘难,毫不退缩,这与梁武帝能够守持思想辩论的规则, 不以政治权力剿灭异端不无关系。 D.范缜的勇敢和梁武帝的大度,二者都难能可贵,钱钟书由此认为,魏晋南北朝形成我国历史 上人文鼎盛、著述宏富的一代文化景观,是有渊源的。 2.下列对曹操“求才三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口号,即是说,只要是人才,都可以任用,其他条件可暂时不考 虑,这反映出曹操在用人方面把才能看得最为重要。 B.在曹操看来,人很难有十全十美的,德行和能力兼而有之的人才并不多见,因此在人才的选 拔使用上,无需求全责备,不需要考虑人的德行。 C.曹操在用人上不拘一格,他反对揪着人的出身不放,如果这个人有治国用兵的能力,即使有 “污辱之名”,甚至不仁不孝,也可以起用。 D.陈寅恪先生认为,曹操为了破除汉代以来既有的吏治结构,颁布了广招人才的“求才三令”, 对汉魏六朝人才鼎盛局面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鼎盛的南朝,虽然政治权利斗争非常激烈,但是当时尊重对手,允许人们表达反对佛教 的声音,所以才出现了辟佛勇士范缜。 B.大名鼎鼎、千秋万世骂名不绝于耳的魏武帝曹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才闸门打开的关键人 物,对“转移数百年世局”有历史作用。 C.虽然罗贯中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奸雄形象,但是后世希望还其本来面目的人不在少数,郭沫 若、鲁迅、陈寅恪等都对他有正面的评价。 D.曹操认为,用人不要讲求名声,无需在乎出身,陈平有缺点,傅说出身低贱,只要任用他们 能成就江山大业,就不必在乎后人的耻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谦溥,字德明,少通《左氏春秋 ....》。世宗征刘崇,辽州刺史张乙坚壁不下,遣谦溥单骑说之, 乙以城降,以功改.闲厩使。会隰州刺史孙义卒,时世宗亲征淮南,谦溥谓节帅杨廷璋曰:“大宁, 咽喉要地,不可阙守。且车驾..出征,若俟报,则孤城陷矣。”廷璋即署.谦溥权隰州事。并人以数千 骑来寇,谦溥单衣持扇,从二小吏登城,徐步按视战具,并人退舍。后旬余,大发冲车攻城。谦溥 募敢死士,得百余人,短兵坚甲,衔枚夜缒出城。会廷璋兵至,合势夹攻,掩其不及,斩首千余级。 明年,以功领.衢州刺史。建隆四年,移慈州,兼.晋、隰缘边都巡检。冬,将有事于南郊。太祖命四 路进兵,略地太原。郑州刺史孙延进、绛州刺史沈继深等师出阴地,以谦溥为先锋。谦溥因画攻取 之策,继深等共沮之,延进不能用。军还出白璧关次谷口谦溥语诸将曰王师深入敌境今既退军彼必 乘我诸君当备之诸将不答谦溥独令所部擐甲俄追骑果至,延进等仓皇走谷中,独谦溥麾兵拒之,并人 引退。未几,移隰州刺史。开宝元年..,命李继勋等征太原,以谦溥为汾州路都监。谦溥在州十年, 敌人不敢犯境。有招收将刘进者,勇力绝人,谦溥抚之厚,藉其死力,往来境上,以少击众。并人 患之,为蜡丸书以间进,佯遗书道中,晋帅赵赞得之以闻。太祖令械进送阙下,谦溥诘其事,进伏 请死。谦溥曰:“我以举宗四十口保汝矣。”即上言进为并人所恶,此乃反间也。奏至,帝悟,遽 令释之。开宝三年,召谦溥为济州团练使。复为晋、隰缘边巡检使,边民闻之喜,争相迎劳于道左。 八年,以疾求归。至京师,疾笃,累上章辞禄,不许。明年春,卒,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三十二)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军还出白璧关/次谷口/谦溥语诸将曰/王师深入敌境/今既退军/彼必乘我诸君/当备之/诸将不 答/谦溥独令所部擐甲/俄追骑果至 B.军还/出白璧关/次谷口/谦溥语诸将曰/王师深入敌境/今既退军/彼必乘我诸君/当备之/诸将 不答谦溥/独令所部擐甲/俄追骑果至 C.军还/出白璧关/次谷口/谦溥语诸将曰/王师深入敌境/今既退军/彼必乘我/诸君当备之/诸将 不答/谦溥独令所部擐甲/俄追骑果至 D.军还出白璧关/次谷口/谦溥语诸将曰/王师深入敌境/今既退军/彼必乘我/诸君当备之/诸将不 答谦溥/独令所部擐甲/俄追骑果至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文学名著 B.兼,指在原有的官职之外兼任其他官职,本文表兼任的词语还有改、署、领等 C.车驾,指帝王所乘的车,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车驾”代称皇帝。 D.元年,指封建皇帝即位或改年号的第一年,封建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称改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谦溥才智超群,胆识过人。世宗征讨刘崇,李谦溥单骑前往游说辽州刺史张乙投降;并军几 千骑兵入侵隰州,李谦溥带两小吏登城巡视,吓退并军 B.李谦溥深谋远虑,颇有战功。他出奇计,与杨廷璋部队合力夹攻袭击并军,斩首千余人:部队 出阴地而回,李谦溥准确预测敌军的追击并做好防范,击退敌军 C.李谦溥威震三军,众望攸归。他在隰州、汾州、济州等地任职十年,敌人不敢冒犯边境,边民 听说他又担任晋、隰缘边巡检使时,争相在道旁迎接他 D.李谦溥重才爱才,情深义重。刘进勇力超群,常助李谦溥在边境往来,李谦溥厚爱他,识破敌方 反间计后力保刘进,还说愿以全宗族四十口人担保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谦溥募敢死士,得百余人,短兵坚甲,衔枚夜缒出城 2)谦溥因画攻取之策,继深等共沮之,延进不能用。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小重山惜别 何大圭 绿树莺啼春正浓。钗头青杏小,绿成丛。玉船风动酒鳞红。歌声咽,相见几时重。 车马去匆匆。路随芳草远,恨无穷。相思只在梦魂中。今宵月,偏照小楼东 【注】①玉船:亦称“玉酒船”,酒器名 8.上阕前三句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下阕是如何表现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2)杜甫《登髙》道出了诗人因国难家愁而白发日多,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 是 (3)范仲淹《岳阳楼记》用“ 赞扬滕子京谪守巴陵所取得的政绩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三十二)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军还出白璧关/次谷口/谦溥语诸将曰/王师深入敌境/今既退军/彼必乘我诸君/当备之/诸将不 答/谦溥独令所部擐甲/俄追骑果至 B.军还/出白璧关/次谷口/谦溥语诸将曰/王师深入敌境/今既退军/彼必乘我诸君/当备之/诸将 不答谦溥/独令所部擐甲/俄追骑果至 C.军还/出白璧关/次谷口/谦溥语诸将曰/王师深入敌境/今既退军/彼必乘我/诸君当备之/诸将 不答/谦溥独令所部擐甲/俄追骑果至 D.军还出白璧关/次谷口/谦溥语诸将曰/王师深入敌境/今既退军/彼必乘我/诸君当备之/诸将不 答谦溥/独令所部擐甲/俄追骑果至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文学名著。 B.兼,指在原有的官职之外兼任其他官职,本文表兼任的词语还有改、署、领等。 C.车驾,指帝王所乘的车,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车驾”代称皇帝。 D.元年,指封建皇帝即位或改年号的第一年,封建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称改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李谦溥才智超群,胆识过人。世宗征讨刘崇,李谦溥单骑前往游说辽州刺史张乙投降;并军几 千骑兵入侵隰州,李谦溥带两小吏登城巡视,吓退并军。 B.李谦溥深谋远虑,颇有战功。他出奇计,与杨廷璋部队合力夹攻袭击并军,斩首千余人;部队 出阴地而回,李谦溥准确预测敌军的追击并做好防范,击退敌军。 C.李谦溥威震三军,众望攸归。他在隰州、汾州、济州等地任职十年,敌人不敢冒犯边境,边民 听说他又担任晋、隰缘边巡检使时,争相在道旁迎接他。 D.李谦溥重才爱才,情深义重。刘进勇力超群,常助李谦溥在边境往来,李谦溥厚爱他,识破敌方 反间计后力保刘进,还说愿以全宗族四十口人担保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谦溥募敢死士,得百余人,短兵坚甲,衔枚夜缒出城。 (2) 谦溥因画攻取之策,继深等共沮之,延进不能用。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小重山 惜别 何大圭 绿树莺啼春正浓。钗头青杏小,绿成丛。玉船①风动酒鳞红。歌声咽,相见几时重。 车马去匆匆。路随芳草远,恨无穷。相思只在梦魂中。今宵月,偏照小楼东。 【注】①玉船:亦称“玉酒船”,酒器名。 8.上阕前三句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9.下阕是如何表现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劝学》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 。 ( 2 )杜甫《登高》道出了诗人因国难家愁而白发日多,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 是: , 。 (3)范仲淹《岳阳楼记》用“ , ”赞扬滕子京谪守巴陵所取得的政绩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 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原阳秋 乔叶 香莱又叫芫荽,可她更喜欢把它叫香菜。听听,香,菜。不由分说气势逼人地就把香字占了去 这股子傲娇劲儿,啧啧。不过,名字和味道都很傲娇的香菜真到成了菜的时候,就显出了矫情。乍 看似乎挺低调,因它从不做主菜,只是一道配菜。只是凉菜的底边儿,热菜的俏尖儿,煲汤时也 是最后一道花色儿。可是再细品,这低调不是真低调,有没有它,菜的品相还真是不太一样。该有 它的时候没有它,菜到底就短了些微的精气神儿。 香菜成了她厨房里的日常,每一顿都离不了。可市场上十有八九见到的都是大香菜,大杆子大 叶儿,样子糙,香味儿也跟着糙。好香菜要水嫩嫩的,一点儿不能干。还不能久放,一放两三天, 蔫样子就出来了。 为了香菜,她没少发愁。说来好笑,为香菜发愁,也不算是个正经事儿。 那天,她在小区闲逛。逛着逛着,她就闻到了香菜味儿。这香菜味儿是很随意的,随意里却有 着一种浓郁,她直觉来了:好香菜 她小心翼翼地循着这味道,轻手轻脚地跟踪着,走了不多一会儿,眼前果然就岀现了一盆香菜。 香菜种在一个废弃的花盆里,刚刚长出了俏模样。半尺高,婷婷袅袅,细碎的叶子嫩嫩地擎着。她 蹲下来,摸了摸她们的绿叶子,又摸了摸盆里的土,那土有点儿黏手的润。 真是一盆好香菜。真想掐两棵。她犹豫了一会儿,终于还是掐了。回家配了紫菜和虾米,吃了 一顿虾肉馄饨。味道好极了 有一次就有两次,越掐她越觉出了这香菜的好。现掐现吃的新鲜劲儿也着实让人惦记。也是奇 怪,她从秋天掐到冬天,又从冬天掐到春天,掐了一次又一次,居然一次也没有碰见过那个主家。 掐着掐着,香菜还又多出了一盆。 有一天,她在厨房忙着,腾不出手,便喊儿子去掐。 “我不去偷。”儿子断然拒绝 “怎么叫偷?”她恼了 “人家知道不?不知道就是偷。”儿子言之凿凿 我倒想告诉人家,可找不着人。”她气得要撂勺子 “你找了没?诚心找能找不着?”小家伙要把她给噎死了。 怎么找?偌大的小区,还真是毫无头绪。贴个启事:寻找香菜主人?这也太可笑了吧?她寻思, 这香菜主人是个什么人呢?是退休的老人家吧?千万别碰到个老太太,老太太多半是难缠的,她又 该怎么脱身呢? 她仔仔细细地琢磨了好几天,终于想好了,每次给一块钱,而且必须是硬币,半深半浅埋在盆 里,这样主人总能看到吧,也不至于风吹了。 从此,她掐得越发踏实了。 那一天,她又去掐香菜,刚刚直起身,就看到一个老太太在看着她 “你这香菜,是在这盆里掐的吧?”老太太口气很平静,却是一副押解罪犯指证现场的口气。 她站住,点点头,谄媚地笑笑,回头指指那个盆:“您种的?” “嗯。”老太太的脸突然硬起来,“吃人家的菜,也不打个招呼啊?” “找不着人。总不能整天蹲在这里等吧,还是挨家挨户问?还上班呢,特别忙。”她忐忑着奋 力往语气里注入诚恳,“我每天放了1块钱的。 “都是你放的?十二块。我是卖菜的?”老太太脸更硬了。 “对……我不是那个意思。”她有点儿心慌,果然是个难缠的老太太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 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原阳秋 乔叶 香菜又叫芫荽,可她更喜欢把它叫香菜。听听,香,菜。不由分说气势逼人地就把香字占了去, 这股子傲娇劲儿,啧啧。不过,名字和味道都很傲娇的香菜真到成了菜的时候,就显出了矫情。乍 一看似乎挺低调,因它从不做主菜,只是一道配菜。只是凉菜的底边儿,热菜的俏尖儿,煲汤时也 是最后一道花色儿。可是再细品,这低调不是真低调,有没有它,菜的品相还真是不太一样。该有 它的时候没有它,菜到底就短了些微的精气神儿。 香菜成了她厨房里的日常,每一顿都离不了。可市场上十有八九见到的都是大香菜,大杆子大 叶儿,样子糙,香味儿也跟着糙。好香菜要水嫩嫩的,一点儿不能干。还不能久放,一放两三天, 蔫样子就出来了。 为了香菜,她没少发愁。说来好笑,为香菜发愁,也不算是个正经事儿。 那天,她在小区闲逛。逛着逛着,她就闻到了香菜味儿。这香菜味儿是很随意的,随意里却有 着一种浓郁,她直觉来了:好香菜。 她小心翼翼地循着这味道,轻手轻脚地跟踪着,走了不多一会儿,眼前果然就出现了一盆香菜。 香菜种在一个废弃的花盆里,刚刚长出了俏模样。半尺高,婷婷袅袅,细碎的叶子嫩嫩地擎着。她 蹲下来,摸了摸她们的绿叶子,又摸了摸盆里的土,那土有点儿黏手的润。 真是一盆好香菜。真想掐两棵。她犹豫了一会儿,终于还是掐了。回家配了紫菜和虾米,吃了 一顿虾肉馄饨。味道好极了。 有一次就有两次,越掐她越觉出了这香菜的好。现掐现吃的新鲜劲儿也着实让人惦记。也是奇 怪,她从秋天掐到冬天,又从冬天掐到春天,掐了一次又一次,居然一次也没有碰见过那个主家。 掐着掐着,香菜还又多出了一盆。 有一天,她在厨房忙着,腾不出手,便喊儿子去掐。 “我不去偷。”儿子断然拒绝。 “怎么叫偷?”她恼了。 “人家知道不?不知道就是偷。”儿子言之凿凿。 “我倒想告诉人家,可找不着人。”她气得要撂勺子。 “你找了没?诚心找能找不着?”小家伙要把她给噎死了。 怎么找?偌大的小区,还真是毫无头绪。贴个启事:寻找香菜主人?这也太可笑了吧?她寻思, 这香菜主人是个什么人呢?是退休的老人家吧?千万别碰到个老太太,老太太多半是难缠的,她又 该怎么脱身呢? 她仔仔细细地琢磨了好几天,终于想好了,每次给一块钱,而且必须是硬币,半深半浅埋在盆 里,这样主人总能看到吧,也不至于风吹了。 从此,她掐得越发踏实了。 那一天,她又去掐香菜,刚刚直起身,就看到一个老太太在看着她。 “你这香菜,是在这盆里掐的吧?”老太太口气很平静,却是一副押解罪犯指证现场的口气。 她站住,点点头,谄媚地笑笑,回头指指那个盆:“您种的?” “嗯。”老太太的脸突然硬起来,“吃人家的菜,也不打个招呼啊?” “找不着人。总不能整天蹲在这里等吧,还是挨家挨户问?还上班呢,特别忙。”她忐忑着奋 力往语气里注入诚恳,“我每天放了 1 块钱的。” “都是你放的?十二块。我是卖菜的?”老太太脸更硬了。 “对……我不是那个意思。”她有点儿心慌,果然是个难缠的老太太
“不是钱的事儿。我不缺那点儿钱。”老太太又说 “知道,我知道。”她赶紧应答,“您的劳动,很辛苦的。” 她有些后悔掐那些香菜了 “好吃不?这是原阳秋。”老太太终于又开了口 “好吃,好吃,真好吃。这香菜……还分种类啊?”她暗暗松了口气,“过两天,我也去买点 儿种子,跟您学种香菜吧。” 不是特别忙么?你知道啥时候浇水?浇多少?你们年轻人,啥都不知道。就知道吃。” 她乖乖点头,任老太太抢白 老太太回身看一眼楼群:“住几号楼?” 号楼一单元 又有点儿悬心,不会是去物业告她一下吧? 她看着老太太的脸色,把手里那根香菜递了过去:“还给您。 “嗤,”老太太倒是一副气笑了的样子,“都掐下来了,还我干啥?” 那,您的香菜,我以后还能吃不?” “这人,我还甩不脱了。”老太太又笑了,“以后,吃你自己的。也别往盆里放钱了。” “哦。”她有些落寞。说到底,这老太太,还是小气呢 她打了一下自己的脸。呸,这念 头起得没良心呢。不能太贪婪不是?碗米养恩,斗米养仇。难不成人家的好香菜还养出了自己的小 怨恨? 周后,她发现自己家的单元门口,出现了一个花盆。花盆里,种的也是香菜。她端详了好 会儿,这香菜和老太太盆里的一模一样,也是原阳秋呢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01月06日24版,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的首段写香菜有一股子傲娇劲儿,是一道低调的配菜,有了它,不仅菜的品相好,也多 些微的精气神儿,这样写突出了香菜的特别 B.小说善于从细微处暗示情节内容,为下文作铺垫,香菜虽然种在一个废弃的花盆里,但是模 样俏,盆里的土还有点粘手的润,暗示是有人精心养的。 C.小说中“儿子”虽着墨不多,却是作者肯定的人物,他不肯去摘别人家的香菜,可以看出他 的正直,也反衬出他母亲的自私和贪小便宜。 D.小说注重写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如在被老太太拒绝后,“她”有些落寞,继而责怪老太 太小气,马上又自责,充分展现了“她”的性格 E.小说以散文化的语言,舒缓细腻的笔调,围绕“一盆原阳秋”叙述了“她”和“老太太” 间发生的故事,充满邻里之间的融融温情 (2)小说不以“香菜”为题,而以“原阳秋”为题。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她”的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老太太”的形象特点及现实意义。(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李永革:修故宫的人 李永革所在的修缮技艺部位于故宫的外西路。他的老式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民国时代的故宫 全景图,桌上是宫殿建筑的烫样和鎏金斗拱的模型。李永革一头白发,穿着衬衣和布鞋。“我1985 年29岁的时候就坐在这个位置上了。”李永革说。他1975年从部队退役后来到故宫,当了10年的 木匠,然后因为工作出色成了修缮技艺部的副主任。他是“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传承人,现在负责技艺传承工作。 建国以后,故宫经历了三次大修。故宫大修现场和外面工地有个明显的区别:这里没有起重机 遇到人力无法运送的木料时,工人们会使用百年不变的工具—一滑轮组。故宫修缮,尊重着“四原” 原则,即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型制 身为新中国故宫修缮的第三代工匠,李永革从一名木匠成长为古建筑维修专家的经历显得难能
“不是钱的事儿。我不缺那点儿钱。”老太太又说。 “知道,我知道。”她赶紧应答,“您的劳动,很辛苦的。” 她有些后悔掐那些香菜了。 “好吃不?这是原阳秋。”老太太终于又开了口。 “好吃,好吃,真好吃。这香菜……还分种类啊?”她暗暗松了口气,“过两天,我也去买点 儿种子,跟您学种香菜吧。” “不是特别忙么?你知道啥时候浇水?浇多少?你们年轻人,啥都不知道。就知道吃。” 她乖乖点头,任老太太抢白。 老太太回身看一眼楼群:“住几号楼?” “三号楼一单元。”——又有点儿悬心,不会是去物业告她一下吧? 她看着老太太的脸色,把手里那根香菜递了过去:“还给您。” “嗤,”老太太倒是一副气笑了的样子,“都掐下来了,还我干啥?” “那,您的香菜,我以后还能吃不?” “这人,我还甩不脱了。”老太太又笑了,“以后,吃你自己的。也别往盆里放钱了。” “哦。”她有些落寞。说到底,这老太太,还是小气呢。——她打了一下自己的脸。呸,这念 头起得没良心呢。不能太贪婪不是?碗米养恩,斗米养仇。难不成人家的好香菜还养出了自己的小 怨恨? 一周后,她发现自己家的单元门口,出现了一个花盆。花盆里,种的也是香菜。她端详了好一 会儿,这香菜和老太太盆里的一模一样,也是原阳秋呢。 (选自《人民日报》2016 年 01 月 06 日 24 版,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的首段写香菜有一股子傲娇劲儿,是一道低调的配菜,有了它,不仅菜的品相好,也多 些微的精气神儿,这样写突出了香菜的特别。 B.小说善于从细微处暗示情节内容,为下文作铺垫,香菜虽然种在一个废弃的花盆里,但是模 样俏,盆里的土还有点粘手的润,暗示是有人精心养的。 C.小说中“儿子”虽着墨不多,却是作者肯定的人物,他不肯去摘别人家的香菜,可以看出他 的正直,也反衬出他母亲的自私和贪小便宜。 D.小说注重写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如在被老太太拒绝后,“她”有些落寞,继而责怪老太 太小气,马上又自责,充分展现了“她”的性格。 E.小说以散文化的语言,舒缓细腻的笔调,围绕“一盆原阳秋”叙述了“她”和“老太太”之 间发生的故事,充满邻里之间的融融温情。 (2)小说不以“香菜”为题,而以“原阳秋”为题。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3)“她”的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4)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老太太”的形象特点及现实意义。(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李永革:修故宫的人 李永革所在的修缮技艺部位于故宫的外西路。他的老式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民国时代的故宫 全景图,桌上是宫殿建筑的烫样和鎏金斗拱的模型。李永革一头白发,穿着衬衣和布鞋。“我 1985 年 29 岁的时候就坐在这个位置上了。”李永革说。他 1975 年从部队退役后来到故宫,当了 10 年的 木匠,然后因为工作出色成了修缮技艺部的副主任。他是“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传承人,现在负责技艺传承工作。 建国以后,故宫经历了三次大修。故宫大修现场和外面工地有个明显的区别:这里没有起重机, 遇到人力无法运送的木料时,工人们会使用百年不变的工具——滑轮组。故宫修缮,尊重着“四原” 原则,即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型制。 身为新中国故宫修缮的第三代工匠,李永革从一名木匠成长为古建筑维修专家的经历显得难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