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高二语文选修(现当代散文、传记选读)试卷 注意:1.全卷共10页(含答题卷4页)五大题20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 间150分钟。 2.请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答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入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否则 无效。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鹊桥/惬意 荒谬/绸缪 乳臭未干/无色无 臭 B.洗濯/茁壮 谄媚/凹陷 应有尽有/应运而生 C.歆羡/宁馨 倚靠/绮丽 公开露面/风餐露宿 D.婀娜/木讷 筵席/诞生 数见不鲜/鲜为人知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 单上。聪明的中国人对微小生物的运用洋洋洒酒,腐乳、豆豉、黄酒、泡菜等, 是我们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打造出的具有特殊风味的 美食。所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它们所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 为观止: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 A.束缚 B.洋洋洒洒 C.叹为观止 传承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如何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大学生勇于追逐自己的就业梦与创业梦,也是 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B.端午龙舟赛是安铺镇有着悠久历史的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深受群众喜爱, 今年的龙舟赛将在安铺河段的九洲江举行 C.广东荔枝的栽培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广东省现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荔 枝产地,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70%,品种超过100余种。 D.安纳伯格庄园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由安纳伯格信托基金和安纳伯格家庭 信托共同管理,是许多大型庆典和重要官员会面的举办地。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早期余光中受西方现代派文艺思潮影响,主张散文创作技巧的全盘西化和全面 现代化。 ②但很快他就浪子回头,在散文创作技巧上,将“民族的”与“世界的”结合起 来,为台湾散文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③余光中,是一位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的奇才。 ④由于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他的散文呈现独特的风采。 ⑤他以诗的意象和意境来营造散文的氛围,讲求散文与小说、电影、绘画、诗歌 的嫁接,在散文创作和理论建树上都极有造诣 ⑥1963年他出版了散文集《左手的缪思》。 A.③①②④⑤⑥B.③④①②⑤⑥ ①②⑥④⑤③D ③④⑥⑤①② (本大题7小题,共3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5-9题
广东省湛江市 2012-2013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高二语文选修(现当代散文、传记选读)试卷 注意:1. 全卷共 10 页(含答题卷 4 页)五大题 20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 间 150 分钟。 2. 请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答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入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否则 无效。 一 、(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鹊桥/惬意 荒谬/绸缪 乳臭未干/无色无 臭 B.洗濯/茁壮 谄媚/凹陷 应有尽有/应运而生 C.歆羡/宁馨 倚靠/绮丽 公开露面/风餐露宿 D.婀娜/木讷 筵席/诞生 数见不鲜/鲜为人知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 单上。聪明的中国人对微小生物的运用洋洋洒洒,腐乳、豆豉、黄酒、泡菜等, 是我们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打造出的具有特殊风味的 美食。所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它们所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 为观止;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 A. 束缚 B. 洋洋洒洒 C. 叹为观止 D. 传承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如何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大学生勇于追逐自己的就业梦与创业梦,也是 “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B. 端午龙舟赛是安铺镇有着悠久历史的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深受群众喜爱, 今年的龙舟赛将在安铺河段的九洲江举行。 C.广东荔枝的栽培至今已有 2000 余年的历史,广东省现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荔 枝产地,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 70%,品种超过 100 余种。 D.安纳伯格庄园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由安纳伯格信托基金和安纳伯格家庭 信托共同管理,是许多大型庆典和重要官员会面的举办地。 4.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①早期余光中受西方现代派文艺思潮影响,主张散文创作技巧的全盘西化和全面 现代化。 ②但很快他就浪子回头,在散文创作技巧上,将“民族的”与“世界的”结合起 来,为台湾散文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③余光中,是一位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的奇才。 ④由于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他的散文呈现独特的风采。 ⑤他以诗的意象和意境来营造散文的氛围,讲求散文与小说、电影、绘画、诗歌 的嫁接,在散文创作和理论建树上都极有造诣。 ⑥1963 年他出版了散文集《左手的缪思》。 A. ③①②④⑤⑥ B. ③④①②⑤⑥ C. ①②⑥④⑤③ D. ③④⑥⑤①②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6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5—9 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 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 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 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 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 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稆,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 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 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 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 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 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 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且 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 第:落第 B.玄宗奇 奇:引以为奇 C.房琯布衣时与甫善 善:友好 D.恃恩放 恣 恣:放纵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琯兵败于陈涛斜 ②一夕而卒于耒阳 B.①帝许之 ②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C.①严挺之乃有此儿 ②乃游东蜀依高适 D.①既至而适卒 ②未维舟而江陵乱 7.下列句子能分别表现杜甫“生活困顿”和“为人傲诞”的一项是(3分) ①曾祖依艺,位终巩令 ②尝凭醉登武之床 B.①自负薪采稆 ②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 拘检 C.①武卒,甫无所依 ②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 D.①游衡山,寓居耒阳 ②自棹舟迎甫而还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参加科举落第,却因文章写得好得到玄宗赏识 B.杜甫上书为房琯说情,肃宗大怒,将两人都贬出了朝廷 C.严武去世后杜甫失去了依靠,刚到东蜀投靠高适,高适又去世了 D.杜甫举家到荆楚之地避难时,江陵发生了变乱,耒阳聂县令亲自划船迎接杜 甫 9.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0分) (1)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3分) (2)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3分)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 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 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 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 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 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 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 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 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 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 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 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 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 第:落第 B.玄宗奇 之 奇:引以为奇 C.房琯布衣时与甫善 善:友好 D.恃恩放 恣 恣:放纵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 ①琯兵败于陈涛斜 ②一夕而卒于耒阳 B. ①帝许之 ②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C. ①严挺之乃有此儿 ②乃游东蜀依高适 D. ①既至而适卒 ②未维舟而江陵乱 7.下列句子能分别表现杜甫“生活困顿”和“为人傲诞”的一项是(3 分) A. ①曾祖依艺,位终巩令 ②尝凭醉登武之床 B. ①自负薪采梠 ②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 拘检 C. ①武卒,甫无所依 ②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 D. ①游衡山,寓居耒阳 ②自棹舟迎甫而还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杜甫参加科举落第,却因文章写得好得到玄宗赏识。 B.杜甫上书为房琯说情,肃宗大怒,将两人都贬出了朝廷。 C.严武去世后杜甫失去了依靠,刚到东蜀投靠高适,高适又去世了。 D.杜甫举家到荆楚之地避难时,江陵发生了变乱,耒阳聂县令亲自划船迎接杜 甫。 9.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0 分) (1)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3 分) (2)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3 分)
(3)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4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 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秋娘渡与泰娘桥:都是吴江地名。②银字笙:笙上用银作字以表示 音色的高低。③心字香:褚人获《坚瓠集》:“按心字香,外国以花酿香,作心 字焚之。 (1)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春愁”的具体内容。(4分) (2)前人评论蒋捷的词“语多创获”,请结合最后三句分析其用语之精妙。(4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6分) (1)子曰:“夫仁者 。能近取譬,可谓仁 之方也已。”(《论语》) (2)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 人之于国也》) (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王勃《滕 王阁序》) (4)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陶渊 明《归园田居》) (5)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琵琶行》) 三.(本大题6小题,共30分) (一)阅读文下面的文字,回答12~14题。 棵葫芦爬过墙 吴德欣 ①那还是我们家住在乡下的一段日子。乡政府被叫做“人民公社”,几十个庄子 上的男女老少一律叫“社员”,他们去供销社购物,到邻居家赊粮,手里用的工 具是一只干瓢。比如,买一瓢盐,用一瓢鸡蛋换回烟酒糖茶,或借一瓢玉米面 这里实在有必要提一下,就是被借的那户人家,即便自己揭不开锅,只要罐底能 刮出来多少就借给人家多少,是毫不含糊的。而还粮的社员总要比先前多出来 个“牙印”儿。细看那些出出入入的瓢儿,有的竟用细麻绳密密实实地补缀起来 可见当时物资的匮乏,经济的拮据及贯穿其中的亲情 ②我家的水瓢有时候要被我拿出去装沙玩,在稻田里戽水捉泥鳅。损坏了,我就 会把它往家里一丢,再狼狈不堪地躲到外面,甚至一天都不敢露面。坏了的水瓢 也会被我妈用针线补起来。可用它舀水,就会看见一道水流顺着裂缝滋滋地冒出。 这样坚持用了一个秋天和一个冬天,春暖花开的时节,母亲在墙根栽下了一棵秧 苗,我们就经常给它浇水,上一点鸡粪,一心盼着它快快长大
(3)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4 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①,风又飘飘,雨又萧 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②调,心字香③烧。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 ①秋娘渡与泰娘桥:都是吴江地名。②银字笙:笙上用银作字以表示 音色的高低。③心字香:褚人获《坚瓠集》:“按心字香,外国以花酿香,作心 字焚之。” (1)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春愁”的具体内容。(4 分) (2)前人评论蒋捷的词“语多创获”,请结合最后三句分析其用语之精妙。(4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 (6 分) (1)子曰:“夫仁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近取譬,可谓仁 之方也已。”(《论语》) (2)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 人之于国也》) (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 王阁序》) (4)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 明《归园田居》) (5)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三.(本大题 6 小题,共 30 分) (一)阅读文下面的文字,回答 12~14 题。 一棵葫芦爬过墙 吴德欣 ①那还是我们家住在乡下的一段日子。乡政府被叫做“人民公社”,几十个庄子 上的男女老少一律叫“社员”,他们去供销社购物,到邻居家赊粮,手里用的工 具是一只干瓢。比如,买一瓢盐,用一瓢鸡蛋换回烟酒糖茶,或借一瓢玉米面。 这里实在有必要提一下,就是被借的那户人家,即便自己揭不开锅,只要罐底能 刮出来多少就借给人家多少,是毫不含糊的。而还粮的社员总要比先前多出来一 个“牙印”儿。细看那些出出入入的瓢儿,有的竟用细麻绳密密实实地补缀起来。 可见当时物资的匮乏,经济的拮据及贯穿其中的亲情。 ②我家的水瓢有时候要被我拿出去装沙玩,在稻田里戽水捉泥鳅。损坏了,我就 会把它往家里一丢,再狼狈不堪地躲到外面,甚至一天都不敢露面。坏了的水瓢 也会被我妈用针线补起来。可用它舀水,就会看见一道水流顺着裂缝滋滋地冒出。 这样坚持用了一个秋天和一个冬天,春暖花开的时节,母亲在墙根栽下了一棵秧 苗,我们就经常给它浇水,上一点鸡粪,一心盼着它 快快长大
③一只葫芦能开两只瓢,用来舀水做饭,淘水浇地的叫水瓢;用来盛粮盛盐的叫 干瓢,它们是孪生的姐妹,灶前灶后家里家外地忙活着,为老老少少理家过日子。 我们家的葫芦不负众望,藤秧沿着墙体越过了墙头,今天墙这边开花,后天就在 墙那边结纽了。隔几天,我就攀着青砖看见它在墙外一天大似一天。我对妈说, 要不要把藤秧扯过来?我妈说,强扭的瓜不甜,它愿那样随它去。妈还号召我们 勤浇水多施肥,我们不懂,发了一些怨言。因为一墙之隔是公社的大院,那边也 住了一户人家,况且他们顺着葫芦秧搭了一个凉棚,那只葫芦就吊在中央滋意地 生长。时隔多日,我又看见那只葫芦被草绳编织的网子揽底兜住。他们是不是要 占为己有?当我把这个想法当众说出,妈就用竹筷敲起我的头颅,说我的心眼只 有针鼻儿那般大。我心想,等着瞧吧,看咱一家瞎忙乎个啥劲儿? ④秋来了,霜降了,葫芦架也蔫了,墙那边的葫芦落到了咱家。当时我真怀疑 世上还会有这事?那天我放学回家,看见院子的石板上放着一个硕大无比的葫芦 头,橙黄橙黄的,是眼睛为之放亮的那种。妈请木匠沿中线一剖两瓣,葫芦籽放 在窗台上晾着像灿灿的玉米。妈说,留下来做种子,待来年清明多种几棵。锯开 的葫芦就成了两只瓢,放在一个人的家里做干瓢当水瓢自然很好,妈偏偏把另 只瓢给墙那边的人家送去。我们说凭啥?妈说,不为啥,就是谢人家。咱埋下的 秧苗长出的藤秧,咱浇下的水施上的肥,到头来还要谢谁?妈的举动让我们成了 闷葫芦。妈说,我们是一伙子青皮还没有熟透,只有等长大了才懂。 ⑤那孪生的两只水瓢,就有一只留在了墙那边的一家,它们像姐妹俩一样经常见 面。我们家摘了豆子就会用它盛了送过去;那户人家打了一瓢红枣也会送过来。 因为一只葫芦我们两家像亲戚一样走动 ⑥还是妈说得对,长大了才能明晓事理。假若那户人家不闻不问,要么被小孩子 糟蹋,要么长成歪七扭八的模样。要是他们占为己有,你又有什么办法呢?总不 能为了一只葫芦以命相拼吧?那时的生活捉襟见肘,可人的心胸宽厚,心眼儿出 奇的好。可现在倒好,生活富足了,人的心地倒狭窄了,为了鸡毛蒜皮的丁点儿 事争来争去,不是打得狗血喷头就是动辄对簿公堂。正像一只掏空的葫芦,能装 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灵丹妙药,也能灌夺财害命的“麻拂散”,关键要看我们 的个人内心,是红籽还是黑籽。 ⑦因为眼见一些龌龊,使我想起了一棵爬过墙去的葫芦,那些美妙的往事纷至沓 来,使我激动不已。谨以此文,牢记心中。 (2008年1月26日《农民日报》) 12.第①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3.简要概括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了那时的人“心胸宽厚,心眼儿出奇的好” 的。(6分) 14.有人认为第⑦段是画蛇添足,删去更佳,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以真性情做真学问(有删改) 邓正来印象 周国平 ①在当今中国学术界,邓正来是我特别欣赏的一个人。我之所以欣赏他, 一是因为他有真学问,二是因为他有真性情 ②今日混迹学界的人多矣,但真学者甚少。有一些人俨然学界的大名人大忙 人,挂着各种学术头衔,不停地举办或参加各种学术名目的活动,却永远坐不下 来认真做一点学问。还有一些人仅仅因为职业的需要而在做着学问,但心里并不
③一只葫芦能开两只瓢,用来舀水做饭,淘水浇地的叫水瓢;用来盛粮盛盐的叫 干瓢,它们是孪生的姐妹,灶前灶后家里家外地忙活着,为老老少少理家过日子。 我们家的葫芦不负众望,藤秧沿着墙体越过了墙头,今天墙这边开花,后天就在 墙那边结纽了。隔几天,我就攀着青砖看见它在墙外一天大似一天。我对妈说, 要不要把藤秧扯过来?我妈说,强扭的瓜不甜,它愿那样随它去。妈还号召我们 勤浇水多施肥,我们不懂,发了一些怨言。因为一墙之隔是公社的大院,那边也 住了一户人家,况且他们顺着葫芦秧搭了一个凉棚,那只葫芦就吊在中央滋意地 生长。时隔多日,我又看见那只葫芦被草绳编织的网子揽底兜住。他们是不是要 占为己有?当我把这个想法当众说出,妈就用竹筷敲起我的头颅,说我的心眼只 有针鼻儿那般大。我心想,等着瞧吧,看咱一家瞎忙乎个啥劲儿?! ④ 秋来了,霜降了,葫芦架也蔫了,墙那边的葫芦落到了咱家。当时我真怀疑 世上还会有这事?那天我放学回家,看见院子的石板上放着一个硕大无比的葫芦 头,橙黄橙黄的,是眼睛为之放亮的那种。妈请木匠沿中线一剖两瓣,葫芦籽放 在窗台上晾着像灿灿的玉米。妈说,留下来做种子,待来年清明多种几棵。锯开 的葫芦就成了两只瓢,放在一个人的家里做干瓢当水瓢自然很好,妈偏偏把另一 只瓢给墙那边的人家送去。我们说凭啥?妈说,不为啥,就是谢人家。咱埋下的 秧苗长出的藤秧,咱浇下的水施上的肥,到头来还要谢谁?妈的举动让我们成了 闷葫芦。妈说,我们是一伙子青皮还没有熟透,只有等长大了才懂。 ⑤那孪生的两只水瓢,就有一只留在了墙那边的一家,它们像姐妹俩一样经常见 面。我们家摘了豆子就会用它盛了送过去;那户人家打了一瓢红枣也会送过来。 因为一只葫芦我们两家像亲戚一样走动。 ⑥还是妈说得对,长大了才能明晓事理。假若那户人家不闻不问,要么被小孩子 糟蹋,要么长成歪七扭八的模样。要是他们占为己有,你又有什么办法呢?总不 能为了一只葫芦以命相拼吧?那时的生活捉襟见肘,可人的心胸宽厚,心眼儿出 奇的好。可现在倒好,生活富足了,人的心地倒狭窄了,为了鸡毛蒜皮的丁点儿 事争来争去,不是打得狗血喷头就是动辄对簿公堂。正像一只掏空的葫芦,能装 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灵丹妙药,也能灌夺财害命的“麻拂散”,关键要看我们 的个人内心,是红籽还是黑籽。 ⑦因为眼见一些龌龊,使我想起了一棵爬过墙去的葫芦,那些美妙的往事纷至沓 来,使我激动不已。谨以此文,牢记心中。 (2008 年 1 月 26 日《农民日报》) 12.第①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13.简要概括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了那时的人“心胸宽厚,心眼儿出奇的好” 的。(6 分) 14.有人认为第⑦段是画蛇添足,删去更佳,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5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 以真性情做真学问(有删改) ——邓正来印象 周国平 ①在当今中国学术界,邓正来是我特别欣赏的一个人。我之所以欣赏他, 一是因为他有真学问,二是因为他有真性情。 ②今日混迹学界的人多矣,但真学者甚少。有一些人俨然学界的大名人大忙 人,挂着各种学术头衔,不停地举办或参加各种学术名目的活动,却永远坐不下 来认真做一点学问。还有一些人仅仅因为职业的需要而在做着学问,但心里并不
喜欢,学问只是谋取职业利益例如职称、津贴、课题经费的手段。人们常说,做 学问要耐得寂寞,这当然不错,耐不得寂寞的人肯定与学问无缘。可是,倘若 件事本身不能使人感到愉快,所谓耐得寂寞就或者是荒唐的。一个真爱学问的人 与其说是耐得寂寞,毋宁说这种寂寞是他的自觉选择,他在其中自得其乐,获得 最大的心灵满足 ③邓正来正是这样。他本是一个活动能力极强的人,如果想到社会上折腾一番, 一定风光十足,能闹出特大的动静。然而,事实上他比谁都坐得住,十几年如 日地坐在书桌前做学问。他喜欢用“闭关”一词描述他的这种状态,据我了解, 他的“闭关”特别是针对各种打着学术旗号的非学术、准学术活动的,他决不去 搀和这一类热闹 ④邓正来虽然“闭关”于书斋,可是,看一看十几年来他所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诸如中国市民社会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主性、西方自由主义传统等,我们 便可知道,其实他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关切的学者。我特别要赞许的是,他用了 五年时间潜心研究当代最重要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哈耶克,阅读了哈氏的全部原著 以及西方学者研究哈氏的全部重要著作。在研究过程中,邓正来还做了大量的翻 译工作。目前业已出版的哈耶克的主要著作,包括《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自 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与自由》和《哈耶克论文集》,都是他翻译或主译 的。由于他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翻译的,因此,译文准确而流畅,实为学 术译著中的精品。学界有一些才子不屑于从事翻译,仿佛那是大材小用,他们只 喜欢领导翻译。邓正来不知道自己是一个大才子吗?当然不,在学术界,他的狂 几乎尽人皆知,他看得上的人没有几个。那么,他为什么要乐此不疲地埋头于翻 译呢?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是欲罢不能。他似乎意识到了一种责任,在一定的 意义上,哈耶克的翻译非他莫属。这样想好像也很狂,其实是最自然的,当一个 人深入研究一位国外思想家并领会了其独特魅力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要自己动手 翻译其作品,给国人提供一个尽量可靠的汉语文本,同时也防止来自那些浅尝辄 止的译手的损害。我完全相信,一切优秀的学术译著是中国学术宝库的重要组成 部分,当学界那些弄潮儿统统被人遗忘之时,它们仍将长久被人阅读,滋养一代 又一代学子。 ⑤现在我要说到邓正来最可爱的地方了,就是他的真性情。乍看起来,他的 生活是相当枯燥的,不是潜心做学问,便是和妻子女儿同享天伦之乐。然而,事 业和家庭岂非最能见出人的性情的两个领域?他做学问的状态令人羡慕,始终饱 满而快乐。用他的话来说,做学问做到最后就是心情,真正成了享受。他是一个 多情的父亲,女儿的每一个可爱表现都令他欣喜不已,一看见干女儿一一我的五 岁的女儿一一就忍不住大献殷勤。他舍得在孩子身上费心费力,为了使女儿具备 抵制现行教育弊病的能力,他曾让成绩优异的女儿休学一年,每天自己授课。他 又是一个极爱朋友的人,与性情投合的朋友相聚时兴高采烈,谈笑风生,喜聚不 喜散。他的外表和谈吐皆粗犷,其实心特别细致,对朋友的事常常放心不下,周 密思量。与人相交,他褒贬分明,看不上就是看不上,直言己见,从不虚与委蛇, 落得了一个狂名,根源却是诚实 15.联系全文,说说邓正来的“真学问”和“真性情”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6 分) 16.为什么说“他似乎意识到了一种责任,在一定的意义上,哈耶克的翻译非他 莫属”?(4分)
喜欢,学问只是谋取职业利益例如职称、津贴、课题经费的手段。人们常说,做 学问要耐得寂寞,这当然不错,耐不得寂寞的人肯定与学问无缘。可是,倘若一 件事本身不能使人感到愉快,所谓耐得寂寞就或者是荒唐的。一个真爱学问的人 与其说是耐得寂寞,毋宁说这种寂寞是他的自觉选择,他在其中自得其乐,获得 最大的心灵满足。 ③邓正来正是这样。他本是一个活动能力极强的人,如果想到社会上折腾一番, 一定风光十足,能闹出特大的动静。然而,事实上他比谁都坐得住,十几年如一 日地坐在书桌前做学问。他喜欢用“闭关”一词描述他的这种状态,据我了解, 他的“闭关”特别是针对各种打着学术旗号的非学术、准学术活动的,他决不去 搀和这一类热闹。 ④邓正来虽然“闭关”于书斋,可是,看一看十几年来他所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诸如中国市民社会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主性、西方自由主义传统等,我们 便可知道,其实他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关切的学者。我特别要赞许的是,他用了 五年时间潜心研究当代最重要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哈耶克,阅读了哈氏的全部原著 以及西方学者研究哈氏的全部重要著作。在研究过程中,邓正来还做了大量的翻 译工作。目前业已出版的哈耶克的主要著作,包括《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自 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与自由》和《哈耶克论文集》,都是他翻译或主译 的。由于他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翻译的,因此,译文准确而流畅,实为学 术译著中的精品。学界有一些才子不屑于从事翻译,仿佛那是大材小用,他们只 喜欢领导翻译。邓正来不知道自己是一个大才子吗?当然不,在学术界,他的狂 几乎尽人皆知,他看得上的人没有几个。那么,他为什么要乐此不疲地埋头于翻 译呢?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是欲罢不能。他似乎意识到了一种责任,在一定的 意义上,哈耶克的翻译非他莫属。这样想好像也很狂,其实是最自然的,当一个 人深入研究一位国外思想家并领会了其独特魅力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要自己动手 翻译其作品,给国人提供一个尽量可靠的汉语文本,同时也防止来自那些浅尝辄 止的译手的损害。我完全相信,一切优秀的学术译著是中国学术宝库的重要组成 部分,当学界那些弄潮儿统统被人遗忘之时,它们仍将长久被人阅读,滋养一代 又一代学子。 ⑤现在我要说到邓正来最可爱的地方了,就是他的真性情。乍看起来,他的 生活是相当枯燥的,不是潜心做学问,便是和妻子女儿同享天伦之乐。然而,事 业和家庭岂非最能见出人的性情的两个领域?他做学问的状态令人羡慕,始终饱 满而快乐。用他的话来说,做学问做到最后就是心情,真正成了享受。他是一个 多情的父亲,女儿的每一个可爱表现都令他欣喜不已,一看见干女儿——我的五 岁的女儿——就忍不住大献殷勤。他舍得在孩子身上费心费力,为了使女儿具备 抵制现行教育弊病的能力,他曾让成绩优异的女儿休学一年,每天自己授课。他 又是一个极爱朋友的人,与性情投合的朋友相聚时兴高采烈,谈笑风生,喜聚不 喜散。他的外表和谈吐皆粗犷,其实心特别细致,对朋友的事常常放心不下,周 密思量。与人相交,他褒贬分明,看不上就是看不上,直言己见,从不虚与委蛇, 落得了一个狂名,根源却是诚实。 15.联系全文,说说邓正来的“真学问”和“真性情”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6 分) 16.为什么说“他似乎意识到了一种责任,在一定的意义上,哈耶克的翻译非他 莫属”?(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