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2015年普通高考测试(一)语文试题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翩跹/掀起盘桓/城垣碑帖/请帖 B.损失/吮吸菜畦/洼陷拗断/执拗 C.妊娠/笙箫懦弱/濡染省亲/反躬自省 D.疟疾/戏谑肄业/酒肆标识/博闻强识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乙未羊年元旦佳节,自古就寓意吉祥的“羊”,顺理成章成为各展览机构的宠儿。 “羊”一直是中国艺术领域里常见的表现题材,如天造地设精妙无比的商代“四 羊方尊”,集雄奇与秀美于一身;再有妇孺皆知的“苏武牧羊”的故事,也在各 种艺术门类作品中流传;在年画、剪纸等各种民间艺术中,“羊”的形象更是多 姿多彩。 A.寓意B.顺理成章C.天造地设D.妇孺皆知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中国人大网的问卷调查显示,49%的被调查者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与 企业职工养老金差距大表示不满。 B.今年6月10日,有网友爆料“辽宁本溪高中高考体育违规加分”,此事随即 引起各大报纸、电台、电视台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C.近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南印度洋中国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执 行下潜科考任务,并首次搭载我国潜航学员下潜 D.今年冬天,日本寒冷和大雪的城市不在少数,不但造成交通上的不便,也给 那些在冬季选择户外运动的游客造成了不少麻烦。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人要真诚,然而人更要正确 ②谁愿意和对自己观点都不认同的对手辩论呢? ③真诚是正确推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④只有多愁善感的人才会相信真诚本身就已足够。 ⑤实际上,绝对真诚可能带来错误,真诚不能将谬误变成真相。 ⑥如果你对自己极力辩护的观点都不信服,那么你就是在滥用推理 A.③⑤⑥②④①B.③⑥②④⑤①C.④⑤①③⑥②D.④⑤③①⑥②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口”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公姓杨,讳景,字某,云南安宁人也。事母以孝闻,性狷介,不妄取。 少补州学生,举永乐癸卯乡贡,卒业国子。拜霸州判官,专领马政。政久弛,逋 课累数岁,官急征,马数益耗。公叹曰:“养马者,民也。民困,马何由息?” 乃与民约,悉纵使就业,期年口马足。会遭父丧,民数百辈诣阙请夺情,留公不 得,皆涕泣去。服阕,改澧州,力益举剧。有卒失牛,诬民吴姓为盜,州为成狱 公疑之,阴遣人置牛郭外,纵之归。牛经卒门,奔民家入其苙中,卒乃服罪。合 九载秩满,民请留,部使者六七至,例不得复留。 擢化州同知,峒夷乱贼千余将攻城,会久雨,城寝坏。民谋走徙,号声震天地。 守将夜缒城以遁。公令曰:“吾在此,毋恐!”时城中民兵不满三百。公激以义 且示祸福,皆鳯尽力。乃撤故仓木以蔽城缺,又缚稿人被衣铠置城上以疑贼。贼 夜至,攻甚急,有三人缘堞上,擒斩以徇。贼知有备,乃引去。欧都督信在高州
广东省湛江市 2015 年普通高考测试(一)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翩跹/掀起 盘桓/城垣 碑帖/请帖 B.损失/吮吸 菜畦/洼陷 拗断/执拗 C.妊娠/笙箫 懦弱/濡染 省亲/反躬自省 D.疟疾/戏谑 肄业/酒肆 标识/博闻强识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乙未羊年元旦佳节,自古就寓意吉祥的“羊”,顺理成章成为各展览机构的宠儿。 “羊”一直是中国艺术领域里常见的表现题材,如天造地设精妙无比的商代“四 羊方尊”,集雄奇与秀美于一身;再有妇孺皆知的“苏武牧羊”的故事,也在各 种艺术门类作品中流传;在年画、剪纸等各种民间艺术中,“羊”的形象更是多 姿多彩。 A.寓意 B.顺理成章 C.天造地设 D.妇孺皆知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中国人大网的问卷调查显示,49%的被调查者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与 企业职工养老金差距大表示不满。 B.今年 6 月 10 日,有网友爆料“辽宁本溪高中高考体育违规加分”,此事随即 引起各大报纸、电台、电视台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C.近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南印度洋中国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执 行下潜科考任务,并首次搭载我国潜航学员下潜。 D.今年冬天,日本寒冷和大雪的城市不在少数,不但造成交通上的不便,也给 那些在冬季选择户外运动的游客造成了不少麻烦。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人要真诚,然而人更要正确。 ②谁愿意和对自己观点都不认同的对手辩论呢? ③真诚是正确推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④只有多愁善感的人才会相信真诚本身就已足够。 ⑤实际上,绝对真诚可能带来错误,真诚不能将谬误变成真相。 ⑥如果你对自己极力辩护的观点都不信服,那么你就是在滥用推理。 A.③⑤⑥②④① B.③⑥②④⑤① C.④⑤①③⑥② D.④⑤③①⑥②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 5-9 小题。 公姓杨,讳景,字某,云南安宁人也。事母以孝闻,性狷介,不妄取。 少补州学生,举永乐癸卯乡贡,卒业国子。拜霸州判官,专领马政。政久弛,逋 课累数岁,官急征,马数益耗。公叹曰:“养马者,民也。民困,马何由息?” 乃与民约,悉纵使就业,期年□马足。会遭父丧,民数百辈诣阙请夺情,留公不 得,皆涕泣去。服阕,改灃州,力益举剧。有卒失牛,诬民吴姓为盗,州为成狱。 公疑之,阴遣人置牛郭外,纵之归。牛经卒门,奔民家入其苙中,卒乃服罪。合 九载秩满,民请留,部使者六七至,例不得复留。 擢化州同知,峒夷①乱贼千余将攻城,会久雨,城寝坏。民谋走徙,号声震天地。 守将夜缒城以遁。公令曰:“吾在此,毋恐!”时城中民兵不满三百。公激以义, 且示祸福,皆愿尽力。乃撤故仓木以蔽城缺,又缚稿人被衣铠置城上以疑贼。贼 夜至,攻甚急,有三人缘堞上,擒斩以徇。贼知有备,乃引去。欧都督信在高州
闻警以兵至,则贼已遁。欧大惊叹,书“守忠”二字遗公,而置守将于法。公益 治城练兵,寇屡至无口获,遂不敢复犯。民皆曰:“活我者,杨公也。”方贼乱 时,有按察官至城下,守城将启关内之。公执不可,按察怒曰:“汝寇我邪!” 公谢曰:“今日之事,城为重。”明日,果闻有异服自稠人中遁去者。按察方欲 报公,愧而止。公每获贼,既鞫实必诛而后报。或曰:“法不当尔。”公曰:“脱 有不虞,奈何?”既而,邻郡缚贼者皆堕贼计,人益服之。 天顺庚辰,以老乞致仕。道巴陵,贫不能归,口占籍焉。子一清举奇童入翰林登 进士第而公卒家益贫不能归巴陵一清乃葬公镇江。比拜中书舍人,获敕进儒林郎, 封公配张氏太安人,时公已卒若干年矣。 (选自《李东阳集·第二卷》,有删节) 【注】①峒夷,时人对壮族、苗族的鄙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逋课累数岁课:税收B.马何由息息:繁衍、增长 C.擒斩以徇徇:示众D.汝寇我邪寇:侵犯 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乃与民约,悉纵使就业,期年口马足。 ②公益治城练兵,寇屡至无口获,遂不敢复犯。 ③道巴陵,贫不能归,口占籍焉 A.①而②所③因B.①乃②以③且 C.①而②以③且D.①乃②所③因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一清/举奇童/八入翰林/登进士/第而公卒/家益贫/不能归巴陵/一清乃葬公镇 B.子一清举奇/童入翰林/登进士第/而公卒/家益贫/不能归/巴陵一清乃葬公镇 C.子一清/举奇童/入翰林/登进士第/而公卒/家益贫/不能归巴陵/一清乃葬公镇 江 D.子一清举奇/童入翰林/登进士/第而公卒/家益贫/不能归/巴陵一清乃葬公镇 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公为人耿直,一生清贫自守,退休后,因家中贫困,没法回到家乡。 B.杨公任霸州判官,想方设法替百姓减缓赋税,任期满时百姓都舍不得他离开。 C.贼兵攻打化州城,在城墙坍坏、守将逃跑的不利形势下,杨公冷静应战,逼 退贼兵。 D.杨公去世多年后,他的儿子杨一清官拜中书舍人,获得朝廷敕封,晋升为儒 林郎。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公疑之,阴遣人置牛郭外,纵之归。(3分) ②公激以义,且示祸福,皆愿尽力。(4分) (2)请概括杨公任化州同知时“守忠”的两个主要事例。(3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酒泉子 潘阆
闻警以兵至,则贼已遁。欧大惊叹,书“守忠”二字遗公,而置守将于法。公益 治城练兵,寇屡至无□获,遂不敢复犯。民皆曰:“活我者,杨公也。”方贼乱 时,有按察官至城下,守城将启关内之。公执不可,按察怒曰:“汝寇我邪!” 公谢曰:“今日之事,城为重。”明日,果闻有异服自稠人中遁去者。按察方欲 报公,愧而止。公每获贼,既鞫实必诛而后报。或曰:“法不当尔。”公曰:“脱 有不虞,奈何?”既而,邻郡缚贼者皆堕贼计,人益服之。 天顺庚辰,以老乞致仕。道巴陵,贫不能归,□占籍焉。子一清举奇童入翰林登 进士第而公卒家益贫不能归巴陵一清乃葬公镇江。比拜中书舍人,获敕进儒林郎, 封公配张氏太安人,时公已卒若干年矣。 (选自《李东阳集•第二卷》,有删节) 【注】①峒夷,时人对壮族、苗族的鄙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逋课累数岁 课:税收 B.马何由息 息:繁衍、增长 C.擒斩以徇 徇:示众 D.汝寇我邪 寇:侵犯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①乃与民约,悉纵使就业,期年□马足。 ②公益治城练兵,寇屡至无□获,遂不敢复犯。 ③道巴陵,贫不能归,□占籍焉。 A.①而 ②所 ③因 B.①乃 ②以 ③且 C.①而 ②以 ③且 D.①乃 ②所 ③因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子一清/举奇童/入翰林/登进士/第而公卒/家益贫/不能归巴陵/一清乃葬公镇 江 B.子一清举奇/童入翰林/登进士第/而公卒/家益贫/不能归/巴陵一清乃葬公镇 江 C.子一清/举奇童/入翰林/登进士第/而公卒/家益贫/不能归巴陵/一清乃葬公镇 江 D.子一清举奇/童入翰林/登进士/第而公卒/家益贫/不能归/巴陵一清乃葬公镇 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杨公为人耿直,一生清贫自守,退休后,因家中贫困,没法回到家乡。 B.杨公任霸州判官,想方设法替百姓减缓赋税,任期满时百姓都舍不得他离开。 C.贼兵攻打化州城,在城墙坍坏、守将逃跑的不利形势下,杨公冷静应战,逼 退贼兵。 D.杨公去世多年后,他的儿子杨一清官拜中书舍人,获得朝廷敕封,晋升为儒 林郎。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 分) ①公疑之,阴遣人置牛郭外,纵之归。(3 分) ②公激以义,且示祸福,皆愿尽力。(4 分) (2)请概括杨公任化州同知时“守忠”的两个主要事例。(3 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 分) 酒泉子 潘阆①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白猿时见攀高 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 〖注〗①潘阆(?~1009):宋初著名隐士、文人。②三竺:指杭州飞来峰东南 天竺山上的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寺。③白猿:相传晋代高僧慧理曾在灵隐 畜养过一头白猿 (1)词人“长忆西山”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词分析。(3分) (2)词的下阕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主要有何作用?(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 分) (1)子曰:“志士仁人,,。”(《论语》) (2)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3)闾阎扑地, 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4)莫听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 界里寻得她的踪迹 那么,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就找不到美了吗?我说,如果我们的心灵起伏万变,经 常陷入情感的波涛,这时,恐怕尝到的是苦闷,而未必是美。只有莎士比亚或巴 尔扎克把它形象化了,表现在文艺里,或是你自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把你的 欢乐表现在舞蹈的形象里,或把你的忧郁歌咏在有节奏的诗歌里。一句话,就是 你的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那时旁人会看见你的心灵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 的切实地具体地发现你的心里的美。除此以外,恐怕不容易吧!你的心可以发现 美的对象,这“美”对于你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只在自己的心里去找寻美的踪迹是不够的,是大有问题的。诗人华滋沃斯曾经说 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发见 这样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的。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克 服了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矿石商人只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 美和特性。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 把美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 术。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做“移人之情”或“移我情 这里我所说的“移情”应当是我们审美的心理方面的积极因素和条件,而美学家 所说的“心理距离”、“静观”,则构成审美的消极条件。女子郭六芳《舟还长 沙》诗说得好 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 自己住在现实生活里,没有能够把握它的美。等到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相当的距 离,从远处来看,才发现家在画图中。 但是在这主观心理条件之外,也还需要客观的物的方面的条件。在这里是那夕照 的红和十二珠帘的具有节奏与和谐的形象。宋人陈简斋的海棠诗云:“隔帘花叶 有辉光”。帘子造成了距离,同时它的线文的节奏也更能把帘外的花叶纳进美的 形象,增强了它的光辉闪灼,呈显出生命的华美,就象一段欢愉生活嵌在素朴而 具有优美旋律的歌词里一样。 这节奏,这旋律,这和谐等等,不是死的机械的空洞的形式,而是具有丰富内容, 有表现、有丰富意义的具体形象。它是通过美感来摄取的美,而不是美感的主观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②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③时见攀高 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 〖注〗①潘阆(?~1009):宋初著名隐士、文人。②三竺:指杭州飞来峰东南 天竺山上的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寺。③白猿:相传晋代高僧慧理曾在灵隐 畜养过一头白猿。 (1)词人“长忆西山”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词分析。(3 分) (2)词的下阕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主要有何作用?(4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子曰:“志士仁人, , 。” (《论语》) (2) ,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3)闾阎扑地, ; ,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4)莫听穿林打叶声,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___。(苏轼《定风波》)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 界里寻得她的踪迹。 那么,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就找不到美了吗?我说,如果我们的心灵起伏万变,经 常陷入情感的波涛,这时,恐怕尝到的是苦闷,而未必是美。只有莎士比亚或巴 尔扎克把它形象化了,表现在文艺里,或是你自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把你的 欢乐表现在舞蹈的形象里,或把你的忧郁歌咏在有节奏的诗歌里。一句话,就是 你的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那时旁人会看见你的心灵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 的切实地具体地发现你的心里的美。除此以外,恐怕不容易吧!你的心可以发现 美的对象,这“美”对于你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只在自己的心里去找寻美的踪迹是不够的,是大有问题的。诗人华滋沃斯曾经说 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发见 这样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的。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克 服了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矿石商人只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 美和特性。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 把美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 术。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做“移人之情”或“移我情”。 这里我所说的“移情”应当是我们审美的心理方面的积极因素和条件,而美学家 所说的“心理距离”、“静观”,则构成审美的消极条件。女子郭六芳《舟还长 沙》诗说得好: 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 自己住在现实生活里,没有能够把握它的美。等到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相当的距 离,从远处来看,才发现家在画图中。 但是在这主观心理条件之外,也还需要客观的物的方面的条件。在这里是那夕照 的红和十二珠帘的具有节奏与和谐的形象。宋人陈简斋的海棠诗云:“隔帘花叶 有辉光”。帘子造成了距离,同时它的线文的节奏也更能把帘外的花叶纳进美的 形象,增强了它的光辉闪灼,呈显出生命的华美,就象一段欢愉生活嵌在素朴而 具有优美旋律的歌词里一样。 这节奏,这旋律,这和谐等等,不是死的机械的空洞的形式,而是具有丰富内容, 有表现、有丰富意义的具体形象。它是通过美感来摄取的美,而不是美感的主观
的心理活动自身。所以专在心内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 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 但是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见和体验作准备的。创造“美”也是 如此。大诗人里尔克说:诗不徒是感情,而是经验。现在我们也就转过方向,从 客观条件来考察美的对象的构成。改造我们的感情,使它能够发现美,中国古人 曾经把这唤做“移我情”;改变着客观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中 国古人曾经把这唤做“移世界”,这两者都是美的形象涌现出来的条件。 我们现实生活里直接经验到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丰富多采的、有声有 色有形有相的世界就是真实存在的世界,这是我们生活和创造的园地。美不但是 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过来,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 生活的境界和意趣。它的力量更大了,它也可以倾国倾城。希腊大诗人荷马的著 名史诗《伊利亚特》歌咏希腊联军围攻特罗亚九年,为的是夺回美人海伦,而海 伦的美叫他们感到九年的辛劳和牺牲不是白费的。 我们寻到美了吗?我说,我们或许接触到美的力量,肯定了她的存在,而她的无 限的丰富内含却是不断地待我们去发见。千百年来的诗人艺术家已经发见了不 少,千百年后的世界仍会有新的表现 (选自宗白华《美从何处寻》,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 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诗和春分别属于艺术美和自然美,这两种美都是我们可以发现和感受到的。 B.我们的心不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旁人就看不见我们心灵的美 C.“美”是一种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对象和存在 个人越能忘掉自我,忘掉自己的情绪和思维,就越能发现“美 E.我们现实生活里直接经验到的真实存在的世界,都是美的对象。 13.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华滋沃斯在一朵微小的花中寻得美,说明他克服了小己的私欲 B.从远处看才发现家在画图中,说明“心理距离”也是审美的条件 C.“隔帘花叶有辉光”,只因帘子造成了距离,呈显出花叶的华美。 D.只有自己心中有了“美”,才能发现和欣赏自然、人生、社会之“美” 14.怎样才能发现美?请结合文意从两方面概括。(4分) 15.鲁迅在杂文《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中写道,“饥区的灾 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请你运用本文的观点,从“审美”的角度分析“焦大不爱林妹妹”的原因。(4 分) 15.明朝的名臣于谦曾把石灰作为审美对象来吟咏,他的《咏石灰》诗说:“千 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请你运 用本文的观点,从审美的角度简要分析石灰产生美感的原因。(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 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的心理活动自身。所以专在心内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 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 但是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见和体验作准备的。创造“美”也是 如此。大诗人里尔克说:诗不徒是感情,而是经验。现在我们也就转过方向,从 客观条件来考察美的对象的构成。改造我们的感情,使它能够发现美,中国古人 曾经把这唤做“移我情”;改变着客观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中 国古人曾经把这唤做“移世界”,这两者都是美的形象涌现出来的条件。 我们现实生活里直接经验到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丰富多采的、有声有 色有形有相的世界就是真实存在的世界,这是我们生活和创造的园地。美不但是 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过来,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 生活的境界和意趣。它的力量更大了,它也可以倾国倾城。希腊大诗人荷马的著 名史诗《伊利亚特》歌咏希腊联军围攻特罗亚九年,为的是夺回美人海伦,而海 伦的美叫他们感到九年的辛劳和牺牲不是白费的。 我们寻到美了吗?我说,我们或许接触到美的力量,肯定了她的存在,而她的无 限的丰富内含却是不断地待我们去发见。千百年来的诗人艺术家已经发见了不 少,千百年后的世界仍会有新的表现。 (选自宗白华《美从何处寻》,有删改)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两项给 5 分,选对一项给 2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 分) A.诗和春分别属于艺术美和自然美,这两种美都是我们可以发现和感受到的。 B.我们的心不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旁人就看不见我们心灵的美。 C.“美”是一种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对象和存在。 D. 一个人越能忘掉自我,忘掉自己的情绪和思维,就越能发现“美”。 E. 我们现实生活里直接经验到的真实存在的世界,都是美的对象。 13. 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华滋沃斯在一朵微小的花中寻得美,说明他克服了小己的私欲。 B.从远处看才发现家在画图中,说明“心理距离”也是审美的条件。 C.“隔帘花叶有辉光”,只因帘子造成了距离,呈显出花叶的华美。 D.只有自己心中有了“美”,才能发现和欣赏自然、人生、社会之“美”。 14. 怎样才能发现美?请结合文意从两方面概括。(4 分) 15.鲁迅在杂文《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中写道,“饥区的灾 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请你运用本文的观点,从“审美”的角度分析“焦大不爱林妹妹”的原因。(4 分) 15.明朝的名臣于谦曾把石灰作为审美对象来吟咏,他的《咏石灰》诗说:“千 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请你运 用本文的观点,从审美的角度简要分析石灰产生美感的原因。(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 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随车老人 田洪波 车至陆家营站,老人如期而至。老人胡茬上挂层白霜,两手不停搓摸在一起,看 来身体被剌骨的寒风穿透了。售票员兰姐只好把已经跑到喉咙里的话咽了回去。 她只是和司机会意地对视一眼 老人缓过一丝僵冷,掏出随身携带的优待证冲兰姐晃了晃,兰姐懒得理,心情复 杂地看窗外闪过的街景。 老人六十多岁的样子,微胖。每天,他都会从陆家营站上车,然后坐至终点,再 从终点坐到起点,如此几个循环。一路上总没话找话与人搭讪。 很少有人理老人。乘客的戒备心都较高,特别是上学的孩子,不仅不理睬老人, 相反表现出极大的厌恶之情。美女就更不用说了。只有少数老人愿意理他的茬, 时间又常很短暂。 起始,老人一个劲儿冲兰姐笑,兰姐心里默认他不是神经不正常,就是老不正经, 会狠狠回老人一个白眼。后来每次上车,老人都习惯使然地冲兰姐笑,兰姐才明 白他是在讨好她。兰姐不感冒这种讨好,照样没好脸色。兰姐不喜欢车上有人把 视线关注在她身上,这使她工作起来常常心不在焉 有几次车上很挤,老人没找到座位,他一只手费力地拉住吊杆,另一只手不自在 地不知放哪里好。兰姐偷瞄他,发现他与一个风华正茂的小姑娘身体帖得很近 兰姐的鄙夷之情表露无疑。她大声提醒大家注意车上的咸猪手。有乘客会意地笑, 老人尴尬得满脸通红· 兰姐没怀疑过自己的判断,如今的咸猪手可不分什么年龄,心理变态的人太多了 也不知何时起,老人与一位年龄相仿的老太太拉呱上了,话题主要集中在她手里 拎着的蔬菜上。 兰姐推测老人肯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试想,正常人会像他这样公交车坐个 没完?有那时间,有那闲情逸致,干点什么不好?下下棋,锻炼锻炼身体,再不 济看护一下孙辈儿什么的,都比这么无聊透顶强啊!说是吃饱了撑得没事干似乎 有些冤枉他,可他分明无法让人待见啊! 兰姐离开座位喊,最近社会治安不好,大家提高警惕啊!然后从车前身走到车后 身,再折返回来。 老人错鄂的一副表情,司机虽然手把着方向盘,身子已笑得弯成虾状了。很多乘 客不明就理,夸张、疑惑、惊悚,什么样儿都有 老太太似乎听出一点弦外之音。她不言语了,老人一时也没了智慧。两人尴尬地 坐着,到西大桥站点时,兰姐说,大娘,你到站了,该下车了 老太太会意,这是让她提前一站下车啊,提前就提前吧,肯定是为她着想。看来 姑娘熟悉她这个老乘客。 老太太也没打招呼就下车了,车上一时静了下来。老人左看看,右瞅瞅,默默咽 了口唾沫。后来他起身给一个老哥让座,对方心安理得,让他拉呱几句的热情迅 速消退 老人继续呆在车上,起点到终点,终点再到起点。期间与人聊过几次,都不尽兴。 后来,老人盯住一个瘦老头,大声喊出他的名字:严东顺!真的是你吗? 叫严东顺的老头愣住了,半晌才回过神儿来。他激动地抓住老人的手:老战友, 刘喜强?!两人惊喜莫名,眼里都涌上了泪水。然后,两人端详对方,顺理成章 地坐在一起,打开了话匣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随车老人 田洪波 车至陆家营站,老人如期而至。老人胡茬上挂层白霜,两手不停搓摸在一起,看 来身体被刺骨的寒风穿透了。售票员兰姐只好把已经跑到喉咙里的话咽了回去。 她只是和司机会意地对视一眼。 老人缓过一丝僵冷,掏出随身携带的优待证冲兰姐晃了晃,兰姐懒得理,心情复 杂地看窗外闪过的街景。 老人六十多岁的样子,微胖。每天,他都会从陆家营站上车,然后坐至终点,再 从终点坐到起点,如此几个循环。一路上总没话找话与人搭讪。 很少有人理老人。乘客的戒备心都较高,特别是上学的孩子,不仅不理睬老人, 相反表现出极大的厌恶之情。美女就更不用说了。只有少数老人愿意理他的茬, 时间又常很短暂。 起始,老人一个劲儿冲兰姐笑,兰姐心里默认他不是神经不正常,就是老不正经, 会狠狠回老人一个白眼。后来每次上车,老人都习惯使然地冲兰姐笑,兰姐才明 白他是在讨好她。兰姐不感冒这种讨好,照样没好脸色。兰姐不喜欢车上有人把 视线关注在她身上,这使她工作起来常常心不在焉。 有几次车上很挤,老人没找到座位,他一只手费力地拉住吊杆,另一只手不自在 地不知放哪里好。兰姐偷瞄他,发现他与一个风华正茂的小姑娘身体帖得很近, 兰姐的鄙夷之情表露无疑。她大声提醒大家注意车上的咸猪手。有乘客会意地笑, 老人尴尬得满脸通红…… 兰姐没怀疑过自己的判断,如今的咸猪手可不分什么年龄,心理变态的人太多了。 也不知何时起,老人与一位年龄相仿的老太太拉呱上了,话题主要集中在她手里 拎着的蔬菜上。 兰姐推测老人肯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试想,正常人会像他这样公交车坐个 没完?有那时间,有那闲情逸致,干点什么不好?下下棋,锻炼锻炼身体,再不 济看护一下孙辈儿什么的,都比这么无聊透顶强啊!说是吃饱了撑得没事干似乎 有些冤枉他,可他分明无法让人待见啊! 兰姐离开座位喊,最近社会治安不好,大家提高警惕啊!然后从车前身走到车后 身,再折返回来。 老人错鄂的一副表情,司机虽然手把着方向盘,身子已笑得弯成虾状了。很多乘 客不明就理,夸张、疑惑、惊悚,什么样儿都有。 老太太似乎听出一点弦外之音。她不言语了,老人一时也没了智慧。两人尴尬地 坐着,到西大桥站点时,兰姐说,大娘,你到站了,该下车了。 老太太会意,这是让她提前一站下车啊,提前就提前吧,肯定是为她着想。看来 姑娘熟悉她这个老乘客。 老太太也没打招呼就下车了,车上一时静了下来。老人左看看,右瞅瞅,默默咽 了口唾沫。后来他起身给一个老哥让座,对方心安理得,让他拉呱几句的热情迅 速消退。 老人继续呆在车上,起点到终点,终点再到起点。期间与人聊过几次,都不尽兴。 后来,老人盯住一个瘦老头,大声喊出他的名字:严东顺!真的是你吗? 叫严东顺的老头愣住了,半晌才回过神儿来。他激动地抓住老人的手:老战友, 刘喜强?!两人惊喜莫名,眼里都涌上了泪水。然后,两人端详对方,顺理成章 地坐在一起,打开了话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