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麻章一中2009年广州一模语文试卷分 析 高三语文备课组 第二大题古诗文阅读 9、文言断句和翻译题 (1)文言断句题【总评】:本题偏易,平均分接近2.5分;评分标准,每错2处扣一分。 解题提示:断句关健抓住谓语动词.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始焉欣欣,继焉索索”,很多人都 断成:“得而辄得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 (2)、翻译题【总评】:文章不是人物散文,而是游记,看起来难,但实际上题目偏易。两 道题总共6分,平均分4分左右,最高分是6分。拿到满分的同学有不少。译得不好的原 因是对关键字词的翻译不到位,在翻译时没有字字落实的意识。最易错的是第一题的“潜 和第二题的“之”。 第1小题: 【0分示例】:山后有石洞可以通到海边,经常有东西飘过来,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 【分析】:没译准踩分点“潜”“名” 【1分示例】山后有石洞通往海洋,偶尔可以看到海里的动物,人不能明白。 【分析】:没译准踩分点“潜”“名 【2分示例】:山的后面有个石洞通向海,那时海里有物,人们都不能叫出名字 【分析】:没译准踩分点“潜” 第2小题: 【1分示例】:如今我经过这个地方了,而且差点就可以看到它的面目,但深邃幽道,全都 没有探索经历。 【分析】:没译准踩分点“之”“稍” 【2分示例}:现在在这地方,又稍微认识到它的面面了,深邃而幽静,还未详细地探历。 【分析】:没译准踩分点“之” 10、古诗 (1)小题:你读出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总评】:不少同学答题不规范,甚至弄错情感,或对形象的概念理解不清楚 【0分示例】一位被迫隐居堕落的爱国诗人 【分析】答题不规范…的形象,而不是……的人:情感弄错,“堕落”有问题 【1分示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分析】形象不能在这里指出具体的感情,否则下题会重复。 【3分示例】】是一个表面旷达闲适、内心却充满抑郁不平的隐士(或:落寞英雄)形象 (2)小题: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总评】许多同学不会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导致丢分一半:很少有同学从复杂矛盾的心情 去分析 【1分示例】示例: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 不分析,情感不全面 【3分示例】抒情主人公隐居“苍烟落照”之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黄庭经》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一中 2009 年广州一模语文试卷分 析 高三语文备课组 第二大题古诗文阅读 9、文言断句和翻译题 (1)文言断句题【总评】:本题偏易,平均分接近 2.5 分;评分标准,每错 2 处扣一分。 解题提示:断句关键抓住谓语动词.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始焉欣欣,继焉索索”,很多人都 断成:“得而辄得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 (2)、翻译题【总评】:文章不是人物散文,而是游记,看起来难,但实际上题目偏易。两 道题总共 6 分,平均分 4 分左右,最高分是 6 分。拿到满分的同学有不少。译得不好的原 因是对关键字词的翻译不到位,在翻译时没有字字落实的意识。最易错的是第一题的“潜” 和第二题的“之”。 第 1 小题: 【0 分示例】:山后有石洞可以通到海边,经常有东西飘过来,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 【分析】:没译准踩分点“潜”“名” 【1 分示例】:山后有石洞通往海洋,偶尔可以看到海里的动物,人不能明白。 【分析】:没译准踩分点“潜”“名” 【2 分示例】:山的后面有个石洞通向海,那时海里有物,人们都不能叫出名字。 【分析】:没译准踩分点“潜” 第 2 小题: 【1 分示例】:如今我经过这个地方了,而且差点就可以看到它的面目,但深邃幽道,全都 没有探索经历。 【分析】:没译准踩分点“之”“稍” 【2 分示例】:现在在这地方,又稍微认识到它的面面了,深邃而幽静,还未详细地探历。 【分析】:没译准踩分点“之” 10、古诗 (1)小题:你读出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总评】:不少同学答题不规范,甚至弄错情感,或对形象的概念理解不清楚 【0 分示例】一位被迫隐居堕落的爱国诗人 【分析】答题不规范 ……的形象,而不是……的人;情感弄错,“堕落”有问题 【1 分示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分析】形象不能在这里指出具体的感情,否则下题会重复。 【3 分示例】】是一个表面旷达闲适、内心却充满抑郁不平的隐士(或:落寞英雄)形象。 (2)小题: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总评】许多同学不会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导致丢分一半;很少有同学从复杂矛盾的心情 去分析。 【1 分示例】示例: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 不分析,情感不全面 【3 分示例】抒情主人公隐居“苍烟落照”之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黄庭经》
相伴,以及“贪啸傲,任衰残”的所谓随处开颜的举止,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 “老却英雄”四字更明显道出诗人心中因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 11、默写 四个句子都属于常见名句,难度不大。但学生得满分的不多,漏字错字的不少。如把“铁骑” 写成“”铁寄,“沉舟”写成“乘舟”,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时背诵时,光读不写,且不结合 语意来记。以后要提醒学生注意。 第三大题必考现代文 14题: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4分) 【总评】:得分率很低,很多同学看错题目,题目是问“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 的看法?”与自己不同的,很多同学就答作者自己的,刚好搞反,零分 【0分示例】意境的含义;境与象的关系问题:修辞的作用 【分析】空洞,没有具体观点 【0分示例】不能简单地理解情景交融或意境想加:境生与象而不是象外:意境的形成并不 意味着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按时作用而形成的。(0分) 【分析】刚好搞反 【3分示例】①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②境生于象外而不生于象。③意境的形成必 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15题: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怎样形成的?请概括作者对此的认识。(4分) 【总评】很多同学答到第一句,没有找到重点;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可以知道整篇文章讲的 是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所以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从最后两段找答案,扣住“意象”来答。 【1分示例】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镜相互交融而形成的。(1分) 【分析】没有扣住意象来做答。 【4分示例】可以借助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而更多的是通过意象组合后的升华 [4分。答对“借助……的意象”1分,答对“意象组合升华”2分,能分清主次1分。 第四大题选考文本阅读 16、例子1:描写第一自然段有为下文做好铺垫的作用,可以更加吸引读者。 (分析:机械地套用环境描写的作用,没有结合文本具体分析。1分) 例子2:这一自然段的描写突出小屋的优美、整个环境弥漫着舒适的气氛,为了下文司机造 访母女作铺垫 (分析:第一要点不全面,很多同学都漏了“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这一点;其次,表述欠 准确,句子有语病。2分) 17、例子:“司机曾目睹轨道上酿成的四次悲剧”和“小屋母女”的情节成了对比,一种是 悲哀和危险的,一种是美好、和谐的,又为下文主人公寻找母女做了铺垫,突出了为什么要 去找他们,同时又表现了司机的热情与向往。 (分析:这道题目是整个选考类阅读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95%的同学都没有答到点子上 基本上都是酌情打1-2分。同学们大都是从“这两情节进行对比,为下文司机造访母女作 铺垫”这一角度来答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没抓准题干的关键词,题目问的是故事 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而同学们几乎都不管司机这个形象,光谈情节如何如何:第二, 没把握好小说的故事情节的作用,不能很好地从故事情节的角度去分析人物形象。2分) 18、例子1:小说通过远远的美景,远远的女人给司机热情地招手,远远地司机感到无限温 暖与勇敢,而靠近后那一切后,景是没有变,但曾经的热情地女人却是那样冷漠与拘谨,让
相伴,以及“贪啸傲,任衰残”的所谓随处开颜的举止,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 “老却英雄”四字更明显道出诗人心中因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 11、默写 四个句子都属于常见名句,难度不大。但学生得满分的不多,漏字错字的不少。如把“铁骑” 写成“”铁寄,“沉舟”写成“乘舟”,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时背诵时,光读不写,且不结合 语意来记。以后要提醒学生注意。 第三大题必考现代文 14 题: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4 分) 【总评】:得分率很低,很多同学看错题目,题目是问“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 的看法?”与自己不同的,很多同学就答作者自己的,刚好搞反,零分。 【0 分示例】意境的含义;境与象的关系问题;修辞的作用 【分析】空洞,没有具体观点。 【0 分示例】不能简单地理解情景交融或意境想加;境生与象而不是象外;意境的形成并不 意味着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按时作用而形成的。(0 分) 【分析】刚好搞反 【3 分示例】①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②境生于象外而不生于象。③意境的形成必 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15 题: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怎样形成的?请概括作者对此的认识。(4 分) 【总评】很多同学答到第一句,没有找到重点;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可以知道整篇文章讲的 是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所以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从最后两段找答案,扣住“意象”来答。 【1 分示例】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镜相互交融而形成的。(1 分) 【分析】没有扣住意象来做答。 【4 分示例】可以借助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而更多的是通过意象组合后的升华。 [4 分。答对“借助……的意象”1 分,答对“意象组合升华”2 分,能分清主次 1 分。 第四大题选考文本阅读 16、例子 1:描写第一自然段有为下文做好铺垫的作用,可以更加吸引读者。 (分析:机械地套用环境描写的作用,没有结合文本具体分析。1 分) 例子 2:这一自然段的描写突出小屋的优美、整个环境弥漫着舒适的气氛,为了下文司机造 访母女作铺垫。 (分析:第一要点不全面,很多同学都漏了“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这一点;其次,表述欠 准确,句子有语病。2 分) 17、例子:“司机曾目睹轨道上酿成的四次悲剧”和“小屋母女”的情节成了对比,一种是 悲哀和危险的,一种是美好、和谐的,又为下文主人公寻找母女做了铺垫,突出了为什么要 去找他们,同时又表现了司机的热情与向往。 (分析:这道题目是整个选考类阅读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95%的同学都没有答到点子上, 基本上都是酌情打 1—2 分。同学们大都是从“这两情节进行对比,为下文司机造访母女作 铺垫”这一角度来答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没抓准题干的关键词,题目问的是故事 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而同学们几乎都不管司机这个形象,光谈情节如何如何;第二, 没把握好小说的故事情节的作用,不能很好地从故事情节的角度去分析人物形象。2 分) 18、例子 1:小说通过远远的美景,远远的女人给司机热情地招手,远远地司机感到无限温 暖与勇敢,而靠近后那一切后,景是没有变,但曾经的热情地女人却是那样冷漠与拘谨,让
司机满怀追求美好的小小世界里的幻想彻底破灭。反映了当前社会上的人情冷暖,人与人之 间不再是亲切的问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的距离拉近了,但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总 是以一种呆滞、困惑不解的敌意却提防他人,对他人冷漠。 (分析:对于第一问,90%的同学都答得比较好;而对第二问,就有不少同学从“人情冷 暖”“信任危机”等角度去谈,这就说明了这些同学没能结合标题“远与近”来理解文章的 寓意。2分) 例子2:在开火车前,对这间小屋,这个地方的一切都有着整齐、节俭又朴素的舒适气氛 那么美好,当在铁轨上终结后,再次来到这个地方,一切都变得不熟悉,茫然失措见到那位 母女时,一种不信任的目光让主人公失望和伤心,再也看不到那股大胆、自由和亲切劲儿 思考:人与人的距离在慢慢的拉远,想象的东西而不一定在现实生活中就是那么美好。 (分析:主要问题出在第二问,虽然答案也涉及到了对距离“远和近”的思考,但是分析略 显简单。犯这个毛病的同学不少,基本都是一句话带过,如“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远和近的思 考”。4分) 19、例子1:总结全文,突出主题,呼应中心,可以看到卓别林的与众不同 (分析:套用术语,空谈结尾的作用,没有结合文章具体的内容。1分) 例子2:增加了文章对卓别林的评价的说服力,肯定了卓别林为电影事业的伟大贡献 (分析:主要是要点概括不全面。绝不部分同学都从传主本人的角度去考虑,只有极少同学 涉及作者对《摩登时代》的评价。2分) 20、例子1:(1)叙述两部电影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著名演员卓别林所扮演角色的变化。(2) 摘引观众的来信是为了说明观众对卓别林的支持以及对他成就的肯定,突出评传的真实性,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分析:大部分同学都较好地把握第一问:而对第二问,不少同学都机械地套用了传记里常 见的表现手法“引用”的作用,而没有结合具体的文本来分析作者的意图。2分) 例子2:(1)传述两部电影的梗概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卓别林的风格和作品的急剧变化,是为 了能使文章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2)摘引观众的来信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卓别林风格和作 品变化的原因及卓别林当演员的唯一原因就是表达大众的情绪。 (分析:要点基本上齐全了,但是表述不够简练4分) 21:例子1:卓别林获得成功的原因:(1)坚持自己的表演原则,不投一般观众之所好,要 表达大众情绪:(2)敢于挑战权威,在危机和不景气的情况下,由电影来揭露失业问题及资 本主义统治造成的后果:(3)在利益,荣誉和名声中依然能坚持自我,不被其冲昏头脑:(4) 高超的表演技能和平时孜孜不倦的努力。(3分) (分析:至少85%的同学没有审清题干的要求,同学们都只注意到了第二问“谈谈卓别林成 功的原因”,都没有结合“夏洛尔形象塑造的过程”来谈。) 例子2:(1)首先是一个想冒充绅士的穷汉子,只出创造“夏尔洛”的外貌,没有灵魂,直 到《安乐街》问世后,夏尔洛形象才第一次显出,却遭观众来信的骂,直到《摩登时代》问 世,他才完全塑造出夏尔洛形象;(2)他是一个肯接受别人批评,知错就改的人,是一个有 目的,有抱负的演员,敢于揭示社会现象。 (分析:第一问的答案不够简洁,略显罗嗦:第二问的答案要点不全面,并且没有分点作答。 4分) 第五大题语言表达 22 例子1:步入母校光明中学,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校园图景,老师又那么和
司机满怀追求美好的小小世界里的幻想彻底破灭。反映了当前社会上的人情冷暖,人与人之 间不再是亲切的问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的距离拉近了,但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总 是以一种呆滞、困惑不解的敌意却提防他人,对他人冷漠。 (分析:对于第一问,90%的同学都答得比较好;而对第二问,就有不少同学从“人情冷 暖”“信任危机”等角度去谈,这就说明了这些同学没能结合标题“远与近”来理解文章的 寓意。2 分) 例子 2:在开火车前,对这间小屋,这个地方的一切都有着整齐、节俭又朴素的舒适气氛, 那么美好,当在铁轨上终结后,再次来到这个地方,一切都变得不熟悉,茫然失措见到那位 母女时,一种不信任的目光让主人公失望和伤心,再也看不到那股大胆、自由和亲切劲儿。 思考:人与人的距离在慢慢的拉远,想象的东西而不一定在现实生活中就是那么美好。 (分析:主要问题出在第二问,虽然答案也涉及到了对距离“远和近”的思考,但是分析略 显简单。犯这个毛病的同学不少,基本都是一句话带过,如“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远和近的思 考”。4 分) 19、例子 1:总结全文,突出主题,呼应中心,可以看到卓别林的与众不同。 (分析:套用术语,空谈结尾的作用,没有结合文章具体的内容。1 分) 例子 2:增加了文章对卓别林的评价的说服力,肯定了卓别林为电影事业的伟大贡献。 (分析:主要是要点概括不全面。绝不部分同学都从传主本人的角度去考虑,只有极少同学 涉及作者对《摩登时代》的评价。2 分) 20、例子 1:(1)叙述两部电影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著名演员卓别林所扮演角色的变化。(2) 摘引观众的来信是为了说明观众对卓别林的支持以及对他成就的肯定,突出评传的真实性,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分析:大部分同学都较好地把握第一问;而对第二问,不少同学都机械地套用了传记里常 见的表现手法“引用”的作用,而没有结合具体的文本来分析作者的意图。2 分) 例子 2:(1)传述两部电影的梗概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卓别林的风格和作品的急剧变化,是为 了能使文章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2)摘引观众的来信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卓别林风格和作 品变化的原因及卓别林当演员的唯一原因就是表达大众的情绪。 (分析:要点基本上齐全了,但是表述不够简练 4 分) 21:例子 1:卓别林获得成功的原因:(1)坚持自己的表演原则,不投一般观众之所好,要 表达大众情绪;(2)敢于挑战权威,在危机和不景气的情况下,由电影来揭露失业问题及资 本主义统治造成的后果;(3)在利益,荣誉和名声中依然能坚持自我,不被其冲昏头脑;(4) 高超的表演技能和平时孜孜不倦的努力。(3 分) (分析:至少 85%的同学没有审清题干的要求,同学们都只注意到了第二问“谈谈卓别林成 功的原因”,都没有结合“夏洛尔形象塑造的过程”来谈。) 例子 2:(1)首先是一个想冒充绅士的穷汉子,只出创造“夏尔洛”的外貌,没有灵魂,直 到《安乐街》问世后,夏尔洛形象才第一次显出,却遭观众来信的骂,直到《摩登时代》问 世,他才完全塑造出夏尔洛形象;(2)他是一个肯接受别人批评,知错就改的人,是一个有 目的,有抱负的演员,敢于揭示社会现象。 (分析:第一问的答案不够简洁,略显罗嗦;第二问的答案要点不全面,并且没有分点作答。 4 分) 第五大题语言表达 22: 例子 1:步入母校光明中学,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校园图景,老师又那么和
蔼可亲,母校,我爱你。 (分析:没有审清题干的要求,题目要求是向别人推介母校,而本答案则重点表达自己对母 校的热爱。1分) 例子2:母校光明中学的教学楼等建筑拨地而起,气势雄伟,橱窗成为校园亮丽的风景,你 报考这个学校是最明智的选择。(分析:第一要点概括不齐全:其次,除了“鼓励报考”这 点外,其他要点不具体,泛泛而谈。2分) 例子3:母校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教学楼等各式建筑,校园环境好,有一流的教学设备和师 资队伍,培养出很多优秀学子, (分析:主要是要点概括不全面,尤其是“百年老校”这一点,大部分同学都疏忽了。4分) 23 【总评】这道题学生做得很差,平均估计在3分左右,主要原因是没审好题:一是“鲜明 生动”,二是“表达期盼”,这两点没把握准。能拿到5、6分的学生非常少,以至不得不 拉开距离打分。 【0分示例】没理解画面内容,这其实是常识。 1、枪口下有我们美好的梦想,有我们伟大的理想目标,有我们远大的宏伟蓝图,开枪吧, 朝着我们的目标前进,向着我们的理想奔去吧! 2、我要宽阔的胸怀,远大的志向,满怀信心,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瞄准我的人生目标射 击它,展现出最最辉煌的那一刻 3、请收起你手中的猎枪,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为了向大自然显示出我们人 类博大的胸怀,请自觉保护生态平衡吧!0(不是猎枪,而是战争 4、驻扎边疆,保卫祖国,我人生之最大梦想,曾几何时,想身边带着一支保卫祖国的枪, 去保护全中国的人民 【2分示例】联合国就像是把尖枪,除恶扫黑,维护维护和平,它让贫困的人民感到温暖 它让作恶的人感到畏惧,以公正的名誉维护世界每一分钟。(图画主体没把握准确,是“枪” 不是“联合国”。这种错法有很多。) 【3分示例】(没联系图画内容“枪”) 1、和平,是人类共同的的期待:和平,承载人类梦想的希望;和平,自由飞翔的世界交流 和平,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们同一片蓝天。3分 2、潮起潮落,春秋更替,以前的世界只追求经济繁华,如今的人们都追求一片和平,安宁 的生活环境,这片环境即是人们心灵休息之地 【5分示例】 1、战争,会毁灭世界;和平,能造福人类。我们要携起手来,用温馨的祝福来消除不快, 用真诚的帮助来巩固友谊,共创人类美好的明天。5分 2、把枪头扎起来,把战争熄灭掉,把和平举起来,我们的世界需要和平,我们的生活需要 和谐,让我们携手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贡献吧。5分 【6分示例】 1、渴望和平,让枪杄上开出的不再是子弹而是鲜花:渴望和平,让全世界人们携手共进 渴望和平,让人类朝着更为美好的明天而奋斗。6 2、和平是飘逸的白云,给人以安详,而战争是一滩泥潭,吞噬人们纯洁的心灵。我期盼着, 我们的世界没有战争的硝烟,和平洋溢全世界。6分 3、战争已经结束,硝烟已经弥散,让我们一起折断这残酷的器具,把和平鸽放飞天空, 橄榄枝撒向大地,让笑容开遍世界 第六大题作文分析
蔼可亲,母校,我爱你。 (分析:没有审清题干的要求,题目要求是向别人推介母校,而本答案则重点表达自己对母 校的热爱。1 分) 例子 2:母校光明中学的教学楼等建筑拨地而起,气势雄伟,橱窗成为校园亮丽的风景,你 报考这个学校是最明智的选择。(分析:第一要点概括不齐全;其次,除了“鼓励报考”这 点外,其他要点不具体,泛泛而谈。2 分) 例子 3:母校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教学楼等各式建筑,校园环境好,有一流的教学设备和师 资队伍,培养出很多优秀学子。 (分析:主要是要点概括不全面,尤其是“百年老校”这一点,大部分同学都疏忽了。4 分) 23: 【总评】这道题学生做得很差,平均估计在 3 分左右,主要原因是没审好题:一是“鲜明 生动”,二是“表达期盼”,这两点没把握准。能拿到 5、6 分的学生非常少,以至不得不 拉开距离打分。 【0 分示例】没理解画面内容,这其实是常识。 1、枪口下有我们美好的梦想,有我们伟大的理想目标,有我们远大的宏伟蓝图,开枪吧, 朝着我们的目标前进,向着我们的理想奔去吧! 2、我要宽阔的胸怀,远大的志向,满怀信心,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瞄准我的人生目标射 击它,展现出最最辉煌的那一刻 3、请收起你手中的猎枪,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为了向大自然显示出我们人 类博大的胸怀,请自觉保护生态平衡吧!0(不是猎枪,而是战争) 4、驻扎边疆,保卫祖国,我人生之最大梦想,曾几何时,想身边带着一支保卫祖国的枪, 去保护全中国的人民。 【2 分示例】联合国就像是把尖枪,除恶扫黑,维护维护和平,它让贫困的人民感到温暖, 它让作恶的人感到畏惧,以公正的名誉维护世界每一分钟。(图画主体没把握准确,是“枪” 不是“联合国”。这种错法有很多。) 【3 分示例】(没联系图画内容“枪”) 1、和平,是人类共同的的期待;和平,承载人类梦想的希望;和平,自由飞翔的世界交流; 和平,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们同一片蓝天。3 分 2、潮起潮落,春秋更替,以前的世界只追求经济繁华,如今的人们都追求一片和平,安宁 的生活环境,这片环境即是人们心灵休息之地。 【5 分示例】 1、战争,会毁灭世界;和平,能造福人类。我们要携起手来,用温馨的祝福来消除不快, 用真诚的帮助来巩固友谊,共创人类美好的明天。5 分 2、把枪头扎起来,把战争熄灭掉,把和平举起来,我们的世界需要和平,我们的生活需要 和谐,让我们携手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贡献吧。5 分 【6 分示例】 1、渴望和平,让枪杆上开出的不再是子弹而是鲜花;渴望和平,让全世界人们携手共进; 渴望和平,让人类朝着更为美好的明天而奋斗。6 2、和平是飘逸的白云,给人以安详,而战争是一滩泥潭,吞噬人们纯洁的心灵。我期盼着, 我们的世界没有战争的硝烟,和平洋溢全世界。6 分 3、战争已经结束,硝烟已经弥散,让我们一起折断这残酷的器具,把和平鸽放飞天空,把 橄榄枝撒向大地,让笑容开遍世界。 第六大题作文分析
审题立意思路点拔 这次作文是命题型的比喻性命题作文。只给出了一句话作为命题,而没有其它任何的 提示。审题的技巧和重点在于能够通过题目的分析,把题目中所蕴含的哲理转换为自己文章 的中心论点。比喻性命题作文的命题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只有把握住深层的比喻义,才 能使文章的立意深刻 “一叶落知天下秋?”这一命题,因其后带有问号,故带有选择性。既可赞同也可反对,或 两者兼有。题目重点应分析出什么是“一叶”,这“一叶”在生活中是什么?而“天下秋” 在生活中又是什么?“一叶落”与“知天下秋”之间有着何种联系?以议论文为例,按“是 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模式,“一叶落知天下秋”为从一叶飘落判断出秋天的到来 因为从个别现象可把握整体,也可说是从现象抓住本质,从而可把论点定为“由现象推测未 来”等等。 此题的写作重点应该是论证究竟是不是一叶落能知秋,但学生普遍把握不准。出现四种类型。 (一:重心不当。直接把”一叶落知天下秋”作为观点,全文分点论述怎么做到“一叶落知天 下秋”。如:要注重品行,要学会观察,要学会推断,要学习广博的知识。注重细节,要实 践,要从实际出发,要打破传统规律,要利用暗示,要考虑全局集体 (二:观点太泛。如“事物都是有联系的”、“事物都有两面性”,举例体现的不是个性与共 性。 (三,偷换概念。找到了一个与题目有点联系的问题,然后把它作为观点来写。如“坚持” “勇于面对挫折”、“要经历失败”“要学会怀疑” (四、理解不当,离题。如:抓住时机、珍惜时间、积少成多、理想、伤秋 、学生作文总评 这次作文,总体而言,学生完成得比较差,离题现象较为严重。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 1、学生未能较好的理解命题的深层含义。许多学生根本未能看懂题目,或没有对题目进行 深入的分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一命题,学生没有理解清楚当中两者的联系及哲理便 动笔 2、套题现象严重。很多学生习惯了写相类似的议论文,而不习惯去写本次这种类型的议论 文,觉得两者似乎有相似之处,便生硬的把之前写过的话题套进来,而没有任何的过渡。如 挫折”“积少成多”等,造成了离题或偏题。另外,套用事例现象也很严重,主观的改变 事例使其为论点服务。 3、文章结构混乱。许多学生作文定出论点以后,写到中途变又改变了方向,或结尾的论点 又归纳为另一种观点。所引用的事例,左拼右凑,未能为论点服务。 三、后阶段作文备考建议 1、把握多题型作文审题立意。这次作文明显反映出作文复习中,学生过多了习惯了某种类 型作文题型的写作,题型一改变,学生便连基本的审题立意都未能把握。 2、强调套题应注意点。许多基础较差的学生避免不了要套题,应给他们分析清楚在写相类 似的中心时,因如何过渡及转换。 3、引导适当运用素材。许多学生积累了素材却不善于运用,写作过程不管素材说明什么都 使用,任何论点都可用相同的论点 4、强化卷面书写和提高作文语言的流畅性 四、【学生作文典例点评】 例1 知天下秋 花一世界,世界那么大,我们不可能了解所有的东西。小草枯萎了,就可以知道冬天即将
一、审题立意思路点拔 这次作文是命题型的比喻性命题作文。只给出了一句话作为命题,而没有其它任何的 提示。审题的技巧和重点在于能够通过题目的分析,把题目中所蕴含的哲理转换为自己文章 的中心论点。比喻性命题作文的命题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只有把握住深层的比喻义,才 能使文章的立意深刻。 “一叶落知天下秋?”这一命题,因其后带有问号,故带有选择性。既可赞同也可反对,或 两者兼有。题目重点应分析出什么是“一叶”,这“一叶”在生活中是什么?而“天下秋” 在生活中又是什么?“一叶落”与“知天下秋”之间有着何种联系?以议论文为例,按“是 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模式,“一叶落知天下秋”为从一叶飘落判断出秋天的到来, 因为从个别现象可把握整体,也可说是从现象抓住本质,从而可把论点定为“由现象推测未 来”等等。 此题的写作重点应该是论证究竟是不是一叶落能知秋,但学生普遍把握不准。出现四种类型。 (一:重心不当。直接把"一叶落知天下秋"作为观点,全文分点论述怎么做到“一叶落知天 下秋”。如:要注重品行,要学会观察,要学会推断,要学习广博的知识。注重细节,要实 践,要从实际出发,要打破传统规律,要利用暗示,要考虑全局集体 (二:观点太泛。如“事物都是有联系的”、“事物都有两面性”,举例体现的不是个性与共 性。 (三,偷换概念。找到了一个与题目有点联系的问题,然后把它作为观点来写。如“坚持”、 “勇于面对挫折”、“要经历失败”“要学会怀疑” (四、理解不当,离题。如:抓住时机、珍惜时间、积少成多、理想、伤秋 二、学生作文总评 这次作文,总体而言,学生完成得比较差,离题现象较为严重。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 题: 1、学生未能较好的理解命题的深层含义。许多学生根本未能看懂题目,或没有对题目进行 深入的分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一命题,学生没有理解清楚当中两者的联系及哲理便 动笔。 2、套题现象严重。很多学生习惯了写相类似的议论文,而不习惯去写本次这种类型的议论 文,觉得两者似乎有相似之处,便生硬的把之前写过的话题套进来,而没有任何的过渡。如 “挫折”“积少成多”等,造成了离题或偏题。另外,套用事例现象也很严重,主观的改变 事例使其为论点服务。 3、文章结构混乱。许多学生作文定出论点以后,写到中途变又改变了方向,或结尾的论点 又归纳为另一种观点。所引用的事例,左拼右凑,未能为论点服务。 三、后阶段作文备考建议 1、把握多题型作文审题立意。这次作文明显反映出作文复习中,学生过多了习惯了某种类 型作文题型的写作,题型一改变,学生便连基本的审题立意都未能把握。 2、强调套题应注意点。许多基础较差的学生避免不了要套题,应给他们分析清楚在写相类 似的中心时,因如何过渡及转换。 3、引导适当运用素材。许多学生积累了素材却不善于运用,写作过程不管素材说明什么都 使用,任何论点都可用相同的论点。 4、强化卷面书写和提高作文语言的流畅性。 四、【学生作文典例点评】 例 1 一叶落 知天下秋 一花一世界,世界那么大,我们不可能了解所有的东西。小草枯萎了,就可以知道冬天即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