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目录思考题·105旅游产品第五章107第一节旅游产品的概念和特点·107第二节旅游产品的构成和分类·111第三节旅游产品的价值与价格,113..第四节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组合-115思考题126旅游市场第六章128第一节旅游市场的内涵128第二节旅游需求·136第三节旅游供给146思考题154旅游的影响第七章156第一节旅游对经济的影响156第二节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167第三节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76思考题·184生态旅游第八章186第一节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定义186第二节国外的生态旅游196第三节中国的生态旅游205思考题212第九章旅游业的行业管理213第一节旅游组织与管理体制213第二节旅游行业组织·218第三节旅游行业标准…227第四节旅游行业管理·2322:
旅游学抵论-思考题234旅游的发展趋势236第十章第一节旅游发展模式·236第二节旅游发展的超势247第三节WTO与旅游业254思考题·264参考文献2673
旅游学版论第一幸概述第一章概述第一节旅游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一、国外的旅游学研究国外学者对旅游现象的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天战以前就开始了,但仅仅限于局部学科和少数学者。旅游学理论的萌芽最早发端于19世纪末,一般认为1899年意大利的波秋奥发表的《关于意大利外国旅游者的流动及其花费》一文,是在理论上关注旅游现象的最早的一篇理论文章,并从此拉开了旅游学研究的序幕。之后是另一位意大利经济学家马里奥蒂出版的一部真正具有理论意义的专著《旅游经济学讲义》。在紧接此后的十几年里,世界各国如德国、美国、日本等相维出现了旅游学研究的热,各种理论著作和文章层出不穷,并逐渐构建起了旅游学理论的基本框架①。但真正大规模、多学科加人到旅游学的研究中来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国外的旅游研究起源于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旅游研究的中心逐渐转人北美、澳大利亚等地区。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旅游地理学、旅游人类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发展史、旅游经济学、旅游地规划及景观设计等方面。近几十年来,国外在旅游的基础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旅游的系统性理论、多学科分析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但是由于对旅游研究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对学术中的理论研究尤其是旅游的基础理论研究放松了,以致对旅游现象自身形态结构的研究仍没得到重大的进展。19世纪60年代开始,其他学科的学者参与了旅游现象的研究。首先是社会学家在旅游与社会发展关系上展开了研究活动,继之人类学家对旅游活动中人际关系和主客间不同文化背景接触导①王德刚,试论旅游学的学科性质,旅游学刊,1998(2):47-49-1
旅游学论第一章概述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作了研究,得出重大成果,在学术上出现了“旅游社会学”和“旅游人类学”的概念。通过“跨学科、多角度分析”思想的引导,终于在1991年出现了以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10个学科为基础,涉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范围的“旅游社会学(TourismSocialScience)”的概念。“旅游社会学”还不具有独立学科的含义,但它的提出反映了国外旅游学界对旅游现象的多元结构及旅游作为一个学科具有的跨学科、多学科性质的确认。在欧美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国家中,旅游学术活动主要在高等院校中展开,在参加这种活动的学者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旅游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国外的旅游学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通常以专著和学术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国际上最具权威的旅游专业学术刊物有《AnnalsofTourismResearch)、《TourismManagement)和《CurrentTravelandTourismIndica-tors》等,每年登载大量的旅游学术研究成果。通过对国外旅游学研究的状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旅游学科虽未形成,但它作为一个学科应具备的条件已经显露出来,而它的一些重要分支已经具备形成分支理论体系的基础;从旅游学科的跨学科、多学科性质来看,这个学科似乎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个独立学科所应有的形态、结构和特征①。二、国内的旅游学研究在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开始于1978年。为了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形势,我国的旅游教育和科研活动也蓬勃兴起。1980年前后,在国家旅游局的支持和直接指导下,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北京旅游学院、杭州大学旅游经济系,南开大学旅游系纷纷建立。旅游专业学院组建初期,由于缺乏基础理论的指导和学术研究的积累,只能借鉴国外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教育经验,参考英国、美国、意大利、瑞士、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资料,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关专业,拟订教学计划,师资只能从相关学科和专业聘请,同时请旅游局、旅行社和饭店等行业部门有一定经验的同志来开讲座、作报告,开始旅游学的研究②。国内的旅游研究起步较晚,迄今不到20年。然而在这短暂的20年里,学科研究发展快、变化大,研究队伍成倍地扩大,旅游院校和旅游研究机构迅速增加,旅游人才培养形成了博①参见申葆嘉,论旅游学科建设与高等旅游教育,旅游学刊·旅游教育增刊,1997:21-24②王洪滨:我国旅游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旅游学刊·旅游教育专刊,1998:33-352 —
第一章概述旅游学概论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含高职)、中等专业教育等多层次的学历教育体系,旅游高等院校和旅游研究机构层出不穷,专门的旅游学研究刊物和出版机构陆续出现,国家和地方政府资助旅游研究项目的力度不断增大,跨学科、跨行业关注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与此相应,旅游研究成果的数量与日俱增,尤其是近年来呈层出不穷之势。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我国的旅游教育和学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专业旅游院校的设置和旅游研究机构的建立为学科发展和旅游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旅游学术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宽,学者们从地理、人文、历史、经济、管理、建筑、生态等诸多学科背景出发,充分利用和借鉴这些学科发展所取得的成果、理论和方法研究旅游实践中的若干问题,研究内容涉及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律、规划、开发、建设、旅游企业管理、旅游服务规范及标准化间题、旅游社区发展等各个方面,为我国旅游学科的构架和基础理论的深人研究提供了多学科的背景知识和理论储备。近20年,旅游专业的高等教育和旅游研究团体均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零散到系统的演变过程,旅游学术队伍的发展日益成熟,学术交流活动从国内走向国外,研究手段从传统的经验研究和实践总结到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和多学科理论的融合。总之,我国的旅游学术研究正如旅游实践活动一样正处于高度的繁荣时期,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旅游学科理论的向前推进。尽管旅游实践的发展对学科理论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学科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根据统计分析,国内学者对旅游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开发、区域旅游规划、旅游饭店管理等方面。吴必虎等学者对《旅游学刊》1996年创刊至1999年14年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的学科分布进行统计,发现在发表的1429篇论文中,涉及旅游经济和旅游管理的有804篇,占总数的56.26%,涉及旅游教育和旅游文化的占24.07%,涉及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区开发管理及旅游规划设计的占19.66%,这一现象表明国内的旅游学研究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繁荣,但实际上主要是对旅游发展实践过程中:系列现象的解释,很多研究不能从深层次的理论深度去对旅游发生、发展和运动规律进行揭示。旅游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大量的研究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旅游发展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探讨较少,肤浅、交叉、雷同问题较为普遍;由于缺乏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体制化建设思想,旅游学科体系的发育远欠成熟,学科层次结构及相互关系没有得到充分的分析论证,旅游理论和方法贫瘩,有关旅游理论和方法体系的总结、探索、研究工作更为薄弱,导致学科内外的许多人士认为旅游学充其量不过是个熙熙携的研究领域,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