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有人说:“传记文学之所以作为一种伟大的文学形式存在,并不是简单地记录了传主的生平。”请结合文 本谈谈你的看法。 【此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二点:鉴赏评 价D】 3.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可在这篇自传中,巴金一再强调“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巴金 为什么这样说?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自我评价?说说你的理由 【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三 点:探究F。】 【参考答案】 1.①把写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②把作品交给读者评判。③坚持不说假话的原则。④每篇作品都是追求光 明的呼声,都能传达对人有益的思想 2.我同意这种说法。传记的伟大并不仅仅在于记录传主的生平,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读者体会到传主的人格 魅力和精神,使读者从中获得深刻的人生教益。这篇传记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到巴金的生平,更重要的是让 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巴金的人格魅力,例如巴金先生的正直,他一生追求说真话:巴金先生严于解剖自己 巴金先生在艰难困苦中笔耕不辍的坚持等等。这些优秀的品质都使读者受益匪浅 3.答案示例: 关于第一问:巴金这样说是因为:①他认为自己读小说是出于兴趣。②他认为自己写作只是将写作当 成了我的生活的一部分(或他自己认为写作只是为了表达自己感情的需要。) 关于第二问 答案一:我认为我们进行自我评价应该本着谦虚的态度。巴金虽然创作了许多的文学作品,在文学上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认为自己尚未达到一个文学家的高度,这种谦虚的态度使巴金在文学的道路上越 攀越高,成就了巴金的伟大。我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也应该本着谦虚的态度,不断激励自己继续前进 答案二:我认为我们进行自我评价应该实事求是。巴金对自己进行的评价是建立在对自己清醒的认识 的基础上的。他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自己50年的文学生活。准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为 自己的人生定位 【硏析】1.本题检测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要注意正确把握筛选的依据—一巴金在《憩园》 中说的话,“在寒天送炭”就是“在痛苦中送安慰”。 2.本题检测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有观点、有材料,并 能作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答案中“传记……能够让读者体会到传主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使读者从中获得 深刻的人生教益”是观点句,后面的句子表述了材料并进行了分析。 3.本题检测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题,回答时言 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4~6题。 舞者之歌 伊莎朵拉邓肯 小时候,我的母亲相当贫困,她无法为我们请仆人或家庭教师,这种情况便赋予我一种自然发展的生 命,使我能表露童稚之情且永保赤子之心。毎次看见那些老是有保姆跟家庭教师随侍在侧,一举-动都被
2.有人说:“传记文学之所以作为一种伟大的文学形式存在,并不是简单地记录了传主的生平。”请结合文 本谈谈你的看法。 【此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二点:鉴赏评 价 D】 3.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可在这篇自传中,巴金一再强调“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巴金 为什么这样说?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自我评价?说说你的理由。 【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三 点:探究 F。】 一【参考答案】 1.①把写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②把作品交给读者评判。③坚持不说假话的原则。④每篇作品都是追求光 明的呼声,都能传达对人有益的思想。 2.我同意这种说法。传记的伟大并不仅仅在于记录传主的生平,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读者体会到传主的人格 魅力和精神,使读者从中获得深刻的人生教益。这篇传记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到巴金的生平,更重要的是让 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巴金的人格魅力,例如巴金先生的正直,他一生追求说真话;巴金先生严于解剖自己; 巴金先生在艰难困苦中笔耕不辍的坚持等等。这些优秀的品质都使读者受益匪浅。 3.答案示例: 关于第一问:巴金这样说是因为:①他认为自己读小说是出于兴趣。②他认为自己写作只是将写作当 成了我的生活的一部分(或他自己认为写作只是为了表达自己感情的需要。) 关于第二问: 答案一:我认为我们进行自我评价应该本着谦虚的态度。巴金虽然创作了许多的文学作品,在文学上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认为自己尚未达到一个文学家的高度,这种谦虚的态度使巴金在文学的道路上越 攀越高,成就了巴金的伟大。我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也应该本着谦虚的态度,不断激励自己继续前进。 答案二:我认为我们进行自我评价应该实事求是。巴金对自己进行的评价是建立在对自己清醒的认识 的基础上的。他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自己 50 年的文学生活。准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为 自己的人生定位。 【研析】1.本题检测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要注意正确把握筛选的依据——巴金在《憩园》 中说的话,“在寒天送炭”就是“在痛苦中送安慰”。 2.本题检测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有观点、有材料,并 能作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答案中“传记……能够让读者体会到传主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使读者从中获得 深刻的人生教益”是观点句,后面的句子表述了材料并进行了分析。 3.本题检测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题,回答时言 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4~6题。 舞 者 之 歌 伊莎朵拉·邓肯 小时候,我的母亲相当贫困,她无法为我们请仆人或家庭教师,这种情况便赋予我一种自然发展的生 命,使我能表露童稚之情且永保赤子之心。每次看见那些老是有保姆跟家庭教师随侍在侧,一举一动都被
保护、照顾的孩子们,就觉得他们十分可怜,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因为的确是肆无忌惮、不受拘束的童年 生活激发了我的舞蹈创作灵感,即表现纯粹的、不受任何干扰的自由。 母亲出生于—个爱尔兰天主教家庭,原来是个虔敬的天主教徒。她离婚后,就抛弃了天主教信仰,转 为一个十足的无神论者。在我小时候,母亲就向我们揭发了圣诞老人的不存在。有次在学校圣诞晚会上 老师边发蛋糕和糖果边说:“孩子们,你们看怪诞老公公带什么东西给你们啊!”我站起来很严肃地说 我不信,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圣诞老公公!—切都是骗人的。”这下可把老师给气坏了。她说:“只有相 信圣诞老公公的同学才有糖果!我说:“那我情愿不要你的糖果! 我真正的教育是从晚上开始,母亲会为我们弹奏贝多芬、舒伯特、肖邦等大音乐家的作品,或大声为 我们朗读莎士比亚、雪莱、济慈的诗篇。这些时光总让我们心驰神往。在一次校庆上,6岁的我当众朗读 了威廉莱托的《安东尼致克娄巴特拉》,满座皆惊。 我6岁的时候,有一天母亲回家,发现我聚集了一大帮连走路都还不太稳的邻居小孩儿坐在地板上 而我则站在房间前面教他们做岀各种舞蹈的姿势。母亲觉得很奇怪,我告诉她这是我开设的舞蹈学校。她 分高兴,并坐在钢琴前为我们的舞蹈伴奏。学校就这样办了下来且大受欢迎。后来邻近的小女孩也进了 我的学校,我10岁的时候,这些舞蹈课已经排得满满的。 我们教舞的名气越传越远。一位曾住在维也纳的女长辈要母亲带我去跟旧金山—位著名的老师学芭蕾 舞,但是我一点也不喜欢他的教学。他要我踮起脚尖站着,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回答说:“因为 这姿态很美。”我认为这种姿态不但丑而且违反自然,在上到第三堂课时我就走了,再也没有回去。他称 之为舞蹈的那种僵硬陈腐的体操徒然破坏了我的梦想。我所梦想的是-种与之有天壤之別的舞蹈。我当 还不知道那会是什么样子,只是摸索着向一个看不见的世界前进,直觉告诉我,只要找到了那把钥匙,我 就能登堂入室 受所读书籍的影响,我决定离开旧金山到外地寻求发展。我就去找当时正在旧全山巡回演出的剧团经 理,要求在他面前跳舞。考核在一个空荡的黑色大舞台上开始,母亲为我伴奏。我一身白色装束,随着孟 德尔颂的《无言歌》翩翩起舞。音乐接近尾声,经理沉默了半晌后转身对母亲说:“这种东西不适合剧 场,我看你还是带你的小女儿回家吧 在—个炎热的夏季,我们来到了芝加哥,所有的行囊只有一个小皮箱、一些姐姐留下来的珠宝首饰和 25块钱。我带着我的白色舞服四处奔走,拜访了一个又一个剧场经理,一次又一次地在他们面前舞蹈, 但是他们的回答全是一模一样:“很可爱,不过并不适合剧场 几个星期后,我们终于到了身无分文的地步,只好流落街头。失望再次笼罩了我,有-天我试着向神 殿大楼屋顶花园的经理求职。他叼着根巨大的雪茄,髙高在上地看着我跳舞,瞧着我伴着孟徳尔颂《春之 歌》的旋律飘过来又舞过去。 噢,你的确漂亮,〃″他说,“也很优雅。如果你愿意拋掉现在这种舞蹈方式,改跳另-种更具活 力的,我就雇佣你。 想到母亲在家里饿得快要昏倒,靠着最后—颗西红柿维生的情景,第二天,我带着褶边裙去见屋顶花 园经理,经理十分周到地预付了我当周的50块薪水。 我以艺名在这个屋顶花园迅速走红,可是所有的这一切都让我厌恶至极。因此当这个星期结束,经理 要跟我续聘,并承诺让我巡回演出时,我想也没想便拒绝了。我们虽然因此而脱离了饥饿,但我也受够了 这种以违反自己理想的舞蹈讨好观众的日子——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么做 (节选自《舞者之歌》第 注:邓肯,曾在舞蹈艺术领域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是现代舞蹈的创始人,被誉为“时代最伟大 的艺术家 4.邓肯被誉为"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请根据文本,分点概述邓肯作为一位“伟大艺术家”所具有的特质。(4 分) 【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C。】
保护、照顾的孩子们,就觉得他们十分可怜,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因为的确是肆无忌惮、不受拘束的童年 生活激发了我的舞蹈创作灵感,即表现纯粹的、不受任何干扰的自由。 母亲出生于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家庭,原来是个虔敬的天主教徒。她离婚后,就抛弃了天主教信仰,转 为一个十足的无神论者。在我小时候,母亲就向我们揭发了圣诞老人的不存在。有次在学校圣诞晚会上, 老师边发蛋糕和糖果边说: “孩子们,你们看!圣诞老公公带什么东西给你们啊!”我站起来很严肃地说: “我不信,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圣诞老公公!一切都是骗人的。”这下可把老师给气坏了。她说: “只有相 信圣诞老公公的同学才有糖果!”我说:“那我情愿不要你的糖果!” 我真正的教育是从晚上开始,母亲会为我们弹奏贝多芬、舒伯特、肖邦等大音乐家的作品,或大声为 我们朗读莎士比亚、雪莱、济慈的诗篇。这些时光总让我们心驰神往。在一次校庆上,6 岁的我当众朗读 了威廉·莱托的《安东尼致克娄巴特拉》,满座皆惊。 我 6 岁的时候,有一天母亲回家,发现我聚集了一大帮连走路都还不太稳的邻居小孩儿坐在地板上, 而我则站在房间前面教他们做出各种舞蹈的姿势。母亲觉得很奇怪,我告诉她这是我开设的舞蹈学校。她 十分高兴,并坐在钢琴前为我们的舞蹈伴奏。学校就这样办了下来且大受欢迎。后来邻近的小女孩也进了 我的学校,我 10 岁的时候,这些舞蹈课已经排得满满的。 我们教舞的名气越传越远。一位曾住在维也纳的女长辈要母亲带我去跟旧金山一位著名的老师学芭蕾 舞,但是我一点也不喜欢他的教学。他要我踮起脚尖站着,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回答说: “因为 这姿态很美。”我认为这种姿态不但丑而且违反自然,在上到第三堂课时我就走了,再也没有回去。他称 之为舞蹈的那种僵硬陈腐的体操徒然破坏了我的梦想。我所梦想的是一种与之有天壤之别的舞蹈。我当时 还不知道那会是什么样子,只是摸索着向一个看不见的世界前进,直觉告诉我,只要找到了那把钥匙,我 就能登堂入室。 受所读书籍的影响,我决定离开旧金山到外地寻求发展。我就去找当时正在旧全山巡回演出的剧团经 理,要求在他面前跳舞。考核在一个空荡的黑色大舞台上开始,母亲为我伴奏。我一身白色装束,随着孟 德尔颂的《无言歌》翩翩起舞。音乐接近尾声,经理沉默了半晌后转身对母亲说: “这种东西不适合剧 场,我看你还是带你的小女儿回家吧!” 在一个炎热的夏季,我们来到了芝加哥,所有的行囊只有一个小皮箱、一些姐姐留下来的珠宝首饰和 25 块钱。我带着我的白色舞服四处奔走,拜访了一个又一个剧场经理,一次又一次地在他们面前舞蹈, 但是他们的回答全是一模一样: “很可爱,不过并不适合剧场。” 几个星期后,我们终于到了身无分文的地步,只好流落街头。失望再次笼罩了我,有一天我试着向神 殿大楼屋顶花园的经理求职。他叼着根巨大的雪茄,高高在上地看着我跳舞,瞧着我伴着孟德尔颂《春之 歌》的旋律飘过来又舞过去。 “噢,你的确漂亮,”他说, “也很优雅。如果你愿意抛掉现在这种舞蹈方式,改跳另一种更具活 力的,我就雇佣你。” 想到母亲在家里饿得快要昏倒,靠着最后一颗西红柿维生的情景,第二天,我带着褶边裙去见屋顶花 园经理,经理十分周到地预付了我当周的 50 块薪水。 我以艺名在这个屋顶花园迅速走红,可是所有的这一切都让我厌恶至极。因此当这个星期结束,经理 要跟我续聘,并承诺让我巡回演出时,我想也没想便拒绝了。我们虽然因此而脱离了饥饿,但我也受够了 这种以违反自己理想的舞蹈讨好观众的日子——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么做。 (节选自《舞者之歌》第一、二、三章) 注:邓肯,曾在舞蹈艺术领域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是现代舞蹈的创始人,被誉为“时代最伟大 的艺术家”。 4.邓肯被誉为“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请根据文本,分点概述邓肯作为一位“伟大艺术家”所具有的特质。(4 分) 【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 C。】
5.邓肯在后来的回忆中谈起芝加哥的这段经历时说:“这个夏季是我一生中最痛苦时期之一。”在本文中, 你看到她什么痛苦?她又是怎样面对的?(5分 【此题考査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二点鉴赏评价D。】 6.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有人认为天赋是关键,有人则认为后天的影响更重要。请以邓肯为例,谈谈你的 看法。(6分) 【此题考査探究文本中疑点和难点提岀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三点:探究D】 【参考答案】 4.[信息整合](4分) ①非凡的艺术天赋(有非凡的舞蹈创作天才) ②率真、自然的个性(对自由、本真的追求) ③叛逆的性格(敢于冲击传统的精神) ④对理想不屈不挠的追求(为创造新型舞蹈艺术的理想追求) ⑤坚定不移的信念(极强的自信心) ⑥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兴趣) 4分。答对两点1分,三点2分,四点3分,五点4分。 5.[倾向评价](5分) 这个夏季,她要为解决饥饿四处奔波,(1分)她所追求的理想(舞蹈形式)遭到了社会偏狭观念的 冷遇与抵制。(2分)她宁愿受饥饿的痛苦,也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2分) [5分。其中“为解决饥饿奔波”1分,“理想遭到冷遇与抵制”2分,“忍受饥饿”1分,“不放弃 理想”1分。意思答对即可。 6.[提出见解](6分 个人事业的成功,天赋和后天的影响都十分重要。(1分)邓肯之所以能成为“现代舞之母”,不 仅因为她具有非凡的舞蹈天赋——6岁自创舞蹈,开办舞蹈学校,且大受欢迎,(2分)而且环境对她的 影响也十分重要一一自由、不受拘束的家庭,培养了她追求本真、自由的个性(或“受母亲叛逆性格的影 响,使她敢于挑战传统的舞蹈形式”:或“从小受母亲的艺术熏陶”),促使她不断追求,不断创新。(3 分) [6分。观点1分,即肯定“天赋”、“后天的影响”或“天同感和后天的影响同等重要”得1分:分 析5分,其中“天赋”2分,“后天的影响”3分。答案分析合理即可。] 专题二十七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二 (时间:30分钟,满分: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柏杨: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 4月29日凌晨,台湾知名作家柏杨在台北病逝,亨年89岁。中国作协副主席、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 功说,柏杨先生独到的思考和深刻的剖析,必将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传之久远的精神财富。 “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柏杨1968年因所谓“挑拔人民与政府间感情”而获罪于台湾当局,度过了9年零26天的铁窗生涯
5.邓肯在后来的回忆中谈起芝加哥的这段经历时说:“这个夏季是我一生中最痛苦时期之一。”在本文中, 你看到她什么痛苦?她又是怎样面对的? (5 分) 【此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二点鉴赏评价 D。】 6.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有人认为天赋是关键,有人则认为后天的影响更重要。请以邓肯为例,谈谈你的 看法。(6 分) 【此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三点:探究 D。】 二【参考答案】 4.[信息整合](4 分) ①非凡的艺术天赋(有非凡的舞蹈创作天才) ②率真、自然的个性(对自由、本真的追求) ③叛逆的性格(敢于冲击传统的精神) ④对理想不屈不挠的追求(为创造新型舞蹈艺术的理想追求) ⑤坚定不移的信念(极强的自信心) ⑥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兴趣) [4 分。答对两点 1 分,三点 2 分,四点 3 分,五点 4 分。] 5.[倾向评价](5 分) 这个夏季,她要为解决饥饿四处奔波,(1 分)她所追求的理想(舞蹈形式)遭到了社会偏狭观念的 冷遇与抵制。(2 分)她宁愿受饥饿的痛苦,也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2 分) [5 分。其中“为解决饥饿奔波”1 分,“理想遭到冷遇与抵制”2 分,“忍受饥饿”1 分,“不放弃 理想”1 分。意思答对即可。] 6.[提出见解](6 分)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天赋和后天的影响都十分重要。(1 分)邓肯之所以能成为“现代舞之母”,不 仅因为她具有非凡的舞蹈天赋——6 岁自创舞蹈,开办舞蹈学校,且大受欢迎,(2 分)而且环境对她的 影响也十分重要——自由、不受拘束的家庭,培养了她追求本真、自由的个性(或“受母亲叛逆性格的影 响,使她敢于挑战传统的舞蹈形式”;或“从小受母亲的艺术熏陶”),促使她不断追求,不断创新。(3 分) [6 分。观点 1 分,即肯定“天赋”、“后天的影响”或“天同感和后天的影响同等重要”得 1 分;分 析 5 分,其中“天赋”2 分,“后天的影响”3 分。答案分析合理即可。] 专题二十七 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二 (时间:30 分钟,满分:3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5 分) 柏杨: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 4 月 29 日凌晨,台湾知名作家柏杨在台北病逝,享年 89 岁。中国作协副主席、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 功说,柏杨先生独到的思考和深刻的剖析,必将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传之久远的精神财富。 “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柏杨 1968 年因所谓“挑拨人民与政府间感情”而获罪于台湾当局,度过了 9 年零 26 天的铁窗生涯
事后,柏杨回忆说,“正是自1968至1977年间,当我做了阶下囚,便开始潜心治史。”身陷囹圄,使他 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也成为他一生治学为文为人的动力源泉。 “我之所以写中国历史,就是想要追究一个问题——中国的历史为何循环往复地充满了血腥和欺诈, 到底该由谁来负责?″“我以杂文体写历史,形式上嬉笑怒骂,但内心无比沉重。”他说 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酱缸”文化.…柏杨以率真、犀利的形象,引起国人广泛 关注。柏杨自己也曾说:“对中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直是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作家、学者的生 命基调。” 柏杨—生针砭时事,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他自评道:“我摆脱传统文化的包袱,不为君 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这也成为广大读者熟知的一句名言。 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港台文学研究专家蒋朗朗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平民知识分子,为平 民代言,长期关注民生。他用写杂文的方式,从乡村凋敝到物欲橫流对人性的侵蚀,一路写来,对种种不 平等、腐败的现象进行抨击。” 1988年,《丑陋的中国人》被引进大陆,一时振聋发聩,洛阳纸贵。 作家陈忠实回忆当时情景,“《丑陋的中国人》里的柏杨,是一个犀利到尖锐的思想家,甚至很自然地 联想到鲁迅。 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柏杨一生著述等身,计有170多部小说、杂文和历史作品面世,为“十年坐牢,十年杂文,十年著史, 十年小说”的传奇作家。其中,《柏杨版资治通鉴》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部书,《中国人史 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 他其实是借助历史来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点。”蒋朗朗评价道。 柏杨说:“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1988年,他第一次回到大陆,回到了阔别40年的家乡。今年年初,中国现代文学馆柏杨研究中心” 成立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时,因健康原因,柏杨未能成行。 “我来时请他写了几个字,他费力写了‘重回大陆真好,签名竟用了一个多小时。”张香华女士说, 尽管当时已是88岁高龄,但是“重回大陆”一直是他非常清晰的愿望。 柏杨曾提起过一件事。大陆一个剧团到台湾表演老舍的《茶馆》,“我在台下,看得老泪纵横,心情沉 重无比,仿佛中国百年来的伤痛逼面而来,我们却束手无策。”正是这种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 使他的思想和情怀具有了深远的穿透力 学者易中天说:“听说柏杨先生仙逝,我发了很久的呆。我相信,冥顽不化的人会越来越少,与时俱 进的人会越来越多。我们伟大的民族,也一定会继续前行。柏杨先生,请放心安息吧 位网友说:“在他的墓碑上应该写上这么一段话——这里埋葬着我们的一面镜子,一个美丽的中国 人。他在世的时候,让所有人觉得刺痛。而没有了他,又让所有人怅然若失。 (节选自2008年5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文章引用学者、作家、网友等人的话来评述柏杨有哪些作用?(4分) 【此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二点:鉴赏评价D。】 2.文中说柏杨“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联系文章具体内容,概述柏杨思考的内容。(5分)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C】 3.文章称赞柏杨是一位“美丽的中国人”。联系全文,说说柏杨的“美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 己的话概括回答。(6分)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C】
事后,柏杨回忆说,“正是自 1968 至 1977 年间,当我做了阶下囚,便开始潜心治史。”身陷囹圄,使他 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也成为他一生治学为文为人的动力源泉。 “我之所以写中国历史,就是想要追究一个问题——中国的历史为何循环往复地充满了血腥和欺诈, 到底该由谁来负责?”“我以杂文体写历史,形式上嬉笑怒骂,但内心无比沉重。”他说。 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酱缸”文化……柏杨以率真、犀利的形象,引起国人广泛 关注。柏杨自己也曾说:“对中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直是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作家、学者的生 命基调。” 柏杨一生针砭时事,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他自评道:“我摆脱传统文化的包袱,不为君 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这也成为广大读者熟知的一句名言。 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港台文学研究专家蒋朗朗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平民知识分子,为平 民代言,长期关注民生。他用写杂文的方式,从乡村凋敝到物欲横流对人性的侵蚀,一路写来,对种种不 平等、腐败的现象进行抨击。” 1988 年,《丑陋的中国人》被引进大陆,一时振聋发聩,洛阳纸贵。 作家陈忠实回忆当时情景,“《丑陋的中国人》里的柏杨,是一个犀利到尖锐的思想家,甚至很自然地 联想到鲁迅。” “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柏杨一生著述等身,计有 170 多部小说、杂文和历史作品面世,为“十年坐牢,十年杂文,十年著史, 十年小说”的传奇作家。其中,《柏杨版资治通鉴》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 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 “他其实是借助历史来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点。”蒋朗朗评价道。 柏杨说:“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1988 年,他第一次回到大陆,回到了阔别 40 年的家乡。今年年初,“中国现代文学馆·柏杨研究中心” 成立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时,因健康原因,柏杨未能成行。 “我来时请他写了几个字,他费力写了‘重回大陆真好’,签名竟用了一个多小时。”张香华女士说, 尽管当时已是 88 岁高龄,但是“重回大陆”一直是他非常清晰的愿望。 柏杨曾提起过一件事。大陆一个剧团到台湾表演老舍的《茶馆》,“我在台下,看得老泪纵横,心情沉 重无比,仿佛中国百年来的伤痛逼面而来,我们却束手无策。”正是这种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 使他的思想和情怀具有了深远的穿透力。 学者易中天说:“听说柏杨先生仙逝,我发了很久的呆。我相信,冥顽不化的人会越来越少,与时俱 进的人会越来越多。我们伟大的民族,也一定会继续前行。柏杨先生,请放心安息吧!” 一位网友说:“在他的墓碑上应该写上这么一段话——这里埋葬着我们的一面镜子,一个美丽的中国 人。他在世的时候,让所有人觉得刺痛。而没有了他,又让所有人怅然若失。” (节选自 2008 年 5 月 4 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文章引用学者、作家、网友等人的话来评述柏杨有哪些作用?(4 分) 【此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二点:鉴赏评价 D。】 2.文中说柏杨“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联系文章具体内容,概述柏杨思考的内容。(5 分)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 C。】 3.文章称赞柏杨是一位“美丽的中国人”。联系全文,说说柏杨的“美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 己的话概括回答。(6 分)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 C。】
【参考答案】 1.间接写出了柏杨的经历、作品和思想对世人的影响之深。主要能够突出柏杨作为思想家和爱国者的形 象。和柏杨的自述相辅相成,使读者更加全面理解柏杨其人。 2.(1)中国的历史为何循环往复地充满了血腥和欺诈,到底该由谁来负责? (2)以杂文体写历史,借古讽今。(借助历史来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点。) (3)看《茶馆》时,思考中国百年历史遗留当今的问题。 3.(1)思想深刻,笔力犀利,批判现实。(2)强烈的爱国忧国。(3)正直,率真,为平民代言。(每点2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一个为信念顽强攀登的老人 刘元举 ①今年10月7日在上海音乐学院的贺绿汀音乐厅,傅聪先生的莫扎特专场音乐会。我是头一次聆听 傅聪先生的演奏。傅聪出现时,一派庄严肃穆状。他穿着黑灰色唐装,头发梳理得光亮而纹丝不乱。他的 脸色比平时略显苍白,当舞台上的灯光缓缓暗下去时,亮如一块凸现的岩石,显露岀个性的凌厉锋芒 ②当他第一次触键时,我就发现他的面部表情瞬间苍老起来。随着节奏加快,力度速度冋时如五彩绽 放,这个老人便在这种热烈绽放中开始了紧张的驾驭。他像竭尽全力在拼搏,在追赶。头,居然也在帮着 手指剧烈运行,剧烈摇摆。本来纹丝不乱的头发,瞬间迸散开来,像浪花被礁盘撞岀一片破碎的璀璨。这 就是72岁的傅聪。在疯魔般摇摆头颅的同时,也在残酷地折磨着他的十指。那是两个黑色的精灵,黑色 是手套。不同的是,黑色手套包裹下的十指只有前半截指骨露出来,于是,这半截指骨在键盘上跳动闪烁 得如同鸡啄米般 ③有人哭泣了。不知道是什么真正打动了这位观众。是傅聪还是莫扎特。莫扎特K595我不曾查过任 何资料,我只是在倾听傅聪演奏时的后半部,突然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令我在憋闷已久 后,骤然得以释放。随后,我感受到来自观众席上的巨大激动,如惊涛扑岸,卷起干堆掌声,惊雷裂帛 傅聪苍白的脸上终于泛起松弛的笑意。他在掌声与鲜花簇拥中,一次次往返于舞台上,却就是不肯弹下一 ④尤大淳先生是上海交响乐团的资深钢琴演奏家,他非常钦佩傅聪先生。他在听完K595最后一个音 符之后,激动地站起来长久鼓掌。他在向傅聪先生祝贺时说,50年前,他听傅先生弹这首曲子时,有个连 音弹得与这一次有变化。他用手指弹动着,上一次与这一次的变化区别。半个世纪,他居然有着如此精细 的区分判别。 ⑤巴什基洛夫是个真正的性情中人,他的祝贺带有他的音乐顽童的可爱天性。他在傅聪弹完后赶到后 台时,激动地一把搂抱住傅聪。他说他仿佛又听到了50年前的演岀。那是1956年,傅聪在莫斯科的成功 演出,那一次他也是弹的这首K595。当时,年轻的傅聪以其天才的音乐感受嬴得了年轻的巴什基洛夫的 热烈称赞,顿时他们成为好朋友。一晃半个世纪过去,同样苍老的他们又仿佛回到了半个世纪以前。这就 是音乐的魅力 ⑥傅聪头一次演奏莫扎特是在1955年的华沙。当时满城买不到莫扎特的谱子。香港也买不到总谱 最后是英国一家著名书店的老板将总谱寄至华沙,这才到了傅聪手里。 ⑦年轻的傅聪捧到了总谱,简直如获至宝,将总谱上的协奏曲轮番弹奏:当时在华沙的乐队都希望跟 他合作,都希望能够看到他的谱孑。他的这本华沙惟一的莫扎特总谱便在各大乐队中传抄开来。有的协奏 曲傅聪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弹,乐队成员先下手练着,等傅聪抽出时间索回谱子,才开始练,练熟后再与乐 队合。当时傅聪在华沙相当受欢迎,受欢迎的场面完全来自他对于莫扎特的演奏。 ⑧从头一次弹莫扎特到现在,恍然半个世纪。而莫扎特只活了36岁。弹过半个世纪莫扎特的傅聪 缘何还在苦苦地弹奏莫扎特,而仍然对自己不满意呢?η岁的傅聪与36岁的莫扎特,相差-半的年纪 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又有着怎样的不同呢?就是说,作曲家与演奏家究竟什么关系?作曲家为何作的曲子令演
一【参考答案】 1.间接写出了柏杨的经历、作品和思想对世人的影响之深。主要能够突出柏杨作为思想家和爱国者的形 象。和柏杨的自述相辅相成,使读者更加全面理解柏杨其人。 2.(1)中国的历史为何循环往复地充满了血腥和欺诈,到底该由谁来负责? (2)以杂文体写历史,借古讽今。(借助历史来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点。) (3)看《茶馆》时, 思考中国百年历史遗留当今的问题。 3.(1)思想深刻,笔力犀利,批判现实。(2)强烈的爱国忧国。(3)正直,率真,为平民代言。(每点 2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5 分) 一个为信念顽强攀登的老人 刘元举 ①今年 10 月 7 日在上海音乐学院的贺绿汀音乐厅,傅聪先生的莫扎特专场音乐会。我是头一次聆听 傅聪先生的演奏。傅聪出现时,一派庄严肃穆状。他穿着黑灰色唐装,头发梳理得光亮而纹丝不乱。他的 脸色比平时略显苍白,当舞台上的灯光缓缓暗下去时,亮如一块凸现的岩石,显露出个性的凌厉锋芒。 ②当他第一次触键时,我就发现他的面部表情瞬间苍老起来。随着节奏加快,力度速度同时如五彩绽 放,这个老人便在这种热烈绽放中开始了紧张的驾驭。他像竭尽全力在拼搏,在追赶。头,居然也在帮着 手指剧烈运行,剧烈摇摆。本来纹丝不乱的头发,瞬间迸散开来,像浪花被礁盘撞出一片破碎的璀璨。这 就是 72 岁的傅聪。在疯魔般摇摆头颅的同时,也在残酷地折磨着他的十指。那是两个黑色的精灵,黑色 是手套。不同的是,黑色手套包裹下的十指只有前半截指骨露出来,于是,这半截指骨在键盘上跳动闪烁 得如同鸡啄米一般。 ③有人哭泣了。不知道是什么真正打动了这位观众。是傅聪还是莫扎特。莫扎特 K595 我不曾查过任 何资料,我只是在倾听傅聪演奏时的后半部,突然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令我在憋闷已久 之后,骤然得以释放。随后,我感受到来自观众席上的巨大激动,如惊涛扑岸,卷起千堆掌声,惊雷裂帛。 傅聪苍白的脸上终于泛起松弛的笑意。他在掌声与鲜花簇拥中,一次次往返于舞台上,却就是不肯弹下一 曲。 ④尤大淳先生是上海交响乐团的资深钢琴演奏家,他非常钦佩傅聪先生。他在听完 K595 最后一个音 符之后,激动地站起来长久鼓掌。他在向傅聪先生祝贺时说,50 年前,他听傅先生弹这首曲子时,有个连 音弹得与这一次有变化。他用手指弹动着,上一次与这一次的变化区别。半个世纪,他居然有着如此精细 的区分判别。 ⑤巴什基洛夫是个真正的性情中人,他的祝贺带有他的音乐顽童的可爱天性。他在傅聪弹完后赶到后 台时,激动地一把搂抱住傅聪。他说他仿佛又听到了 50 年前的演出。那是 1956 年,傅聪在莫斯科的成功 演出,那一次他也是弹的这首 K595。当时,年轻的傅聪以其天才的音乐感受赢得了年轻的巴什基洛夫的 热烈称赞,顿时他们成为好朋友。一晃半个世纪过去,同样苍老的他们又仿佛回到了半个世纪以前。这就 是音乐的魅力! ⑥傅聪头一次演奏莫扎特是在 1955 年的华沙。当时满城买不到莫扎特的谱子。香港也买不到总谱, 最后是英国一家著名书店的老板将总谱寄至华沙,这才到了傅聪手里。 ⑦年轻的傅聪捧到了总谱,简直如获至宝,将总谱上的协奏曲轮番弹奏:当时在华沙的乐队都希望跟 他合作,都希望能够看到他的谱子。他的这本华沙惟一的莫扎特总谱便在各大乐队中传抄开来。有的协奏 曲傅聪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弹,乐队成员先下手练着,等傅聪抽出时间索回谱子,才开始练,练熟后再与乐 队合。当时傅聪在华沙相当受欢迎,受欢迎的场面完全来自他对于莫扎特的演奏。 ⑧从头一次弹莫扎特到现在,恍然半个世纪。而莫扎特只活了 36 岁。弹过半个世纪莫扎特的傅聪, 缘何还在苦苦地弹奏莫扎特,而仍然对自己不满意呢?72 岁的傅聪与 36 岁的莫扎特,相差一半的年纪, 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又有着怎样的不同呢?就是说,作曲家与演奏家究竟什么关系?作曲家为何作的曲子令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