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19:古代诗歌鉴赏 罟纲考点解初【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 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 1.鉴赏古代诗①鉴赏诗歌的形象 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歌的形象、语言②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鉴赏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和表达技巧 诗歌的语言风格。 表达技巧指的是表达方式、表现手 2.评价古代诗③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法 歌的思想内容和4.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作等 作者的观点态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情 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考点透析】 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 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 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 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 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 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 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 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 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 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 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 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 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 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 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 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第1页共51页
第 1 页 共 51 页 2010 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 19:古代诗歌鉴赏 考纲考点解析【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 1. 鉴赏古代诗 歌的形象、语言 和表达技巧。 2. 评价古代诗 歌的思想内容和 作 者 的 观 点 态 度。 ① 鉴赏诗歌的形象。 ② 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鉴赏 诗歌的语言风格。 ③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作 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 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表达技巧指的是表达方式、表现手 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法 等。 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情 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考点透析】 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 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 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 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 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 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 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 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 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 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 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 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 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 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 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 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 《示儿》、 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景物形象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 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 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 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 致的。 4意象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 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 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 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一一不屈服于环 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 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5意境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 “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③ 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 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 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 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 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例1读下面的词,完成1-2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 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解析: 1.“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类题的作法是:先翻译诗句的意思,接着概述诗句的 内容,再阐释特征或作用。 2.此题是考查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扣住词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 飞烟灭”,就可概括出形象的特点。诗人写历史人物,意在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根据词人 描述的人物形象的特征,就可推知作者的真实意图 答案:1.描绘出了一幅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重的古战场景象。先 写江岸,后写江水。“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高耸入云的动势,“惊” 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江浪汹涌,形象真 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壮观可感。 2.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 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例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3-4题 菊花元稹 第2页共51页
第 2 页 共 51 页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 《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景物形象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 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 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 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 一致的。 4 意象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 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 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 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 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 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5 意境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 “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 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 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 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 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 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例 1 读下面的词,完成 1—2 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 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解析: 1.“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类题的作法是:先翻译诗句的意思,接着概述诗句的 内容,再阐释特征或作用。 2.此题是考查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扣住词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 飞烟灭”,就可概括出形象的特点。诗人写历史人物,意在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根据词人 描述的人物形象的特征,就可推知作者的真实意图。 答案: 1.描绘出了一幅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重的古战场景象。先 写江岸,后写江水。“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高耸入云的动势,“惊” 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江浪汹涌,形象真 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壮观可感。 2.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 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例 2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 3-4 题。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蝉虞世南 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态吗? 4.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是如何显露出来的? 解析: 3.咏物诗不直接表露诗人的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 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这是常识。根据诗中对这个物象描述的一些特征,分析诗人的真正用 意,这是方法 4.咏物诗常常运用自况、自喻、自比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特征 答案:3.两首诗虽然分别冠以“菊花”、“蝉”,但均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菊 花》中,借菊花的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诗人自己髙贵无瑕的品行。《蝉》中,作者借“居高饮 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借“垂诿饮清露”的 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 得之情 4.作者的形象是借“菊花”、“蝉”的形象描绘而自喻出来。在诗歌里作者貌似超脱, 游离于诗歌的形象“菊花”“蝉”之外,其实,在“此花开尽更无花”里:在“居高声自远” 的蝉声中,我们完全可以品评出作者那种清高的节操来。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第5题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 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5.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作法是:怎样的形象:结合诗句简析形象;形象的意义。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 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自 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还要了解诗歌的语言风 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 1.品味词语 (1)精炼传神的词 抓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古人写诗 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 艺术的地方。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 ①传神显旨的词。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句中的“尽”是“都”的意思,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如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 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 了。这一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要特别注意五言诗的第三字和七言诗的第五字。并根据诗意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 ②以动衬静的词。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句中的“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 恬静的内心世界 ③化静为动的词。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 第3页共51页
第 3 页 共 51 页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蝉 虞世南 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 4.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是如何显露出来的? 解析: 3.咏物诗不直接表露诗人的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 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这是常识。根据诗中对这个物象描述的一些特征,分析诗人的真正用 意,这是方法。 4.咏物诗常常运用自况、自喻、自比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特征。 答案:3.两首诗虽然分别冠以“菊花”、“蝉”,但均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菊 花》中,借菊花的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诗人自己高贵无瑕的品行。《蝉》中,作者借“居高饮 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借“垂诿饮清露”的 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 得之情。 4.作者的形象是借“菊花”、“蝉”的形象描绘而自喻出来。在诗歌里作者貌似超脱, 游离于诗歌的形象“菊花”“蝉”之外,其实,在“此花开尽更无花”里;在“居高声自远” 的蝉声中,我们完全可以品评出作者那种清高的节操来。 例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第 5 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 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5.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作法是:怎样的形象;结合诗句简析形象;形象的意义。 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个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 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自 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还要了解诗歌的语言风 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 1.品味词语 (1)精炼传神的词 抓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古人写诗, 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 艺术的地方。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 ①传神显旨的词。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句中的“尽”是“都”的意思,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如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 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 了。这一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要特别注意五言诗的第三字和七言诗的第五字。并根据诗意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 ②以动衬静的词。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句中的“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 恬静的内心世界。 ③化静为动的词。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
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曲中,“聚”“怒”二词化静为动。山本来是静止的,着一“聚”字,很好地表现了峰峦 众多,聚集到一起的动态。“怒”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 ④以动写静的词。如张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 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 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 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 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⑤以实显虚的词。如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 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 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 情 ⑥以乐衬哀的词。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 了反而泪落心惊。句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奇、形象,而且增添了诗人的离愁别 恨。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2)叠音妙用的词 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如《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 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个叠音词,“迢迢” 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 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 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 (3)颜色渲染的词 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首先要 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歌女青楼与如今的荠麦青青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眼前的荒凉。 又如杜甫《绝句四首》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句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间是那么协调,整个 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暖色感 (4)拟声形象的词 有些拟声词也属叠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 其境之感。如白居易《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 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呕哑嘲哳难为听 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 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2.把握句法 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的倒装句。“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 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更好的表情达意,也 采用倒装的句式。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 立突兀的地势。又如王维《山居秋瞑》: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应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 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画面中心就是“竹”和“莲”, 第4页共51页
第 4 页 共 51 页 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曲中,“聚”“怒”二词化静为动。山本来是静止的,着一“聚”字,很好地表现了峰峦 众多,聚集到一起的动态。“怒”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 ④以动写静的词。如张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 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 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 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 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⑤以实显虚的词。如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 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 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 情。 ⑥以乐衬哀的词。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 了反而泪落心惊。句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奇、形象,而且增添了诗人的离愁别 恨。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2)叠音妙用的词 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如《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汉清 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个叠音词,“迢迢” 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 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 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 (3)颜色渲染的词 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首先要 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歌女青楼与如今的荠麦青青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眼前的荒凉。 又如杜甫《绝句四首》: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二句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间是那么协调,整个 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暖色感。 (4)拟声形象的词 有些拟声词也属叠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 其境之感。如白居易《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 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呕哑嘲哳难为听。 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 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2.把握句法 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的倒装句。“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 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更好的表情达意,也 采用倒装的句式。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 立突兀的地势。又如王维《山居秋瞑》: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应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 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画面中心就是“竹”和“莲
便归于静止。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 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 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 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3.明了风格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诗歌的语言 风格主要有: (1)含蓄 含蓄凝练指意在言外,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 往往在于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情感,而是将情感融于所描绘的形象之中。含蓄的手法,可以使 诗歌所表现的情更深、意更重、味更浓。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乘舟远去,而送行的作者却久久不肯回转,伫立目送,直到船帆在遥远的天际消 逝无踪。这里借形象的图景表达诗人与孟浩然的感情之深。再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鄘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 倚虚幌,双眼泪痕干。 这首诗采用“移情”手法,通过“遥怜”“未解”“湿”“干”等词,含蓄地表达了望月 思亲的苦思之情。 (2)平淡 平淡即质朴。其语言力求朴素,不加修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在平淡平实之中蕴含着 深意。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王维 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写出门在外的人思念家中人 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终,卖炭得钱何所营”,关汉卿《四块 ·别情》中的“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都接近口语,通俗易懂。又如陶渊 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3)绚丽 语言追求华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工整的对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新奇而真切,使得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白居易的“日 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语言有鲜明的色彩感,而且设色对比强烈,写出了春日 江南的明艳如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之情 (4)明快 语言直接、明朗、爽快、干净利落。李白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给人以置身于舟中,飞梭于水上之感。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 下襄阳向洛阳”中的“即”、“穿”、“便”、“向”,表现了快捷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诗人喜 不自胜的心情跃然纸上 (5)奔放 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 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豪迈气魄 (6)清新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给读者以清风扑面之感。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四景,有动有静,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 新燕啄春泥”,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第1题。 江雪柳宗元 第5页共51页
第 5 页 共 51 页 便归于静止。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 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 “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 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3.明了风格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诗歌的语言 风格主要有: (1)含蓄 含蓄凝练指意在言外,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 往往在于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情感,而是将情感融于所描绘的形象之中。含蓄的手法,可以使 诗歌所表现的情更深、意更重、味更浓。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乘舟远去,而送行的作者却久久不肯回转,伫立目送,直到船帆在遥远的天际消 逝无踪。这里借形象的图景表达诗人与孟浩然的感情之深。再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 倚虚幌,双眼泪痕干。 这首诗采用“移情”手法,通过“遥怜”“未解”“湿”“干”等词,含蓄地表达了望月 思亲的苦思之情。 (2)平淡 平淡即质朴。其语言力求朴素,不加修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在平淡平实之中蕴含着 深意。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王维 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写出门在外的人思念家中人。 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终,卖炭得钱何所营”,关汉卿《四块 玉·别情》中的“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都接近口语,通俗易懂。又如陶渊 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3)绚丽 语言追求华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工整的对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新奇而真切,使得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白居易的“日 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语言有鲜明的色彩感,而且设色对比强烈,写出了春日 江南的明艳如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之情。 (4)明快 语言直接、明朗、爽快、干净利落。李白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给人以置身于舟中,飞梭于水上之感。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 下襄阳向洛阳”中的“即”、“穿”、“便”、“向”,表现了快捷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诗人喜 不自胜的心情跃然纸上。 (5)奔放 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 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豪迈气魄。 (6)清新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给读者以清风扑面之感。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四景,有动有静,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 新燕啄春泥”,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第 1 题。 江雪 柳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