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28:写作 写作 口战略章 第01讲,认识作文特性 第02讲,培养作文素养1 第03讲,培养作文素养2 第04讲,掌握作文策略 第05讲,谨防作文误区 口战术章 审题篇 第06讲,标题作文审题 第07讲,材料作文审题 第08讲,话题作文审题 第09讲,题意作文审题 第10讲,写作空间拓展 立意篇 第11讲,高视阔步立意 第12讲,多向思维立意 第13讲,以小见大立意 第14讲,虚实转换立意 第15讲,探异寻奇立意 ◆选材篇 第16讲,与时俱新选材 第17讲,古今纵横选材 第18讲,百里挑一选材 第19讲,撷英取华选材 第20讲,寻小搜微选材 结构篇 第21讲,常式规范布局 第22讲,变式取异布局 第23讲,分类生层布局 第24讲,小题标示布局 第25讲,散点铺排布局 ◆语言篇 第26讲,援引添辉造语 第27讲,修辞增色造语 第28讲,联想生动造语 第29讲,浅近流畅造语 第30讲,真挚感人造语 常体篇 第31讲,记叙写法指要 第32讲,议论写法指要
1 2010 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 28:写作 写作 ˜战略章 第 01 讲,认识作文特性 第 02 讲,培养作文素养 1 第 03 讲,培养作文素养 2 第 04 讲,掌握作文策略 第 05 讲,谨防作文误区 ˜战术章 审题篇 第 06 讲,标题作文审题 第 07 讲,材料作文审题 第 08 讲,话题作文审题 第 09 讲,题意作文审题 第 10 讲,写作空间拓展 立意篇 第 11 讲,高视阔步立意 第 12 讲,多向思维立意 第 13 讲,以小见大立意 第 14 讲,虚实转换立意 第 15 讲,探异寻奇立意 选材篇 第 16 讲,与时俱新选材 第 17 讲,古今纵横选材 第 18 讲,百里挑一选材 第 19 讲,撷英取华选材 第 20 讲,寻小搜微选材 结构篇 第 21 讲,常式规范布局 第 22 讲,变式取异布局 第 23 讲,分类生层布局 第 24 讲,小题标示布局 第 25 讲,散点铺排布局 语言篇 第 26 讲,援引添辉造语 第 27 讲,修辞增色造语 第 28 讲,联想生动造语 第 29 讲,浅近流畅造语 第 30 讲,真挚感人造语 常体篇 第 31 讲,记叙写法指要 第 32 讲,议论写法指要
第33讲,实用写法指要 演练篇 点拔演练精题(40个) 独立演练新题(40个) 口素材章 作文美语素材(10则) 当今新论素材(110则) 故事蕴理素材(100则) 论据类编素材(10类) 直通车写作第01-05讲(战略) ☆战略 写作者应有写作的宏观认识、总体驾驭,然后才有可能解除许多写作上的困惑,解决许多写作上的难 第01讲,认识作文特性 、作文最能扬长避短 这是由作文的“综合性”决定的。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多方面“素养”、多方面“能力”多方面“学识”的一种巧妙的艺术的“综 合”。写作从“素养”上说,离不开生活、思想、知识、技巧、语言,以及天赋禀性等;从“能力”上看, 涉及了观察、感受、想象、理解、表现等众多方面:从学科上讲,综合到哲学、历史学、心理学、文学、 语言学、逻辑学以及作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作文是一座综合着思想、知识、思维、语言的富矿 这样,我们可以从中引申出几点结论: 1.提高作文水平须作“综合”的努力 2.作文是需要许多“诗外功夫”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靠“熏染”,要靠“磨砺”,“突击”、“速成”不一定见效。 3.写作活动是一种善于“调动”的艺术。“积之愈厚,发之愈佳”。善于“调动”而“厚积薄发”则 常常是文章的力量所在。 4.“作文知识”不是万能的,“作文课”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写作无世袭”一一父不能传其子, 兄不能予其弟,师不能授其徒。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习者自身的努力!决定性的“战役”要靠自己打。 5.得力各异,扬长避短。在“能力”上,有的人得力于“阅读”,有的人得力于“生活”,有的人得 力于“学识”,有的人得力于“思想”,有的人得力于“勤练”,有的人得力于“观察”,有的人得力于“想 象”,有的人得力于“理解”,有的人得力于“表现”。这是强调提高写作水平途径的多样性,由此而增强 学习者的信心,以便扬长避短,发扬“优势”,集中才力,较快“突破”,以便在“综合治理”之中,收“优 长带动”之功。 应强调一个结论:作文是最能扬长避短的!你懂得了这个道理,即使你的知识与能力并不都好,但你 也能写出不错的作文来! 二、作文四个要件追求
2 第 33 讲,实用写法指要 演练篇 点拨演练精题(40 个) 独立演练新题(40 个) ˜素材章 作文美语素材(110 则) 当今新论素材(110 则) 故事蕴理素材(100 则) 论据类编素材( 10 类) 直通车 写作第 01-05 讲(战略) 战略章 写作者应有写作的宏观认识、总体驾驭,然后才有可能解除许多写作上的困惑,解决许多写作上的难 题。 第 01 讲,认识作文特性 一、作文最能扬长避短 这是由作文的“综合性”决定的。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多方面“素养”、多方面“能力”、多方面“学识”的一种巧妙的艺术的“综 合”。写作从“素养”上说,离不开生活、思想、知识、技巧、语言,以及天赋禀性等;从“能力”上看, 涉及了观察、感受、想象、理解、表现等众多方面;从学科上讲,综合到哲学、历史学、心理学、文学、 语言学、逻辑学以及作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作文是一座综合着思想、知识、思维、语言的富矿。 这样,我们可以从中引申出几点结论: 1.提高作文水平须作“综合”的努力。 2.作文是需要许多“诗外功夫”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靠“熏染”,要靠“磨砺”,“突击”、“速成”不一定见效。 3.写作活动是一种善于“调动”的艺术。“积之愈厚,发之愈佳”。善于“调动”而“厚积薄发”则 常常是文章的力量所在。 4.“作文知识”不是万能的,“作文课”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写作无世袭”——父不能传其子, 兄不能予其弟,师不能授其徒。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习者自身的努力!决定性的“战役”要靠自己打。 5.得力各异,扬长避短。在“能力”上,有的人得力于“阅读”,有的人得力于“生活”,有的人得 力于“学识”,有的人得力于“思想”,有的人得力于“勤练”,有的人得力于“观察”,有的人得力于“想 象”,有的人得力于“理解”,有的人得力于“表现”。这是强调提高写作水平途径的多样性,由此而增强 学习者的信心,以便扬长避短,发扬“优势”,集中才力,较快“突破”,以便在“综合治理”之中,收“优 长带动”之功。 应强调一个结论:作文是最能扬长避短的!你懂得了这个道理,即使你的知识与能力并不都好,但你 也能写出不错的作文来! 二、作文四个要件追求
1.思想情感—一追求深刻;2.内容材料—一追求丰富;(以上两点为“神”方面) 3.体裁结构——追求新巧:4.语言表达——追求有文采。(以上两点为“形”方面) 三、作文六种主观表现 (1)性格上,表现个性气息。文章能有个人风格或气息的印记,便更加真实可感,给人留下较深的 印象。如果像王朔形容的某人长相平平“掉到人堆里就找不着了”的文章,就可能淹没在作文的汪洋大海 2〕思想上,表现愉理内涵。即通过文章表现作者的认识、感悟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对问题能够理 性思考,拥有思想的自由、思想的深度与思维的广度。作为考场作文,对文章深刻性的要求并不苛刻,只 要能够由表及里地分析事物,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意见,能够给人一些思考与启发,都算是有思想的 文章。一个写作者的思想水平往往代表了他所能达到的高度,也是高考选拔较为看重的 (3)学识上,表现文化底蕴。狭义的文化底蕴指文史修养,广义的文化底蕴则指对人类文化精神的 深刻认识与领悟。文章的文化底蕴,是指作者在文章中透过叙事写景,谈古论今,能反映出不同国家、民 族、地区、行业等的某种历史文化传统、氛围、特征、风格,显示出作者的文化积淀、学识素养等等。 其做法是: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现真善美,或以文化的理性批判假丑恶:;或以文化的心态,叙述或议论 自然社会之哲理;或以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迹显示作者的文化积淀:或是哲学原理的即时粘贴,或是 社会现实的独特透视,或是“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合… 其表现是:文章材料丰富、信手拈来和运用自如:其作用为:使文章的内容充实,文化品质增强,甚 至能使读者的文化品位得到提升:其效果为: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从而获得高分 (4)审美上,表现艺术品位。即通过文章表现作者的审美能力。作文是个大舞台,对音乐、电影 美术、戏剧、曲艺等艺术种类的品鉴、感悟均可摄入笔端,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像对外国经典文化经典 作品的陈说和评价、对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的巧妙化用和赋予新意、对中外寓言故事的恰切引用和扣题评 说、对中外文学艺术理论的引述……常常展现作者的艺术品位,给人耳目一新、格调不俗的感觉。 (5)阅历上,表现感染力量。即通过文章表现作者的生活经历、人生际遇。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生活的情感绝不会千人一面。每个写作者走过的路不同:学校、家庭、社会,这是 领域的不同:幸福与苦难、得意与失意,这是感受的不同。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我们写作的财富。那 些独特的际遇与情感体验,将使笔下的文字更具有感染力,终能打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作为考场作文, 拉近考题与个人生活的距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和独到的感受,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文字上,表现语言素养。即通过文章表现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具有个人魅力的表达,令读者 期待,也令读者佩服。此项另有专题论述,此略。 第02讲,培养作文素质 培养几样作文素质,很能解决作文“老大难”问题。应注重如下几个亟需习惯、起码追求: 、勤于阅读记诵 阅读对作文的作用是巨大的!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一般来说是“熏陶”、“浸染”、“潜移默化”的,对 兴趣的培养,感情的陶冶、思想的熏染、收获的教会、知识的灌输、技巧的汲取、语言的磨砺、应是一种 长期的、无形的“渗透”。学生在阅读中对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造句…或者说“字、词、 句、篇、语、修、逻、文”及语感等,都能有大量的见识,有了这大量的见识,然后作文才能在借鉴中求 异,在模仿中创新。书法家沙孟海回答怎样写好字时说:“要眼中有好字”。我们也可以移用于怎样作好文 上:“要眼中有好文”。写作须以阅读为先导,“劳于读书”才可“逸于作文”。见多识广,才能写得丰富、 生动,有真情实感、真知灼见。 因此,广泛阅读是语文最大量且最重要的“作业”,成为作文不可不具的重要素养
3 1.思想情感——追求深刻;2.内容材料——追求丰富;(以上两点为“神”方面) 3.体裁结构——追求新巧;4.语言表达——追求有文采。(以上两点为“形”方面) 三、作文六种主观表现 (1)性格上,表现个性气息。文章能有个人风格或气息的印记,便更加真实可感,给人留下较深的 印象。如果像王朔形容的某人长相平平“掉到人堆里就找不着了”的文章,就可能淹没在作文的汪洋大海 中。 (2)思想上,表现情理内涵。即通过文章表现作者的认识、感悟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对问题能够理 性思考,拥有思想的自由、思想的深度与思维的广度。作为考场作文,对文章深刻性的要求并不苛刻,只 要能够由表及里地分析事物,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意见,能够给人一些思考与启发,都算是有思想的 文章。一个写作者的思想水平往往代表了他所能达到的高度,也是高考选拔较为看重的。 (3)学识上,表现文化底蕴。狭义的文化底蕴指文史修养,广义的文化底蕴则指对人类文化精神的 深刻认识与领悟。文章的文化底蕴,是指作者在文章中透过叙事写景,谈古论今,能反映出不同国家、民 族、地区、行业等的某种历史文化传统、氛围、特征、风格,显示出作者的文化积淀、学识素养等等。 其做法是: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现真善美,或以文化的理性批判假丑恶;或以文化的心态,叙述或议论 自然社会之哲理;或以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迹显示作者的文化积淀;或是哲学原理的即时粘贴,或是 社会现实的独特透视,或是“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合…… 其表现是:文章材料丰富、信手拈来和运用自如;其作用为:使文章的内容充实,文化品质增强,甚 至能使读者的文化品位得到提升;其效果为: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从而获得高分。 (4)审美上,表现艺术品位。即通过文章表现作者的审美能力。作文是个大舞台,对音乐、电影、 美术、戏剧、曲艺等艺术种类的品鉴、感悟均可摄入笔端,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像对外国经典文化经典 作品的陈说和评价、对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的巧妙化用和赋予新意、对中外寓言故事的恰切引用和扣题评 说、对中外文学艺术理论的引述……常常展现作者的艺术品位,给人耳目一新、格调不俗的感觉。 (5)阅历上,表现感染力量。即通过文章表现作者的生活经历、人生际遇。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生活的情感绝不会千人一面。每个写作者走过的路不同:学校、家庭、社会,这是 领域的不同;幸福与苦难、得意与失意,这是感受的不同。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我们写作的财富。那 些独特的际遇与情感体验,将使笔下的文字更具有感染力,终能打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作为考场作文, 拉近考题与个人生活的距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和独到的感受,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文字上,表现语言素养。即通过文章表现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具有个人魅力的表达,令读者 期待,也令读者佩服。此项另有专题论述,此略。 第 02 讲,培养作文素质 1 培养几样作文素质,很能解决作文“老大难”问题。应注重如下几个亟需习惯、起码追求: 一、勤于阅读记诵 阅读对作文的作用是巨大的!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一般来说是“熏陶”、“浸染”、“潜移默化”的,对 兴趣的培养,感情的陶冶、思想的熏染、收获的教会、知识的灌输、技巧的汲取、语言的磨砺、应是一种 长期的、无形的“渗透”。学生在阅读中对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造句……或者说“字、词、 句、篇、语、修、逻、文”及语感等,都能有大量的见识,有了这大量的见识,然后作文才能在借鉴中求 异,在模仿中创新。书法家沙孟海回答怎样写好字时说:“要眼中有好字”。我们也可以移用于怎样作好文 上:“要眼中有好文”。写作须以阅读为先导,“劳于读书”才可“逸于作文”。见多识广,才能写得丰富、 生动,有真情实感、真知灼见。 因此,广泛阅读是语文最大量且最重要的“作业”,成为作文不可不具的重要素养
、造语求新避俗 我们一旦动笔写作便应有这样一种追求:力戒文章语言的趋同现象,避免在词语选用、句式结构、语 气语势上大同小异、千篇一律,要把根据自己的语言特点,构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作为写作上的 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力使自己文章的语言或雅致凝练,或严谨理性,或俏皮幽默,或优美诗意……真正做 到凭空逗巧,意外出奇,既生动精彩又与众不同。作文时应该自问:写作中有什么因素比语言更致命呢? 求新避俗,不苟言语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作文素养。一旦有了提笔下字便求新避俗的追求或习惯,才能 迅速提高感悟语言和调遣语言的能力,才能形成个性语言, 语言避俗求新的途径多得不可胜数 1、想象修辞——追求形象 海德格尔有句名言:“语言是人口开出的花朵”。 巧设比喻,以求形象生动;铺陈排比,以增奔泻气势:拟人摹物,以求逼真生动:大胆夸张,以显飞 扬灵气;多用设问,以求启人深思;反复吟哦,以抒绵绵之情。 不说“我很悲伤”,而说“我心灵的天空一直下着雨”;不说“女人和男人应有平等的社会地位”,而 说“女人应是一株木棉,和橡树并立在一起”;不说“没有钱”,而说“囊中羞涩”,说“与孔方兄无缘”, 说“‘老人头’不多” “对旺角的多家书店,我和一桃以怀素草书的笔意一路草过去,但有时也不免驻足留连。” 比喻创新别致。 “窗口一闪而逝的年轻面颊便在这深深的秋意中浓浓地开放,开放出灿烂的青春。 一拟物生动陌生。 “羞嗒嗒的音乐朗诵会,正在火辣辣地开。” 一拟人摹状,别具新意 2、整散句式——追求参差 才美不外露,已属难能可贵;大智大愚,更是难上加难。……有麝自然香,已变成了令人发噱的天 方夜谈;无麝放假香,才是处世真理”。 为什么她喜欢绿色呢?虽然五光十色缠绕了她的半生:红色的火热,土黄色的坎坷,灰色的挫折, 黑得如此沉重的偏见,以及白得如此刺目的冷漠,但她在任何时候对绿色——象征生命、希望、纯洁的颜 色,有着不可抑制的憧憬。 一能整能散,参差别致 整句工整而呈气势,散句曲折而显舒缓:整散交错,可参差流转。 3、幽默诙谐——追求情趣 如一位考生论证“当代中学生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必须十份重视课外阅读”,有一段对死抠 课本、死记硬背的调侃,变叙述为描写,幽默风趣: 诚然,在考分的压力下,学生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课程教材上,于是乎弯腰驼背兮“孔乙己 鸡胸鹤腿兮“林黛玉″,双眼昏花兮博土伦,挑灲夜战兮功课如山,许多人陷入了应试操练的怪圈
4 二、造语求新避俗 我们一旦动笔写作便应有这样一种追求:力戒文章语言的趋同现象,避免在词语选用、句式结构、语 气语势上大同小异、千篇一律,要把根据自己的语言特点,构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作为写作上的一 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力使自己文章的语言或雅致凝练,或严谨理性,或俏皮幽默,或优美诗意……真正做 到凭空逗巧,意外出奇,既生动精彩又与众不同。作文时应该自问:写作中有什么因素比语言更致命呢? 求新避俗,不苟言语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作文素养。一旦有了提笔下字便求新避俗的追求或习惯,才能 迅速提高感悟语言和调遣语言的能力,才能形成个性语言。 语言避俗求新的途径多得不可胜数。 1、想象修辞——追求形象 海德格尔有句名言:“语言是人口开出的花朵”。 巧设比喻,以求形象生动;铺陈排比,以增奔泻气势;拟人摹物,以求逼真生动;大胆夸张,以显飞 扬灵气;多用设问,以求启人深思;反复吟哦,以抒绵绵之情。 不说“我很悲伤”,而说“我心灵的天空一直下着雨”;不说“女人和男人应有平等的社会地位”,而 说“女人应是一株木棉,和橡树并立在一起”;不说“没有钱”,而说“囊中羞涩”,说“与孔方兄无缘”, 说“‘老人头’不多”…… “对旺角的多家书店,我和一桃以怀素草书的笔意一路草过去,但有时也不免驻足留连。” ——比喻创新别致。 “窗口一闪而逝的年轻面颊便在这深深的秋意中浓浓地开放,开放出灿烂的青春。” ——拟物生动陌生。 “羞嗒嗒的音乐朗诵会,正在火辣辣地开。” ——拟人摹状,别具新意。 2、整散句式——追求参差 “才美不外露,已属难能可贵;大智大愚,更是难上加难。……有麝自然香,已变成了令人发噱的天 方夜谈;无麝放假香,才是处世真理”。 “为什么她喜欢绿色呢?虽然五光十色缠绕了她的半生:红色的火热,土黄色的坎坷,灰色的挫折, 黑得如此沉重的偏见,以及白得如此刺目的冷漠,但她在任何时候对绿色——象征生命、希望、纯洁的颜 色,有着不可抑制的憧憬。” ——能整能散,参差别致。 整句工整而呈气势,散句曲折而显舒缓;整散交错,可参差流转。 3、幽默诙谐——追求情趣 如一位考生论证“当代中学生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必须十份重视课外阅读”,有一段对死抠 课本、死记硬背的调侃,变叙述为描写,幽默风趣: 诚然,在考分的压力下,学生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课程教材上,于是乎弯腰驼背兮“孔乙己”, 鸡胸鹤腿兮“林黛玉”,双眼昏花兮博士伦,挑灯夜战兮功课如山,许多人陷入了应试操练的怪圈
议论语言中作生动的简笔描写,而且模仿楚辞,插入“兮”字,读来纡曲含蓄、意味深长,以一种轻 松戏谑的笔触表达着严肃的态度,搅拌甜酸苦辣于一“锅”,绕有兴味。 “如果把书的封面比作女人的脸,一个“抓人的书名,是放电的媚眼;一位名作家的芳名,是诱人 的樱唇;封面其他部分的花花绿绿,是女人脸上的姹紫嫣红。敢于素面问世的图书,一般内容有真货;敢 于素面朝天的女人,大多是真美人儿。”(何玉兴《图书比女人》) 有人写道:“明末清初直到传教士马利窦第一次带来世界地图时,王公大臣们强烈要求把中国摆在中 间,否则,是可忍,孰不可忍;颇有些倚天不出,谁与争锋,普天之下,舍我其谁之感。” 这样的文字,幽默、活泼、俏皮,能让人耳目一新,身心一爽。 幽默、诙谐、调侃,体现智慧。如果能遹时地“幽他一默”,可使文章陡增亮色。 4、精言警论——追求理性 “大地在雪下做着纯洁的梦,春天来把这梦实现。” “占领春天的空旷要比挤进夏日的葱茏更容易。” “正是对春日做功利打算的人,才最可能拥有一个丰饶的秋天。” “惟有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一朵春花可以永不凋谢,一股春风可以永远吹拂,一阵春雨可以永远淅 沥,一缕春晖可以永远明媚。” 这些语句之所以受到喜爱,主要在于它们不是客观地呈现生活,而是寄寓了一种思想:它们不是对思 想的明示,而是把它蕴含于形象之中。人们在阅读时,既能获得启迪,又能有一种审美体验的愉悦。概要 地说,这些简短质朴的语句里有着灵动并美丽的思想。 鲁迅在有些东西因有违文学创作的审美要求而不能写进文章时说 可以画毒蛇和蝎子,但不能画鼻涕和大便。” 余光中提醒各位: 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苦萨蛮》?″ 一片绿叶,饱含着它对根的情谊;一句祝福,浓缩了我对你的祝愿。 “政治牢骚,中文清高,物理深奥,历史推敲,数学坐标。 这些文字,姿容别致,理趣盎然。 有理性的警论,或直陈利害,义正词严;或嬉笑怒骂,入木三分;或针砭时弊,酣畅淋漓;或多方设 喻,增其灵气 5、直引化用——追求意蕴 恰当引用一些诗词典故名言警句谚语俗语歇后语顺口溜等,增加作品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文化底蕴 例如: “聆听‘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故事: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 来’的豪迈情怀;品味‘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无限忠诚。我发现,我与他们的心近了。” 这些有所引用的文字凝练形象,以少胜多,拓展了思考联想的空间而饶有蕴意 语言表达的避俗求新,方法多样,难以枚举,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懂得因人因事因情因景因时因地而 有不同的“我”的写法,力求“语言陌生化”,让习见的内容以一副陌生的面孔出现,使语言表达异于常 见的用滥了的表达。“语言陌生化”所竭力对抗的是沉闷与死板、老一套和人云亦云
5 议论语言中作生动的简笔描写,而且模仿楚辞,插入“兮”字,读来纡曲含蓄、意味深长,以一种轻 松戏谑的笔触表达着严肃的态度,搅拌甜酸苦辣于一“锅”,绕有兴味。 “如果把书的封面比作女人的脸,一个‘抓人’的书名,是放电的媚眼;一位名作家的芳名,是诱人 的樱唇;封面其他部分的花花绿绿,是女人脸上的姹紫嫣红。敢于素面问世的图书,一般内容有真货;敢 于素面朝天的女人,大多是真美人儿。”(何玉兴《图书比女人》) 有人写道:“明末清初直到传教士马利窦第一次带来世界地图时,王公大臣们强烈要求把中国摆在中 间,否则,是可忍,孰不可忍;颇有些倚天不出,谁与争锋,普天之下,舍我其谁之感。” 这样的文字,幽默、活泼、俏皮,能让人耳目一新,身心一爽。 幽默、诙谐、调侃,体现智慧。如果能适时地“幽他一默”,可使文章陡增亮色。 4、精言警论——追求理性 “大地在雪下做着纯洁的梦,春天来把这梦实现。” “占领春天的空旷要比挤进夏日的葱茏更容易。” “正是对春日做功利打算的人,才最可能拥有一个丰饶的秋天。” “惟有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一朵春花可以永不凋谢,一股春风可以永远吹拂,一阵春雨可以永远淅 沥,一缕春晖可以永远明媚。” 这些语句之所以受到喜爱,主要在于它们不是客观地呈现生活,而是寄寓了一种思想;它们不是对思 想的明示,而是把它蕴含于形象之中。人们在阅读时,既能获得启迪,又能有一种审美体验的愉悦。概要 地说,这些简短质朴的语句里有着灵动并美丽的思想。 鲁迅在有些东西因有违文学创作的审美要求而不能写进文章时说: “可以画毒蛇和蝎子,但不能画鼻涕和大便。” 余光中提醒各位: “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一片绿叶,饱含着它对根的情谊;一句祝福,浓缩了我对你的祝愿。” “政治牢骚,中文清高,物理深奥,历史推敲,数学坐标。” 这些文字,姿容别致,理趣盎然。 有理性的警论,或直陈利害,义正词严;或嬉笑怒骂,入木三分;或针砭时弊,酣畅淋漓;或多方设 喻,增其灵气。 5、直引化用——追求意蕴 恰当引用一些诗词典故名言警句谚语俗语歇后语顺口溜等,增加作品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文化底蕴。 例如: “聆听‘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故事;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 来’的豪迈情怀;品味‘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无限忠诚。我发现,我与他们的心近了。” 这些有所引用的文字凝练形象,以少胜多,拓展了思考联想的空间而饶有蕴意。 …… 语言表达的避俗求新,方法多样,难以枚举,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懂得因人因事因情因景因时因地而 有不同的“我”的写法,力求“语言陌生化”,让习见的内容以一副陌生的面孔出现,使语言表达异于常 见的用滥了的表达。“语言陌生化”所竭力对抗的是沉闷与死板、老一套和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