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在文“内”充分挖潜。要对作品本身内容有准确的把握,不仅要把握作品直观显现的内容,而且要 弄清作品隐含的内容,这是鉴赏评价的首要工作,其实就是弄清对象。 ②在文“外”大胆引联。就是围绕作品作相关、相似的引申或联想。有些寓意相对丰富深刻的作品, 要联系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及其它相关资料,将其置于特定的氛围中才能对其正确认识评价:有些作品只 有通过多方引申联想,才能在动态中,在纵横比较中评价它。 5.如何探究传记文本 探究要掌握正确的赏评标准和思维方法。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我 们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准绳,没有客观正确的标准就难免人云亦云。同时要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要辩证 地、历史地、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分析,不可以偏概全、求全责备、主观臆断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一一论述一一小结。 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 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 论述:整合信息,分条陈述,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 小结: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总之:1、知人论世,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解读文本。 2、了解文本特征,从结构要素方面把握文本基本内容 3、阐释文本意蕴,发掘文本特色 4、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独立探究 国粤高考直 【粤题精讲】 (自2007年广东新高考以来,未考人物传记。) 【粤考趋势】 传记和新闻阅读的考査是课改区新设的考试内容。试题的编制,考查的角度,尤其是探究题的命题,还 在摸索之中。从2007年、2008年高考广东卷、山东卷、宁夏卷对实用文本阅读考查情况来看,主要有三个 方面的特点和趋势:①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为基础:②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 要表现手法,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是考查重点;③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是考查的难点和热点 E、应考方法盘点 从07、08两年高考所用的传记文本篇幅看,字数少则800多字,多则1200来字,大都经过了 命题者的删节改造。 考生应有强烈的考试意识,应学会根据分值判断答题要点。每道问题后面都标有它的分值,这一点最 容易让人忽视。然而问题后的分值往往暗示着得分点。忽视这一点,往往造成要点不全或答题罗嗦。这就 是我们常在答题技巧上提到的“看分值答题”。一般情况下,偶数的分值,如2分或4分,意味着其答案 可能包含两个要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两点列出;奇数的分值3分意味着答案可能是三点,答题时要尽 可能分成三点列出。此外,答案最好能用序号标出,让阅卷者对答案要点一目了然 下面,结合高考题型谈谈高考传记文本阅读复习备考的要点 、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具体方法见前文“解题指津”第1点 例如:[2008年全国高考(海南、宁夏卷)第16题,见“专题综练”第5题]盛宣怀在创办北洋 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6分) 【解析】这道题是考査筛选并整合传记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本题包含两个问题,前者要求列述盛宣 怀的办学主张,后者要求概括其教育思想,这要从其办学的具体主张的分析中来检视。 【答案】盛宣怀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一是不不许“躐等”,即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 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 是工具。反映了他“学以致用”教育思想
①在文“内”充分挖潜。要对作品本身内容有准确的把握,不仅要把握作品直观显现的内容,而且要 弄清作品隐含的内容,这是鉴赏评价的首要工作,其实就是弄清对象。 ②在文“外”大胆引联。就是围绕作品作相关、相似的引申或联想。有些寓意相对丰富深刻的作品, 要联系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及其它相关资料,将其置于特定的氛围中才能对其正确认识评价;有些作品只 有通过多方引申联想,才能在动态中,在纵横比较中评价它。 5.如何探究传记文本 探究要掌握正确的赏评标准和思维方法。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我 们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准绳,没有客观正确的标准就难免人云亦云。同时要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要辩证 地、历史地、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分析,不可以偏概全、求全责备、主观臆断。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 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 论述:整合信息,分条陈述,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 小结: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总之:1、知人论世,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解读文本。 2、了解文本特征,从结构要素方面把握文本基本内容。 3、阐释文本意蕴,发掘文本特色。 4、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独立探究。 南粤高考直析 【粤题精讲】 (自 2007 年广东新高考以来,未考人物传记。) 【粤考趋势】 传记和新闻阅读的考查是课改区新设的考试内容。试题的编制,考查的角度,尤其是探究题的命题,还 在摸索之中。从2007年、2008年高考广东卷、山东卷、宁夏卷对实用文本阅读考查情况来看,主要有三个 方面的特点和趋势:①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为基础;②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 要表现手法,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是考查重点;③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是考查的难点和热点。 三、应考方法盘点 从 07、08 两年高考所用的传记文本篇幅看,字数少则800多字,多则1200来字,大都经过了 命题者的删节改造。 考生应有强烈的考试意识,应学会根据分值判断答题要点。每道问题后面都标有它的分值,这一点最 容易让人忽视。然而问题后的分值往往暗示着得分点。忽视这一点,往往造成要点不全或答题罗嗦。这就 是我们常在答题技巧上提到的“看分值答题”。一般情况下,偶数的分值,如2分或4分,意味着其答案 可能包含两个要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两点列出;奇数的分值3分意味着答案可能是三点,答题时要尽 可能分成三点列出。此外,答案最好能用序号标出,让阅卷者对答案要点一目了然。 下面,结合高考题型谈谈高考传记文本阅读复习备考的要点。 一、分析综合 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具体方法见前文“解题指津”第 1 点) 例如:[ 2008 年全国高考(海南、宁夏卷)第 16 题,见“专题综练”第 5 题]盛宣怀在创办北洋 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6 分) 【解析】这道题是考查筛选并整合传记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本题包含两个问题,前者要求列述盛宣 怀的办学主张,后者要求概括其教育思想,这要从其办学的具体主张的分析中来检视。 【答案】盛宣怀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一是不不许“躐等”,即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 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 是工具。反映了他“学以致用”教育思想
【解题指要】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类的试题,应力求全面、准确。如何全面准确地 筛选、整合传记文本中的信息呢?首先要整体阅读感知全文,把握传记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思想、主 张、个性及其相关事件)。要善于利用标题、首段起领、尾段总括以及文中的评议句等来快速提取有 关传主的关键信息。如上述试题选文标题就表明了本文记叙的侧重点一一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而题 干正是扣住这个标题来设问的。其次是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与标准。该题要求提取的 是“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的主张和教育思想”,与此无关都应淘汰。第三,通览全文,确定信息 筛选的范围,然后在其范围内找寻关键句,或提取重组、或概括转述,力求语言简明、连贯,切忌大 而无当,机械照抄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即精读全文,能分析传记文本的叙事语调(叙述者的感情倾向)及其外显语言表达的风格,或平 实,或生动,或诙谐,或庄重,或褒扬,或冷静等:体会其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能分析传记结 构层次,理出思路、把握线索:能概括传记的主题思想。 例如:(“专题综练”四第12题)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窗外的阳光和小鸟,试简要分析这些景物的 特点与作用。(《一代才女林徽因》)(5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传记文本结构特色的理解。开头和结尾都写到阳光和小鸟,很明显是首尾照 应。写作特点与作用则从文章结构和思想情感两个方面作答。 答案】开头和结尾都写了阳光和小鸟,明艳的阳光与欢快的小鸟,构成生命的色彩与活力。这 些景物描写不仅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体,而且烘托了文章主旨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躺在病床 上的林徽因看到窗外充满生机的景物,反衬岀她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结尾部分更为热烈明快,充满 诗意的景物描写,则是林徽因顽强与命运抗争的礼赞。 【解题指要】 分析语言特色,既要感知本文整体的感情基调和语言风格,又要品味局部段落乃至语句的遺词造 句的技巧和效果。如《叶圣陶在四川》一文全篇是洋溢着对叶老的敬仰、爱戴之情,文章开头一段则 以对叶老和子女们讨论作文这一场面的生动具体的描写来表现其循循善诱、言传身教、呵护备至的个 性特点。“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 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这一句语言描写纯用商讯口吻的设问句,非常妥帖地写出了一个慈父与 良师的细腻、真诚。 把握文章结构,就是要看清传记文本的材料选用和组织安排的特点。结枃是思路的具体表现,思 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阅读传记文本,可以从划分段落层次、观察段与段的衔接转换、判断叙 事的详略、抓住过渡句、关联词语等方面入手,快速理出文意演进的脉络。如《晚清学人杨守敬》全 文共4段,前三段按时间先后顺序介绍其求学、应举、研究的人生历程,末段概述其学术代表作《水 经注疏》的历史价值。对其学术研究的介绍,又侧重于舆地学研究 概括中心意思,要紧紧抓住传记文本所写传主的事迹,从事件的表象中探寻人物的情感、思想 精神等。应依据题干的具体要求来概括,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如段首句、段尾句等。要注意表述 的语言格式,一般按“事实要点十品行、德性要素(或精神内涵)”的结构来概括,语句宜简要 3分析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即细读全文,能分析传记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能分析传记选材组材的特 点与用意,能区分传记的主要常见类型,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等等。 例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第20题,见“专题综练—″第2题)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 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我所认识的梁漱溟》)(4分)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传记文本材料安排用意的认识。 【答案】这段文字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
【解题指要】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类的试题,应力求全面、准确。如何全面准确地 筛选、整合传记文本中的信息呢?首先要整体阅读感知全文,把握传记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思想、主 张、个性及其相关事件)。要善于利用标题、首段起领、尾段总括以及文中的评议句等来快速提取有 关传主的关键信息。如上述试题选文标题就表明了本文记叙的侧重点——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而题 干正是扣住这个标题来设问的。其次是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与标准。该题要求提取的 是“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的主张和教育思想”,与此无关都应淘汰。第三,通览全文,确定信息 筛选的范围,然后在其范围内找寻关键句,或提取重组、或概括转述,力求语言简明、连贯,切忌大 而无当,机械照抄。 2.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即精读全文,能分析传记文本的叙事语调(叙述者的感情倾向)及其外显语言表达的风格,或平 实,或生动,或诙谐,或庄重,或褒扬,或冷静等;体会其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能分析传记结 构层次,理出思路、把握线索;能概括传记的主题思想。 例如:(“专题综练”四第 12 题)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窗外的阳光和小鸟,试简要分析这些景物的 特点与作用。(《一代才女林徽因》)(5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传记文本结构特色的理解。开头和结尾都写到阳光和小鸟,很明显是首尾照 应。写作特点与作用则从文章结构和思想情感两个方面作答。 【答案】开头和结尾都写了阳光和小鸟,明艳的阳光与欢快的小鸟,构成生命的色彩与活力。这 些景物描写不仅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而且烘托了文章主旨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躺在病床 上的林徽因看到窗外充满生机的景物,反衬出她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结尾部分更为热烈明快,充满 诗意的景物描写,则是林徽因顽强与命运抗争的礼赞。 【解题指要】 分析语言特色,既要感知本文整体的感情基调和语言风格,又要品味局部段落乃至语句的遣词造 句的技巧和效果。如《叶圣陶在四川》一文全篇是洋溢着对叶老的敬仰、爱戴之情,文章开头一段则 以对叶老和子女们讨论作文这一场面的生动具体的描写来表现其循循善诱、言传身教、呵护备至的个 性特点。“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 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这一句语言描写纯用商讯口吻的设问句,非常妥帖地写出了一个慈父与 良师的细腻、真诚。 把握文章结构,就是要看清传记文本的材料选用和组织安排的特点。结构是思路的具体表现,思 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阅读传记文本,可以从划分段落层次、观察段与段的衔接转换、判断叙 事的详略、抓住过渡句、关联词语等方面入手,快速理出文意演进的脉络。如《晚清学人杨守敬》全 文共4段,前三段按时间先后顺序介绍其求学、应举、研究的人生历程,末段概述其学术代表作《水 经注疏》的历史价值。对其学术研究的介绍,又侧重于舆地学研究。 概括中心意思,要紧紧抓住传记文本所写传主的事迹,从事件的表象中探寻人物的情感、思想、 精神等。应依据题干的具体要求来概括,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如段首句、段尾句等。要注意表述 的语言格式,一般按“事实要点+品行、德性要素(或精神内涵)”的结构来概括,语句宜简要。 ⒊分析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即细读全文,能分析传记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能分析传记选材组材的特 点与用意,能区分传记的主要常见类型,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等等。 例如:(2008 年高考山东卷第 20 题,见“专题综练一”第 2 题)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 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我所认识的梁漱溟》)(4 分)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传记文本材料安排用意的认识。 【答案】这段文字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
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解题指要】传记文本以叙述、描写、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写人、叙事是其基本特征,此外还有议 论、说明等,用以揭示传住的历史贡献、思想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等。阅读时,要关注事件的因果关系、 作者的评论、抒情,从中发现其对表现传主形象特点及意义的作用。分析表现手法,重点要运用叙述、描 写、议论、抒情等基本的有关表达方式的写作常识来组织答案,避免张冠李戴。 二、鉴赏评价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阅读传记,应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以及相关评论中把握作者的对传主的评价和情感倾向,了 解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等。传记是写人的艺术,事件和细节是传记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对传主的态度和情感离不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的描写,评价时要善 于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节入手,由表及里,去粗存精,把握其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还要抓住 文本中的议论或评论的文字,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如:(2007年全国高考(海南、宁夏卷)第18题,见“专题综练″三第10题)叶圣陶晚年曾用“得 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孑牛″襟怀。 请简要论述。(《叶圣陶在四川》)(6分) 【解析】这道题是考查对传主的人格情操的理解。 【答案】《叶圣陶在四川》一文对叶的孺子牛的襟怀有生动的表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①对 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解题指要】解答“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一类的试题,要主意区分文本中作者、传 住、他者等不同人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撑自己观点的相应 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合理判断。这类试题多要求分点论述,组织答案时 最好显示出多点的组合,点与点之间不前后重复和左右支绌,概括全面,突出要点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阅读传记,要理解作者塑造传主的意图,这是评价文本社会价值和影响的一个入口。传主一般是对国家 或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或有重大影响的人:阅读时,应结合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述 的传主个人事业及心路历程的重要事实,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 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从而揭示出传主的典型社会意义和影响 例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第22题,见“专题综练一″第4题)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 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我所认识的梁漱溟》)(6分) 解析】这道题要求学生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作者对传主的评价的角度,从写作的角度阐释自己的阅读 启示,这是对传记文本的价值、影响的考查 【答案】作者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冥的。它对我们的写作启示主要有以下点:(1) 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 节表现人物。 【解题指要】解答“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类试题,要善于“出入传记文本”,即在通读 理解传记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入”)能由此及彼地联想开去,将文章放到当时或当代社会的大背景中,联 系相应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基层的关注层度等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 和阐释(“出”)。上述试题的第二问就体现了“由读悟写”的命题意图。 三、探究 探究性试题既具有开放性,也具有限制性 开放性体现为其答案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符合试题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即“个 性化解读”。限制性体现为,考生必须从文中挖掘隐性信息,如“联系全文”,“结合传主的人生经历”等 等,对这些限制,答题时不能视而不见,否则会偏离命题指向,导致失分。 探究性试题分值高(一般为6分),评分标准相对灵活,对阅卷老师的监控难度大,如果我们掌握 定的答题技巧,可以在这道试题上获取高分
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解题指要】传记文本以叙述、描写、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写人、叙事是其基本特征,此外还有议 论、说明等,用以揭示传住的历史贡献、思想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等。阅读时,要关注事件的因果关系、 作者的评论、抒情,从中发现其对表现传主形象特点及意义的作用。分析表现手法,重点要运用叙述、描 写、议论、抒情等基本的有关表达方式的写作常识来组织答案,避免张冠李戴。 二、鉴赏评价 ⒈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阅读传记,应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以及相关评论中把握作者的对传主的评价和情感倾向,了 解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等。传记是写人的艺术,事件和细节是传记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对传主的态度和情感离不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的描写,评价时要善 于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节入手,由表及里,去粗存精,把握其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还要抓住 文本中的议论或评论的文字,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如:(2007 年全国高考(海南、宁夏卷)第 18 题,见“专题综练”三第 10 题)叶圣陶晚年曾用“得 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 请简要论述。(《叶圣陶在四川》)(6 分) 【解析】这道题是考查对传主的人格情操的理解。 【答案】《叶圣陶在四川》一文对叶的孺子牛的襟怀有生动的表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①对 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解题指要】解答“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一类的试题,要主意区分文本中作者、传 住、他者等不同人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撑自己观点的相应 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合理判断。这类试题多要求分点论述,组织答案时 最好显示出多点的组合,点与点之间不前后重复和左右支绌,概括全面,突出要点。 ⒉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阅读传记,要理解作者塑造传主的意图,这是评价文本社会价值和影响的一个入口。传主一般是对国家 或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或有重大影响的人;阅读时,应结合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述 的传主个人事业及心路历程的重要事实,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 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从而揭示出传主的典型社会意义和影响。 例如:(2008 年高考山东卷第 22 题,见“专题综练一”第 4 题)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 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我所认识的梁漱溟》)(6 分) 【解析】这道题要求学生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作者对传主的评价的角度,从写作的角度阐释自己的阅读 启示,这是对传记文本的价值、影响的考查。 【答案】作者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冥的。它对我们的写作启示主要有以下点:(1) 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 节表现人物。 【解题指要】解答“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类试题,要善于“出入传记文本”,即在通读 理解传记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入”)能由此及彼地联想开去,将文章放到当时或当代社会的大背景中,联 系相应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基层的关注层度等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 和阐释(“出”)。上述试题的第二问就体现了“由读悟写”的命题意图。 三、探究 探究性试题既具有开放性,也具有限制性。 开放性体现为其答案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符合试题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即“个 性化解读”。限制性体现为,考生必须从文中挖掘隐性信息,如“联系全文”,“结合传主的人生经历”等 等,对这些限制,答题时不能视而不见,否则会偏离命题指向,导致失分。 探究性试题分值高(一般为 6 分),评分标准相对灵活,对阅卷老师的监控难度大,如果我们掌握一 定的答题技巧,可以在这道试题上获取高分
(一)探究性试题命题的原则及特点 1、设题重实际: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符合高中生 作答。 2、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 3、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植根于文本)探讨硏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4、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 5、答案有限制:它不会像平时可以“见仁见智”。这是选拔人才的高考,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 的参考答案,也就是说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任尔东西南北中”。 6、题干表述有区别: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 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二)“探究性”试题的解题应对策略 答题技巧之一:筌题的第一句话亮出自已的观点。(得1分) 探究性试题观点从何而来?老师的回答是:从题干来。探究性试题的题干会给我们暗示,一般说来, 题干会暗示我们,观点有四种类型: 其一,唯一型。所谓唯一,就是表面上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的,考生们只 能选择这一观点来作答。如:《一个“兵”的军营》第3题:“报道最后三段的内容主要是交代郭孔孙管理 军营的范围和日常事务。这些内容如按通常的写法,是不会安排在文末的。依你看,本报道的这种结构安 排好不好?理由是什么?” 此题只需选“好”来答即可。 其二,选一型。所谓选一,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而且每种观点都独自成立的命题,考生们可 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作答。如:这篇小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从 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其三,融合型。所谓融合,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考生们只能融合 这些观点来作答。如:(“考点对应直练二”第6题):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有人认为天赋是关键,有人则 认为后天的影响更重要。请以邓肯为例,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6分)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天赋和后天的影响都十分重要。(1分)邓肯之所以能成为“现 代舞之母”,不仅因为她具有非凡的舞蹈天赋——6岁自创舞蹈,开办舞蹈学校,且大受欢迎,(2分)而 且环境对她的影响也十分重要——自由、不受拘束的家庭,培养了她追求本真、自由的个性(或“受母亲 叛逆性格的影响,使她敢于挑战传统的舞蹈形式″;或“从小受母亲的艺术熏陶”),促使她不断追求,不 断创新。(3分)[6分。观点1分,即肯定“天赋”、“后天的影响”或“天赋和后天的影响同等重要”得1 分;分析5分,其中“天赋”2分,“后天的影响″3分。答案分析合理即可。] 其四,自创型。所谓自创,就是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要考生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作答。 如:("考点对应直练一”第3题)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可在这篇自传中,巴金 再强调“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巴金为什么这样说?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自我评价?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一:我认为我们进行自我评价应该本着谦虚的态度。巴金虽然创作了许多的文学作品,在文 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认为自己尚未达到一个文学家的高度,这种谦虚的态度使巴金在文学的道路 上越攀越高,成就了巴金的伟大。我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也应该本着谦虚的态度,不断激励自己继续前进 参考答案二:我认为我们进行自我评价应该实事求是。巴金对自己进行的评价是建立在对自己清醒的 认识的基础上的。他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自己50年的文学生活。准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 地为自己的人生定位 上面列出了四种观点来源类型,面对探究题时,可以先判断它属于哪一类型,然后确立观点。观点必 须明确,态度必须鲜明,观点的表述多用判断语气的句子,比如“我认为..”“我觉得…”“我赞成 专题二十七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一 (时间:30分钟,满分:30分
(一)探究性试题命题的原则及特点 1、设题重实际: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符合高中生 作答。 2、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 3、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植根于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4、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 5、答案有限制:它不会像平时可以“见仁见智”。这是选拔人才的高考,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 一的参考答案,也就是说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任尔东西南北中”。 6、题干表述有区别: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 “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二)“探究性”试题的解题应对策略 答题技巧之一:答题的第一句话亮出自己的观点。(得 1 分) 探究性试题观点从何而来?老师的回答是:从题干来。探究性试题的题干会给我们暗示,一般说来, 题干会暗示我们,观点有四种类型: 其一,唯一型。所谓唯一,就是表面上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的,考生们只 能选择这一观点来作答。如:《一个“兵”的军营》第 3 题:“报道最后三段的内容主要是交代郭孔孙管理 军营的范围和日常事务。这些内容如按通常的写法,是不会安排在文末的。依你看,本报道的这种结构安 排好不好?理由是什么?” ——此题只需选“好”来答即可。 其二,选一型。所谓选一,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而且每种观点都独自成立的命题,考生们可 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作答。如:这篇小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从 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其三,融合型。所谓融合,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考生们只能融合 这些观点来作答。如:(“考点对应直练二”第 6 题):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有人认为天赋是关键,有人则 认为后天的影响更重要。请以邓肯为例,谈谈你的看法。(6 分) 参考答案:(6 分)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天赋和后天的影响都十分重要。(1 分)邓肯之所以能成为“现 代舞之母”,不仅因为她具有非凡的舞蹈天赋——6 岁自创舞蹈,开办舞蹈学校,且大受欢迎,(2 分)而 且环境对她的影响也十分重要——自由、不受拘束的家庭,培养了她追求本真、自由的个性(或“受母亲 叛逆性格的影响,使她敢于挑战传统的舞蹈形式”;或“从小受母亲的艺术熏陶”),促使她不断追求,不 断创新。(3 分)[6 分。观点 1 分,即肯定“天赋”、“后天的影响”或“天赋和后天的影响同等重要”得 1 分;分析 5 分,其中“天赋”2 分,“后天的影响”3 分。答案分析合理即可。] 其四,自创型。所谓自创,就是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要考生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作答。 如:(“考点对应直练一”第 3 题)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可在这篇自传中,巴金一 再强调“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巴金为什么这样说?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自我评价?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一:我认为我们进行自我评价应该本着谦虚的态度。巴金虽然创作了许多的文学作品,在文 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认为自己尚未达到一个文学家的高度,这种谦虚的态度使巴金在文学的道路 上越攀越高,成就了巴金的伟大。我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也应该本着谦虚的态度,不断激励自己继续前进。 参考答案二:我认为我们进行自我评价应该实事求是。巴金对自己进行的评价是建立在对自己清醒的 认识的基础上的。他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自己 50 年的文学生活。准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 地为自己的人生定位。 上面列出了四种观点来源类型,面对探究题时,可以先判断它属于哪一类型,然后确立观点。观点必 须明确,态度必须鲜明,观点的表述多用判断语气的句子,比如“我认为……”“我觉得……”“我赞成……” 等。 专题二十七 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一 (时间:30 分钟,满分:30 分)
(2008年湖南联考)阅读下面这篇传记,完成1~3题 文学生活五十年 巴金 我是—个不善于讲话的人,有感情无法倾吐,为了让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 而是拿它们消遣。 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 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 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 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说救人救世,未免 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当时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 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一九二七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层楼上,过去的爱和恨,悲 哀和快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火渐渐地灭了,我才 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心上的疙瘩给解开了,我得到的拯救。这以后我一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 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心。 我在法国学会了写小说。我忘记不了的老师是卢梭、雨果、左拉和罗曼罗兰。我学到的是把写作和生 活融合在一起,我把作品交给读者评判。我本人总想坚持一个原则,不说假话。除了法国老师,我还有俄 国的老师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我的中国老师是鲁迅。我的作品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些作家的 影响。我曾在《说真话》里写过:“我相信过假话,我传播地假话,我不曾跟假话做过斗争….·在《怀念 胡风》中写过:“我对自己的表演(即使是不得已而为之吧),也感到恶心,感到羞耻。今天翻看三年年前 写的那些话,我还是不能原谅自己,也不想要求后人原谅我。”但是我最主要的位老师是生活,是中国 的社会生活,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 九二八年年底我从法国回国,就在上海定居下来。我和一个朋友住在一起。我自小害怕交际,害怕 讲话,不愿同外人接洽,外人索稿总是找我的朋友。所以:“我是靠友情生活到现在的 九三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我离天上海去南方。我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我的笔从来不曾停止。我的 《激流三部曲》就是这样写完的。在那些日孑我不得不到外奔波,也不得不改变写作方式。在一些地方买 一瓶墨水也不容易,我就在皮包里放一锭墨,一支笔和一大叠信笺,到了一个地方借一个小碟子,倒点水 把墨在碟子上磨几下,便坐下写起来。有时没有电灯,我就找一小节蜡烛,可是文思未尽,烛油却流光了。 我多么希望能再有一节蜡烛让我继续写下去。 “四人帮”灭亡后,我拿起了笔,我兴奋,我愉快,我觉得面前有广阔的天地,我要写,我要多写。 可是留给我的只有几年的时间,我今年已七十六岁。我制订了五年的计划,我要写两部长篇小说, 部《创作回忆录》,五本《随想录》,翻译亚·赫尔岑的《回忆录》。我只愿意做一个写到生命的最后 息的作家,也算是我五十几年的文学生活的一个交代吧 我曾经说过:“我是从探索人生岀发走上文学道路。”我开始读小说是为了消遺,但是我开始写小说绝 不是为了让读者消遣;我不是一个文学家,我只是把写作当做我的生活的部分;我的思想有种种的局限 性,但是我的态度是严肃的,我的每毎一篇作品都是我追求光明的呼声。我说过:"读者的期望就是对我的 鞭策。” 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爱祖国、爱人民、爱真理、爱正义,为多数人牺牲自己;人 不单是靠吃米活着,人活着也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我在那些作品中阐述的就是这样的思想 (节选自《巴金自传》有删改 1.“我觉得你们把人们的心拉拢了,让人们相互理解。你们就像是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送安慰的人。” 这是巴金在《憩园》中写到的读者对作家的期望,显然他自己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请从文中找出四点依 据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C
一.(2008 年湖南联考)阅读下面这篇传记,完成 1~3 题。 文学生活五十年 巴 金 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有感情无法倾吐,为了让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 而是拿它们消遣。 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 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 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 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说救人救世,未免 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当时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 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一九二七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层楼上,过去的爱和恨,悲 哀和快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火渐渐地灭了,我才 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心上的疙瘩给解开了,我得到的拯救。这以后我一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 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心。 我在法国学会了写小说。我忘记不了的老师是卢梭、雨果、左拉和罗曼·罗兰。我学到的是把写作和生 活融合在一起,我把作品交给读者评判。我本人总想坚持一个原则,不说假话。除了法国老师,我还有俄 国的老师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我的中国老师是鲁迅。我的作品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些作家的 影响。我曾在《说真话》里写过:“我相信过假话,我传播地假话,我不曾跟假话做过斗争……”在《怀念 胡风》中写过:“我对自己的表演(即使是不得已而为之吧),也感到恶心,感到羞耻。今天翻看三年年前 写的那些话,我还是不能原谅自己,也不想要求后人原谅我。”但是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是中国 的社会生活,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 一九二八年年底我从法国回国,就在上海定居下来。我和一个朋友住在一起。我自小害怕交际,害怕 讲话,不愿同外人接洽,外人索稿总是找我的朋友。所以:“我是靠友情生活到现在的。” 一九三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我离天上海去南方。我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我的笔从来不曾停止。我的 《激流三部曲》就是这样写完的。在那些日子我不得不到外奔波,也不得不改变写作方式。在一些地方买 一瓶墨水也不容易,我就在皮包里放一锭墨,一支笔和一大叠信笺,到了一个地方借一个小碟子,倒点水 把墨在碟子上磨几下,便坐下写起来。有时没有电灯,我就找一小节蜡烛,可是文思未尽,烛油却流光了。 我多么希望能再有一节蜡烛让我继续写下去。 “四人帮”灭亡后,我拿起了笔,我兴奋,我愉快,我觉得面前有广阔的天地,我要写,我要多写。 可是留给我的只有几年的时间,我今年已七十六岁。我制订了五年的计划,我要写两部长篇小说,一 部《创作回忆录》,五本《随想录》,翻译亚·赫尔岑的《回忆录》。我只愿意做一个写到生命的最后 一息的作家,也算是我五十几年的文学生活的一个交代吧。 我曾经说过:“我是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路。”我开始读小说是为了消遣,但是我开始写小说绝 不是为了让读者消遣;我不是一个文学家,我只是把写作当做我的生活的一部分;我的思想有种种的局限 性,但是我的态度是严肃的,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我追求光明的呼声。我说过:“读者的期望就是对我的 鞭策。” “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爱祖国、爱人民、爱真理、爱正义,为多数人牺牲自己;人 不单是靠吃米活着,人活着也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我在那些作品中阐述的就是这样的思想。 (节选自《巴金自传》有删改) 1. “我觉得你们把人们的心拉拢了,让人们相互理解。你们就像是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送安慰的人。” 这是巴金在《憩园》中写到的读者对作家的期望,显然他自己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请从文中找出四点依 据。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