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 专题17:文言断句和翻译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考纲闻释 考点分布 能为文言刘2.文言断句其实考测学生对文句内容的(1)“句”。“句”指句末的停顿 断句。能力月理解。因此,将断句考点单列,符合中学语文教(2)“读”指句中的停顿 级:E级(运用学大纲的要求 【考点透析】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 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 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 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b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现在高考已经把断句作为必考专题,近几年先后多次出现考查。广东省高考年年有断句 题,2008年分值达到4分。因此,我们对这种题型要引起足够重视,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 意积累断句方法,加强训练,提高应试能力,做到有备无患。如2005年高考辽宁卷: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4分)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兔一且郭茕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煮不办遺 参考答案为: 庄宗与梁军夹何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又如 下面是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中的一段文字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 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 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这段文字,其他地方断句均无大的问题,最后部分“孝德曰”后面的“幸甚如太尉请”, 如何断句,确实很费周折。粤教版课本断句为: 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这样断句似乎没有什么错。理解为“好,就如太尉说的办”也很通顺。而语文出版社的 课本断句为: 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分析前后文,下文有郭晞的“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尹少荣的“今段 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有焦谌说的“吾终不可以见段公!”,均可见本文 中除作者对段秀实称官职(太尉)外,其他人物称段秀实均为“公”,故“如太尉请”之类 称官职的话应是作者的话,从而说明粤教版的标点是值得商榷的,一定要弄清引文与作者的 叙述之间的差别 再如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陆文学自传》中的一段文字 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著谑谈三篇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公追之曰 念尔道丧,惜哉吾本师有言我弟子十二时中许一时外学令降伏外道也以吾门人众多今从尔所 欲可捐乐工书天宝中郢人晡于沧浪邑吏召子为伶正之师时河南尹李公齐物黜守见异提手拊 背亲授诗集于是汉沔之俗亦异焉。 正确的断句为 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著《谑谈》三篇。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 之戏。公追之曰:“念尔道丧,惜哉!吾本师有言,我弟子十二时中,许一时外学,令降伏 外道也。以吾门人众多,今从尔所欲,可捐乐工书。”天宝中,郢人醣于沧浪,邑吏召 子为伶正之师。时河南尹李公齐物黜守见异,提手拊背,亲授诗集,于是汉沔之俗亦异
2010 高考语文核按钮 专题 17:文言断句和翻译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 能为文言文 断句。 能力层 级:E 级(运用) 2. 文言断句其实考测学生对文句内容的 理解。因此,将断句考点单列,符合中学语文教 学大纲的要求。 (1)“句”。“句”指句末的停顿。 (2)“读”指句中的停顿。 【考点透析】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 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 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 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现在高考已经把断句作为必考专题,近几年先后多次出现考查。广东省高考年年有断句 题,2008 年分值达到 4 分。因此,我们对这种题型要引起足够重视,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 意积累断句方法,加强训练,提高应试能力,做到有备无患。如 2005 年高考辽宁卷: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4 分) 庄 宗 与 梁 军 夹 河 对 垒 一 日 郭 崇 韬 以 诸 校 伴 食 数 多 主 者 不 办 请 少 罢 减。 参考答案为: 庄宗与梁军夹何对垒/ 一日/ 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 主者不办/ 请少罢减。 又如: 下面是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中的一段文字: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 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 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 这段文字,其他地方断句均无大的问题,最后部分“孝德曰”后面的“幸甚如太尉请”, 如何断句,确实很费周折。粤教版课本断句为: 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这样断句似乎没有什么错。理解为“好,就如太尉说的办”也很通顺。而语文出版社的 课本断句为: 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分析前后文,下文有郭晞的“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尹少荣的“今段 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有焦谌说的“吾终不可以见段公!”,均可见本文 中除作者对段秀实称官职(太尉)外,其他人物称段秀实均为“公”,故“如太尉请”之类 称官职的话应是作者的话,从而说明粤教版的标点是值得商榷的,一定要弄清引文与作者的 叙述之间的差别。 再如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陆文学自传》中的一段文字: 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著谑谈三篇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 .............公追之曰 念尔道丧,惜哉吾本师有言我弟子十二时中许一时外学令降伏外道也以吾门人众多今从尔所 欲可捐乐工书天宝中郢人酺于沧浪邑吏召子为伶正之师时河南尹李公齐物黜守见异提手拊 背亲授诗集于是汉沔之俗亦异焉。 正确的断句为: 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著《谑谈》三篇。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 之戏。公追之曰:“念尔道丧,惜哉!吾本师有言,我弟子十二时中,许一时外学,令降伏 外道也。以吾门人众多,今从尔所欲,可捐乐工书。”天宝中,郢人酺于沧浪,邑吏召 子为伶正之师。时河南尹李公齐物黜守见异,提手拊背,亲授诗集,于是汉沔之俗亦异
其中“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一句中,“伶正”为伶官之长:“弄”为 操弄、玩弄、表演”之意:“木人”、“假吏”、“藏珠”等均为游戏。因此,三种游戏应该 都置于引号内:又根据下文“邑吏召子为伶正之师”,整句标点应为: 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 【粤题精讲】 1、(2008年广东)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 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保持2007年的考查方式,文言断句是较高要求 但所断文句通过找谓宾,即可得到答案,故难度适中。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整 体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之处。标点的使用要合 乎现代汉语标点的规范。 断句要注意: (1)借助名词、代词的位置。名词常作主语和宾语。 (2)看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 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 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 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3)找顶真和排偶。顶真使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 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4)明对话与引文。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 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 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答案: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 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2.(2007年广东)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 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断句:(1)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 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保持2006年的考查方式,文言断句是较高要求, 但所断文句通过找谓宾,即可得到答案,故难度适中 3.(2006广东)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名师剖析:此题考查文言句读的能力。这个文段中的“曰、矣、人、事、矣、况、乎 吾、事、虽、而、古人”是断句的标志 答案: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 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 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粤考趋势】 (1)取材上,或在文言阅读文段中,选取一部分,要求考生断句,或另选一段文字要 求断句。(2)答题方式上,或要求在应断处划线,或提供选择项,要求考生选出正确的一项 应考方法盘点 (一)复习法 1.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 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 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
焉。 其中“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一句中,“伶正”为伶官之长;“弄”为 “操弄、玩弄、表演”之意;“木人”、“假吏”、“藏珠”等均为游戏。因此,三种游戏应该 都置于引号内;又根据下文“邑吏召子为伶正之师”,整句标点应为: 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 【粤题精讲】 1、(2008 年广东)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 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保持 2007 年的考查方式,文言断句是较高要求, 但所断文句通过找谓宾,即可得到答案,故难度适中。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整 体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之处。标点的使用要合 乎现代汉语标点的规范。 断句要注意: (1)借助名词、代词的位置。名词常作主语和宾语。 (2)看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 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 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 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3)找顶真和排偶。顶真使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 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4)明对话与引文。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 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 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答案:访练兵简卒 / 欲宣力中原 / 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 善于抚纳士众 / 皆为致死 / 闻敦有不臣之心 / 访恒切齿 / 敦虽怀逆谋 / 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2.(2007 年广东)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 分)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 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断句:(1)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 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保持 2006 年的考查方式,文言断句是较高要求, 但所断文句通过找谓宾,即可得到答案,故难度适中。 3.(2006 广东)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 分) 名师剖析:此题考查文言句读的能力。这个文段中的“曰、矣、人、事、矣、况、乎、 吾、事、虽、而、古人”是断句的标志。 答案: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 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 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粤考趋势】 (1)取材上,或在文言阅读文段中,选取一部分,要求考生断句,或另选一段文字要 求断句。(2)答题方式上,或要求在应断处划线,或提供选择项,要求考生选出正确的一项。 应考方法盘点 (一)复习方法 1.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 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 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 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 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 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 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4.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 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记住一些文言 文的习惯句式,可以帮助断句。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 断句失误 5.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 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 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 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 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 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 帮助准确断句 6.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 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 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 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 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 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 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 逗号。 7.要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 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 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 (二)断句方法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点面结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说, 在标点之前,要认真通读全文,把容易断开的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难 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粗心大意 断句时,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现代汉语 标点的规范。还应反复诵读,增强语感。断句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找名代 文言文中名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就基本 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如以下两段文字: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 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 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 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鸿门宴》) 如2005年北京卷
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 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 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 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 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4.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 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记住一些文言 文的习惯句式,可以帮助断句。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 断句失误。 5.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 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 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 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 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 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 帮助准确断句。 6.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 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 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 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 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 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 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 逗号。 7.要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 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 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 高。 (二)断句方法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点面结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说, 在标点之前,要认真通读全文,把容易断开的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难 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粗心大意。 断句时,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现代汉语 标点的规范。还应反复诵读,增强语感。断句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找名代 文言文中名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就基本 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如以下两段文字: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 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 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 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鸿门宴》) 如 2005 年北京卷: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遺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找到上述加点名词或代词,便可以做出基本判断。 2.看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他们的前后,往往是该 断句的地方。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 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如: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 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 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 草堂(2005年北京卷) 3.明顶真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如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醱/晚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又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据排偶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 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宏盖均无贫和无赛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 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5.依总分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于是予有叹最儿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 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 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这段文字始句为总起句,故应断为句。接着紧承始句,发“叹”,其中“古人之观于天 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为总叹。下文分“夷以近、险以远 而至者“多、少”及其原因、结果,“有志者”“力不足”、“有志与力”而“无物”“相”者 力足以至(而不至)”者、“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几种情况进行议论,最后又用“此予之 所得也”作结。辨明哪些是“总”、哪些是“分”,又“分”几层,就可以大致断句了。 6.理对引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 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孟子对曰毛妖请以战喻摸然鼓之兵刃既接曳兵而走惑百而后止五十北而卮 共以英大笑百则何如曰不可真不百放其是亦走也曰丢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纸围也 (《寡人之于国也》) 又如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悲我也/发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 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这段文字是孟子对梁惠王所说的话,故应用引号。孟子的话中又引用了某种人的话“非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找到上述加点名词或代词,便可以做出基本判断。 2.看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他们的前后,往往是该 断句的地方。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 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如: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 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 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 草堂(2005 年北京卷) 3.明顶真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如: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又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据排偶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 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如: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 ...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 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5.依总分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 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 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 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这段文字始句为总起句,故应断为句。接着紧承始句,发“叹”,其中“古人之观于天 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为总叹。下文分“夷以近、险以远” 而至者“多、少”及其原因、结果,“有志者”“力不足”、“有志与力”而“无物”“相”者、 “力足以至(而不至)”者、“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几种情况进行议论,最后又用“此予之 所得也”作结。辨明哪些是“总”、哪些是“分”,又“分”几层,就可以大致断句了。 6.理对引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 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如: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 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又如: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 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这段文字是孟子对梁惠王所说的话,故应用引号。孟子的话中又引用了某种人的话“非
我也岁也”“非我也兵也”,故应用单引号。又如下面一段文字 7.察反复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 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 帮助 断句示例 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 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 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 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宋弘传》) 第一步,反复通读,先抓住主要之点,如文中说的是什么人,办的是什么事,采用的是 什么方式,取得了什么结果等。 看人物,文中提到的人物有湖阳公主(有“帝姊”),帝(刘秀),宋公弘(因有“弘曰”, 可断定是一个人)。这样可断定文中共提到三个人 再看事件。综观全文,说的是湖阳公主死了丈夫(新寡),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 看办事的方式。帝“微观其意”,是想了解女方的意向:后来帝又询问宋弘,是要了解 男方的态度 看事情的结果。最后帝曰:“事不谐矣。”“谐”是成功的意思,可知这件事没有成功。 这样,就基本上了解了本文的大意,便可断句了。 第二步,要确定词的句中意义、注意语序、分析句式。 反复研究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是句还是读。“湖阳……其意”之间,“湖阳公主”是专 名,其间决不能断:“湖阳公主新寡”有主有谓,叙一事,是主谓句,应当断:“朝臣”是“论” 的宾语,当属上:不能做“观”的主语,决不能属下:至“其意”处,一事已叙完,应断为 句”,其它为“读”。 文中“方且图之”的“之”,是属上还是属下?按现代汉语习惯,容易把“之”和“后” 连起来读。但这里“之”是“图”的宾语,一定要属上,不能属下与“后”连用 第三步,找出整齐对称的上下句 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如帝引用的谚语,应断作“贵易交,富易妻”,不能断为“贵 易交富”,而使“易妻”属下。这里的“易”是更换的意思,不是“容易”的“易”。又如“臣 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也当根据这一点,断为“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 之妻不下堂”,不能断为“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第四步,找到对话的标志。 文中的“主曰”“帝曰”“弘曰”“谚言”等。但这时要注意“曰”后的文字到什么地方 为止。如“谚言”后的文字,只能是“贵易交,富易妻”六字,“人情乎”是帝的问话,不 是谚语。因而“乎”后加双引号,六字谚语加单引号 第五步,找虚词。 文中的“方且图之”的“之”,“人情乎”的“乎”,“事不谐矣”的“矣”,都可作断句 时的参考 这样得出如下句读: 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 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日:“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 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糖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考点对应直练 原书名校159页联考题目 专题突破通练 原书160页实战演练题目
我也岁也”“非我也兵也”,故应用单引号。又如下面一段文字: 7.察反复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 ....宿舂粮适千里者 ....三月聚粮之 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 帮助。 断句示例: 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 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 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 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宋弘传》) 第一步,反复通读,先抓住主要之点,如文中说的是什么人,办的是什么事,采用的是 什么方式,取得了什么结果等。 看人物,文中提到的人物有湖阳公主(有“帝姊”),帝(刘秀),宋公弘(因有“弘曰”, 可断定是一个人)。这样可断定文中共提到三个人。 再看事件。综观全文,说的是湖阳公主死了丈夫(新寡),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 看办事的方式。帝“微观其意”,是想了解女方的意向;后来帝又询问宋弘,是要了解 男方的态度。 看事情的结果。最后帝曰:“事不谐矣。”“谐”是成功的意思,可知这件事没有成功。 这样,就基本上了解了本文的大意,便可断句了。 第二步,要确定词的句中意义、注意语序、分析句式。 反复研究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是句还是读。“湖阳……其意”之间,“湖阳公主”是专 名,其间决不能断;“湖阳公主新寡”有主有谓,叙一事,是主谓句,应当断;“朝臣”是“论” 的宾语,当属上;不能做“观”的主语,决不能属下;至“其意”处,一事已叙完,应断为 “句”,其它为“读”。 文中“方且图之”的“之”,是属上还是属下?按现代汉语习惯,容易把“之”和“后” 连起来读。但这里“之”是“图”的宾语,一定要属上,不能属下与“后”连用。 第三步,找出整齐对称的上下句。 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如帝引用的谚语,应断作“贵易交,富易妻”,不能断为“贵 易交富”,而使“易妻”属下。这里的“易”是更换的意思,不是“容易”的“易”。又如“臣 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也当根据这一点,断为“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 之妻不下堂”,不能断为“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第四步,找到对话的标志。 文中的“主曰”“帝曰”“弘曰”“谚言”等。但这时要注意“曰”后的文字到什么地方 为止。如“谚言”后的文字,只能是“贵易交,富易妻”六字,“人情乎”是帝的问话,不 是谚语。因而“乎”后加双引号,六字谚语加单引号。 第五步,找虚词。 文中的“方且图之”的“之”,“人情乎”的“乎”,“事不谐矣”的“矣”,都可作断句 时的参考。 这样得出如下句读: 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 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 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糖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考点对应直练 原书名校 159 页联考题目 专题突破通练 原书 160 页实战演练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