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15: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 意义和用法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考点分布 理解常见刘文言虚词考查的范围(1)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大多数代词具有名 言虚词在文中是“而、何、乎、乃、其和形容词的功能 的意义和用法且、若、所、为、焉、也(2)连词,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 能力层级:B级以、因、于、与、则、者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并列 转折、因果、进 (识记 之”18个,要求能既够辨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 别词性(用法),又能蚓(3)介词,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 理解其意义。 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 象等的虚词 (4)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的词,说明 间,地点,程度,方式等的词语。 (5)助词,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 结构助词、时态助词、比况助词、语气助词等 6)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 【考点透析】 (一)文言虚词的分类 1.代词 (1)人称代词 吾、予、余、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①第一人称我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段太尉逸事状》 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 女、汝、若、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女通“汝”) ②第二人称尔、而、乃、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东阿》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通“尔”) 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④复数 闻、辈、侪、若属且皆为所虏。《鸿门宴》 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 (2)指示代词 ①近指代词|是、此、斯、这、这个、这里、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 然这样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③无定指代词或、莫 有的、有的人;没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有谁、没有哪一个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 ④辅助性代词|所、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顺臾之所学也。《劝学》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3)疑问代词 代人 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 代事物何、胡、奚、曷、什么、哪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盍不为行?《庄子·盗跖》 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 表处所安、恶(乌)、「在哪里、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副词 (1)时间副词 ①表过大既、业、已、曾、尝、适、初、已经、过去、刚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 曩、昔、向、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②表现在方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③表将来 将、将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第1页共14页
第 1 页 共 14 页 2010 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 15: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 意义和用法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 理解常见文 言虚词在文中 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B 级 (识记) 文言虚词考查的 范围 是“而、何、乎、乃、其、 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于、与、则、者、 之”18 个,要求能既够辨 别词性(用法),又能够 理解其意义。 (1)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 和形容词的功能。 (2)连词,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 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 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 (3)介词,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 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 象等的虚词。 (4)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的词,说明时 间,地点,程度,方式等的词语。 (5)助词,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分 结构助词、时态助词、比况助词、语气助词等 (6)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 【考点透析】 (一)文言虚词的分类 1.代词 (1)人称代词 ①第一人称 吾、予、余、 我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段太尉逸事状》 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 ②第二人称 女、汝、若、 尔、而、乃、 子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女通“汝”)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东阿》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通“尔”) ③第三人称 之、其、彼、 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④复数 属、辈、侪、 类、徒 若属且皆为所虏。《鸿门宴》 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 (2)指示代词 ①近指代词 是、此、斯、 兹、之、然 这、这个、这里、 这样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②远指代词 彼、夫、其 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③无定指代词 或、莫 有的、有的人;没 有谁、没有哪一个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 ④辅助性代词 所、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顺臾之所学也。《劝学》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3)疑问代词 代人 谁、孰 谁、哪一个 吾孰与徐公美? 代事物 何、胡、奚、曷、 盍 什么、哪里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盍不为行?《庄子·盗跖》 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 表处所 安、恶(乌)、 焉 在哪里、哪里 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副词 (1)时间副词 ①表过去 既、业、已、曾、尝、适、初、 曩、昔、向、乡 已经、过去、刚 才 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②表现在 方、会、适 正、正好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③表将来 且、将、欲、方、行、垂 将、将要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④表短暂/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几、不久、一会儿:T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安》 须臾、无何,猝、乍、暴、忽突然 银瓶乍破水浆进。《琵琶行》 常、雅、素 经常、时常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杂说》 ⑤表持久 素、一向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 素昧平生、素不相识。(成语) (2)否定副词 不、弗、莫、毋、无、未、不、没有三岁为妇,靡室劳矣。《氓》 ①表否定匪、非、靡、勿、微 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②表禁止毋、勿、莫、无 不要、别|将子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3)范围副词 皆、全、都,凡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①表全部|咸、举、悉、尽、大凡,总共、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都、具、共、率共,大都、大悉以咨之。《出师表》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但、唯、止、仅、只、仅、只是,但见悲鸟号古木。《蜀追难》 ②表部分独、徒、特、第、几乎、将近、技止此耳。《黔之驴》 或个别直 差不多达到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孙子吴起列传》 (4)程度副词 殊、很、极、甚、绝、至、很、太、极、特别、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①表深度良、酷、孔、稍、微、略、颇非常、分外,稍微、吾至爱汝。《与妻书》 略微 ②表比较盈、弥、尤、息、加滋 更加、尤其、更、越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之愈深,其进愈难。(《游褒禅山记 (4)情态副词。 ①表方式「俱、并、、微、窃、固 起、暗中、坚决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暂、遽、卒(猝)、立、即、匆忙、急迫、急促如听仙乐耳暂明。《琵琶行(并序)》 ②表速度旋、稍、渐、益 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 ③表频率数、、、、仍、辄、每多次、重复、任何 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满井游记》 5)语气副词 即,必、定,就是,一定,实即此爱汝。《与妻书》 ①表确认 诚、信,果在、的确,果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因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表委婉的测度、商其、盖、殆,大概(是)、恐怕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榷或论议语气 (是) 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③表意外的惊异 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 ④表祈使 可、要 汝其善抚之。《与妻书》 岂、其、庸、难道、哪里、怎「岂若吾乡邻。《捕蛇者说》 ⑤表反诘 巨(讵)、宁么 其可怪也欤。《师说》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后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6)指代性的副词 相/指、偏指 相互,我、他 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动作行为的接受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 (8)谦敬副词 请、敬、谨、幸、承蒙、有幸、请让我请为王吹竽。《滥竽充数》 表敬惠、辱、猥、垂、 猥自枉屈。《出师表》 第2页共14页
第 2 页 共 14 页 ④表短暂 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几、 须臾、无何,猝、乍、暴、忽 不久、一会儿; 突然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银瓶乍破水浆迸。《琵琶行》 ⑤表持久 常、雅、素 经常、时常、平 素、一向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杂说》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 素昧平生、素不相识。(成语) (2)否定副词 ①表否定 不、弗、莫、毋、无、未、 匪、非、靡、勿、微 不、没有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氓》 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②表禁止 毋、勿、莫、无 不要、别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3)范围副词 ①表全部 俱、毕、凡、皆、 咸、举、悉、尽、 都、具、共、率 全、都,凡是、 大凡,总共、 共,大都、大 致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悉以咨之。《出师表》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②表部分 或个别 但、唯、止、仅、 独、徒、特、第、 直 只、仅、只是, 几乎、将近、 差不多达到 但见悲鸟号古木。《蜀道难》 技止此耳。《黔之驴》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孙子吴起列传》 (4)程度副词 ①表深度 少、殊、很、极、甚、绝、至、 良、酷、孔、稍、微、略、颇 很、太、极、特别、 非常、分外,稍微、 略微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吾至爱汝。《与妻书》 ②表比较 益、弥、尤、愈、加、滋 更加、尤其、更、越 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游褒禅山记》 (4)情态副词。 ①表方式 俱、并、闲、微、窃、固 一起、暗中、坚决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②表速度 暂、遽、卒(猝)、立、即、 旋、稍、渐、益 匆忙、急迫、急促 如听仙乐耳暂明。《琵琶行(并序)》 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 ③表频率 数、亟、累、屡、仍、辄、每、 复 多次、重复、任何一 次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满井游记》 (5)语气副词 ①表确认 即,必、定, 诚、信,果 就是,一定,实 在、的确,果真 即此爱汝。《与妻书》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表委婉的测度、商 榷或论议语气 其、盖、殆, 盖 大概(是)、恐怕 (是)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③表意外的惊异 曾 竟然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 ④表祈使 其 可、要 汝其善抚之。《与妻书》 ⑤表反诘 岂、其、庸、 巨(讵)、宁 难道、哪里、怎 么 岂若吾乡邻。《捕蛇者说》 其可怪也欤。《师说》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王后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6)指代性的副词 相 互指、偏指 相互,我、他 …… 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见 动作行为的接受 自己、我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 (8)谦敬副词 表敬 请、敬、谨、幸、 惠、辱、猥、垂、 蒙 承蒙、有幸、请让我 …… 请为王吹竽。《滥竽充数》 猥自枉屈。《出师表》 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左传》 敢、窃、忝、猥、私下地、伏在地上想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陈情表》 表谦伏 伏惟启阿母。《孔雀东南飞》 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三国志》 注意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 允许我做”。如:“请京,使居之。”“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 3.助词 有、其(词头):然、焉、不译:…的样子「乃不知有汉,无论晋魏。《桃花源记》 ①音节助词如、乎(词尾)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句首助词/夫、盖、维、惟、唯 表要发议论等,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答司马谏议书》 ③句中语气 表停顿,不译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黄生借书 述语气:也、矣、焉、不译:罢了,了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 ④句末助词疑问语气:乎、诸、与呢、吗 而又何羡乎?《逍遥游》 (欤)、邪(耶)夫、兮 感叹语气:哉、乎、也、呢、啊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市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语气助词“也”和“矣”的区别 也都表陈述语丨表对事物固定状态的肯定或确认。(表静态)[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气,但二者分「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断定事物的“已然”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鸿门宴》 “将然”或“必然”。(表动态) 4.连词 与、及、暨/且、而、「和/又/又…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 (1)表并列以/且…且…,载…又…/一边…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氓》 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2)表承|而、则、因、乃、遂/于是、就、便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而后/若夫 /然后/至于 (3)表递进而 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劝学》 (4)表因果/以、为、因、由、缘/由于、因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是故、是以、以故L因此、所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 向、向使、使、而、即、如果、假如/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5)表假设若、必、今/即、纵、即使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山中留客》 而、然、则、然则、可「却、可是、但|于其身也也,则耻师焉。《师说》 (6)表转折 虽然,犹有未树也。《逍遥游》 连词“以”与“而”连接的前后两项间有对动词谓语的修饰关系,易与承接关系混淆, 要注意辨别。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前例的“夺”与“杀”,后例的“举”与“示”,在时间上行动上有明显的先后,属承接 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前例的“终日”与“思”,后例的“欣欣”与“荣”,是同时发生的,前后有修饰关系 表修饰的“而”“以”可译作“地”“着”,也可不译。 5.介词 ①引出行动的工具、方以、因 拿、凭借、依据 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法、凭借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②引出动作的对象 于、与、因、同、跟、给、替、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对于、向、通过 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 第3页共14页
第 3 页 共 14 页 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左传》 表谦 敢、窃、忝、猥、 伏 私下地、伏在地上想 …… 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陈情表》 伏惟启阿母。《孔雀东南飞》 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三国志》 注意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 允许我做”。如:“请京,使居之。”“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 3.助词 ①音节助词 有、其(词头);然、焉、 如、乎(词尾) 不译;……的样子 乃不知有汉,无论晋魏。《桃花源记》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句首助词 夫、盖、维、惟、唯 表要发议论等,不 译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答司马谏议书》 ③句中语气 盖、也、与 表停顿,不译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黄生借书 说》 ④句末助词 陈述语气:也、矣、焉、 耳、已 不译;罢了,了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 疑问语气:乎、诸、与 (欤)、邪(耶)夫、兮 呢、吗 而又何羡乎?《逍遥游》 感叹语气:哉、乎、也、 夫、兮 呢、啊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语气助词“也”和“矣”的区别 也 都 表 陈 述 语 气,但二者分 工明确。 表对事物固定状态的肯定或确认。(表静态) 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矣 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断定事物的“已然” “将然”或“必然”。(表动态) 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鸿门宴》 4.连词 (1)表并列 与、及、暨/且、而、 以 / 且…且…,载… 载… 和 /又/ 又 … 又…/一边… 一边…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氓》 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2)表承接 而、则、因、乃、遂/ 而后/若夫 于是、就、便 /然后/至于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3)表递进 而、且 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劝学》 (4)表因果 以、为、因、由、缘/ 故、是故、是以、以故 由于、因为/ 因此、所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 (5)表假设 向、向使、使、而、即、 若、必、今/即、纵、 纵使、纵令、藉第令 如果、假如/ 即使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山中留客》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6)表转折 而、然、则、然则、可 却、可是、但 是、但 于其身也也,则耻师焉。《师说》 虽然,犹有未树也。《逍遥游》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连词“以”与“而”连接的前后两项间有对动词谓语的修饰关系,易与承接关系混淆, 要注意辨别。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前例的“夺”与“杀”,后例的“举”与“示”,在时间上行动上有明显的先后,属承接 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前例的“终日”与“思”,后例的“欣欣”与“荣”,是同时发生的,前后有修饰关系。 表修饰的“而”“以”可译作“地”“着”,也可不译。 5.介词 ①引出行动的工具、方 法、凭借 以、因 拿、凭借、依据 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②引出动作的对象 于、与、因、 为、乎 同、跟、给、替、对、 对于、向、通过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
③引出动作的原因 于、以、为由于、因为 业精于勤荒于嬉。《劝学解》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④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于、乎、自、在、从、到、沿着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生乎吾前。《师说》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以”“与”“因”在句中作介词与连词的辨别 ①以十名词(名词性短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充当句中唯一动词的状语或补语 以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为介词 ②以十动词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前面没有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为介 刀劈狼首。《狼》 ③动词(动词性短语)+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为连词 十动词(动词性短语) 与 名词(名词性|①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无主次之分,即“与”前后之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互换 短语)+与+战》 意义没有改变,即为连词。①(前一个“与”连接的 名词(名词性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赤壁赋》“卿”和“子敬”是并列关系,故是连词:后一个“与 短语)③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连接“卿与子敬”和“孤”有主次之分,故是介词) 同)②(可以互换,连词) ①因+名词(名词性短语)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因”与名词或名词性短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成语) 语组成介宾结构,为介词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过秦论》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雁荡山》 为连词 注意:“因”、“以”、“与”后省略代词,会误为连词。如: 望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与妻书》 是岁大旱,无野草,农以(之)告谌。《段太尉逸事状》 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鸿门宴》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鸿门宴》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之)喜,计之。《黔之驴》 6.叹词 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呜呼、嗟乎、噫吁嘁|啊、哎呀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意吁嘁!危乎高哉!《蜀道难》 南粤高考直析 【粤题精讲】 1、(2008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家庐江寻阳焉 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与贼战,斩首数百 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又破之,奔于临贺 名师剖析:本题考査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A项分别为“于是、就”;均为“趁机”。 B项为均为“跟、同”。介词。C项均为“来、用来”。连词。D项均为均为“到”。介词。此 题所考四个词语均在18个必考虚词之列,难度适中。 答案:A 2、(2007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心恚愤而无如何 何前是而今非也 B.会王生者,以故至山以是益疑狐妄 C.郭具言所苦 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第4页共14页
第 4 页 共 14 页 ③引出动作的原因 于、以、为 由于、因为 业精于勤荒于嬉。《劝学解》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④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 于、乎、自、 从、缘 在、从、到、沿着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生乎吾前。《师说》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以”“与”“因”在句中作介词与连词的辨别: 以 ①以+名词(名词性短语)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以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 充当句中唯一动词的状语或补语, 为介词 ②以+动词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以刀劈狼首。《狼》 前面没有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为介 词 ③动词(动词性短语)+以 +动词(动词性短语)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为连词 与 名词(名词性 短语)+与+ 名词(名词性 短语) ①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 战》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赤壁赋》 ③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鸿门宴》 无主次之分,即“与”前后之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互换, 意义没有改变,即为连词。①(前一个“与”连接的 “卿”和“子敬”是并列关系,故是连词;后一个“与” 连接“卿与子敬”和“孤”,有主次之分,故是介词) ③(不可互换,介词)②(可以互换,连词) 因 ①因+名词(名词性短语)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成语)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过秦论》 “因”与名词或名词性短 语组成介宾结构,为介词 ②因+动词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雁荡山》 为连词 注意:“因”、“以”、“与”后省略代词,会误为连词。如: 望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与妻书》 是岁大旱,无野草,农以(之)告谌。《段太尉逸事状》 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鸿门宴》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鸿门宴》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之)喜,计之。《黔之驴》 6.叹词 唉、嘻 唉、哎 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呜呼、嗟乎、噫吁嚱 啊、哎呀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 南粤高考直析 【粤题精讲】 1、(2008 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家庐江寻阳焉 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 与.贼战,斩首数百 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 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 又破之,奔于.临贺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A 项分别为“于是、就”;均为“趁机”。 B 项为均为“跟、同”。介词。C 项均为“来、用来”。连词。D 项均为均为“到”。介词。此 题所考四个词语均在 18 个必考虚词之列,难度适中。 答案:A。 2、(2007 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心恚愤而无如何 何前是而今非也 B.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 以是益疑狐妄 C. 郭具言所苦 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D.不自选择,但决于狐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A、“而”:但、却,表转折;B、“以” 因为,表原因;C、“所”: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D、“于”,前句“向、对 之意,表对象:后句作“在”之意,表处所。 答案:D 3、(2006广东)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绐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名师剖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这四个虚词,均在《考试说明》规定必须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列。而且每个选 项均由两句组成,一句出自考试文段,一句来自教材。这是近几年文言虚词考查的最常见的 题型。A项,分析两句的结构,均是“以”后接名词,而且都是作状语。故应为介词,“用 拿”的意思。B项,两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前“因”是连词,后接动词,连接后面的 句子,是“于是”之意;后“因”后接名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是“经、由”的意思。 C项,加点词“乃”后均修饰动词,是“才”的意思。D项,加点词“为”均与后面的代词 或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为”是介词“替、给”的意思。特别应注意,其中文段中“令 妻为”后省略了宾语“之”,即常母。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常见,也正是出题者要考我们的 内容。如《桃花源记》中有“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 答案:B。 【粤考趋势】 1.考查词语。《考试大纲》规定考查18个,2001年起,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 以(30多次、而(20多次)、乃(20多次)、其(近20次)、之(20多次)、为(10多次)、于(10 多次)、因(10多次)、且(10多次)。值得注意的是除《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外 “见”“已”“遂”“及”“会”“无”“相”“更”等常用虚词也偶尔考查。“以”字用法,有 两次单独设题,“之”、“为”各一次单独出题。出题者并不因上一次出现该词而回避对该词 的考查。 应考方法盘点 (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 1.词性分析法 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 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 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 容词后。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3.温故求新法 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 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 4.语境判定法 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 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 第5页共14页
第 5 页 共 14 页 D. 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A、“而”: 但、却,表转折;B、“以”: 因为,表原因;C、“所”: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D、“于”,前句“向、对” 之意,表对象;后句作“在”之意,表处所。 答案:D。 3、(2006 广东)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绐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名师剖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这四个虚词,均在《考试说明》规定必须掌握的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之列。而且每个选 项均由两句组成,一句出自考试文段,一句来自教材。这是近几年文言虚词考查的最常见的 题型。A 项,分析两句的结构,均是“以”后接名词,而且都是作状语。故应为介词,“用、 拿”的意思。B 项,两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前“因”是连词,后接动词,连接后面的 句子,是“于是”之意;后“因”后接名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是“经、由”的意思。 C 项,加点词“乃”后均修饰动词,是“才”的意思。D 项,加点词“为”均与后面的代词 或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为”是介词“替、给”的意思。特别应注意,其中文段中“令 妻为”后省略了宾语“之”,即常母。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常见,也正是出题者要考我们的 内容。如《桃花源记》中有“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 答案:B。 【粤考趋势】 1.考查词语。《考试大纲》规定考查 18 个, 2001 年起,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 以(30 多次、而(20 多次)、乃(20 多次)、其(近 20 次)、之(20 多次)、为(10 多次)、于(10 多次)、因(10 多次)、且(10 多次)。值得注意的是除《考试大纲》规定的 18 个虚词外, “见”“已”“遂”“及”“会”“无”“相”“更”等常用虚词也偶尔考查。 “以”字用法,有 两次单独设题,“之”、“为”各一次单独出题。 出题者并不因上一次出现该词而回避对该词 的考查。 应考方法盘点 (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 1.词性分析法 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 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 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 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 容词后。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3.温故求新法 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 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 4.语境判定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 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