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18:筛选文中的信息与分析综合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 分析综合覦“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 (1)筛选文中的信息 力层级:C级(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析、综合) 作独立的研究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 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 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 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 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 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 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 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 【考点透析】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 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 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 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 和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 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 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 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 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综合分析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并提取信息,对所叙述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 推理,要求能说出某个论点的论据、某个人物的个性特点和思想、某个事件的起因、发展、 结果,对阅读材料的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特点进行评论 以2004年全国卷为例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 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大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 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大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 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 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①雨,谷稼以登。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 表其能,迁合浦大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肚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 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 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 通,称为神明。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 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 “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 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 不扬华藻。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②,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 [注]①澍雨:及时降雨。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 杀而死 第1页共12页
第 1 页 共 12 页 2010 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 18:筛选文中的信息与分析综合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 分析综合能 力层级:C 级(分 析、综合)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 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 作独立的研究; 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 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 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 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 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 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 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 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 再综合。 ⑴筛选文中的信息 ⑵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透析】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 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 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 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 和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 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 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 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 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综合分析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并提取信息,对所叙述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 推理,要求能说出某个论点的论据、某个人物的个性特点和思想、某个事件的起因、发展、 结果,对阅读材料的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特点进行评论。 以 2004 年全国卷为例: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 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大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 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大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 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 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①雨,谷稼以登。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 表其能,迁合浦大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 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 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 通,称为神明。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 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 “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 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 不扬华藻。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②,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 [注] ①澍雨:及时降雨。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 自杀而死
例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是 ①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 ②因谢病去,妇竟冤死 ③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 ④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⑤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 ⑥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例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品性正直。上虞寡妇婆母寿终后,受小姑诬告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孟尝 代为洗白冤情,最终“天应澍雨”,五谷丰登。 B.孟尝很有才能。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盂尝“革易前敝 移风改政”,以致“去珠复还,饥民蒙活 C.孟尝因他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 留下,他只能登上乡民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 D.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 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 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文中信息,指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出符合指令的信息。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 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历年高考要求提取的内容大多是通过人物言、行反映人物 思想性格、道德情操和才智等几个方面。 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 例1,本题着重考査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这道题出六个句子分 别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这是一种常见的形式。我们 先要弄清“仗义执言”的内涵:“根据道义和事理,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再对照这一概括 性论断去分析题面的每一个句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选 第①句“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是承接上文“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而来 能够看出孟尝不满于郡守判决,挺身而出,述说真相,故能体现出“仗义执言”。 第②句“因谢病去,妇竟冤死”,是说孟尝在仗义执言、述说未果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及孝妇的最终结局,与题干没有联系 第③句“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是说郡中连旱二年,后太守询问原因时,孟尝去 说明事情的缘由,这应当是“仗义执言”的一种表现。 第④句“宜戮讼者,以谢冤魂”,是孟尝建议杀掉诬陷之人来给孝妇谢罪,也能体现出 “仗义执言”。 第⑤句“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是承接上文“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后的结果,不符 合题干的要求。 第⑥句“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这是孟尝任合浦太守时采取的措施,这一句 也跟题干没有联系。 理清了这六句话的内容,这道题的答案就清楚了,正确的选项是①③④,即B项。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谈及的事件或论述的 道理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历年高考要求概括、分析的内容大多在论点 的某个依据、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某事发生的原因或发展导致的结果等几个方面。又如 例2,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这道题的题面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然后选取其中比较重要的四个作为 切入点进行概括分析:为孝妇洗白冤情、任合浦太守时移风改政、离任时百姓挽留、杨乔赏 识举荐。 第2页共12页
第 2 页 共 12 页 例 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 ......的一组是 ①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 ②因谢病去,妇竟冤死 ③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 ④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⑤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 ⑥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例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品性正直 ....。上虞寡妇婆母寿终后,受小姑诬告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孟尝 代为洗白冤情,最终“天应澍雨”,五谷丰登。 B.孟尝很有才能..。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盂尝“革易前敝”, “移风改政”,以致“去珠复还,饥民蒙活”。 C.孟尝因他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 .....。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 留下,他只能登上乡民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 D.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 ....,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 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文中信息,指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出符合指令的信息。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 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历年高考要求提取的内容大多是通过人物言、行反映人物 思想性格、道德情操和才智等几个方面。 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 例 1,本题着重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这道题出六个句子分 别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这是一种常见的形式。我们 先要弄清“仗义执言”的内涵:“根据道义和事理,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 .................”。再对照这一概括 性论断去分析题面的每一个句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选 择。 第①句“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是承接上文“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而来, 能够看出孟尝不满于郡守判决,挺身而出,述说真相,故能体现出“仗义执言”。 第②句“因谢病去,妇竟冤死”,是说孟尝在仗义执言、述说未果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及孝妇的最终结局,与题干没有联系。 第③句“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是说郡中连旱二年,后太守询问原因时,孟尝去 说明事情的缘由,这应当是“仗义执言”的一种表现。 第④句“宜戮讼者,以谢冤魂”,是孟尝建议杀掉诬陷之人来给孝妇谢罪,也能体现出 “仗义执言”。 第⑤句“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是承接上文“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后的结果,不符 合题干的要求。 第⑥句“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这是孟尝任合浦太守时采取的措施,这一句 也跟题干没有联系。 理清了这六句话的内容,这道题的答案就清楚了,正确的选项是①③④,即 B 项。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谈及的事件或论述的 道理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历年高考要求概括、分析的内容大多在论点.. 的.某个依据..、某种现象的 ...内在本质..、某事发生的原因 ......或发展..导致的结果 ...等几个方面。又如 例 2,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这道题的题面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然后选取其中比较重要的四个作为 切入点进行概括分析:为孝妇洗白冤情、任合浦太守时移风改政、离任时百姓挽留、杨乔赏 识举荐
例中D项所拟的题面“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 而竭力向皇帝举荐。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其“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 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没有错,问题出在“孟尝竞 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原文的表述是“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这里 “见”表被动,“竞”为最终,“竟不见用”即最终没有被任用。所有说这一项虽有对的部分, 但整体上看,它是错误的。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记叙某一事件或人物时,所直 接或含蓄表达的观点看法、态度倾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或用现代观念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 史局限。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祖佗,矩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 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 蕃款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 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 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受延角牴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 盛酒食,遣掌蕃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威私哂其 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 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 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與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 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 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 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 从。每毎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斐 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斐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愿闻其过, 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资 治通鉴·唐纪八》) 例3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未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影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这道题要求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析:答案是B。此题是高考的新题型,司马光说,“裴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 变也。君愿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就是强调裴矩之变非裴之变而 是君王之功。司马光在本段中主要强调一方面(表动)而非双方面(即表动则影随)。考生 应当注意,《资治通鉴》本身就是给君王作辅证,司马光当然站在劝谏君王的角度论事。而 《旧唐书》则是站在裴矩的角度 【粤题精讲】 1、2009年广东高考题 2、(2008年广东)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 代名将。 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 提拔。 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 第3页共12页
第 3 页 共 12 页 例中 D 项所拟的题面“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 而竭力向皇帝举荐。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其“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 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没有错,问题出在“孟尝竟 ... 然拒绝接受任用 .......,最终老死于家中”,原文的表述是“尝竟不见用 .....,年七十,卒于家”,这里 “见”表被动,“竟”为最终,“竟不见用”即最终没有被任用 .......。所有说这一项虽有对的部分, 但整体上看,它是错误的。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记叙某一事件或人物时,所直 接或含蓄表达的观点看法、态度倾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或用现代观念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 史局限。如 2003 年高考全国卷: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祖佗,矩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 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 蕃款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 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 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牴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 盛酒食,遣掌蕃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 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 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 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 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 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 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 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斐 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斐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愿闻其过, 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资 治通鉴•唐纪八》) 例 3.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影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这道题要求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 解析:答案是 B。此题是高考的新题型,司马光说,“裴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 变也。君愿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就是强调裴矩之变非裴之变而 是君王之功。司马光在本段中主要强调一方面(表动)而非双方面(即表动则影随)。考生 应当注意,《资治通鉴》本身就是给君王作辅证,司马光当然站在劝谏君王的角度论事。而 《旧唐书》则是站在裴矩的角度。 【粤题精讲】 1、2009 年广东高考题 2、(2008 年广东)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 代名将。 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 提拔。 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
战屡胜。 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 轻举妄动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归纳概括能力。A项“厉武将军”是丁乾的官名,而非元 帝所封周访的官名。B项,文中“被皇帝赏识”并非因“蒙冤不会忍气吞声”,文中指的是 帝不罪之”。D项,把“采纳”误解为“收集粮食等军需品”。 答案:C 3.(2007年广东)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是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 B.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 于是渐不信孤 C.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 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 D.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的是王生的认识, 而非郭生的谦虚。 答案:B 4.(2007年广东)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 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 B.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 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 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 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 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归纳概括能力。“狐狸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 的文章并不出色”有误,应为“于是渐不信狐” 5.(2006广东)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 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 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騙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 杜家。 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用 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B项中“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是错误的。原文为“环奉母弥谨。然母愈 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指杜环侍奉张氏更加小心,后来张氏思念其子,病情很快 加重,三年之后死在杜环家里。并非“无忧无虑地度过晚年”。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 在某一小点,可能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 照,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 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是否准确等,冋时, 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总体把握文意后,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答案 应考方法盘点 (一)掌握试题设误的特点 文言文的综合分析题目中常见的设误,有以下几种: 1、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阅读材料中没有所选义项的内容,或选肢中所说的内容是阅读材料中未涉及的。如2004 第4页共12页
第 4 页 共 12 页 战屡胜。 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 轻举妄动。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归纳概括能力。A 项“厉武将军”是丁乾的官名,而非元 帝所封周访的官名。B 项,文中“被皇帝赏识”并非因“蒙冤不会忍气吞声”,文中指的是 “帝不罪之”。D 项,把“采纳”误解为“收集粮食等军需品”。 答案:C。 3.(2007 年广东)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是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 B. 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 于是渐不信孤 C. 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 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 D. 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的是王生的认识, 而非郭生的谦虚。 答案:B 4.(2007 年广东)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 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 B.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 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 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 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 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归纳概括能力。“狐狸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 的文章并不出色”有误,应为“于是渐不信狐”。 答案:C 5.(2006 广东)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 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 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 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用 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B 项中“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是错误的。原文为“环奉母弥谨。然母愈 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指杜环侍奉张氏更加小心,后来张氏思念其子,病情很快 加重,三年之后死在杜环家里。并非“无忧无虑地度过晚年”。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 在某一小点,可能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 照,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 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是否准确等,同时, 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总体把握文意后,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答案:B。 应考方法盘点 (一)掌握试题设误的特点。 文言文的综合分析题目中常见的设误,有以下几种: 1、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阅读材料中没有所选义项的内容,或选肢中所说的内容是阅读材料中未涉及的。如 2004
年高考全国卷(Ⅳ)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 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 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 当举如此羣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 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 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 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 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莱 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 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 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 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 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煕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 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淸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 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例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事奉母亲极尽孝道, 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B.吴隐之为官之后,清廉俭朴。为革除岭南历任官吏贪财旧弊,朝廷任他为广州刺史, 在途经贪泉时,他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 ∂.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 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并大大鼓舞了 廉士,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解析:正确答案是A。韩康伯时为太常,并非吏部尚书,这是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2、张冠李戴,儈梁换柱。 本是甲想的、说的或做的,选项中误设为乙想的、说的或做的。如2004年高考天津卷 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 志意慷慨。大祖(曹操)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汘马击剑,此一夫之用, 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 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 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临发,太祖戒彰曰: “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 卒至。时兵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骑数百匹。用田豫计,固守要隙,虏乃退散。彰追 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至于桑干,去代二百余里,长史诸将皆以为新涉远,士马疲顿,又受节度,不得过代,不可 深进违令轻敌。彰曰:“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胡走未远,追之必破。从令纵敌, 非良将也。”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 千数。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时鲜卑大人轲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 战,所向皆破,乃请服。北方悉平。时大祖在长安,召彰诣行在所。彰自代过邺,大子(曹 不)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 诸将。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大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大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文 帝(曹丕)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四年,朝京 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例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彰年少时,善于射箭、骑马、驾车,本领高强,力量超人,能徒手击杀猛兽。 第5页共12页
第 5 页 共 12 页 年高考全国卷(Ⅳ):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 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 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 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 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 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 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 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 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 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 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 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 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 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 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事奉母亲极尽孝道, 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B.吴隐之为官之后,清廉俭朴。为革除岭南历任官吏贪财旧弊,朝廷任他为广州刺史, 在途经贪泉时,他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 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并大大鼓舞了 廉士,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解析:正确答案是 A。韩康伯时为太常,并非吏部尚书,这是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2、张冠李戴,偷梁换柱。 本是甲想的、说的或做的,选项中误设为乙想的、说的或做的。如 2004 年高考天津卷: 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 志意慷慨。大祖(曹操)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 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 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 “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临发,太祖戒彰曰: “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 卒至。时兵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骑数百匹。用田豫计,固守要隙,虏乃退散。彰追之, 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至于桑干,去代二百余里,长史诸将皆以为新涉远,士马疲顿,又受节度,不得过代,不可 深进违令轻敌。彰曰:“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胡走未远,追之必破。从令纵敌, 非良将也。”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 千数。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时鲜卑大人轲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 战,所向皆破,乃请服。北方悉平。时大祖在长安,召彰诣行在所。彰自代过邺,大子(曹 丕)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 诸将。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大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大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文 帝(曹丕)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四年,朝京 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例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彰年少时,善于射箭、骑马、驾车,本领高强,力量超人,能徒手击杀猛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