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 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12.11)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 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共36分)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叱咤/姹紫嫣红木讷/方枘圆凿瑕疵/龇牙咧嘴熨帖/钟灵毓秀 B.泥淖/绰绰有余嗔怪/瞋目而视逡巡/怙恶不悛修葺/提纲挈领 C.勒索/悬崖勒马纤绳/纤尘不染稽首/无稽之谈巷道/街头巷尾 D.伺候/伺机而动吭声/引吭高歌蹊跷/独辟蹊径落枕/落英缤纷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闲置冷板凳以德抱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B.盲点印花税功亏一篑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C.陨石西洋景胁肩谄笑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D.休假双规制轻歌曼舞阳春白雪,和者必寡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与郭德纲的相声,都将自己的艺术视野」 在原生 态的市井小民身上,具有“草根文化”的喜剧属性。 (2)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初试考卷备受关注,考卷 PM2.5、郭美美 等热词,考生大呼雷人,业内人士却一片叫好 (3)网络拒绝谣言,也拒绝“垄断”。但许多官僚却这样 :网络上 没有对衙门的批评,没有质疑,才算工作平妥,才算治理有方 A.聚集囊括误解 聚焦包括曲解 C.聚集包括曲解 D.聚焦囊括误解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季羡林先生一生光明磊落、胸无城府,始终都保持天真纯朴的本性,不求名, 不为利,不媚上,不畏权,即使处在政治漩涡中,也丝毫没有改变 B.全球经济的持续恶化,迫使印度等国连续加息,显示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形势不 容乐观,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真能置之度外、安然不动吗? C.叙利亚局势急剧恶化: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之间流血冲突不止,外部力量也 正紧锣密鼓地向反对派提供武器装备。独裁统治被推翻的可能性正在加大。 D.吴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 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诚信缺失对社会道德是毁灭性的伤害,当前为公众深恶痛绝的那些恶性事件, 每一件都深深地刻着背信弃义的烙印和丑恶心理 B.山东省在全国率先打破高考户籍限制,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阶段有 完整学习经历的无山东户籍的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 C.食品和药品的安全保障是监管和执法部门的首要工作。能否打击食品和药品 安全犯罪,不只是维护市场秩序,更是在打一场形势严峻的公众健康保卫战。 D.天上王城景区地处沂蒙腹地的沂水县泉庄乡,以沂蒙七十二崮之首的纪王崮 为中心,以商周时期纪国迁都至此的历史故事为主题整合建成的4A级景区。 二、(9分,每小题3分)
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 2013 届高三第一学期 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12.11) 1.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考试结 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共 36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叱咤/姹紫嫣红 木讷/方枘圆凿 瑕疵/龇牙咧嘴 熨帖/钟灵毓秀 B.泥淖/绰绰有余 嗔怪/瞋目而视 逡巡/怙恶不悛 修葺/提纲挈领 C.勒索/悬崖勒马 纤绳/纤尘不染 稽首/无稽之谈 巷道/街头巷尾 D.伺候/伺机而动 吭声/引吭高歌 蹊跷/独辟蹊径 落枕/落英缤纷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闲置 冷板凳 以德抱怨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B.盲点 印花税 功亏一篑 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C.陨石 西洋景 胁肩谄笑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D.休假 双规制 轻歌曼舞 阳春白雪,和者必寡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与郭德纲的相声,都将自己的艺术视野_______在原生 态的市井小民身上,具有“草根文化”的喜剧属性。 (2)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初试考卷备受关注,考卷 PM2.5、郭美美 等热词,考生大呼雷人,业内人士却一片叫好。 (3)网络拒绝谣言,也拒绝“垄断”。但许多官僚却这样 :网络上 没有对衙门的批评,没有质疑,才算工作平妥,才算治理有方。 A.聚集 囊括 误解 B.聚焦 包括 曲解 C.聚集 包括 曲解 D.聚焦 囊括 误解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季羡林先生一生光明磊落、胸无城府,始终都保持天真纯朴的本性,不求名, 不为利,不媚上,不畏权,即使处在政治漩涡中,也丝毫没有改变。 B.全球经济的持续恶化,迫使印度等国连续加息,显示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形势不 容乐观,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真能置之度外、安然不动吗? C. 叙利亚局势急剧恶化: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之间流血冲突不止,外部力量也 正紧锣密鼓地向反对派提供武器装备。独裁统治被推翻的可能性正在加大。 D. 吴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 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诚信缺失对社会道德是毁灭性的伤害,当前为公众深恶痛绝的那些恶性事件, 每一件都深深地刻着背信弃义的烙印和丑恶心理。 B.山东省在全国率先打破高考户籍限制,从 2014 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阶段有 完整学习经历的无山东户籍的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 C.食品和药品的安全保障是监管和执法部门的首要工作。能否打击食品和药品 安全犯罪,不只是维护市场秩序,更是在打一场形势严峻的公众健康保卫战。 D.天上王城景区地处沂蒙腹地的沂水县泉庄乡,以沂蒙七十二崮之首的纪王崮 为中心,以商周时期纪国迁都至此的历史故事为主题整合建成的 4A 级景区。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 修建军 “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同之辩早在西周末年《国 语》、《左传》中就有明确记载。孔子有关和同之辩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 种继承和发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 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 差异性。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 的中国哲学智慧。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的 历史体现。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周 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的文化理想。但是孔子并未 味求“同”于周礼,而是在对三代文化的“损益”、“因革”有着清醒认识的 基础上,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整个儒学的发展史也充分体现了这 特征。战国中后期以来,儒家所谓的“驳杂不纯”的特征就日渐明显,汉代以 后所谓的“独尊”的儒学,也是儒、道、墨、法、阴阳等等诸子思想的结合体。 实质上,自汉代开始,阳儒阴法或者说儒显道隐,一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 而其他诸子学说,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脉潜流,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 不竭源泉。 文化心态体现为一种社会心态,“和而不同”还表现在中华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 态度上。汉代以来,随着中国本土道教的产生以及印度佛教的东采,中国逐步形 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乃至三教融合的局面。这期间从对立到交融,经过了 个长期过程。后来伊斯兰以及基督教的传入也属于这种情形。自从16世纪末叶 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得以在与异域文化的交锋中实现交融,从而使得中华文 化更加丰富并发展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有助于人们对文化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全球化使今天 的世界文明面临着两个课题:一方面,积极寻找各种文明间深层对话、沟通与理 解的文化路径;另一方面,民族性的存在和坚持也同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和 必要。“文化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全球多元化”使文化价值的发展陷入一种悖 论之中。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起到怎样的作用?“和而不 同”就是我们的哲学依据,“寻找现代文明的普遍标志和中华文化的契合点”、 高扬“文化自觉”、实现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应是我们对待中华文化的理 性而现实的态度。 “和而不同”文化心态的价值追求是“有容乃大”。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既不 可避免地要面对数千年形成的传统文明,又要面对高新科技浪潮的冲击和急剧动 荡的世界局势。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从“文化自觉”到实现“和而不同”,必 须处理好几个“要”和“不要”的问题:诸如:要充满自信,看到中华文化极其 丰富的优秀成分,同时要敢于正视中华文化中一些糟粕成分;要自觉吸收外来文 化中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有益的东西,而不能全盘西化等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新 文化既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又具有高度的智慧性。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6.下列有关“和”与“同”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作为哲学概念的“和”与“同”早在先秦时期就被提出。其概念之辩在西周 末年的书籍中早有记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 修建军 “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同之辩早在西周末年《国 语》、《左传》中就有明确记载。孔子有关和同之辩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 种继承和发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 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 差异性。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 的中国哲学智慧。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的 历史体现。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周 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的文化理想。但是孔子并未 一味求“同”于周礼,而是在对三代文化的“损益”、“因革”有着清醒认识的 基础上,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整个儒学的发展史也充分体现了这 一特征。战国中后期以来,儒家所谓的“驳杂不纯”的特征就日渐明显,汉代以 后所谓的“独尊”的儒学,也是儒、道、墨、法、阴阳等等诸子思想的结合体。 实质上,自汉代开始,阳儒阴法或者说儒显道隐,一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 而其他诸子学说,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脉潜流,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 不竭源泉。 文化心态体现为一种社会心态,“和而不同”还表现在中华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 态度上。汉代以来,随着中国本土道教的产生以及印度佛教的东采,中国逐步形 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乃至三教融合的局面。这期间从对立到交融,经过了一 个长期过程。后来伊斯兰以及基督教的传入也属于这种情形。自从 16 世纪末叶 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得以在与异域文化的交锋中实现交融,从而使得中华文 化更加丰富并发展。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有助于人们对文化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全球化使今天 的世界文明面临着两个课题:一方面,积极寻找各种文明间深层对话、沟通与理 解的文化路径;另一方面,民族性的存在和坚持也同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和 必要。“文化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全球多元化”使文化价值的发展陷入一种悖 论之中。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起到怎样的作用?“和而不 同”就是我们的哲学依据,“寻找现代文明的普遍标志和中华文化的契合点”、 高扬“文化自觉”、实现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应是我们对待中华文化的理 性而现实的态度。 “和而不同”文化心态的价值追求是“有容乃大”。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既不 可避免地要面对数千年形成的传统文明,又要面对高新科技浪潮的冲击和急剧动 荡的世界局势。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从“文化自觉”到实现“和而不同”,必 须处理好几个“要”和“不要”的问题:诸如:要充满自信,看到中华文化极其 丰富的优秀成分,同时要敢于正视中华文化中一些糟粕成分;要自觉吸收外来文 化中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有益的东西,而不能全盘西化等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新 文化既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又具有高度的智慧性。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6.下列有关“和”与“同”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作为哲学概念的“和”与“同”早在先秦时期就被提出。其概念之辩在西周 末年的书籍中早有记载
B.“和”与“同”在争论之初两者是相对立的,是孔子将其继承和发展,提出 了“和而不同”的观点。 C.“和而不同”这一观点的提出本身就遵循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规律,体现了 “和”与“同”两个概念在争辩中的进步发展。 D.“和”就是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寻求统一;“同”就是不 顾事物之间的差异而一刀切要求统 7.下列不属于“和而不同”文化现象的一项是 A.孔子复周礼,并不是一味的照搬“周礼”,而是对“礼”的内涵不断的充实 发展。 B.战国中后期以来的儒家学说存在着“驳杂不纯”的特征,时隐时现的有着其 他诸子学说的影子。 C.中国的儒、道文化之外,吸收了印度佛教的思想,形成三教鼎立乃至融合的 局面。 D.伊斯兰教及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也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在交锋中实现交融, 内容更加丰富。 8.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但同时它又不排斥其他学说的存在,形成 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B.“和而不同”既表现在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上,也表现在中华文化对待外来 文化的态度上。 C.在全球化时代,“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对如何既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又让自 身的发展融入到全球的发展与文明之中很重要。 D.“和而不同”就是既要充满自信,看到中华文化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又要 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丰富自我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 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 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 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 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 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 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 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 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 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后七年,秦破杀 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 走秦将桓崎。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拒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 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 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
B.“和”与“同”在争论之初两者是相对立的,是孔子将其继承和发展,提出 了“和而不同”的观点。 C.“和而不同”这一观点的提出本身就遵循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规律,体现了 “和”与“同”两个概念在争辩中的进步发展。 D.“和”就是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寻求统一;“同”就是不 顾事物之间的差异而一刀切要求统一。 7.下列不属于“和而不同”文化现象的一项是 A.孔子复周礼,并不是一味的照搬“周礼”,而是对“礼”的内涵不断的充实 发展。 B.战国中后期以来的儒家学说存在着“驳杂不纯”的特征,时隐时现的有着其 他诸子学说的影子。 C.中国的儒、道文化之外,吸收了印度佛教的思想,形成三教鼎立乃至融合的 局面。 D.伊斯兰教及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也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在交锋中实现交融, 内容更加丰富。 8.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但同时它又不排斥其他学说的存在,形成 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B.“和而不同”既表现在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上,也表现在中华文化对待外来 文化的态度上。 C.在全球化时代,“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对如何既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又让自 身的发展融入到全球的发展与文明之中很重要。 D.“和而不同”就是既要充满自信,看到中华文化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又要 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丰富自我。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 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 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 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 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 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 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 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 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后七年,秦破杀 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 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拒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 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 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
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 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赵王让李牧 让:责备 B.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起:起来 C.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委:丢弃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微:暗中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臣如前,乃敢奉令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C.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 子亲数存之 D.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 君王能与共分天下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②匈奴每来,出战 ③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④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⑤匈奴小入,佯北不胜 ⑥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 国边防兵认为他胆小怕事 B.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 多。赵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觉得这个决定太急促,闭门不出 C.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 希望与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打败匈奴。 D.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 捕了李牧并杀害了他。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第Ⅱ卷(114分) 四、(24分) 13.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3分) (《廉 颇与蔺相如》) 译 文 (2)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 “养虎自 遗患也”。(3 分) (《垓下之战》) 译 文
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 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王让李牧 让:责备 B.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起:起来 C.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委:丢弃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微:暗中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臣如前,乃敢奉令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C.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 子亲数存之 D.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 君王能与共分天下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①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②匈奴每来,出战 ③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④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⑤匈奴小入,佯北不胜 ⑥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 国边防兵认为他胆小怕事。 B.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 多。赵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觉得这个决定太急促,闭门不出。 C.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 希望与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打败匈奴。 D.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 捕了李牧并杀害了他。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第Ⅱ卷(114 分) 四、(24 分) 13.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 分) (《廉 颇与蔺相如》) 译 文: (2)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 “养虎自 遗患也”。(3 分) (《垓下之战》) 译 文:
(3)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 半至。(4 分) (《孙膑》) 文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秋日赴阙题潼关 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 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 梦渔樵。 【注】④阙,指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 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1)“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两句中运用的动词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作赏 析(分) (2)简要分析“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题)(6分) (1)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 (《廉颇与蔺相如》 者还(逝桓 ,壮士一去兮不复 (《荆轲》) ,时不利兮骓不 (《垓下之战》) ,抚孤松而盘 (《归去来兮辞》) (3)江东子弟多才 俊 (杜牧《题乌江亭》) 史家之绝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4)其身正 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 (《飞将军李广》)
(3)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 半至。(4 分) (《孙膑》) 译 文: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 分) 秋日赴阙题潼关 驿楼①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 过中条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 梦渔樵。 【注】④阙,指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 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1)“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两句中运用的动词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作赏 析(4 分) (2)简要分析“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 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题)(6 分) (1)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 者, 。 (《廉颇与蔺相如》) ,壮士一去兮不复 还。 (《荆轲》) (2) ,时不利兮骓不 逝。 (《垓下之战》) ,抚孤松而盘 桓 (《归去来兮辞》) (3)江东子弟多才 俊, 。 (杜牧《题乌江亭》) 史家之绝 唱, 。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4)其身正, ;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 (《飞将军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