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 2011l届高三12月质量调研检测 语文试题 第I卷(36分) 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涉及选修内容中的《史记》部分,命题以讲读课文为主,适用于鲁人版。 2.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3.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HB或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每小题3分,24分) 1.下列句子全都有通假字一组是 A.召有司案图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 公子与侯生决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侯生果北乡自刭 三年不蜚又不鸣 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 D.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 骓不逝兮可奈何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韩厥许诺,称疾不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魏王豹谒,归视亲疾 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公子闻之,往请
山东省济南市 2011 届高三 12 月质量调研检测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36 分) 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涉及选修内容中的《史记》部分,命题以讲读课文为主,适用于鲁人版。 2.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3.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HB 或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每小题 3 分,24 分) 1.下列句子全都有通假字一组是 ( ) A.召有司案图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 公子与侯生决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C.侯生果北乡自刭 三年不蜚又不鸣 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 D.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 骓不逝兮可奈何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韩厥许诺,称疾.不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魏王豹谒,归视亲疾. 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公子闻之,往请.
请数公子行日 我身自请之而不肯 C.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 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 轲既取图奏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3.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璧有瑕,请指示王 世人皆以赢为小人,以公子为长者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彼以我能成事,故先我死 B.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 执法在傍,御史在后 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 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D.吾不忍为之民也 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赵襄王郊迎甘罗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 B.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 若幸而男,吾奉之 C.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怀其璧,从径道亡
请.数公子行日 我身自 请.之而不肯 C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 幸.于赵王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 幸.得脱矣 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 幸.太子 朔之妇有遗腹,若 幸.而男 D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 奏.秦王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 奏. 瑟 丞相 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 轲既取图 奏.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3.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璧有瑕,请指示.. 王 世人皆以赢为小人,以公子为长者..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彼以我能成事..,故先我死 B .臣所以去 亲. 戚.而侍君者 执法..在傍,御史在后 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C .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 也 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D.吾不忍..为之民也 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均之二策,宁许以 负.秦曲 赵襄王 郊.迎甘罗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 王. 也 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 B .朱亥 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于是乃 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自缪公以来, 稍 蚕.食诸侯 若幸而 男.,吾奉之 C . 然 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 弊.于魏也 怀.其璧,从径道亡
武安君南挫强楚 D.昔下宫之难不能死 田单乃起,引还,东向坐,师事之 公子乃自骄而功之 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 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 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即不灭,若无声 君不若引兵直走大梁 虞兮虞兮奈若何 若朋友交游,久不想见 C.臣乃敢上壁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乃敢引兵遂下 D.如姬为公子泣 外为诸侯报仇 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臣尝为秦昭王伐赵 6.下列句子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都需要调整语序的一项是() A.君何以知燕王 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 必为二子所禽矣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以勇气闻于诸侯 C.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 乃封甘罗,以为上卿 我何渡为 D.何功之有哉 淳于髡说之以隐 窃载与之齐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7.《史记》在文末总是用“太史公曰”对所传人物进行评价,下列评价对应的人物判断错误的 项是 A.“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
武安君南.挫强楚 D.昔下宫之难不能死. 田单乃起,引还,东向坐,师.事之 公子乃自骄而功.之 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 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 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B.即不灭,若.无声 君不若.引兵直走大梁 虞兮虞兮奈若.何 若.朋友交游,久不想见 C.臣乃.敢上璧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乃.敢引兵遂下 D.如姬为.公子泣 外为.诸侯报仇 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臣尝为.秦昭王伐赵 6.下列句子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都需要调整语序的一项是( ) A.君何以知燕王 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 必为二子所禽矣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以勇气闻于诸侯 C.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 乃封甘罗,以为上卿 我何渡为 D.何功之有哉 淳于髡说之以隐 窃载与之齐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7.《史记》在文末总是用“太史公曰”对所传人物进行评价,下列评价对应的人物判断错误的 一项是 ( ) A.“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
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信陵君 B.“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蔺 相如 C.“定三秦,遂分兵以北,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一张良 D.“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项羽 8.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史”是指清代乾隆年间编定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前四 史”是其中的前四部史书,即《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 B.古代不同朋友之间称谓不同。以平民身份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贫贱时结交的 朋友叫“贫贱之交”。而廉颇与蔺相如的“刎颈之交”则是共患难朋友之间的称谓 C.中国古代座次有别。官场以右为尊,“以相如功大,位在廉颇之右”即是明证;信陵 君“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虚左”则说明左边的位子非为尊位 D.“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 的声音,声调悲凉 二、(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 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 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 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 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 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 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 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 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干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 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 不敢近赵边城。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 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輒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
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信陵君 B.“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蔺 相如 C.“定三秦,遂分兵以北,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 ——张良 D.“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项羽 8.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十四史”是指清代乾隆年间编定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 “前四 史”是其中的前四部史书, 即《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 B.古代不同朋友之间称谓不同。以平民身份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贫贱时结交的 朋友叫“贫贱之交”。而廉颇与蔺相如的“刎颈之交”则是共患难朋友之间的称谓。 C.中国古代座次有别。官场以右为尊,“以相如功大,位在廉颇之右”即是明证;信陵 君“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虚左”则说明左边的位子非为尊位。 D.“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 的声音,声调悲凉。 二、(12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 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 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 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 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 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 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 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 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 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 不敢近赵边城。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 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
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崎。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 南距韩、魏。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 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 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王让李牧 让:责备 B.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起:起来 C.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委:丢弃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微:暗中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臣如前,乃敢奉令 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 B.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C.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D.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 君王能与共分天下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②匈奴每来,出战 ③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④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⑤匈奴小入,详北不胜 ⑥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 兵认为他胆小怕事 B.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赵 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觉得这个决定太急促,闭门不出 C.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 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大败匈奴 D.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了李 牧并杀害了他。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第Ⅱ卷(114分)
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 南距韩、魏。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 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 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 灭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王让.李牧 让:责备 B.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起:起来 C.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委:丢弃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微:暗中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臣如前,乃.敢奉令 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 B.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C.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D.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 君王能与.共分天下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 ①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②匈奴每来,出战 ③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④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⑤匈奴小入,详北不胜 ⑥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 兵认为他胆小怕事。 B.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赵 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觉得这个决定太急促,闭门不出。 C.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 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大败匈奴。 D.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了李 牧并杀害了他。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第Ⅱ卷(11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