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四川眉山2019届第五期9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18年9月6日9:00-11:30)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 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但他只能一个人驾 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 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 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这条山 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也听 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他 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 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 自言自语地说,唉,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 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处,他不说话, 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 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 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 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 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 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 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
绝密启用前 四川眉山 2019 届第五期 9 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18 年 9 月 6 日 9:00—11:30) 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卷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 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 远 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但他只能一个人驾 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 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 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这条山 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也听 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他 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 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 自言自语地说,唉,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 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处,他不说话, 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 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 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 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 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 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 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 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 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 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来了 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 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 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 我叫红苗 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 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 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 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 情无限地舒展。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 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 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 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岀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 自己说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 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 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 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 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 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青树 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 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对大山环境的刻画,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为下文情节作 了铺垫,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 B.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 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为红苗的出场作铺垫 C.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 红 者形成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与生活的转变。 D.作者极力渲染了山间景色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 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 2.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以“远山”为题,有人认为以“转弯”为题更恰当,你认为“远山”与 “转弯”哪一个更好?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 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 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 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来了。 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 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 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 我叫红苗。 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 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 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 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 情无限地舒展。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 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 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 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 自己说。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 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 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 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 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青树 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 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小说开头对大山环境的刻画,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为下文情节作 了铺垫,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 B.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 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为红苗的出场作铺垫。 C.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 红”,二者形成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与生活的转变。 D.作者极力渲染了山间景色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 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 2.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以“远山”为题,有人认为以“转弯”为题更恰当,你认为“远山”与 “转弯”哪一个更好?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 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 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 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 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 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 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 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 换话题—一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 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 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 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 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 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一一文学。制片人董卿在 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 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 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 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 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 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 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 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 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 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 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 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 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 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 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 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 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 能在这里找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 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 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 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 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 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 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 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 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 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 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 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 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 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 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 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 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 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 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 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 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 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 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 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 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 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 年 2 月 23 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 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 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 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 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 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 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 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 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 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 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 许先生的《朗读者》一个片段,被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 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 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 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 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 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 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 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 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 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 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 ˉ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5分) 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 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C.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 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 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E.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 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6.《朗读者》第一季还在我们温暖的记忆中,也正期盼第二季的播出。假如《朗 读者》节目改版,请根据上述材料,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中肯的建议。(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小题 明山宾,字孝若,平原鬲人也。父僧绍,隐居不仕,宋末国子博士征,不就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 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 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 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 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 许先生的《朗读者》一个片段,被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 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 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 年 3 月 9 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 9 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 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 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 3 分钟。据悉,继上海图 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 2 月 21 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 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 2017 年 3 月 9 日上海报道)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 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 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 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 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5 分)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 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C.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 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 “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 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E. 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 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6.《朗读者》第一季还在我们温暖的记忆中,也正期盼第二季的播出。假如《朗 读者》节目改版,请根据上述材料,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中肯的建议。(4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 小题。 明山宾,字孝若,平原鬲人也。父僧绍,隐居不仕,宋末国子博士征,不就
山宾七岁能言名理,十三博通经传,居丧尽礼。服阕,州辟从事史;兄仲璋婴痼 疾,家道屡空,山宾乃行干禄。齐始安王萧遥光引为抚军行参军,后为广阳令, 顷之去官。义师至,高祖引为相府田曹参军。梁台建,迁治书侍御史,掌治吉礼。 时初置五经博士,山宾首膺其选。迁北中郎谘议参军,侍皇太子读。天监十五年 出为持节、督缘淮诸军事、征远将军、北兖州刺史。普通二年,征为太子右卫率 加给事中,迁御史中丞。四年,迁散骑常侍,领青、冀二州大中正。东宫新置学 士,又以山宾居之,俄以本官兼国子祭酒。 初,山宾在州,所部平陆县不稔,启出仓米以赡人。后刺吏检州曹,失簿书,以 山宾为耗阙,有司追责,籍其宅入官,山宾默不自理,更市地造宅。昭明太子闻 筑室不就,有令日:“明祭酒虽出抚大藩,拥旄推毂,珥金拖紫,而恒事屡空 闻构字未成:今送薄助。” 山宾性笃实,家中尝乏用,货所乘牛。既售受钱,乃谓买主曰:“此牛经惠漏蹄, 治差已久,恐后脱发,无容不相语。”买主遽追取钱。处士阮孝绪闻之,叹曰 此言足使还淳反朴,激薄停浇矣。 (节选自《梁书·二十七卷·列传第二十一》,有删节)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服阕,州辟从事史;兄仲璋婴痼疾,家道屡空,山宾乃行干禄 (2)初,山宾在州,所部平陆县不稔,启出仓米以赡人。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小题。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 王导为扬州,辟从事。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周顗遇之,和方择虱,夷然 不动。和尝诣导,导小极①,对之疲睡。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 叔元公道叶②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导觉之,谓和曰:“卿 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既而导遣 八部从事之部,和为下传还,同时俱见,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 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 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 珠等。和奏:“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迁尚书仆射,以 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 孝闻。既练③,卫将军褚裒上疏荐和,起为尚书令。和谓所亲曰:“古人或有释 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 于万分,”帝又下诏,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时谢尚领宣城 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听自 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 尚,皇太后舅,故寝其奏。时江夏公卫崇并为庶母制服三年,和乃奏曰:’礼所 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江夏公卫崇本由疏属,复行重制,违冒 礼度,肆其私情。若弗纠正,无以齐物。皆可下太常夺服。诏从之。永和七年 以疾笃辞位,其年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 [注]①小极:困倦、小病。②叶:同“协”。③练:是练祭的简称,为古代亲丧 周年的祭礼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B.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山宾七岁能言名理,十三博通经传,居丧尽礼。服阕,州辟从事史;兄仲璋婴痼 疾,家道屡空,山宾乃行干禄。齐始安王萧遥光引为抚军行参军,后为广阳令, 顷之去官。义师至,高祖引为相府田曹参军。梁台建,迁治书侍御史,掌治吉礼。 时初置五经博士,山宾首膺其选。迁北中郎谘议参军,侍皇太子读。天监十五年, 出为持节、督缘淮诸军事、征远将军、北兖州刺史。普通二年,征为太子右卫率, 加给事中,迁御史中丞。四年,迁散骑常侍,领青、冀二州大中正。东宫新置学 士,又以山宾居之,俄以本官兼国子祭酒。 初,山宾在州,所部平陆县不稔,启出仓米以赡人。后刺吏检州曹,失簿书,以 山宾为耗阙,有司追责,籍其宅入官,山宾默不自理,更市地造宅。昭明太子闻 筑室不就,有令日:“明祭酒虽出抚大藩,拥旄推毂,珥金拖紫,而恒事屡空。 闻构字未成:今送薄助。” 山宾性笃实,家中尝乏用,货所乘牛。既售受钱,乃谓买主曰:“此牛经惠漏蹄, 治差已久,恐后脱发,无容不相语。”买主遽追取钱。处士阮孝绪闻之,叹曰: “此言足使还淳反朴,激薄停浇矣。” (节选自《梁书·二十七卷·列传第二十一》,有删节)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服阕,州辟从事史;兄仲璋婴痼疾,家道屡空,山宾乃行干禄。 (2)初,山宾在州,所部平陆县不稔,启出仓米以赡人。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小题。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 王导为扬州,辟从事。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周顗遇之,和方择虱,夷然 不动。和尝诣导,导小极①,对之疲睡。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 叔元公道叶②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导觉之,谓和曰:“卿 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既而导遣 八部从事之部,和为下传还,同时俱见,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 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 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 珠等。和奏:“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迁尚书仆射,以 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 孝闻。既练③,卫将军褚裒上疏荐和,起为尚书令。和谓所亲曰:“古人或有释 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 于万分,”帝又下诏,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时谢尚领宣城 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听自 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 尚,皇太后舅,故寝其奏。时江夏公卫崇并为庶母制服三年,和乃奏曰:’礼所 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江夏公卫崇本由疏属,复行重制,违冒 礼度,肆其私情。若弗纠正,无以齐物。皆可下太常夺服。诏从之。永和七年, 以疾笃辞位,其年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 [注]①小极:困倦、小病。②叶:同“协”。③练:是练祭的简称,为古代亲丧 一周年的祭礼。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B.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