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里中学2008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作者:国云平 说明: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积累与运用(12分) 1、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请根据提示用正楷字填写相应的古诗文。(4分) ①辛弃疾《破阵子》中表现诗人眷恋疆场,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 来。”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1分) ②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宋·李清照《醉花阴》) (1分)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1分) ④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表明以死明志的决心的千古名句 是 。(1分) 2、在“保护野生动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少同学发现,我们地区捕食青蛙 的现象较为严重。请以“保护青蛙”为内容拟一条公益广告词(构思新颖,语言 生动,20字以内)。(4分,有创意的另加1分) 十十十 3.名著推荐:请向你的好友推荐一部适合他(或她)读的名著,并从人物形象、 典型事件、你的读后心得三方面说说你推荐的理由。(4分) 《鲁宾孙漂流记》《名人传》《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推荐著作:《 人物形象 典型事件: 读后心得 古诗文阅读(20分) (一)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画面。(2分)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 你再写出一句与此句诗感情基调相反的送别诗句。(3分)
孝里中学 2008 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作者:国云平 说明:全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 积累与运用(12 分) 1、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请根据提示用正楷字 ....填写相应的古诗文。(4 分) ①辛弃疾《破阵子》中表现诗人眷恋疆场,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 来。”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 。 (1 分) ②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宋•李清照《醉花阴》) (1 分)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1 分) ④ 文 天 祥 在 《 过 零 丁 洋 》 一 诗 中 , 表 明 以 死 明 志 的 决 心 的 千 古 名 句 是: 。(1 分) 2、在“保护野生动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少同学发现,我们地区捕食青蛙 的现象较为严重。请以“保护青蛙”为内容拟一条公益广告词(构思新颖,语言 生动,20 字以内)。(4 分,有创意的另加 1 分) 3.名著推荐:请向你的好友推荐一部适合他(或她)读的名著,并从人物形象、 典型事件、你的读后心得三方面说说你推荐的理由。(4 分) 《鲁宾孙漂流记》 《名人传》 《傅雷家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推荐著作:《 》 人物形象: 典型事件: 读后心得: 二、 古诗文阅读(20 分) (一)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画面。(2 分) 5.“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 你再写出一句与此句诗感情基调相反的送别诗句。(3 分)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 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 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乙: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某(我)性甚钝。毎读书,遇所喜即札录之,录讫朗诵 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也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 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s,竹箱)中。俟再读有 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干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 见务为泛滥者,略得影响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xio空腹,指毫无学问),不如予之 约(简要,精练)取而实得也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造饮辄尽: ②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③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 ④掩卷闲步: 7.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因以为号焉 B.以乐其志 C.每见务为泛滥者 D.略得影响而止 8.在下列句中任选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②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 9.甲文中多处运用否定句式,体会否定句式的运用给文章带来的效果。(3分) 10.甲、乙两文的主人公在读书上各有怎样的目的及方式?你更欣赏谁的做法?为什么? (5分)
(二)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 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 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乙: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某(我)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录讫朗诵 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也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 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sì,竹箱)中。俟再读有 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 见务为泛滥者,略得影响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xiāo 空腹,指毫无学问),不如予之 约(简要,精练)取而实得也。”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 分) ①造.饮辄尽: ②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③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 ④掩卷..闲步: 7.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 分) A.因以为..号焉 B.以乐.其志 C.每见务为泛滥..者 D.略得影响..而止 8.在下列句中任选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3 分) ①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② 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 9.甲文中多处运用否定句式,体会否定句式的运用给文章带来的效果。(3 分) 10.甲、乙两文的主人公在读书上各有怎样的目的及方式?你更欣赏谁的做法?为什么? (5 分)
五柳先生: 叶奕绳: 我的看法: 三、现代文阅读(37分) (一)青石小街 费振钟 ①在江南,在每一座小城小镇,要是你不走走这样的小街,那就不能说你的脚在江南走 ②这样的小街,多数由青石铺成。青石铺成的小街,有多长?有多宽?这些你都不必计 算,你要看的是,青石小街上,那一块块布满断纹磨圆了边角的石头。你可以想想,算 算它经历的时间,然后再加上你自己刚刚走过的脚步,这样你就将青石小街记在心里了 ③你要留心小街两边高高的青灰砖墙,留心青灰砖墙上那些被雨水浸湿了的墙缝,以及 墙缝里的一抹苔藓和几株暗绿小草。小街的深邃不是由它的长度决定的,而是由这些由岁月 长出来的斑斓痕迹决定的。走过小街时,你的手一旦伸过去抚摸这里的砖墙,你就会生出一 种因为沧桑变化而生长出来的幽长浩渺的怅惘和感慨。于是,小街总是勾连住你的脚步,让 你缓缓而行,在缓缓而行间,你便与小街结下了一点点缘分 ④你还要留心面朝小街的那座老门楼。老门楼也许有一两座石狮也许没有,但它上面必 定有几块用青砖雕刻成的图画。它们被称为砖雕,它们不单单是为着装饰,它们常常成为小 街的向导,让从这儿走过的人,保留一种刻意的惊奇和猜想。这样的门楼,黑色的木门是 直紧紧关着的,你问不到,这座门楼是谁家的门楼,谁家的门楼可以这样长时间展示那旧时 的生活和风格淮家的门楼似乎想敞开却欲言又止如此守住它的沉默与秘密。但只要你询问 你就会加深对小街的感受 ⑤也许,你还要留心小街中间的那口青石井栏。那口井栏下面,井水是枯竭了,还是仍 然一泓如碧,这都不要紧。你要做的是反复察看井栏上毎一道绳痕,它们总是按照一个固定 角度深入青石当中。你能知道这些绳痕经年累月天长地久,你却不知道究竟其中哪-道痕迹
五柳先生: 叶奕绳: 我的看法: 三、现代文阅读(37 分) (一)青石小街 费振钟 ①在江南,在每一座小城小镇,要是你不走走这样的小街,那就不能说你的脚在江南走 过。 ②这样的小街,多数由青石铺成。青石铺成的小街,有多长?有多宽?这些你都不必计 算,你要看的是,青石小街上,那一块块布满断纹磨圆了边角的石头。你可以想一想,算一 算它经历的时间,然后再加上你自己刚刚走过的脚步,这样你就将青石小街记在心里了。 ③你要留心小街两边高高的青灰砖墙,留心青灰砖墙上那些被雨水浸湿了的墙缝,以及 墙缝里的一抹苔藓和几株暗绿小草。小街的深邃不是由它的长度决定的,而是由这些由岁月 长出来的斑斓痕迹决定的。走过小街时,你的手一旦伸过去抚摸这里的砖墙,你就会生出一 种因为沧桑变化而生长出来的幽长浩渺的怅惘和感慨。于是,小街总是勾连住你的脚步,让 你缓缓而行,在缓缓而行间,你便与小街结下了一点点缘分。 ④你还要留心面朝小街的那座老门楼。老门楼也许有一两座石狮也许没有,但它上面必 定有几块用青砖雕刻成的图画。它们被称为砖雕,它们不单单是为着装饰,它们常常成为小 街的向导,让从这儿走过的人,保留一种刻意的惊奇和猜想。这样的门楼,黑色的木门是一 直紧紧关着的,你问不到,这座门楼是谁家的门楼,谁家的门楼可以这样长时间展示那旧时 的生活和风格,谁家的门楼似乎想敞开却欲言又止如此守住它的沉默与秘密。但只要你询问, 你就会加深对小街的感受。 ⑤也许,你还要留心小街中间的那口青石井栏。那口井栏下面,井水是枯竭了,还是仍 然一泓如碧,这都不要紧。你要做的是反复察看井栏上每一道绳痕,它们总是按照一个固定 角度深入青石当中。你能知道这些绳痕经年累月天长地久,你却不知道究竟其中哪一道痕迹
出自于少女的一双纤纤素手,哪一道痕迹出自老妇苍老的十指。小街上百年来的日常生活细 节,有一部分镌刻在井栏的青石上。它的深刻之处,正是它的模糊不清,因为所有的日子都 被—根牵扯着吊桶的麻绳无头无绪地消磨殆尽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哪桶水用来煮茶酿酒, 哪桶水用来洗菜做饭,哪桶水用来洒扫,哪桶水用来清洗?你不知道并非你的浅薄,是你的 眼睛透不过曰子的平淡和琐碎。 ⑥现在你肯定要留心于那位坐在小街上的老阿婆了,你当然会走过去与她说话。可惜她 听不懂你的外乡人的语言。她点了很多次头,又摇了很多次头,这样你对小街上的老阿婆, 终于也—无所知了。老阿婆自然梳着她从嫁到小街时就梳着的发髻,老阿婆自然穿着她成为 小街的媳妇时就穿着的蓝布衣衫,老阿婆手腕上自然还戴着那副绿玉镯,这也许是她对家族 和亲人最重要的纪念。老阿婆老了,她可以安闲地坐到小街上回忆故事了。她的故事漶漫无 边,她从早到晩在那儿想呀想呀,不知在哪里断了,又不知从哪里接了过来。她的故事不是 讲给小街上行人听的,她是讲给小街听的,也是讲给自己听的。你看到老阿婆身边或许有 只绣架,她手上或许拿着一根绣针牵着根绣线,这是她永远也做不完的绣活儿。于是老阿 婆和她的绣活儿,也便成了小街不变的故事。你从老阿婆面前走过,你甚至是可以把这个故 事带走的。 ⑦你走完小街时,小街上空的天色晚了,高高的风火墙,连同爬在上面的藤萝,将暗影 飘落在小街的青砖上。踏着小街的影子,你还想寻找什么呢? ⑧后来,小街转角处,一盏夜灯亮了。后来,小街在你走后,冷清入梦了。 得分评卷人 12.作者在第①段段末写道:“要是你不走走这样的小街,那就不能说 你的脚在江南走过。”请从文中找出作者这样认为的三条理由。(3分) 13.读一读,比较下列两句话的表达效果,体会文中第③段选用第①处语句的原因。(4 分)
出自于少女的一双纤纤素手,哪一道痕迹出自老妇苍老的十指。小街上百年来的日常生活细 节,有一部分镌刻在井栏的青石上。它的深刻之处,正是它的模糊不清,因为所有的日子都 被一根牵扯着吊桶的麻绳无头无绪地消磨殆尽,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哪桶水用来煮茶酿酒, 哪桶水用来洗菜做饭,哪桶水用来洒扫,哪桶水用来清洗?你不知道并非你的浅薄,是你的 眼睛透不过日子的平淡和琐碎。 ⑥现在你肯定要留心于那位坐在小街上的老阿婆了,你当然会走过去与她说话。可惜她 听不懂你的外乡人的语言。她点了很多次头,又摇了很多次头,这样你对小街上的老阿婆, 终于也一无所知了。老阿婆自然梳着她从嫁到小街时就梳着的发髻,老阿婆自然穿着她成为 小街的媳妇时就穿着的蓝布衣衫,老阿婆手腕上自然还戴着那副绿玉镯,这也许是她对家族 和亲人最重要的纪念。老阿婆老了,她可以安闲地坐到小街上回忆故事了。她的故事漶漫无 边,她从早到晚在那儿想呀想呀,不知在哪里断了,又不知从哪里接了过来。她的故事不是 讲给小街上行人听的,她是讲给小街听的,也是讲给自己听的。你看到老阿婆身边或许有一 只绣架,她手上或许拿着一根绣针牵着一根绣线,这是她永远也做不完的绣活儿。于是老阿 婆和她的绣活儿,也便成了小街不变的故事。你从老阿婆面前走过,你甚至是可以把这个故 事带走的。 ⑦你走完小街时,小街上空的天色晚了,高高的风火墙,连同爬在上面的藤萝,将暗影 飘落在小街的青砖上。踏着小街的影子,你还想寻找什么呢? ⑧后来,小街转角处,一盏夜灯亮了。后来,小街在你走后,冷清入梦了。 12.作者在第①段段末写道:“要是你不走走这样的小街,那就不能说 你的脚在江南走过。”请从文中找出作者这样认为的三条理由。(3 分) 13.读一读,比较下列两句话的表达效果,体会文中第③段选用第①处语句的原因。(4 分) 得分 评卷人
①于 抄句 是,小 街总是 赏句 勾连住 你的脚 步,让你缓缓而行,在缓缓而行间,你便与小街结下了一点点缘分。 ②于是,小街总是勾连住你的脚步,让你慢下来行走,在慢下来行走间,你便与小街结下 了一点点缘分。 14.文中有两处画线句,请选择一处工整地抄写下来,并结合语境赏析一下。(4分) 得分评卷人 15.从文章着墨来说,“老阿婆”这一形象写得最为详细,结合语段有关内容 谈谈作者详细刻画这一形象的原因。(4分) 假如你就是文中这位行走在小街上的观光客,一路走来,再读读下列两个材料,之后 请谈出你对“江南”的认识与感受。(5分) 甲 南好 风景旧曾谙
① 于 是,小 街总是 勾连住 你的脚 步,让你缓缓而行,在缓缓而行间,你便与小街结下了一点点缘分。 ②于是,小街总是勾连住你的脚步,让你慢下来行走,在慢下来行走间,你便与小街结下 了一点点缘分。 14.文中有两处画线句,请选择一处工整地抄写下来,并结合语境赏析一下。(4 分) 15.从文章着墨来说,“老阿婆”这一形象写得最为详细,结合语段有关内容, 谈谈作者详细刻画这一形象的原因。(4 分) 16.假如你就是文中这位行走在小街上的观光客,一路走来,再读读下列两个材料,之后 请谈出你对“江南”的认识与感受。(5 分) 甲: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抄句 赏句 得分 评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