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 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 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 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 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万元的支票,还亲 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 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 8 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 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 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 60 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 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 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 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 万就 30 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 8 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 22 万元的支票,还亲 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 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 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 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 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 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 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 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 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 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 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 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可能是以前鉴定有误啊,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它是清代粉彩 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月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 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 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 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 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 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 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 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 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 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 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 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 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 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 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可能是以前鉴定有误啊,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它是清代粉彩 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 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月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 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 于是以 30 万元顺利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