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神经系统的临床检查 第一节神经系统解剖生理 神经系统主要包括大脑、小脑、脑干、脊髓和周围神经等。神经系统是机体各器 官系统活动的主要协调机构,几乎对所有的生理机能都发挥着协调作用。 第二节神经系统检查的意义 神经系统的检查不仅对本系统的疾病,而且对其他系统的许多疾病,如某些中 毒、代谢疾病、创伤、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颅脑和椎管的占位性疾病等,都具有重 要意义。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异常复杂,同样为神经系统机能障碍,有时具有神经组织 形态学的病理改变,有的则无。有时仅有局限性病变,有时则为弥漫性病变。因此, 临床上出现的症状也比较复杂。 初步视诊动物,检查者可以不让动物发现,常可首先发现神经系统疾患的所在位 置。例如动物由于一种疼痛性损害,从而不愿意使用某一肢运动,可误诊为某一肢的 麻痹,由于肌肉无力,可误诊为共济失调,由于营养不良而发生的精神萎顿,可误诊 断为脑的疾病,由于上白齿嵌入骨片的狂乱行为,可误诊为狂犬病。 根据病变发生的原因、部位、性质和过程的不同,临床上把神经系统的症状分为 缺失症状、释放症状、刺激症状和休克症状等四大类。 兽医临床上,目前对颅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的直接检查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 通过如下方式来诊断神经系统疾病: 通过问诊和视诊,观察了解动物的行为、精神状态、姿势和步样: 通过触诊检查了解感觉神经的敏感度: 依据动物神经机能的表现形式,判断是否为神经系统疾病而引起的症状 必要时尚要有选择地进行脑脊液穿刺诊断和实验室检查,X线、CT、NR、眼底镜 和脑电波等辅助诊断
第七章 神经系统的临床检查 第一节 神经系统解剖生理 神经系统主要包括大脑、小脑、脑干、脊髓和周围神经等。神经系统是机体各器 官系统活动的主要协调机构,几乎对所有的生理机能都发挥着协调作用。 第二节 神经系统检查的意义 神经系统的检查不仅对本系统的疾病,而且对其他系统的许多疾病,如某些中 毒、代谢疾病、创伤、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颅脑和椎管的占位性疾病等,都具有重 要意义。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异常复杂,同样为神经系统机能障碍,有时具有神经组织 形态学的病理改变,有的则无。有时仅有局限性病变,有时则为弥漫性病变。因此, 临床上出现的症状也比较复杂。 初步视诊动物,检查者可以不让动物发现,常可首先发现神经系统疾患的所在位 置。例如动物由于一种疼痛性损害,从而不愿意使用某一肢运动,可误诊为某一肢的 麻痹,由于肌肉无力,可误诊为共济失调,由于营养不良而发生的精神萎顿,可误诊 断为脑的疾病,由于上臼齿嵌入骨片的狂乱行为,可误诊为狂犬病。 根据病变发生的原因、部位、性质和过程的不同,临床上把神经系统的症状分为 缺失症状、释放症状、刺激症状和休克症状等四大类。 兽医临床上,目前对颅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的直接检查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 通过如下方式来诊断神经系统疾病: 通过问诊和视诊,观察了解动物的行为、精神状态、姿势和步样; 通过触诊检查了解感觉神经的敏感度; 依据动物神经机能的表现形式,判断是否为神经系统疾病而引起的症状; 必要时尚要有选择地进行脑脊液穿刺诊断和实验室检查,X线、CT、NMR、眼底镜 和脑电波等辅助诊断
第三节行为扰乱的检查 一、意识障碍 动物的“意识”也就是精神状态,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动物有意识障碍时,提示 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可发生了改变,表现为精神兴奋或精神抑制。检查动物精神状态 时,除通过问诊外,还须注意观察和检查动物的面部表情及眼、耳、尾、四肢和皮肌 的动作,身体的姿势,运动时的反应。健康动物姿态自然,动作敏捷而协调,反应灵 活;而病理状况下可出现精神兴奋或精神抑制。 (一)精神兴奋 精神兴奋是中枢神经机能亢进的结果,表现为机体对 刺激的反应过强。轻者表现不安,左顾右盼,起卧不安,踢腹鸣叫,对轻微刺激即产 生强烈反应。高度的兴奋便成为狂躁状态,甚至挣扎脱缰,横冲直撞,有时攀登饲槽 或顶撞墙壁,暴眼凝视,乃至攻击人畜等,行为不可遏制。此见于脑膜充血、炎症, 颅内压升高,反刍动物酮病,急性铅巾毒,食盐中毒,狂犬病,日射病或热射病等。 (二)精神抑制中枢抑制为中枢机能减退所致,根据程度不同可分为以下几 种。 1.精神沉郁 精神沉郁则为最轻度的抑制现象。病畜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力减弱,反应迟钝,离 群呆立,头低耳耷,眼半闭或全闭,行动无力。但病畜对外界刺激仍有意识反应。此 见于脑炎、脑水肿初期,手术麻醉苏醒后,以及某些中毒病的初期、发热件疾病和营 养代谢病等。 2.昏睡 昏睡为中度抑制中枢神经的现象。动物处于不自然的熟睡状态,如将鼻、唇抵在 饲槽上,或倚墙或躺卧而沉睡。对外界的事物、轻度刺激毫无反应,意识活动很弱, 给予强烈的刺激仅可产生轻微的反应,但很快又陷入沉睡状态。此见于脑炎、颅内压 增高等疾病。 3.昏迷
第三节 行为扰乱的检查 一、意识障碍 动物的“意识”也就是精神状态,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动物有意识障碍时,提示 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可发生了改变,表现为精神兴奋或精神抑制。检查动物精神状态 时,除通过问诊外,还须注意观察和检查动物的面部表情及眼、耳、尾、四肢和皮肌 的动作,身体的姿势,运动时的反应。健康动物姿态自然,动作敏捷而协调,反应灵 活;而病理状况下可出现精神兴奋或精神抑制。 (一)精神兴奋 精神兴奋是中枢神经机能亢进的结果,表现为机体对 刺激的反应过强。轻者表现不安,左顾右盼,起卧不安,踢腹鸣叫,对轻微刺激即产 生强烈反应。高度的兴奋便成为狂躁状态,甚至挣扎脱缰,横冲直撞,有时攀登饲槽 或顶撞墙壁,暴眼凝视,乃至攻击人畜等,行为不可遏制。此见于脑膜充血、炎症, 颅内压升高,反刍动物酮病,急性铅巾毒,食盐中毒,狂犬病,日射病或热射病等。 (二) 精神抑制 中枢抑制为中枢机能减退所致,根据程度不同可分为以下几 种。 1.精神沉郁 精神沉郁则为最轻度的抑制现象。病畜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力减弱,反应迟钝,离 群呆立,头低耳耷,眼半闭或全闭,行动无力。但病畜对外界刺激仍有意识反应。此 见于脑炎、脑水肿初期,手术麻醉苏醒后,以及某些中毒病的初期、发热件疾病和营 养代谢病等。 2.昏睡 昏睡为中度抑制中枢神经的现象。动物处于不自然的熟睡状态,如将鼻、唇抵在 饲槽上,或倚墙或躺卧而沉睡。对外界的事物、轻度刺激毫无反应,意识活动很弱, 给予强烈的刺激仅可产生轻微的反应,但很快又陷入沉睡状态。此见于脑炎、颅内压 增高等疾病。 3.昏迷
昏迷为高度抑制中枢神经的现象。病畜意识完全丧失,对外界刺激无任何反应, 仅保留自主神经活动,心律不齐,呼吸不规则。表现为卧地不起,呼唤不应,全身肌 肉松弛,反射消失,甚至瞳孔散大,粪、尿失禁,重度昏迷者往往预后不良。此见于 颅内病变如脑炎、脑肿瘤、脑创伤、代谢性脑病,以及出于感染、中毒引起的脑缺 血、缺氧、低血糖等。 临床上,中枢神经机能扰乱时的兴奋和抑制这两种基本方式,不仅随病程发展而 有程度上的增重或减轻,在一定条件下可随病程改变而互相转化。例如.脑炎初期, 由于病原毒素刺激使脑部充血、发炎,脑细胞缺氧出现兴奋,随着炎症发展,脑血管 通透件增加,脑内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水肿、缺氧、颅内压增高而转入昏迷状 态。也有时表现为先抑制,后兴奋,或二者交替出现。 第四节头和脊柱的检查 头颅和脊柱的检查 由于脑和脊髓位于颅腔和脊椎管中,不可能(也无必要)对其直接检查,所以只 能利用对头颅和脊柱的检查以推断脑、脊髓可能发生的变化。检查可用视诊、触诊和 叩诊法。 头颅检查 应注意其形态和大小的改变,温度、硬度以及有无浊音等。 头颅部局限性隆突,可由于局部外伤,脑和颅壁的肿瘤所致,也可见于副鼻窦蓄 脓。 头颅部骨骼变形,多因骨质疏松,软化、肥厚所致,常提示某些骨质代谢障碍性 疾病,见于骨软症、佝偻病、纤维素性骨炎等。 头颅异常增大,见于先天性脑室积水。 头颅局部增温,除因局部外伤、炎症所致外,常提示热射病、脑充血、脑膜和脑 的炎症。 头颅压痛,见于局部外伤,炎症肿瘤及多头蚴病或脑海颅壁的肿瘤。对也见于某 些副鼻窦炎或积脓时
昏迷为高度抑制中枢神经的现象。病畜意识完全丧失,对外界刺激无任何反应, 仅保留自主神经活动,心律不齐,呼吸不规则。表现为卧地不起,呼唤不应,全身肌 肉松弛,反射消失,甚至瞳孔散大,粪、尿失禁,重度昏迷者往往预后不良。此见于 颅内病变如脑炎、脑肿瘤、脑创伤、代谢性脑病,以及出于感染、中毒引起的脑缺 血、缺氧、低血糖等。 临床上,中枢神经机能扰乱时的兴奋和抑制这两种基本方式,不仅随病程发展而 有程度上的增重或减轻,在一定条件下可随病程改变而互相转化。例如.脑炎初期, 由于病原毒素刺激使脑部充血、发炎,脑细胞缺氧出现兴奋,随着炎症发展,脑血管 通透件增加,脑内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水肿、缺氧、颅内压增高而转入昏迷状 态。也有时表现为先抑制,后兴奋,或二者交替出现。 第四节 头和脊柱的检查 头颅和脊柱的检查 由于脑和脊髓位于颅腔和脊椎管中,不可能(也无必要)对其直接检查,所以只 能利用对头颅和脊柱的检查以推断脑、脊髓可能发生的变化。检查可用视诊、触诊和 叩诊法。 头颅检查 应注意其形态和大小的改变,温度、硬度以及有无浊音等。 头颅部局限性隆突,可由于局部外伤,脑和颅壁的肿瘤所致,也可见于副鼻窦蓄 脓。 头颅部骨骼变形,多因骨质疏松,软化、肥厚所致,常提示某些骨质代谢障碍性 疾病,见于骨软症、佝偻病、纤维素性骨炎等。 头颅异常增大,见于先天性脑室积水。 头颅局部增温,除因局部外伤、炎症所致外,常提示热射病、脑充血、脑膜和脑 的炎症。 头颅压痛,见于局部外伤,炎症肿瘤及多头蚴病或脑海颅壁的肿瘤。对也见于某 些副鼻窦炎或积脓时
头颅部叩诊,在小动物可用指端或弯曲的中指指背部。在大动物可用叩诊槌直接 叩击。叩诊力量大小,依动物种类及头盖骨的厚薄而不同。头颅部浊音或半浊音,可 见于脑肿瘤或多头蚴病:当骨质变薄时,则抵抗明显降低。 脊柱检查 脊柱变形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症状。脊柱上弯、下弯和侧弯,是支配脊柱上下或 左右的肌肉兴奋性不协调所致,最常见于脑膜炎、脊髓炎、破伤风以及骨软症或骨质 剧烈疼痛性疾病。脊柱局部肿胀、疼痛,参加、常为外伤的结果。 脊柱僵硬在家畜较少见,系由于椎间隙骨质增生和硬化所致。但破伤风、 番木鳖硷中毒、腰肌风湿病、肾炎、肾虫病等,也呈现脊柱凝硬而不灵活的状态。 第五节运动机能的检查 运动障碍 动物的运动,是在大脑皮层的控制下,由运动中枢和传导径以及外周神经原等部 分共同完成。健康动物,运动协调而有一定次序性。 运动中枢和传导径由锥体系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三部分组成,彼此间具有 密切联系。这些部分以及一定部位的脑组织受损伤时,都可引起运动障碍。 锥体系统一一是指从大脑皮层发出纤维,穿过延髓腹面的锥体后行到脊髓腹角附 近的传出系统。其作用是控制各种由小组肌肉参与的精细复杂的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统一一是指脑高位中枢调节躯体运动的一种传出系统。其作用是调节肌 肉的紧张性和引起大群骨骼肌的协调活动。 小脑系统一一是脑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调节肌肉张力(小脑前叶)、调节精巧 的随意运动(小脑后叶)和调节躯体平衡(绒球小结叶)。 对于运动障碍的检查,临床上主要应注意:强迫运动、共济失调(已如前述)、 痉挛和瘫痪等项。 一、强迫运动 强迫运动是指不受意识支配和外界环境内素的影响时,出现的不随意运动。在 病理情况下,常见的强迫运动有以下几种
头颅部叩诊,在小动物可用指端或弯曲的中指指背部。在大动物可用叩诊槌直接 叩击。叩诊力量大小,依动物种类及头盖骨的厚薄而不同。头颅部浊音或半浊音,可 见于脑肿瘤或多头蚴病;当骨质变薄时,则抵抗明显降低。 脊柱检查 脊柱变形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症状。脊柱上弯、下弯和侧弯,是支配脊柱上下或 左右的肌肉兴奋性不协调所致,最常见于脑膜炎、脊髓炎、破伤风以及骨软症或骨质 剧烈疼痛性疾病。脊柱局部肿胀、疼痛,参加、常为外伤的结果。 脊柱僵硬在家畜较少见,系由于椎间隙骨质增生和硬化所致。但破伤风、 番木鳖硷中毒、腰肌风湿病、肾炎、肾虫病等,也呈现脊柱凝硬而不灵活的状态。 第五节 运动机能的检查 运动障碍 动物的运动,是在大脑皮层的控制下,由运动中枢和传导径以及外周神经原等部 分共同完成。健康动物,运动协调而有一定次序性。 运动中枢和传导径由锥体系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三部分组成,彼此间具有 密切联系。这些部分以及一定部位的脑组织受损伤时,都可引起运动障碍。 锥体系统——是指从大脑皮层发出纤维,穿过延髓腹面的锥体后行到脊髓腹角附 近的传出系统。其作用是控制各种由小组肌肉参与的精细复杂的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统——是指脑高位中枢调节躯体运动的一种传出系统。其作用是调节肌 肉的紧张性和引起大群骨骼肌的协调活动。 小脑系统——是脑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调节肌肉张力(小脑前叶)、调节精巧 的随意运动(小脑后叶)和调节躯体平衡(绒球小结叶)。 对于运动障碍的检查,临床上主要应注意:强迫运动、共济失调(已如前述)、 痉挛和瘫痪等项。 一、强迫运动 强迫运动是指不受意识支配和外界环境内素的影响时,出现的不随意运动。在 病理情况下,常见的强迫运动有以下几种
(一)回转运动 病畜按同一方向作圆圈运动,圆圈的直径不变者称圆圈运动或马场运动:以一肢 为中心,其余三肢围绕而在原地转圈者称时针运动。转圈的方向,可随病变性质、部 位、大小不同。此见于羊、牛的多头蚴病。圆圈运动的直径,常随虫体包囊等体积的 增大而缩小。回转运动也见于脑炎、李氏杆菌病等。 2.盲目运动 病畜表现为无目的地徘徊,不注意周围事物.对外界刺激缺乏反应。有时不断前 进,一直前进到头顶障碍物而无法再向前走时,则头抵障碍物而不动。此见于狂犬病 等。 3.暴进及暴退 病畜不顾周围障碍物,将头高举或沉下,以常步或速步,踉跄着向前狂进,称为 暴进。此见于纹状体或视丘受损伤或视神经中枢被侵害而视野缩小时。病畜头颈后 仰,颈肌痉挛而连续后退,则称为暴退。此见于摘除小脑的动物或颈肌痉孪而后弓反 张时,如流行性脑脊髓炎等。 4、滚转运动 病畜向一侧冲挤、倾倒、强制卧于一侧,或循身体长轴向一侧打滚时,称为滚转 运动。滚转时,多伴有头部扭转和脊柱向打滚方向弯曲。此提示迷走神经、听神经、 小脑周围的病变,从而使一侧前庭神经受损,见于鸡新城疫等。 二、共济失调 健康动物是借小脑、前庭、椎体束及椎体外系来调节肌肉张力,协调肌肉的动 作,从而维持姿势的平衡和运动的协调。若在疾病过程中,肌肉收缩力正常,而在运 动时肌群动作相互不协调,并导致动物体位和各种运动的异常表现,称为共济失调。 其按性质分为两种。 (一)静止性失调 静止性失调是指动物在站立状态下出现共济失调,从而不能保持体位平衡,又称 体位平衡失调。临床表现为头、躯干和臀部摇晃,体躯左右摆动或偏向一侧,四肢肌
(一)回转运动 病畜按同一方向作圆圈运动,圆圈的直径不变者称圆圈运动或马场运动;以一肢 为中心,其余三肢围绕而在原地转圈者称时针运动。转圈的方向,可随病变性质、部 位、大小不同。此见于羊、牛的多头蚴病。圆圈运动的直径,常随虫体包囊等体积的 增大而缩小。回转运动也见于脑炎、李氏杆菌病等。 2.盲目运动 病畜表现为无目的地徘徊,不注意周围事物.对外界刺激缺乏反应。有时不断前 进,一直前进到头顶障碍物而无法再向前走时,则头抵障碍物而不动。此见于狂犬病 等。 3. 暴进及暴退 病畜不顾周围障碍物,将头高举或沉下,以常步或速步,踉跄着向前狂进,称为 暴进。此见于纹状体或视丘受损伤或视神经中枢被侵害而视野缩小时。病畜头颈后 仰,颈肌痉挛而连续后退,则称为暴退。此见于摘除小脑的动物或颈肌痉孪而后弓反 张时,如流行性脑脊髓炎等。 4、滚转运动 病畜向一侧冲挤、倾倒、强制卧于一侧,或循身体长轴向一侧打滚时,称为滚转 运动。滚转时,多伴有头部扭转和脊柱向打滚方向弯曲。此提示迷走神经、听神经、 小脑周围的病变,从而使一侧前庭神经受损,见于鸡新城疫等。 二、共济失调 健康动物是借小脑、前庭、椎体束及椎体外系来调节肌肉张力,协调肌肉的动 作,从而维持姿势的平衡和运动的协调。若在疾病过程中,肌肉收缩力正常,而在运 动时肌群动作相互不协调,并导致动物体位和各种运动的异常表现,称为共济失调。 其按性质分为两种。 (一) 静止性失调 静止性失调是指动物在站立状态下出现共济失调,从而不能保持体位平衡,又称 体位平衡失调。临床表现为头、躯干和臀部摇晃,体躯左右摆动或偏向一侧,四肢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