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章心血管系统的临床检查 第一节心血管系统解剖生理 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和血液所组成。它的功能是保证供 给机体各组织所需的02和营养物质,排除其产生的C02和其他代谢产物。健康动物一般 都具有一定的心脏储备力,使其在运动、使役、妊娠、泌乳等对血量需要增多时,或 在疾病是时,能维持比较正常的血液循环状态。如果心脏储备力消耗过多,便会发生 心力衰竭。因此,心血管系统的检查,不仅对了解该系统的机能状态,甚至对了解全 身机能状态和预后判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液由心脏流出,经动脉到毛细血管,然后沿静脉 返回心脏,这一过程称血液循环。检查心血管系统,主要利用视、触、叩、听等基本 检查方法进行。有条件时,还可应用心电描记、心音描记、超声探察、X线、动脉压、 中心静脉压测定和实验室检验等。血液循还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在黑板上绘制体循 环和肺循环图)。心脏是两个循环的中心。 第二节心搏动检查 心搏动一一是心室收缩时冲击心区的胸壁而引起的震动。检查心搏动用视诊和触 诊法。其目的在于判定心搏动频率、强度及位置等。但主要还是判定其强度的变化。 一、心搏强度的检查 可用肉眼观察左侧心区胸壁被毛的颤动,但往往看不清楚,所以多用手掌放于左 侧心区胸壁(2一5肋间,肘后方)进行触诊。 心搏强度取决于3种因素,即:心脏的收缩力量,胸壁的厚度和胸壁与心脏之间的 介质状态。 心搏强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如下: 1、心搏动增强触诊时感到心搏强而有力,并且区域扩大。除因运动、兴 奋、恐惧等原因外,可见于各种能引起心脏机能亢进的疾病,如发热初期,心内膜 炎、心肌炎、伴有剧痛性疾病及心肥大等
三章 心血管系统的临床检查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解剖生理 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和血液所组成。它的功能是保证供 给机体各组织所需的O2和营养物质,排除其产生的CO2和其他代谢产物。健康动物一般 都具有一定的心脏储备力,使其在运动、使役、妊娠、泌乳等对血量需要增多时,或 在疾病是时,能维持比较正常的血液循环状态。如果心脏储备力消耗过多,便会发生 心力衰竭。因此,心血管系统的检查,不仅对了解该系统的机能状态,甚至对了解全 身机能状态和预后判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液由心脏流出,经动脉到毛细血管,然后沿静脉 返回心脏,这一过程称血液循环。检查心血管系统,主要利用视、触、叩、听等基本 检查方法进行。有条件时,还可应用心电描记、心音描记、超声探察、X线、动脉压、 中心静脉压测定和实验室检验等。血液循还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在黑板上绘制体循 环和肺循环图)。心脏是两个循环的中心。 第二节 心搏动检查 心搏动——是心室收缩时冲击心区的胸壁而引起的震动。检查心搏动用视诊和触 诊法。其目的在于判定心搏动频率、强度及位置等。但主要还是判定其强度的变化。 一、心搏强度的检查 可用肉眼观察左侧心区胸壁被毛的颤动,但往往看不清楚,所以多用手掌放于左 侧心区胸壁(2—5肋间,肘后方)进行触诊。 心搏强度取决于3种因素,即:心脏的收缩力量,胸壁的厚度和胸壁与心脏之间的 介质状态。 心搏强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如下: 1、心搏动增强 触诊时感到心搏强而有力,并且区域扩大。除因运动、兴 奋、恐惧等原因外,可见于各种能引起心脏机能亢进的疾病,如发热初期,心内膜 炎、心肌炎、伴有剧痛性疾病及心肥大等
心搏动过度增强,并随心动而引起全身震动的症状一一叫心悸。心悸需与膈痉挛 相区别。前者全身震动与心搏动、脉搏一致(且在心区外也能听到大血管音,即动脉 音),而后者不然(与呼吸一致)。 2、心搏动减弱触诊时,感心搏动力减弱,区域缩小,或难于敢之。临床上 多见于心脏衰弱,以及心脏与胸壁距离增加的疾病。如胸壁浮肿、胸腔积液、慢性肺 泡气肿及心包炎等。 二、心搏频率的检查 心搏动的频率有时可以代替脉搏的次数(尤其当脉搏过于微弱而不能感知时)。 其正常指标、频率增减的变化原因和临床意义与脉搏次数的变化基本相同。常见的频 率变化有: 1、心动过速一一在单位时间内心搏动频率超过正常范围。 2、心动徐缓一一在单位时间内心搏动频率和脉率均较正常少,但节律无改变。 三、心搏位置的检查 主要应注意有无心搏动移位现象。 向前移位一一见于胃扩张、膈疝等。 向右移位一一见于左侧胸腔积液或积气。 向上方、后方移位极少见。 四、心区的叩诊 叩诊心区的目的,在于确定心脏的大小、形状及其在胸腔内的位置,以及在叩打 时观察动物有无疼痛表现等。心脏的一小部分与胸壁接触,叩诊呈浊音,称为心脏绝 对浊音区,它标志着心脏靠近胸壁的部分:心脏的大部分被肺脏所掩盖,叩诊时呈半 浊音,称为心脏相对浊音区,它标志着心脏的真正大小。叩诊界(牛、羊犬、猫均13 对肋骨)。 1、牛 其相对浊音区(无绝对浊音区)位于左侧第3一4肋间,胸廓下 1/3中部
心搏动过度增强,并随心动而引起全身震动的症状——叫心悸。心悸需与膈痉挛 相区别。前者全身震动与心搏动、脉搏一致(且在心区外也能听到大血管音,即动脉 音),而后者不然(与呼吸一致)。 2、心搏动减弱 触诊时,感心搏动力减弱,区域缩小,或难于敢之。临床上 多见于心脏衰弱,以及心脏与胸壁距离增加的疾病。如胸壁浮肿、胸腔积液、慢性肺 泡气肿及心包炎等。 二、心搏频率的检查 心搏动的频率有时可以代替脉搏的次数(尤其当脉搏过于微弱而不能感知时)。 其正常指标、频率增减的变化原因和临床意义与脉搏次数的变化基本相同。常见的频 率变化有: 1、心动过速——在单位时间内心搏动频率超过正常范围。 2、心动徐缓——在单位时间内心搏动频率和脉率均较正常少,但节律无改变。 三、心搏位置的检查 主要应注意有无心搏动移位现象。 向前移位——见于胃扩张、膈疝等。 向右移位——见于左侧胸腔积液或积气。 向上方、后方移位极少见。 四、心区的叩诊 叩诊心区的目的,在于确定心脏的大小、形状及其在胸腔内的位置,以及在叩打 时观察动物有无疼痛表现等。心脏的一小部分与胸壁接触,叩诊呈浊音,称为心脏绝 对浊音区,它标志着心脏靠近胸壁的部分;心脏的大部分被肺脏所掩盖,叩诊时呈半 浊音,称为心脏相对浊音区,它标志着心脏的真正大小。叩诊界(牛、羊犬、猫均13 对肋骨)。 1、牛 其相对浊音区(无绝对浊音区)位于左侧第3—4肋间,胸廓下 1/3中部
2、羊 相对浊音区(也无绝对浊音区)位于左侧胸廓下1/3中部的第3 一4或3一5肋间。 3、犬、猫心脏绝对浊音区,位于左侧第4一6肋间,前缘达第4肋 骨,上缘达肋骨和肋软骨结合部,大致与胸骨平行,后界受肝浊音的影响而无明显界 限。 叩诊方法 大家畜应用槌板叩诊法,叩时先将动物的左前肢向前牵引半步,以使心区充分显 露。小动物可用指指叩诊法,叩时可将动物作右侧卧保定。 叩诊心区一般从肩胛骨后角开始,分肋间按顺序地进行。 病理变化及临床意义 1、心脏浊音区扩大 (1)相对浊音区扩大 是由于心脏容积增大所致,如心肥大、心扩张及 心包积液。 (2)绝对浊音区扩大 是由于肺脏覆盖心脏的面积缩小所致,如肺萎 陷。 2、心脏浊音区缩小 (1)绝对浊音区缩小,见于肺泡气肿和气胸。 (2)相对浊音区缩小,可由于覆盖心脏的肺叶部分发生实变所致,见于各型 肺炎。 3、心区叩诊呈鼓音 常见于反刍兽的创伤性心包炎,如果在心包炎的基础上,受到腐败菌感染,则因 组织崩解而产生气体,叩诊时即可听到鼓音。 4、心区叩诊敏感提示心包炎和胸膜炎。 五、心音的听诊 (一)心音的特点与最强听取点
2、羊 相对浊音区(也无绝对浊音区)位于左侧胸廓下1/3中部的第3 —4或3—5肋间。 3、犬、猫 心脏绝对浊音区,位于左侧第4—6肋间,前缘达第4肋 骨,上缘达肋骨和肋软骨结合部,大致与胸骨平行,后界受肝浊音的影响而无明显界 限。 叩诊方法 大家畜应用槌板叩诊法,叩时先将动物的左前肢向前牵引半步,以使心区充分显 露。小动物可用指指叩诊法,叩时可将动物作右侧卧保定。 叩诊心区一般从肩胛骨后角开始,分肋间按顺序地进行。 病理变化及临床意义 1、心脏浊音区扩大 (1)相对浊音区扩大 是由于心脏容积增大所致,如心肥大、心扩张及 心包积液。 (2)绝对浊音区扩大 是由于肺脏覆盖心脏的面积缩小所致,如肺萎 陷。 2、心脏浊音区缩小 (1)绝对浊音区缩小,见于肺泡气肿和气胸。 (2)相对浊音区缩小,可由于覆盖心脏的肺叶部分发生实变所致,见于各型 肺炎。 3、心区叩诊呈鼓音 常见于反刍兽的创伤性心包炎,如果在心包炎的基础上,受到腐败菌感染,则因 组织崩解而产生气体,叩诊时即可听到鼓音。 4、心区叩诊敏感 提示心包炎和胸膜炎。 五、心音的听诊 (一)心音的特点与最强听取点
1、心音的特点 临床上只要能准确地区别两个心音,就可掌握心音的 特点。如何区别两个心音呢? (1)根据心音的基本特点来区别 第一心音持续时间长,音调低,声 音的末尾拖长:而第二心音具有短促、清脆末尾突然终止的特点。 (2)根据心音间隔来区别(绘图)短间隔之前的为第一心音,之 后为第二心音:长间隔之前的为第二心音,之后为第一心音。 (3)借助感觉心搏动或邻近的动脉脉搏来区别 即与心搏动和动脉搏 同时出现的为第一心音,不同时出现的为地二心音。 2、心音的最强听取点 在心区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听到两个心音。但临床上把某个心音听得最清楚的地 方,称为心音的最强(或最佳)听取点。各种动物心音最强听取点见课本 页 0 从表 可看出,右侧胸壁仅有一个(三尖瓣口)最强听取点,因此其位 置好找些。而左侧则由3个点,较难掌握。临床实践中,用三指定位法确定左侧3个最 强听取点,既省时间,又较准确,还好掌握。现介绍,以供参考。 左手拇、食、中三制自然叉开,在找准主动脉瓣口最强听取点后,以食指尖按 住,定下“制高点”,然后使叉开的拇指略低于食指,使中指指尖低于拇指指尖的位 置(站立保定时),其3个指尖的落点,即为左侧3个最强听取点。这3个点的肋间位 置,牛羊:3、4、4:猪:3、4、5:犬猫为3、3、4。记住位置口诀: 前、中、后一肺(动脉瓣)、主(动脉瓣)、二(尖瓣) 主、二、肺一上、中、下。 (二)心音的病理改变及临床意义 1、心音频率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 (1)窦性心动过速 表现为心率均匀而快速,见于热性病,心功能不全、剧 痛、贫血或失血性疾病等
1、心音的特点 临床上只要能准确地区别两个心音,就可掌握心音的 特点。如何区别两个心音呢? (1)根据心音的基本特点来区别 第一心音持续时间长,音调低,声 音的末尾拖长;而第二心音具有短促、清脆末尾突然终止的特点。 (2)根据心音间隔来区别 (绘图)短间隔之前的为第一心音,之 后为第二心音;长间隔之前的为第二心音,之后为第一心音。 (3)借助感觉心搏动或邻近的动脉脉搏来区别 即与心搏动和动脉搏 同时出现的为第一心音,不同时出现的为地二心音。 2、心音的最强听取点 在心区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听到两个心音。但临床上把某个心音听得最清楚的地 方,称为心音的最强(或最佳)听取点。各种动物心音最强听取点见课本 页 表 。 从表 可看出,右侧胸壁仅有一个(三尖瓣口)最强听取点,因此其位 置好找些。而左侧则由3个点,较难掌握。临床实践中,用三指定位法确定左侧3个最 强听取点,既省时间,又较准确,还好掌握。现介绍,以供参考。 左手拇、食、中三制自然叉开,在找准主动脉瓣口最强听取点后,以食指尖按 住,定下“制高点”,然后使叉开的拇指略低于食指,使中指指尖低于拇指指尖的位 置(站立保定时),其3个指尖的落点,即为左侧3个最强听取点。这3个点的肋间位 置,牛羊:3、4、4;猪:3、4、5;犬猫为3、3、4。记住位置口诀: 前、中、后—肺(动脉瓣)、主(动脉瓣)、二(尖瓣) 主、二、肺—上、中、下。 (二)心音的病理改变及临床意义 1、心音频率的改变 主要表现为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 (1)窦性心动过速 表现为心率均匀而快速,见于热性病,心功能不全、剧 痛、贫血或失血性疾病等
(2)窦性心动过缓 表现为心率均匀而缓慢,一般见于迷走神经(抑制心 跳)兴奋(如胆质血症、洋地黄中毒等)、心脏传导功能障碍等。 2、心音强度的改变 (1)心音增强 一般地讲,第一心音强弱,主要决定于心肌收缩力量的大 小,第二心音的强弱,主要决定于动脉(主动脉和肺动脉)根部压力的大小。 ①两心音同时增强可见于某些生理情况下,如兴奋、恐惧及使役、运动之 后。在消瘦及胸腔狭窄的家畜,两心音也较强盛,应注意区别。 病理情况下,两心音同时增强,见于热性病初期、剧痛性疾病、心肥大及心脏代 偿机能亢进和应用强心剂等时。 ②第一心音增强除心室收缩力代偿性增强外,主要见于: A心室充盈不足,房室瓣位置低下。在关闭收缩时,因振幅加大,而使第一心 音增强。见于房室瓣口狭窄和有效循环血量不足,需要增加心输出量时。 B动脉根部压力过低。如大失血、大失水、休克和心动过速时。 C因第二心音减弱而引起第一心音的相对增强。 ③第二心音增强是因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压升高,在心室舒张时,动脉瓣 迅速而紧张的关闭所致。 A主动脉压升高 见于心肥大、急性肾炎等。 B肺动脉压升高 见于肺淤血、慢性肺泡气肿和二尖瓣闭锁不全等。 (2)心音减弱 营养不良、皮下脂肪发达的动物,听诊两个心音都减弱,在病理情况下: ①两心音均减弱见于动物濒死期,渗出性胸膜炎。前者是由于心肌收缩力 减弱,而后者由于传音不良之故。 ②第一心音减弱,比较少见。只是在心肌梗死和心肌炎的末期,才易发生。第一 心音减弱,主要由于第二心音增强时的相对减弱。 ③第二心音减弱 临床常见,见于大失血、高度心衰、休克与心动过速等 时。第二心音显著减弱,常预后不良
(2)窦性心动过缓 表现为心率均匀而缓慢,一般见于迷走神经(抑制心 跳)兴奋(如胆质血症、洋地黄中毒等)、心脏传导功能障碍等。 2、心音强度的改变 (1)心音增强 一般地讲,第一心音强弱,主要决定于心肌收缩力量的大 小,第二心音的强弱,主要决定于动脉(主动脉和肺动脉)根部压力的大小。 ①两心音同时增强 可见于某些生理情况下,如兴奋、恐惧及使役、运动之 后。在消瘦及胸腔狭窄的家畜,两心音也较强盛,应注意区别。 病理情况下,两心音同时增强,见于热性病初期、剧痛性疾病、心肥大及心脏代 偿机能亢进和应用强心剂等时。 ②第一心音增强 除心室收缩力代偿性增强外,主要见于: A 心室充盈不足,房室瓣位置低下。在关闭收缩时,因振幅加大,而使第一心 音增强。见于房室瓣口狭窄和有效循环血量不足,需要增加心输出量时。 B 动脉根部压力过低。如大失血、大失水、休克和心动过速时。 C 因第二心音减弱而引起第一心音的相对增强。 ③第二心音增强 是因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压升高,在心室舒张时,动脉瓣 迅速而紧张的关闭所致。 A 主动脉压升高 见于心肥大、急性肾炎等。 B 肺动脉压升高 见于肺淤血、慢性肺泡气肿和二尖瓣闭锁不全等。 (2)心音减弱 营养不良、皮下脂肪发达的动物,听诊两个心音都减弱,在病理情况下: ①两心音均减弱 见于动物濒死期,渗出性胸膜炎。前者是由于心肌收缩力 减弱,而后者由于传音不良之故。 ②第一心音减弱,比较少见。只是在心肌梗死和心肌炎的末期,才易发生。第一 心音减弱,主要由于第二心音增强时的相对减弱。 ③第二心音减弱 临床常见,见于大失血、高度心衰、休克与心动过速等 时。第二心音显著减弱,常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