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语文单元测验试题2005-4-1 第一卷(3分/题,共54分) 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蹩(bie)进板滞(zhi)纸锭(ding)饱绽(zhan) B瘐(y)毙三爿(pn)寒伧(chen)灯盏(zhan) C攫(u取粗陋(bu)丛冢( zhong)艳羡(xan) D香酥(shu)簇(cu)成奢(s)华打烊yang)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干瘪函养咂摸甜退隐忍 B惬意弥漫两迄忐志忑忑 C竦然瘦削惶恐逆情背理 D账簿租凭决窍老态龙肿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教女儿把门打开,她亲自把一袋袋的钱秘密地堆好,把门关严 ②他不知道世界上有“精神生活”这个名词,但是生活好转以后,他过 精神生活。 ③当时的法国社会存在着种种丑恶的道德风尚, 在下层人民中,莫泊 桑发现一些令人宽慰的健康品质 A监视渴望因此就B监督渴望只有才 C监督渴求因此就D监视渴求只有才 4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步步走上中国经济的舞台,昔日占统治地位的计划 经济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B性格内向的人,有的喜欢离群索居,由于少有朋友来往,他们在生活中常常 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C二十年前,他辞去了国内的工作,一个人来到美国,就像离群的孤雁,形单 影只,十分孤独 D秋天的梁子湖又是一番景象,湖面清澈蔚蓝,平静如镜;泛舟湖上,只见清 风徐来,水波不兴。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前后《赤壁赋》是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1 高二下学期语文单元测验试题 2005-4-1 第一卷(3 分/题,共 54 分)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蹩.(biē)进 板滞.(zhì) 纸锭.(ding) 饱绽.(zhàn) B 瘐.(yǔ)毙 三爿.(pán) 寒伧.(chen) 灯盏.(zhǎn) C 攫.(juē)取 粗陋.(lòu) 丛冢.(zhǒng) 艳羡.(xiàn) D 香酥.(shū) 簇.(cù)成 奢.(sē)华 打烊.(yàng)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干瘪 函养 咂摸 甜退隐忍 B 惬意 弥漫 两迄 忐忐忑忑 C 竦然 瘦削 惶恐 逆情背理 D 账簿 租凭 决窍 老态龙肿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教女儿把门打开, 她亲自把一袋袋的钱秘密地堆好,把门关严。 ②他不知道世界上有“精神生活”这个名词,但是生活好转以后,他 过 精神生活。 ③当时的法国社会存在着种种丑恶的道德风尚, 在下层人民中,莫泊 桑 发现一些令人宽慰的健康品质。 A 监视 渴望 因此 就 B 监督 渴望 只有 才 C 监督 渴求 因此 就 D 监视 渴求 只有 才 4.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步步走上中国经济的舞台,昔日占统治地位的计划 经济已是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 B 性格内向的人,有的喜欢离群索居,由于少有朋友来往,他们在生活中常常 是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 C 二十年前,他辞去了国内的工作,一个人来到美国,就像离群的孤雁,形单.. 影只..,十分孤独。 D 秋天的梁子湖又是一番景象,湖面清澈蔚蓝,平静如镜;泛舟湖上,只见清. 风徐来 ...,水波不兴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前后《赤壁赋》是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两年后游览赤壁写下了这两篇诗赋。 B在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和柳州刺史期间,仿《离骚》体写了十多篇赋,来 倾吐自己遭受迫害的悲愤。 C以韩愈为首的古文运动之所以取得空前的成功,不只是散文自身发展的必 然,而且也是由一定的社会现实条件决定的。 D李密的《陈情表》写得入情入理,“悲恻动人”,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不再在 养亲”和“奉诏”之间左右为难。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玛蒂尔德的悲剧究竟是社会造成的呢?还是她自己造成的呢?同学们展开 了热烈的讨论。 B陈奂生的心陡然大跳。“我的天!”他想:“我还怕睡掉一顶帽子,谁知竟要 两顶!” C珠宝店的老板査看了许多账簿,最后对玛蒂尔德说:“太太,这挂项链不是 我卖出的;我只卖出这个盒子。” D《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说它是“法国 文学史上规模空前宏伟、内容空前丰富的现实主义作品。”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①夙遭闵凶夙兴夜寐 ②躬亲抚养反躬自问 ③终鲜兄弟寡廉鲜耻 ④辞不赴命辞不达意 ⑤其信然也信手拈来 ⑥不克蒙其泽克勤克俭 ⑦吾兄之盛德盛名之下其实难副⑧善鉴万类以铜为鉴 A①②③B③④⑤C⑥⑦⑧D④⑤⑧ 8下列加点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灌水之阳有溪焉 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 B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C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谨拜表以闻 D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 侣鱼虾而友麋鹿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B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D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10.下列加点词语活用的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B莫如西归
2 使,两年后游览赤壁写下了这两篇诗赋。 B 在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和柳州刺史期间,仿《离骚》体写了十多篇赋,来 倾吐自己遭受迫害的悲愤。 C 以韩愈为首的古文运动之所以取得空前的成功,不只是散文自身发展的必 然,而且也是由一定的社会现实条件决定的。 D 李密的《陈情表》写得入情入理,“悲恻动人”,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不再在 “养亲”和“奉诏”之间左右为难。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玛蒂尔德的悲剧究竟是社会造成的呢?还是她自己造成的呢?同学们展开 了热烈的讨论。 B 陈奂生的心陡然大跳。“我的天!”他想:“我还怕睡掉一顶帽子,谁知竟要 两顶!” C 珠宝店的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最后对玛蒂尔德说:“太太,这挂项链不是 我卖出的;我只卖出这个盒子。” D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说它是“法国 文学史上规模空前宏伟、内容空前丰富的现实主义作品。”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①夙.遭闵凶 夙.兴夜寐 ②躬.亲抚养 反躬.自问 ③终鲜.兄弟 寡廉鲜.耻 ④辞.不赴命 辞.不达意 ⑤其信.然也 信.手拈来 ⑥不克.蒙其泽 克.勤克俭 ⑦吾兄之盛.德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⑧善鉴.万类 以铜为鉴.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⑥⑦⑧ D ④⑤⑧ 8.下列加点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灌水之阳有溪焉. 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 B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C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谨拜表以.闻 D 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 侣鱼虾而.友麋鹿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C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10.下列加点词语活用的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B 莫如西.归
C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D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1选出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 例句: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A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何为其然也? D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文段后面的题目。 文段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住宅 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这些东西,在 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 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事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 狂乱的梦想。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那里装饰着东方的帷幕,点着高脚的青 铜灯,还有两个穿短裤的仆人,躺在宽大的椅子里,被暖炉的热气烘得打盹儿。 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张挂着古式的壁衣,陈列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 古玩。她梦想那些华美德香气扑鼻的小客厅,在那里,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她 跟最亲密的男朋友闲谈,或者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 每当她在铺着一块三天没洗的桌布的圆桌边坐下来吃完饭的时候,对面, 她的丈夫揭开汤锅的盖子,带着惊喜的神气说:“啊!好香的肉汤!再没有比这 更好的了!…”这时候,她就梦想到那些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梦想 到那些挂在墙上的壁衣,上面绣着古装人物、仙境般的园林、奇异的禽鸟;梦 想到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梦想到·边吃着粉红的鲈鱼或者松鸡翅膀 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 1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玛蒂尔德跟当时与她经济状况相似的法国妇女不同,她比较贪图享乐。 B玛蒂尔德由借项链引起的生活悲剧,有着很明显的个人性格的因素。 C当时法国上流社会,爱虚荣、图享乐的现象并不十分普遍。 D从语言连贯的角度看,没有这句话不会有太大关系:但从表达内容看,这句 话的作用事很大的 13.上面两段文字共写了玛蒂尔德的七个“梦想”,下面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个“梦想”从空间看是由外到内,是顺着客人来访的路径来想像和“梦 想”的 B后四个“梦想”从内容看包括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围绕着餐厅来展开 “梦想”的。 C两处“梦想”都有关于与朋友和客人“闲谈”和“密谈”的内容,说明玛蒂 尔德对于与人交往有着热切的渴望
3 C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D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11.选出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 例句: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A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B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 何为其然也? D 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文段后面的题目。 文段一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住宅 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这些东西,在 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 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事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 狂乱的梦想。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那里装饰着东方的帷幕,点着高脚的青 铜灯,还有两个穿短裤的仆人,躺在宽大的椅子里,被暖炉的热气烘得打盹儿。 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张挂着古式的壁衣,陈列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 古玩。她梦想那些华美德香气扑鼻的小客厅,在那里,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她 跟最亲密的男朋友闲谈,或者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 每当她在铺着一块三天没洗的桌布的圆桌边坐下来吃完饭的时候,对面, 她的丈夫揭开汤锅的盖子,带着惊喜的神气说:“啊!好香的肉汤!再没有比这 更好的了!……”这时候,她就梦想到那些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梦想 到那些挂在墙上的壁衣,上面绣着古装人物、仙境般的园林、奇异的禽鸟;梦 想到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梦想到一边吃着粉红的鲈鱼或者松鸡翅膀,一 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 1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玛蒂尔德跟当时与她经济状况相似的法国妇女不同,她比较贪图享乐。 B 玛蒂尔德由借项链引起的生活悲剧,有着很明显的个人性格的因素。 C 当时法国上流社会,爱虚荣、图享乐的现象并不十分普遍。 D 从语言连贯的角度看,没有这句话不会有太大关系;但从表达内容看,这句 话的作用事很大的。 13.上面两段文字共写了玛蒂尔德的七个“梦想”,下面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前三个“梦想”从空间看是由外到内,是顺着客人来访的路径来想像和“梦 想”的。 B 后四个“梦想”从内容看包括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围绕着餐厅来展开 “梦想”的。 C 两处“梦想”都有关于与朋友和客人“闲谈”和“密谈”的内容,说明玛蒂 尔德对于与人交往有着热切的渴望
D两处“梦想”分别构成排偶句式,细致地描绘和着力地渲染了玛蒂尔德内心 的幻想。 14下面对“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 句的解读,不正确的一句是() A从“觉得”和“感到”这些词语,可以知道这里是在写玛蒂尔德的心理活动 B“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正是玛蒂尔德“项链悲剧”十分重要 的根源。 C有人认为,玛蒂尔德爱美,追求上流社会的生活,都没有错;这种认识与上 面这句话各有各的含意。 D这里的“痛苦”是对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后的痛苦的一种讽刺,意思是后来的 “痛苦”才是真正的痛苦。 15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段文字主要是写玛蒂尔德的心理活动,它使我们一开始就对人物的性格 品德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B这两段文字只是对玛蒂尔德的介绍,没有进入情节;但是它又对下文情节的 发展作了铺垫 C几处细节描写形象、风趣,使得大段的、静态的人物心理描写毫无枯燥和沉 闷之感。 D整散句式的交错使用,也是文章生动的原因之一,整篇小说都具有这样的语 言风格。 文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 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 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 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6.下面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A桂棹兮兰桨一一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 B击空明兮溯流光一一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浮动着月光的水面上逆流而 上 C渺渺兮于怀一一我的心想得很远啊 D望美人兮天一方—一盼望美人啊,我们却天各一方。 17下面前两句话比喻泛舟赤壁之乐,后两句话比喻洞箫和鸣之悲,对本体和喻 体相似之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 D 两处“梦想”分别构成排偶句式,细致地描绘和着力地渲染了玛蒂尔德内心 的幻想。 14.下面对“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一 句的解读,不正确的一句是( ) A 从“觉得”和“感到”这些词语,可以知道这里是在写玛蒂尔德的心理活动。 B “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正是玛蒂尔德“项链悲剧”十分重要 的根源。 C 有人认为,玛蒂尔德爱美,追求上流社会的生活,都没有错;这种认识与上 面这句话各有各的含意。 D 这里的“痛苦”是对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后的痛苦的一种讽刺,意思是后来的 “痛苦”才是真正的痛苦。 15.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两段文字主要是写玛蒂尔德的心理活动,它使我们一开始就对人物的性格 品德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B 这两段文字只是对玛蒂尔德的介绍,没有进入情节;但是它又对下文情节的 发展作了铺垫。 C 几处细节描写形象、风趣,使得大段的、静态的人物心理描写毫无枯燥和沉 闷之感。 D 整散句式的交错使用,也是文章生动的原因之一,整篇小说都具有这样的语 言风格。 文段二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 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 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 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6.下面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桂棹兮兰桨 ——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 B 击空明兮溯流光——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浮动着月光的水面上逆流而 上。 C 渺渺兮于怀——我的心想得很远啊 D 望美人兮天一方——盼望美人啊,我们却天各一方。 17.下面前两句话比喻泛舟赤壁之乐,后两句话比喻洞箫和鸣之悲,对本体和喻 体相似之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轻松愉快) 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超然脱俗) C舞幽壑之潜蛟(了无声形) D泣孤舟之嫠妇(孤寂悲切) 18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点题,写泛舟赤壁的情景,主客乘舟,饮酒诵诗,如同离开人世,飞升 仙境,写出了酒酣神迷时的幻觉。 B第二段分为两层,第一层由“乐”引起,写饮酒之乐、扣舷而歌之乐;第二 层写洞箫和鸣,其声缠绵悲哀,气氛由轻松而沉重,由愉快而抑郁 C这两段虽然不是文章的主体内容,但为全赋重心得主客对答部分创造了气 氛,培养了情绪,做好了铺垫。例如,由洞箫的哀怨,引出对曹孟德的感伤, 再引出苏子的宏论。而且,起篇之江、月,贯穿始终 D这篇抒情赋,既有“清风徐来”之类的整句,又有“于是饮酒乐甚”之类的 散句,整齐和谐、自然流畅,二者兼备
5 A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轻松愉快) B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超然脱俗) C 舞幽壑之潜蛟 (了无声形) D 泣孤舟之嫠妇 (孤寂悲切) 18.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点题,写泛舟赤壁的情景,主客乘舟,饮酒诵诗,如同离开人世,飞升 仙境,写出了酒酣神迷时的幻觉。 B 第二段分为两层,第一层由“乐”引起,写饮酒之乐、扣舷而歌之乐;第二 层写洞箫和鸣,其声缠绵悲哀,气氛由轻松而沉重,由愉快而抑郁。 C 这两段虽然不是文章的主体内容,但为全赋重心得主客对答部分创造了气 氛,培养了情绪,做好了铺垫。例如,由洞箫的哀怨,引出对曹孟德的感伤, 再引出苏子的宏论。而且,起篇之江、月,贯穿始终。 D 这篇抒情赋,既有“清风徐来”之类的整句,又有“于是饮酒乐甚”之类的 散句,整齐和谐、自然流畅,二者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