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5学年度上学期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二语文同步测试(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2分) 、(18分)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登载刊载转载载誉归来 遂心遂愿未遂半身不遂 C.靡丽靡靡靡然靡日不思 D.乘船乘势乘务千乘之国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沮丧狙击鸠占鹊巢饮鸩止渴 B.喁喁城隅美人之怡心旷神怡 C.徇私洵然惮精竭虑箪食壶浆 D.啜泣辍学毁家抒难自出机杼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①枉用相存(存在) ②渠(他)会永无缘 ②与府吏要(要求) ④便言多令(美好)才 ⑤何意致(招致)不厚 ⑥皇览揆(揣度)余初度兮 ⑦肇(开始)锡余以嘉名 ⑧将(将要)子无怒 A.①③④⑦ B.②④⑥⑦ C.①④⑤⑧ D.②③⑥⑧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②恐美人之迟暮 ③昔三后之纯粹兮 ④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⑤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⑥秦以区区之地 ⑦府吏见丁宁 ⑧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A.①③④⑥ ②④⑥⑧ C.②③⑦⑧ D.①②④⑤
- 1 - 2004- 20 05 学 年 度上 学 期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二语文同步测试(1)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 I 卷(选择题 共 42 分) 一、(18 分)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登载. 刊载. 转载. 载.誉归来 B.遂.心 遂.愿 未遂. 半身不遂. C.靡.丽 靡.靡 靡.然 靡.日不思 D.乘.船 乘.势 乘.务 千乘.之国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沮丧 狙击 鸠占鹊巢 饮鸩止渴 B.喁喁 城隅 美人之怡 心旷神怡 C.徇私 洵然 惮精竭虑 箪食壶浆 D.啜泣 辍学 毁家抒难 自出机杼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 ①枉用相存.(存在) ②渠.(他)会永无缘 ②与府吏要.(要求) ④便言多令.(美好)才 ⑤何意致.(招致)不厚 ⑥皇览揆.(揣度)余初度兮 ⑦肇.(开始)锡余以嘉名 ⑧将.(将要)子无怒 A.①③④⑦ B.②④⑥⑦ C.①④⑤⑧ D.②③⑥⑧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 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②恐美人..之迟暮 ③昔三后之纯粹..兮 ④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⑤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⑥秦以区区..之地 ⑦府吏见丁宁.. ⑧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A.①③④⑥ B.②④⑥⑧ C.②③⑦⑧ D.①②④⑤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②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③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④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⑤来吾道夫先路也 ⑥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A.①③ B.②⑤ C.④⑥ 6.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305首民歌,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风” 代表了《诗经》的最高艺术成就。 《楚辞》收集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加上“兮” 字,具有浓厚了地方特色。 C.《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的《玉台新咏》,是保存下来的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 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D.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被钟嵘誉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的作品是创作于东 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 、(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10题 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 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 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止了 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 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 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碮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毎把眉眼颦蹙。外 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 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岀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 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 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 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鋅已忘言。ν淡然离言说,悟悦 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 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 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仼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 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
- 2 -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②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③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④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⑤来吾道夫先路也 ⑥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A.①③ B.②⑤ C.④⑥ D.③⑤ 6.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 305 首民歌,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风” 代表了《诗经》的最高艺术成就。 B.《楚辞》收集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加上“兮” 字,具有浓厚了地方特色。 C.《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的《玉台新咏》,是保存下来的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 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D.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被钟嵘誉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的作品是创作于东 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 二、(12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7—10 题。 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 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 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 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止了 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 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 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 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 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 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 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 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 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 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 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 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
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 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 问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 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 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因此,新式西洋标点往往不适合我们的旧诗词。标点增加文句的清楚,可是也会使流动 的变成冻凝,连贯的变成破碎,一个复杂错综的心理表现每为标点所逼,戴上简单的面具, 标点所能给予诗文的凊楚常是一种卑郾负薄的清楚妨碍着霍夫孟斯戴儿所谓 背景烘衬的大艺术,跟烛影暗摇的神秘。 7.对“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从短小的篇幅中体味到悠远的意境 在容易理解的内容中看到悠远意境 C.在篇幅短小的诗歌中抒发含蓄感情 D.在简洁的语言中感受余音绕梁之美 8.对下面文中的句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假如鞋子形成了脚”是说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B.“脚也形成了鞋子”是说篇幅短小形成了中国诗的特点 C.“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是说用精细确定的形式,表达不可名言的内涵。 D.“烛影暗摇的神秘”是作者所反对的运用标点而带来的对诗歌意境的破坏 9.下面不属于中国诗歌“富于暗示”的表现形式的一项是 A.语言文字中包含无穷内涵 B.诗意不了了之。 C.使流动的变成冰凝。 D.问而不答,以问为答。 10.下面对文章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暗示”换成“怀孕的静默”,是因为这样更能形象地说明中国诗歌创作的艰辛。 B.作者认为诗歌形式的简短并不妨碍意蕴的延长,收缩往往表现为“言有尽而意无穷”。 C.作者认为“云深不知处”的“不知”的“撩人”之处正在于它将无限的静默留给了 读者 D.外国诗人与中国诗人在诗的审美上是相通的,都追求诗歌创作的意境深远。 (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 3 - 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 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 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 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 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因此,新式西洋标点往往不适合我们的旧诗词。标点增加文句的清楚,可是也会使流动 的变成冻凝,连贯的变成破碎,一个复杂错综的心理表现每为标点所逼,戴上简单的面具, 标点所能给予诗文的清楚常是一种卑鄙负薄的清楚,妨碍着霍夫孟斯戴儿所谓: 背景烘衬的大艺术,跟烛影暗摇的神秘。 7.对“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 A.从短小的篇幅中体味到悠远的意境。 B.在容易理解的内容中看到悠远意境。 C.在篇幅短小的诗歌中抒发含蓄感情。 D.在简洁的语言中感受余音绕梁之美。 8.对下面文中的句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假如鞋子形成了脚”是说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B.“脚也形成了鞋子”是说篇幅短小形成了中国诗的特点。 C.“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是说用精细确定的形式,表达不可名言的内涵。 D.“烛影暗摇的神秘”是作者所反对的运用标点而带来的对诗歌意境的破坏。 9.下面不属于中国诗歌“富于暗示”的表现形式的一项是 ( ) A.语言文字中包含无穷内涵。 B.诗意不了了之。 C.使流动的变成冰凝。 D.问而不答,以问为答。 10.下面对文章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将“暗示”换成“怀孕的静默”,是因为这样更能形象地说明中国诗歌创作的艰辛。 B.作者认为诗歌形式的简短并不妨碍意蕴的延长,收缩往往表现为“言有尽而意无穷”。 C.作者认为“云深不知处”的“不知”的“撩人”之处正在于它将无限的静默留给了 读者。 D.外国诗人与中国诗人在诗的审美上是相通的,都追求诗歌创作的意境深远。 三、(12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 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浙,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勻,遂取 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 秦归。而齐竞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日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ˆ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 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不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日 “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日: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 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踡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 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 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拙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 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粹,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 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场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鋪 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而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 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 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厚币委质事楚 厚币:丰厚的礼物 B.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明年:第二年 颜色憔粹,形容枯槁 形容:形体容貌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治国:治理国家
- 4 -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 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浙,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 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 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 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不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 “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 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 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 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拙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 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粹,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 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 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而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 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 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厚币..委质事楚 厚币:丰厚的礼物 B.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明年:第二年 C.颜色憔粹,形容..枯槁 形容:形体容貌 D.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治国:治理国家
1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B.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D.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蚓无爪牙之利 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13.下面对文章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张仪采取连横之策,用商於的土地为诱饵,欺骗楚国断绝与齐国的关系。 B.楚王听从了屈原的建议,出兵讨伐出尔反尔的秦国,结果大败而归。 C.屈原劝楚怀王应该杀掉张仪,等怀王醒悟,已经来不及了 D.怀王听信子兰等人而不听屈原的劝告,终于遭致身死他乡的悲剧 14.下面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高度赞扬屈原处于逆境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的爱国精神。 B.作者把楚国的灭亡归结为“不知人之祸”,有其认识的偏面性。 C.作者认为“所谓忠者不忠”,暗含对屈原不能彻底倾尽忠心的批评。 D.文章尾段借屈原之口,赞扬其保持高洁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境界。 第Ⅱ卷(108分) 四、(18分) 15.翻译下面文言语句(8分) (1)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译文: (2)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译文: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译文 16.默写(任选两句,4分) (1)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诗经·无衣》) (2)汩余若将不及兮, (屈原《离骚》) (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操《知歌行》)
- 5 - 1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B.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D.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蚓无爪牙之.利 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13.下面对文章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张仪采取连横之策,用商於的土地为诱饵,欺骗楚国断绝与齐国的关系。 B.楚王听从了屈原的建议,出兵讨伐出尔反尔的秦国,结果大败而归。 C.屈原劝楚怀王应该杀掉张仪,等怀王醒悟,已经来不及了。 D.怀王听信子兰等人而不听屈原的劝告,终于遭致身死他乡的悲剧。 14.下面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高度赞扬屈原处于逆境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的爱国精神。 B.作者把楚国的灭亡归结为“不知人之祸”,有其认识的偏面性。 C.作者认为“所谓忠者不忠”,暗含对屈原不能彻底倾尽忠心的批评。 D.文章尾段借屈原之口,赞扬其保持高洁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境界。 第Ⅱ卷(108 分) 四、(18 分) 15.翻译下面文言语句(8 分) (1)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译文: (2)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译文: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译文: 16.默写(任选两句,4 分) (1)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 。(《诗经·无衣》) (2)汩余若将不及兮, 。(屈原《离骚》) (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 。(曹操《知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