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2018届第一次月考考试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古代历史上生活着一类特殊群体,他们不以官职论高低,不以财富论成败, 进可拜将封相,退则遨游山野,功成不倨,恃才不傲,平生致力于修身养性,治 国安邦,这就是“士”。士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瑰宝,其立身之道是中华民 族的精神食粮,其结晶则是具有髙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古代的“士”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处于 “官”与农工商“小百姓”之间的“各界人士”,尤指古代的读书人。士的社会 特征就是不当官,不掌权。一旦当官就叫“步入仕途”或“入仕”。按这个特征 来界定,如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教授、专家、学者、作家、记者等卫 生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他各型的知识分子,凡“学而不仕者” 皆属士的范畴。传统的士讲风骨,重操守。尽管他们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却极 自尊,重义轻利。士尊崇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 夫;他们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作不朽之人;他们以国为家,倡导“天下为公” 他们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腰无半文,心忧天下”是他们的写照。指点 江山、著书立说、“志在天下”是他们的社会属性。士的社会特征及属性,决定 了他们创造及发展的文化内容,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术”至“大道”, 无一不与国家民族有关。 当道者对土的态度大多优礼有加,故“礼贤下士”之古风作为美谈。这种文化土 壤栽培出的中国读书人,历来将读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关心国事成了中 国知识分子特有的优良传统,这是其他各国没有的社会及文化现象 中国的士人之“气”,由于恪守的原则太多,往往有几分执着的“呆气”。故士 人虽有可敬可爱之处,却往往被视为迂腐的“书呆子”。尽管如此,士仍有着不 可小视的社会能量。由于他们居于承上启下的社会地位,又无权以谋私,加之有 一定的文化积累,故往往能以较客观的眼光来洞察社会。有时甚至有“一言九 鼎”“一言兴邦”的社会效应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儒家文化,而是融会了诸子学说的“士文 化”。士文化的本质,于人讲立身,于国论治道。这种文化尽管萌生于封建时代 但它并不是封建文化,而是饱含善良文化基因、刚柔并济、博大精深和充满了人 性和理性的智慧型民族文化。孔子的“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均贫富、缩小差 距的最早立论。而士文化所憧憬的“大同”社会就是中国古版的“共产主义”。 令西方不理解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但不崩溃,反而如日中天?中华民 族的文化基因可提供历史的答案。 中国的士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景观,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 代的巨作用。否则,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是无法解释的。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 成功,法宝之一就是团结党外的仁人志士。仁人志士的共同标准就是爱国。尽管 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一开始就对士及士文化有过“焚书坑儒”灭绝性的剿杀,更有 长达1300多年制度性地长期禁锢与扼杀,但士人及士文化中以囯为家的浩荡之 气却与世长存,雄风不衰,并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国魂
重庆市高 2018 届第一次月考考试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我国古代历史上生活着一类特殊群体,他们不以官职论高低,不以财富论成败, 进可拜将封相,退则遨游山野,功成不倨,恃才不傲,平生致力于修身养性,治 国安邦,这就是“士”。士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瑰宝,其立身之道是中华民 族的精神食粮,其结晶则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古代的“士”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处于 “官”与农工商“小百姓”之间的“各界人士”,尤指古代的读书人。士的社会 特征就是不当官,不掌权。一旦当官就叫“步入仕途”或“入仕”。按这个特征 来界定,如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教授、专家、学者、作家、记者等卫 生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他各型的知识分子,凡“学而不仕者”, 皆属士的范畴。传统的士讲风骨,重操守。尽管他们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却极 自尊,重义轻利。士尊崇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 夫;他们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作不朽之人;他们以国为家,倡导“天下为公”; 他们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腰无半文,心忧天下”是他们的写照。指点 江山、著书立说、“志在天下”是他们的社会属性。士的社会特征及属性,决定 了他们创造及发展的文化内容,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术”至“大道”, 无一不与国家民族有关。 当道者对士的态度大多优礼有加,故“礼贤下士”之古风作为美谈。这种文化土 壤栽培出的中国读书人,历来将读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关心国事成了中 国知识分子特有的优良传统,这是其他各国没有的社会及文化现象。 中国的士人之“气”,由于恪守的原则太多,往往有几分执着的“呆气”。故士 人虽有可敬可爱之处,却往往被视为迂腐的“书呆子”。尽管如此,士仍有着不 可小视的社会能量。由于他们居于承上启下的社会地位,又无权以谋私,加之有 一定的文化积累,故往往能以较客观的眼光来洞察社会。有时甚至有“一言九 鼎”“一言兴邦”的社会效应。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儒家文化,而是融会了诸子学说的“士文 化”。士文化的本质,于人讲立身,于国论治道。这种文化尽管萌生于封建时代, 但它并不是封建文化,而是饱含善良文化基因、刚柔并济、博大精深和充满了人 性和理性的智慧型民族文化。孔子的“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均贫富、缩小差 距的最早立论。而士文化所憧憬的“大同”社会就是中国古版的“共产主义”。 令西方不理解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但不崩溃,反而如日中天?中华民 族的文化基因可提供历史的答案。 中国的士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景观,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 代的巨作用。否则,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是无法解释的。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 成功,法宝之一就是团结党外的仁人志士。仁人志士的共同标准就是爱国。尽管 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一开始就对士及士文化有过“焚书坑儒”灭绝性的剿杀,更有 长达 1300 多年制度性地长期禁锢与扼杀,但士人及士文化中以国为家的浩荡之 气却与世长存,雄风不衰,并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国魂
(节选自《中国的“士”与“士文化”》,有 删改) 1.(原创)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是古代历史上一类特殊群体,其不以官职、财富论成败,懂进退,知取舍 既可拜将封相,也能遨游山野,致力于修身养性、治国安邦。 B.士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草根阶层的灵魂,其结晶是 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C.古代的“士”多指读书人,其具有鲜明的特征,即不当官,不掌权。延续至 今,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 D.“志在天下”是士的社会属性,这决定了他们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 术”至“大道”,将自身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2.(原创)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的士讲风骨,重操守,尽管其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却极自尊,重义轻 利,尊崇气节,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做不朽之人 B.文章围绕“士”展开,阐释了“士”阶层的内涵及表现,阐明了“士”的本 质特征及在历史上的地位,论述了“士文化”的影响 C.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于人讲立身,于国论治道,它饱含善良文化基因、 刚柔并济、博大精深,富有人性和理性及髙度的智慧, D.士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最观,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无可替代,士文 化中以国为家的浩荡之气雄风不衰,成为民族特有的“国魂” 3.(母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不吃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品质和“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士人的操守 B.中国的士人社会地位、社会属性、优良操守及个人学识,使得他们在辅佐当 权者的时候,能够以较客观的眼光来洞察社会,并提出较科学合理的建议。 C.中国士文化尽管萌生于封建时代,但并不是封建文化,而是智慧型民族文化。 它以儒家文化为主体,融会了诸子学说,憧憬“大同”,具有爱国色彩 D.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当权者对士人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利用又警惕,正是因 为当权者的长期禁锢与扼杀,士文化的生命力才更加旺盛,并与世长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4分) 就要那棵树 伍中五 米唐的门口长着一棵树。树是樟树,枝繁叶茂,像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 米唐常常对那棵树一望好半天。她在树下唱歌,在树下写字,还在树下跳舞。米 唐娘看见了,说,米唐不唱了,该吃饭了。米唐就不唱了。米唐娘说,不写字了, 该去撒把鸡食。米唐就不写了。米唐娘还说,米唐,不跳了,该去园子里剥些菜 叶来。米唐就蹦蹦跳跳去了菜园 米唐考进了城里的学校。那棵树成了米唐学费的一少部分。凑学费的那些日子 米唐娘就想到了门前的樟树。当米唐娘的身后跟着几个肩背锄头、手拿斧锯绳索 的人时,米唐就知道,再怎么挽留这棵树也迟了 那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倒下来的时候,米唐远远地站着,买树的人也远远站着。 ①树一倒地,米唐抓着一根枝就哭起来。买树的人见了,劝她:米唐,别哭了, 不就一棵树么?
(节选自《中国的“士”与“士文化”》,有 删改) 1.( 原创)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士是古代历史上一类特殊群体,其不以官职、财富论成败,懂进退,知取舍, 既可拜将封相,也能遨游山野,致力于修身养性、治国安邦。 B.士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草根阶层的灵魂,其结晶是 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C.古代的“士”多指读书人,其具有鲜明的特征,即不当官,不掌权。延续至 今,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 D.“志在天下”是士的社会属性,这决定了他们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 术”至“大道”,将自身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2.( 原创)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古代的士讲风骨,重操守,尽管其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却极自尊,重义轻 利,尊崇气节,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做不朽之人。 B.文章围绕“士”展开,阐释了“士”阶层的内涵及表现,阐明了“士”的本 质特征及在历史上的地位,论述了“士文化”的影响。 C.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于人讲立身,于国论治道,它饱含善良文化基因、 刚柔并济、博大精深,富有人性和理性及高度的智慧。 D.士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最观,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无可替代,士文 化中以国为家的浩荡之气雄风不衰,成为民族特有的“国魂”。 3.(母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不吃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品质和“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士人的操守。 B.中国的士人社会地位、社会属性、优良操守及个人学识,使得他们在辅佐当 权者的时候,能够以较客观的眼光来洞察社会,并提出较科学合理的建议。 C.中国士文化尽管萌生于封建时代,但并不是封建文化,而是智慧型民族文化。 它以儒家文化为主体,融会了诸子学说,憧憬“大同”,具有爱国色彩。 D.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当权者对士人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利用又警惕,正是因 为当权者的长期禁锢与扼杀,士文化的生命力才更加旺盛,并与世长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14 分) 就要那棵树 伍中五 米唐的门口长着一棵树。树是樟树,枝繁叶茂,像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 米唐常常对那棵树一望好半天。她在树下唱歌,在树下写字,还在树下跳舞。米 唐娘看见了,说,米唐不唱了,该吃饭了。米唐就不唱了。米唐娘说,不写字了, 该去撒把鸡食。米唐就不写了。米唐娘还说,米唐,不跳了,该去园子里剥些菜 叶来。米唐就蹦蹦跳跳去了菜园。 米唐考进了城里的学校。那棵树成了米唐学费的一少部分。凑学费的那些日子, 米唐娘就想到了门前的樟树。当米唐娘的身后跟着几个肩背锄头、手拿斧锯绳索 的人时,米唐就知道,再怎么挽留这棵树也迟了。 那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倒下来的时候,米唐远远地站着,买树的人也远远站着。 ①树一倒地,米唐抓着一根枝就哭起来。买树的人见了,劝她:米唐,别哭了, 不就一棵树么?
那些挖树的民工也跟着帮腔:再说,树就栽在离你学校不远的地方,你还可以去 看! 米唐就渐渐地止住了哭。 买树的人示意那几个人锯断了一些树枝。树枝脆裂的声音很响,响在米唐空旷的 屋前。 树让一家工厂买走,那家工厂在城里。米唐看见那棵脱光了衣服的樟树走上了去 城里的路。 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又开始唱歌。米唐娘听了,说,米唐,不唱了,你比娘 幸运,树到了城里,你还在城里能看见,娘就真的看不见了。 ②娘的话,又说出了米唐的眼泪。 米唐沿着那棵树走过的路,进了城 米唐念书的学校,隔那家工厂不远,也就是隔那棵树不远。米唐下了课,就对那 家工厂望,就对那棵树望 星期天,米唐就去看那棵樟树。米唐看见樟树栽在厂门口。厂子里的人很讲究, 还为樟树搭了远看近看有点黑的凉棚,树很快就活了过来。米唐还看见有一个人 还在为树浇水。渐渐地,米唐就跟浇水的那个人熟了。浇水的是老魏。米唐每次 走的时候,就跟老魏说,魏叔,很感谢你,过几天来看你。说完,米唐就默默走 开 再出去,米唐邀了个有照相机的女生。在树下,那个女生为米唐照了好几张照片 米唐回到家。米唐就髙兴地对娘说,娘,那棵树长得好好的,还发了芽。说完, 米唐还拿出了在树下照的照片。娘听了看了跟着高兴。米唐说,娘,往后,我还 要买回那棵树! 米唐还到那棵树下去。接纳城市的阳光和雨水,樟树完全活过来了,再没有那黑 黑的凉棚遮盖它美丽的身躯。米唐站在树下,老魏还在为那樟树浇水。只是那些 从厂里出来的人,边走边说,有的人说到了树,说到了厂长,说厂长不应该拿职 工要发的福利去买树,说这厂弄不好就要垮了。老魏看看他们走远,才对米唐说, 米唐,这厂子怕不行了。 米唐问,魏叔,厂里的人往后会不会对这棵树起坏心? 老魏说,工人情绪不稳,说不定哪。 米唐“啊”了一声。米唐很艰难地从那棵树下走回了学校。 米唐从那所学校毕业后就恋爱了。 米唐领着男友走向那棵树。站在那棵树前,米唐停下步,用手指着那棵树枝说, 你看你看,那棵枝上还歇了一只黑鸟。男友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漫不经心地看了 眼 米唐说,你多看一眼,就不行?男友说,行。男友就紧紧地盯着那棵树。那树上 的一只鸟让他盯飞了。 这个时候,米唐很幸福,也很沉醉 ③这个时候,米唐的眼里就有一些晶亮的泪水。 城市这么大,这么繁华。米唐最喜欢的地方就是那棵树下。她经常把男友带到那 棵树下。她看见那些从城市吹来的风,一阵一阵地翻看樟树的叶片:她看见那些 枝头落下的叶片很眷恋地飘向大地;她还看见老魏很坦然地在树下做最后的守 望 男友说,米唐,恋爱的地方多着呃,你再换个地方行不行? ④米唐的眼里浸着泪水说,这棵树就是我家原来门口的那棵树,我想让她回家!
那些挖树的民工也跟着帮腔:再说,树就栽在离你学校不远的地方,你还可以去 看! 米唐就渐渐地止住了哭。 买树的人示意那几个人锯断了一些树枝。树枝脆裂的声音很响,响在米唐空旷的 屋前。 树让一家工厂买走,那家工厂在城里。米唐看见那棵脱光了衣服的樟树走上了去 城里的路。 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又开始唱歌。米唐娘听了,说,米唐,不唱了,你比娘 幸运,树到了城里,你还在城里能看见,娘就真的看不见了。 ②娘的话,又说出了米唐的眼泪。 米唐沿着那棵树走过的路,进了城。 米唐念书的学校,隔那家工厂不远,也就是隔那棵树不远。米唐下了课,就对那 家工厂望,就对那棵树望。 星期天,米唐就去看那棵樟树。米唐看见樟树栽在厂门口。厂子里的人很讲究, 还为樟树搭了远看近看有点黑的凉棚,树很快就活了过来。米唐还看见有一个人 还在为树浇水。渐渐地,米唐就跟浇水的那个人熟了。浇水的是老魏。米唐每次 走的时候,就跟老魏说,魏叔,很感谢你,过几天来看你。说完,米唐就默默走 开。 再出去,米唐邀了个有照相机的女生。在树下,那个女生为米唐照了好几张照片。 米唐回到家。米唐就高兴地对娘说,娘,那棵树长得好好的,还发了芽。说完, 米唐还拿出了在树下照的照片。娘听了看了跟着高兴。米唐说,娘,往后,我还 要买回那棵树! 米唐还到那棵树下去。接纳城市的阳光和雨水,樟树完全活过来了,再没有那黑 黑的凉棚遮盖它美丽的身躯。米唐站在树下,老魏还在为那樟树浇水。只是那些 从厂里出来的人,边走边说,有的人说到了树,说到了厂长,说厂长不应该拿职 工要发的福利去买树,说这厂弄不好就要垮了。老魏看看他们走远,才对米唐说, 米唐,这厂子怕不行了。 米唐问,魏叔,厂里的人往后会不会对这棵树起坏心? 老魏说,工人情绪不稳,说不定哪。 米唐“啊”了一声。米唐很艰难地从那棵树下走回了学校。 米唐从那所学校毕业后就恋爱了。 米唐领着男友走向那棵树。站在那棵树前,米唐停下步,用手指着那棵树枝说, 你看你看,那棵枝上还歇了一只黑鸟。男友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漫不经心地看了 一眼。 米唐说,你多看一眼,就不行?男友说,行。男友就紧紧地盯着那棵树。那树上 的一只鸟让他盯飞了。 这个时候,米唐很幸福,也很沉醉。 ③这个时候,米唐的眼里就有一些晶亮的泪水。 城市这么大,这么繁华。米唐最喜欢的地方就是那棵树下。她经常把男友带到那 棵树下。她看见那些从城市吹来的风,一阵一阵地翻看樟树的叶片;她看见那些 枝头落下的叶片很眷恋地飘向大地;她还看见老魏很坦然地在树下做最后的守 望。 男友说,米唐,恋爱的地方多着呃,你再换个地方行不行? ④米唐的眼里浸着泪水说,这棵树就是我家原来门口的那棵树,我想让她回家!
男友说,行。 米唐门口的樟树又回来了。 米唐也请人给那棵樟树搭了凉棚。她还对娘说,娘,有空的时候,给树浇上水。 米唐走后,村里有人和米唐娘坐在屋里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门口的樟树: 米唐娘,你家米唐能耐呃,那棵你舍不得卖的树,又给你弄回来了 米唐娘说,当日挖门口的樟树时,我家米唐还在树下哭呃。我就晓得她舍不得 说不定她还要把这棵树要走呢。 米唐娘说完,两行泪径直往下落 (选自《就要那棵树》,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樟树的繁茂,也为下文 卖树为米唐凑学费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小说善于在细节处刻画人物,男友“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看”“紧紧地盯着那 棵树”这些细节可以反映出他只是顺从米唐,并非理解她。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写了陪伴树、卖掉树、看望树、买回树等内容,情 节脉络清晰,于平淡之中充满了温暖的诗意。 D.小说在写樟树由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到农村的变迁历程的同时,也着意写 出了时代的变迁,从而深化了小说落叶归根的故乡情结主题 5.小说多次写到米唐的“哭”,每次“哭”的心情都不一样,请就文中画线部 分任选三处做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中的“那棵树”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6分) (三)非连续性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据统计,2014年至2015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共43起。其中,2015年 3月以来就有26起,发生地从大型城市北京、上海,到欠发达的广西、云南 从东北辽宁,到南端省份海南。 2015年日本文部科学社对己经认定的校园欺凌事件的统计表明,近年来,日本 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发生频率呈激增之势 校园欺凌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其中直接欺凌包括肢体欺凌和言语欺凌,间 接欺凌则指通过散播谣言、利用人际关系、煽动他人恶意对待等方式将受欺凌者 排除在某个团体之外。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将欺凌视频或受欺凌人的行为公布在 网络上为特征的网络欺凌也成为一种主要方式 校园欺凌多发生在楼梯拐角、厕所、寝室或上下学路上,这类环境几乎没有外力 控制,青少年很容易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做出非理性行为。一些帮派仅由在校学 生组成,他们出于对社会帮派的好奇和自我保护的需要,自成一派;另一些帮派 则极为复杂,不仅有不同年级的学生,还有成人势力等 材料二
男友说,行。 米唐门口的樟树又回来了。 米唐也请人给那棵樟树搭了凉棚。她还对娘说,娘,有空的时候,给树浇上水。 米唐走后,村里有人和米唐娘坐在屋里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门口的樟树: 米唐娘,你家米唐能耐呃,那棵你舍不得卖的树,又给你弄回来了!! 米唐娘说,当日挖门口的樟树时,我家米唐还在树下哭呃。我就晓得她舍不得, 说不定她还要把这棵树要走呢。 米唐娘说完,两行泪径直往下落。 (选自《就要那棵树》,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小说开头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樟树的繁茂,也为下文 卖树为米唐凑学费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小说善于在细节处刻画人物,男友“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看”“紧紧地盯着那 棵树”这些细节可以反映出他只是顺从米唐,并非理解她。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写了陪伴树、卖掉树、看望树、买回树等内容,情 节脉络清晰,于平淡之中充满了温暖的诗意。 D.小说在写樟树由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到农村的变迁历程的同时,也着意写 出了时代的变迁,从而深化了小说落叶归根的故乡情结主题。 5.小说多次写到米唐的“哭”,每次“哭”的心情都不一样,请就文中画线部 分任选三处做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中的“那棵树”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6 分) (三)非连续性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据统计,2014 年至 2015 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共 43 起。其中,2015 年 3 月以来就有 26 起,发生地从大型城市北京、上海,到欠发达的广西、云南, 从东北辽宁,到南端省份海南。 2015 年日本文部科学社对已经认定的校园欺凌事件的统计表明,近年来,日本 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发生频率呈激增之势。 校园欺凌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其中直接欺凌包括肢体欺凌和言语欺凌,间 接欺凌则指通过散播谣言、利用人际关系、煽动他人恶意对待等方式将受欺凌者 排除在某个团体之外。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将欺凌视频或受欺凌人的行为公布在 网络上为特征的网络欺凌也成为一种主要方式。 校园欺凌多发生在楼梯拐角、厕所、寝室或上下学路上,这类环境几乎没有外力 控制,青少年很容易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做出非理性行为。一些帮派仅由在校学 生组成,他们出于对社会帮派的好奇和自我保护的需要,自成一派;另一些帮派 则极为复杂,不仅有不同年级的学生,还有成人势力等。 材料二
某重点中学的刘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外貌、成绩等不是他欺负别人最直接 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被欺负者的性格不太合群,或者自己不认同 般学生 没人欺负,容易被欺负的是那些让我们感觉有点‘假’的人”,“说话方式让我 不喜欢”,或“看起来很不顺眼,很欠扁”。 旁观者也是校园欺凌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旁观者对欺凌行为默不作声 或者叫好,就会助长欺凌者的气焰,导致欺凌现象越来越多。如果旁观者能够给 予受欺凌的同学以支持,欺凌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就会减少。 多位专家表示,除了青少年自身的成长特点,还要注意校园状况。校园状况是外 部社会的缩影,是成人世界的映射,更是教育环境的直接反映。最直接的原因是, 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没人教他们如何应对、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他们不知道该 如何对待自己情绪的宣泄,最终选择了暴力这种方式 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寇彧看来,家庭中专制、放任的教养方式最有可能 造成学生的不良行为,孩子模仿父母的攻击行为,偶尔做出的越轨行为也得不到 有效纠正,久而久之,欺凌者习得了攻击和伤害行为,被欺凌者习得了逆来顺受 的应对方式。 材料三 2013年,日本参议院通过《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此外,文部科学省增加了 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扩充学校咨询机构及校园社会工作者的规模,并设 置24小时不间断服务咨询电话,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 澳大利亚专门建立了政府组织和网站,帮助学校解决欺凌现象,同时将反对欺凌、 骚扰、歧视、暴力的教育列入教学大纲。每年三月的第三个星期五,是国家命名 的“反欺凌日” 中国学校普遍对校园欺凌行为不愿承认也不愿正视,但也有些民间机构开始自发 地进行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广州市“青年地带”于2012年启动了反校园欺凌 服务项目,他们与政府合作,给海珠区12所学校每校派驻两名社工。“青年地 带”正在筹备开发一个名为“校园零欺凌”的APP,希望能通过新媒体平台,实 现青少年、家长和教师的互动,普及预防及应对校园欺凌的知识、信息,实现对 校园欺凌真实情况的评估。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何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不仅是中国的难题,更是全世界关于青少年成长需要 共同面对的难题。 B.校园欺凌方式多种多样,呈现出隐蔽性与帮派化的特点,归根到底其实都是 成人社会的映射 C.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涉及青年自身成长特点和教育环境等因素,社会环境的 状况直接导致了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 D.目前我国“反校园欺凌”只能依靠民间机构的自发干预,随着时代的变化 “反欺凌”的手段也将应运而生。 8.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材料一显示,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欺凌成为校园欺凌的一种主要方式,这 种间接欺凌的伤害远大于直接欺凌。 B.材料一显示,由于校园欺凌多发生在楼梯拐角、厕所、寝室等几乎没有外力 控制的环境,所以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
某重点中学的刘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外貌、成绩等不是他欺负别人最直接 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被欺负者的性格不太合群,或者自己不认同。“一般学生 没人欺负,容易被欺负的是那些让我们感觉有点‘假’的人”,“说话方式让我 不喜欢”,或“看起来很不顺眼,很欠扁”。 旁观者也是校园欺凌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旁观者对欺凌行为默不作声, 或者叫好,就会助长欺凌者的气焰,导致欺凌现象越来越多。如果旁观者能够给 予受欺凌的同学以支持,欺凌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就会减少。 多位专家表示,除了青少年自身的成长特点,还要注意校园状况。校园状况是外 部社会的缩影,是成人世界的映射,更是教育环境的直接反映。最直接的原因是, 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没人教他们如何应对、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他们不知道该 如何对待自己情绪的宣泄,最终选择了暴力这种方式。 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寇彧看来,家庭中专制、放任的教养方式最有可能 造成学生的不良行为,孩子模仿父母的攻击行为,偶尔做出的越轨行为也得不到 有效纠正,久而久之,欺凌者习得了攻击和伤害行为,被欺凌者习得了逆来顺受 的应对方式。 材料三 2013 年,日本参议院通过《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此外,文部科学省增加了 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扩充学校咨询机构及校园社会工作者的规模,并设 置 24 小时不间断服务咨询电话,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 澳大利亚专门建立了政府组织和网站,帮助学校解决欺凌现象,同时将反对欺凌、 骚扰、歧视、暴力的教育列入教学大纲。每年三月的第三个星期五,是国家命名 的“反欺凌日”。 中国学校普遍对校园欺凌行为不愿承认也不愿正视,但也有些民间机构开始自发 地进行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广州市“青年地带”于 2012 年启动了反校园欺凌 服务项目,他们与政府合作,给海珠区 12 所学校每校派驻两名社工。“青年地 带”正在筹备开发一个名为“校园零欺凌”的 APP,希望能通过新媒体平台,实 现青少年、家长和教师的互动,普及预防及应对校园欺凌的知识、信息,实现对 校园欺凌真实情况的评估。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如何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不仅是中国的难题,更是全世界关于青少年成长需要 共同面对的难题。 B.校园欺凌方式多种多样,呈现出隐蔽性与帮派化的特点,归根到底其实都是 成人社会的映射。 C.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涉及青年自身成长特点和教育环境等因素,社会环境的 状况直接导致了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 D.目前我国“反校园欺凌”只能依靠民间机构的自发干预,随着时代的变化, “反欺凌”的手段也将应运而生。 8.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 ) A.材料一显示,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欺凌成为校园欺凌的一种主要方式,这 种间接欺凌的伤害远大于直接欺凌。 B.材料一显示,由于校园欺凌多发生在楼梯拐角、厕所、寝室等几乎没有外力 控制的环境,所以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