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雷德·斯科特 生于1799年,卒于1858年9月17日。 联邦最高法院1857年的一个判决,否认黑人有公民资格,使《密 苏里妥协案》归于无效,并成为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德雷德· 斯科特即是这个案件的主角。 30 34座里程碑
Chapter 2 上帝庇佑下的国家?宗教与 政治,话题多多 “政教合一,将会毁掉政府、败坏宗教。” 一大法官布莱克(Hugo L.Back) “政教分离”原则在美国社会中根深蒂固,但与其他基本信念相 比,这一提法本身并没有出现在宪法文本中。杰斐逊曾积极宣扬“在 政教之间竖立一道隔离墙”的理念,但在一众开国元勋中得到的回 应,仅是催生了一个宪法条款,规定禁止政府确立国教。他们倾向于 宗教信仰自由,担心一旦政府表态支持一种宗教凌驾于其他的宗教, 那么宗教迫害将在所难免。 34座里程碑 31
最终,宪法起草者们在第一修正案中插入一条“政教分离条款” (Establishment Clause),要求政府"不得制定法律确立国教。”美国民 众对此已是耳熟能详。 对于这一提法的含义,理解迥异,并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关于 宪法的圣战。战场不断变换,敌对双方的斗争不曾停歇。 32 34座里程碑
3.恩格尔V.瓦伊塔尔,1962年 Engel v.Vitale 宗教、祈祷与公立学校 关于政教分离条款的含义,法学家们争论了数十年。从该条款的 用语表达上,似乎看不出有杰斐逊观点的影子,因为并没有强令宗教 必须被驱逐出公共场所。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怎样的情况属于“确立 (establish)国教”的行为? 回望过去,在这个问题上,充斥着一系列模棱两可、相互抵触的判 决。直到20世纪60年代,联邦最高法院才在关于学校里祈祷问题的 若干案件中厘清了政教分离条款的意义,这些案子当年都曾轰动全 国。 允许在公立学校中祈祷,算不算是“确立国教”? 美国各地的许多学校中,学生们依照惯例,以祈祷的方式开始新 的一天。在纽约州,教育委员会创作了一篇他们认为并没有偏向某一 34座里程碑 33
教派的祈祷文:“万能的主,我们承认您是我们的依靠,祈求您赐福于 我们、父母、老师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并未强令而只是建议所有学生 在每天开始上课时朗诵这篇祈祷文。 部分学生家长向法院提起诉讼,宣称纽约州教育委员会的行为违 背了政教分离条款。经过各级法院的审理,最终,这场名为“恩格尔 v.瓦伊塔尔”的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 面对诉讼双方所施加的巨大压力,联邦最高法院的多数大法官认 ’为教育委员会的行为超越了宪法所授予它的权力界限。布莱克大法 官宣读了由他执笔撰写的多数判决意见。他回顾历史:“官方政府确 立国教,正是导致我们诸多先辈离开英国到美洲新大陆寻求宗教自由 的原因之一。”他进而推论,祈祷文只能由各个宗教组织自已谱写, “我们认为,宪法里关于禁止制定法律确立国教的条款,最起码应包 含这样的意味:在我们的国家里,政府为了贯彻其宗教政策,创制具有 官方名义的祈祷文以供某些美国民众传诵,这绝非政府该做的事 情。” 纽约州(其立场得到了许多州的支持)辩称:祈祷不是在确立国 教,因为祈祷是自愿的,并且祈祷文本身并未涉及任何特定的宗教。 布莱克大法官则反驳:就算不是被强迫而为,祈祷本身对宗教起到了 促进作用,有这一点就足够了。祈祷虽没有涉及特定的某种宗教,但 这其实无关大局,因为它对于所有信奉“万能的主”的宗教,都是一种 34 34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