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2级 2014-11-1515:07 《作物栽培学(1)》2级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1)2级 英文名称: Crop Cultivation 课程编号:101A2009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课 适用专业:农学 开课学期:6学期 学时:48 学分:3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专业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综合运用农业、生物茡 中许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农作物生育规律和产量形成机理,研究获得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 的综合栽培技术措施体系和单项技术及其原理。它在农学专业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程的目的与 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作物与环境及其措施三者的关系,并能把所学的栽培理论和栽培技术应用于生产实 践,从而促进作物生产的发展。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国家有关作物生产和发展大政方针,理解作物生产在种植业和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不可 代替的重要作用,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掌握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 作物对环境条件的需求,作物需水规律和需肥规律。掌握作物合理群体结构及其调控技术,实现作物髙 产、优质的关键技术措施。 四、教学进度安排表 《作物栽培学》(1)课程学时分配表 章序 讲授时数实验时数讨论时数上机时数其他 共计备注 小麦 玉米 68 谷子
农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2级) 2014-11-15 15:07 《作物栽培学(1)》2级教学大纲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1)2级 英文名称:Crop Cultivation 课程编号:101A2009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课 适用专业:农学 开课学期:6学期 学 时:48 学 分:3 二、 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专业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综合运用农业、生物学 中许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农作物生育规律和产量形成机理,研究获得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 的综合栽培技术措施体系和单项技术及其原理。它在农学专业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程的目的与 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作物与环境及其措施三者的关系,并能把所学的栽培理论和栽培技术应用于生产实 践,从而促进作物生产的发展。 三、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国家有关作物生产和发展大政方针,理解作物生产在种植业和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不可 代替的重要作用,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掌握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 作物对环境条件的需求,作物需水规律和需肥规律。掌握作物合理群体结构及其调控技术,实现作物高 产、优质的关键技术措施。 四、 教学进度安排表: 《作物栽培学》(1)课程学时分配表 章序 讲授时数 实验时数 讨论时数 上机时数 其他 共计 备注 小麦 6 3 玉米 8 3 谷子 2
高梁 马铃薯 大 24442 333 花生 棉花 机动 合计 33 15 48 五、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小麦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小麦阶段发育与器官建成的关系,掌握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掌握小麦的产量与品质形成规 律,能在生产中简单应用栽培技术。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概述 (-)小麦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二)世界小麦生产概况 (三)我国小麦生产概况 (四)小麦的起源与分类 (五)我国、山西省小麦的种植区划 第二节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小麦的一生 (二)小麦的阶段发育 (三)种子构造与萌发出苗 (四)根、茎、叶的生长 (五)分蘖规律与成穗 (六)穗的结构与穗分化 (七)子粒形成与灌浆
谷 高粱 2 马铃薯 4 3 大豆 4 3 花生 4 3 棉花 2 机动 1 合计 33 15 48 五、 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 小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小麦阶段发育与器官建成的关系,掌握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掌握小麦的产量与品质形成规 律,能在生产中简单应用栽培技术。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 小麦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二) 世界小麦生产概况 (三) 我国小麦生产概况 (四) 小麦的起源与分类 (五) 我国、山西省小麦的种植区划 第二节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 小麦的一生 (二) 小麦的阶段发育 (三) 种子构造与萌发出苗 (四) 根、茎、叶的生长 (五) 分蘖规律与成穗 (六) 穗的结构与穗分化 (七) 子粒形成与灌浆
第三节小麦的产量形成与品质 (-)小麦的产量形成 (二)小麦的品质 第四节小麦的栽培技术 (一)麦田整地技术 (二)播种技术 (三)施肥技术 (四)灌溉技术 (五)田间管理 (六)收获 第五节北方小麦几种专项栽培技术 (一)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二)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三)冬小麦旱作高产栽培技术 (四)优质强筋小麦栽培技术要点 课程的重点难点 (一)重点:掌握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 (二)难点:掌握小麦分蘖的规律;各项栽培技术的综合应用。 四、本章知识点 (一)概述:掌握世界各国提高小麦产量的措施;了解小麦的起源与类型;了解中国小麦栽培区划并 掌握各区的生态特点。 (二)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掌握生育期与生育时期,温光特性及品种生态类型,三大生长阶段与 生育期、器官建成的关系;了解种子的构造,种孑的萌发与岀苗以及影响萌发岀苗的因素;掌握根系形成 与功能,叶片、茎的生长与功能;掌握分蘖节及其作用,分蘖发生规律,分蘖类型及田间诊断意义,群体 分蘖长消动态与分蘖成穗规律,了解影响分蘖的因素;掌握小麦穗部构造,幼穗分化过程及外部形态诊断 法;了解小麦小穗、小花退化的规律及退化原因;掌握籽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过程及影响子粒生长的因 素
第三节 小麦的产量形成与品质 (一)小麦的产量形成 (二)小麦的品质 第四节 小麦的栽培技术 (一)麦田整地技术 (二)播种技术 (三)施肥技术 (四)灌溉技术 (五)田间管理 (六)收获 第五节 北方小麦几种专项栽培技术 (一)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二)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三)冬小麦旱作高产栽培技术 (四)优质强筋小麦栽培技术要点 三、课程的重点难点 (一)重点:掌握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 (二)难点:掌握小麦分蘖的规律;各项栽培技术的综合应用。 四、本章知识点 (一)概述:掌握世界各国提高小麦产量的措施;了解小麦的起源与类型;了解中国小麦栽培区划并 掌握各区的生态特点。 (二)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掌握生育期与生育时期,温光特性及品种生态类型,三大生长阶段与 生育期、器官建成的关系;了解种子的构造,种子的萌发与出苗以及影响萌发出苗的因素;掌握根系形成 与功能,叶片、茎的生长与功能;掌握分蘖节及其作用,分蘖发生规律,分蘖类型及田间诊断意义,群体 分蘖长消动态与分蘖成穗规律,了解影响分蘖的因素;掌握小麦穗部构造,幼穗分化过程及外部形态诊断 法;了解小麦小穗、小花退化的规律及退化原因;掌握籽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过程及影响子粒生长的因 素
(三)小麦的产量形成与品质:了解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并能在生产中根据生产条件调节穗、粒重 的矛盾;了解小麦群体结构的内容;掌握小麦合理群体结构的指标,掌握生产中建立小麦合理群体结构的 三条途径;掌握小麦品质性状的分类、指标和影响小麦品质的因素。 四)小麦的栽培技术:掌握小麦对土壤的要求与整地质量总的要求;掌握小麦的需肥规律和施肥技 术;掌握小麦的需水规律和灌溉技术;了解小麦选用良种和播前种孑处理的方法,掌握确定适宜播期的依 据和合理密植的原则、途径、依据及播种量的计算;掌握冬小麦苗期、中期、后期的生育特点、调控目标 和栽培管理技术要点;了解小麦成熟期的植株特征和适宜收获期的确定。 (五)北方小麦几种专项栽培技术:了解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主要特点和栽培技术要点;了解 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原理和栽培技术要点;了解旱地冬小麦、春小麦的生育特点和栽培技术;了解优 质强筋小麦栽培技术要点。 五、本章考核要求 (一)了解:生育期和生育时期、阶段发育、温光类型、分蘖节、穗的结构、多半仁、顶满仓、品 质 (二)理解:小麦的阶段发育以及与器官的形成关系;小麦根、茎、叶生长的基本规律;小麦分蘖及 其成穗规律;小麦穗分化的过程;小穗、小花退化的规律及退化原因;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过程及影响 子粒生长的因素;产量构成因素;群体结构;小麦品质性状的分类、指标和影响小麦品质的因素;需肥、 需水规律和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的内容;专项栽培技术 (三)掌握:生产中建立小麦合理群体结构的三条途径;根据生产条件调节穗、粒重的矛盾获得髙 (四)熟练掌握:小麦各项栽培技术在生产中的综合应用。 第一章玉米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高产栽培技术,了解优质专用玉米的品质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并能够 用所学理论指导玉米栽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发展玉米生产的意义 (二)玉米的分类 (三)玉米生产概况
(三)小麦的产量形成与品质:了解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并能在生产中根据生产条件调节穗、粒重 的矛盾;了解小麦群体结构的内容;掌握小麦合理群体结构的指标,掌握生产中建立小麦合理群体结构的 三条途径;掌握小麦品质性状的分类、指标和影响小麦品质的因素。 (四)小麦的栽培技术:掌握小麦对土壤的要求与整地质量总的要求;掌握小麦的需肥规律和施肥技 术;掌握小麦的需水规律和灌溉技术;了解小麦选用良种和播前种子处理的方法,掌握确定适宜播期的依 据和合理密植的原则、途径、依据及播种量的计算;掌握冬小麦苗期、中期、后期的生育特点、调控目标 和栽培管理技术要点;了解小麦成熟期的植株特征和适宜收获期的确定。 (五)北方小麦几种专项栽培技术:了解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主要特点和栽培技术要点;了解 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原理和栽培技术要点;了解旱地冬小麦、春小麦的生育特点和栽培技术;了解优 质强筋小麦栽培技术要点。 五、本章考核要求 (一)了解:生育期和生育时期、阶段发育、温光类型、分蘖节、穗的结构、多半仁、顶满仓、品 质。 (二)理解:小麦的阶段发育以及与器官的形成关系;小麦根、茎、叶生长的基本规律;小麦分蘖及 其成穗规律;小麦穗分化的过程;小穗、小花退化的规律及退化原因;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过程及影响 子粒生长的因素;产量构成因素;群体结构;小麦品质性状的分类、指标和影响小麦品质的因素;需肥、 需水规律和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的内容;专项栽培技术。 (三)掌握:生产中建立小麦合理群体结构的三条途径;根据生产条件调节穗、粒重的矛盾获得高 产。 (四)熟练掌握:小麦各项栽培技术在生产中的综合应用。 第一章 玉米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高产栽培技术,了解优质专用玉米的品质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并能够 用所学理论指导玉米栽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发展玉米生产的意义 (二)玉米的分类 (三)玉米生产概况
第二节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玉米的生育进程 (二)玉米营养器官的形态特征与建成 (三)玉米生殖器官的形态特征与建成 (四)玉米器官间的同伸关系 (五)玉米生长发育与生态条件 (六)玉米的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 第三节玉米的栽培技术 (一)玉米的群体结构与合理密植技术 (二)玉米的需肥特性与施肥技术 (三)玉米的需水特性与灌水技术 (四)玉米对土壤的要求与整地技术 (五)玉米种子准备与播种技术 (六)玉米的田间管理 (七)旱作玉米栽培技术 (八)玉米地膜(含渗水地膜、降解地膜等)覆盖栽培技术 第四节优质专用玉米的品质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高油玉米、糯玉米、甜玉米、爆裂玉米、青饲青贮 玉米、优质蛋白玉米、高淀粉玉米、笋玉米) 三、课程的重点难点 (一)重点:掌握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掌握玉米髙产栽培技术。 (二)难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 四、本章知识点 (一)概述:了解玉米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掌握玉米的分类;掌握我国玉米的分布特点。 (二)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掌握玉米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的概念;掌握玉米苗期、穗期、花粒期的 主要生育特点;掌握玉米营养器官的结构、功能以及不同营养器官间的相互关系;掌握玉米雌雄穗分化过 程的特点;了解玉米器官间的同伸关系及其应用;了解玉米的光合特性;了解玉米的源、库、流与产量形 成的关系
第二节 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玉米的生育进程 (二)玉米营养器官的形态特征与建成 (三)玉米生殖器官的形态特征与建成 (四)玉米器官间的同伸关系 (五)玉米生长发育与生态条件 (六)玉米的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 第三节 玉米的栽培技术 (一)玉米的群体结构与合理密植技术 (二)玉米的需肥特性与施肥技术 (三)玉米的需水特性与灌水技术 (四)玉米对土壤的要求与整地技术 (五)玉米种子准备与播种技术 (六)玉米的田间管理 (七)旱作玉米栽培技术 (八)玉米地膜(含渗水地膜、降解地膜等)覆盖栽培技术 第四节 优质专用玉米的品质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高油玉米、糯玉米、甜玉米、爆裂玉米、青饲青贮 玉米、优质蛋白玉米、高淀粉玉米、笋玉米) 三、课程的重点难点 (一)重点:掌握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掌握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二)难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 四、本章知识点 (一)概述:了解玉米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掌握玉米的分类;掌握我国玉米的分布特点。 (二)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掌握玉米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的概念;掌握玉米苗期、穗期、花粒期的 主要生育特点;掌握玉米营养器官的结构、功能以及不同营养器官间的相互关系;掌握玉米雌雄穗分化过 程的特点;了解玉米器官间的同伸关系及其应用;了解玉米的光合特性;了解玉米的源、库、流与产量形 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