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艺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2014-11-1510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I) 英文名称: Crop Cultivation( 课程编号:101A2007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课程 适用专业:农艺教育 开课学期:6学期 学时: 学分:4.0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的农业自然科学。作物栽培学不断地 吸收和运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草害防治学等多学科硏究 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和丰富自身的理论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有:1)使茡生掌握作物个体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措施反应的规律;2)使学生掌 握群体发展动态规律、产量及产品品质形成规律;3)学生联系不同地区的生态条件和生产实际,制订适宜 的综合栽培技术措施,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针对本课程的教学时数和非农学本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把讲授与实验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 中,把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形象化,多运用比喻,多联系实际事例;在实验教学中,把实际操作与理论学 习联系起来。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及规律,同时掌握常见的几种作物 的栽培技术要点。 四、教学进度安排表 《作物栽培学》课程学时分配表 讲授时数 实验时数共计 备注 章、概述
农艺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2014-11-15 10:05 《作物栽培学(II)》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II) 英文名称:Crop Cultivation(II) 课程编号:101A2007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课程 适用专业:农艺教育 开课学期:6学期 学 时:64 学 分:4.0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的农业自然科学。作物栽培学不断地 吸收和运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草害防治学等多学科研究 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和丰富自身的理论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有:1)使学生掌握作物个体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措施反应的规律;2)使学生掌 握群体发展动态规律、产量及产品品质形成规律;3)学生联系不同地区的生态条件和生产实际,制订适宜 的综合栽培技术措施,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针对本课程的教学时数和非农学本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把讲授与实验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 中,把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形象化,多运用比喻,多联系实际事例;在实验教学中,把实际操作与理论学 习联系起来。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及规律,同时掌握常见的几种作物 的栽培技术要点。 四、教学进度安排表 《作物栽培学》课程学时分配表 章序 讲授时数 实验时数 共计 备注 一章、概述 4
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三章、生态环境资源与作物生长发育 四章、作物的种植制度 五章、小麦栽培 六章、玉米栽培 666 七章、棉花栽培 八章、大豆栽培 九章、花生的生育特点与栽培要点 十章、马铃薯栽培 总计 18 64 五、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概述(4学时) 第一节作物和作物生产 、概念 1、作物 2、作物生产 二、作物生产概况 1、世界作物生产 2、中国作物生产 第二节作物的分类 作物的分类 二、作物的起源与传播 本章要求了解作物生产概况,了解作物的起源与传播;要求掌握作物与作物生产的概念,掌握按用途 和作物学系统结合的作物分类以及各自的特点。 方法:讲授法 重点:了解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与任务,掌握作物的分类。 难点:作物的分类以及各自特点
二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6 三章、生态环境资源与作物生长发育 4 四章、作物的种植制度 4 五章、小麦栽培 6 六章、玉米栽培 6 七章、棉花栽培 6 八章、大豆栽培 4 九章、花生的生育特点与栽培要点 2 十章、马铃薯栽培 4 总 计 46 18 64 五、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概述(4学时) 第一节 作物和作物生产 一、概念 1、 作物 2、 作物生产 二、作物生产概况 1、 世界作物生产 2、 中国作物生产 第二节 作物的分类 一、作物的分类 二、作物的起源与传播 本章要求了解作物生产概况,了解作物的起源与传播;要求掌握作物与作物生产的概念,掌握按用途 和作物学系统结合的作物分类以及各自的特点。 方法:讲授法 重点:了解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与任务,掌握作物的分类。 难点:作物的分类以及各自特点
习题要点 1、简述作物及作物生产的概念 2、常用的作物分类的方法有哪几种?按用途和作物学系统结合分类方法作物可分为哪几类? 第二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6学时) 第一节作物生长与发育 概念 1、生长 2、发育 作物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三、作物的生长曲线 第二节作物的产量形成 、作物的产量及收获指数 二、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形成 三、作物源库关系与产量 1、源的概念 2、库的概念 3、源库平衡对作物产量的作用 4、增加源库的途径 四、作物群体的生长发育动态与产量 作物群体的概念 二、作物群体的层次结构 三、与作物群体有关的几个概念 1、基本苗 2、群体密度 3、叶面积指数 4、作物群体结构的调节
习题要点: 1、简述作物及作物生产的概念。 2、常用的作物分类的方法有哪几种?按用途和作物学系统结合分类方法作物可分为哪几类? 第二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6学时) 第一节 作物生长与发育 一、概念 1、生长 2、发育 二、作物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三、作物的生长曲线 第二节 作物的产量形成 一、作物的产量及收获指数 二、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形成 三、作物源库关系与产量 1、源的概念 2、库的概念 3、 源库平衡对作物产量的作用 4、 增加源库的途径 四、作物群体的生长发育动态与产量 一、作物群体的概念 二、作物群体的层次结构 三、与作物群体有关的几个概念 1、 基本苗 2、 群体密度 3、 叶面积指数 4、 作物群体结构的调节
了解作物各个器官的生长发育特性;理解作物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群体以及层次结构的概念;掌握作 物源、库、流理论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作用,掌握作物生长的S型曲线;熟练掌握生长、发育、营养生长、 生殖生长的概念 方法:讲授法 重点:源、库、流理论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作用 难点:“S″型生长曲线及其应用 习题要点 1、简述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2、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是什么?关系如何? 3、作物生长的“S”形曲线分几个时期?生产上采取促控措施时如何运用? 简述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过程。 5、作物群体结构的概念以及合理群体结构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如何? 6、简述作物源及库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意义。 第三章生态环境资源与作物生长发育(4学时) 第一节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因素 、气候因子 二、土壤因子 三、生物因子 四、地形因子 第二节作物生长发育与生态环境资源的关系 一、气候资源与作物生产 1、光 2、温度与作物生产 3、水分与作物生产 4、空气与作物生长 土壤资源与作物生产 养分资源与作物生产
了解作物各个器官的生长发育特性;理解作物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群体以及层次结构的概念;掌握作 物源、库、流理论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作用,掌握作物生长的S型曲线;熟练掌握生长、发育、营养生长、 生殖生长的概念。 方法:讲授法 重点:源、库、流理论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作用 难点:“S”型生长曲线及其应用 习题要点: 1、简述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2、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是什么?关系如何? 3、作物生长的“S”形曲线分几个时期?生产上采取促控措施时如何运用? 4、简述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过程。 5、作物群体结构的概念以及合理群体结构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如何? 6、简述作物源及库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意义。 第三章生态环境资源与作物生长发育(4学时) 第一节 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因素 一、气候因子 二、土壤因子 三、生物因子 四、地形因子 第二节 作物生长发育与生态环境资源的关系 一、气候资源与作物生产 1、 光 2、 温度与作物生产 3、 水分与作物生产 4、 空气与作物生长 二、土壤资源与作物生产 三、养分资源与作物生产
本章要求了解环境因素的分类和环境因素的特点,了解光周期反应在作物栽培上的应用,了解目前光 能利用率低的原因;理解光合性能所包括的五个方面;掌握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概念以及在生产上的应 用,掌握温度三基点理论及其在提高作物产量中的应用;区别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了解积温在作物生产 中的意义;了解温度系数的概念和P/R的意义;了解作物水分平衡的概念;了解田间CO2浓度的变化规律; 了解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与作物的生态关系。 方法:讲授法 重点:掌握环境因素对作物的影响 难点:光周期反应和温度三基点理论在作物栽培上的应用 习题要点: 1、简述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及与作物生产的关系。 2、如何认识环境--作物--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 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温度概念有哪些? 4、生产中常见的三种土壤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第四章作物的种植制度(4学时) 第一节种植制度 种植制度及其意义 二、种植制度类型 第二节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的含义和重要性 1、含义 2、意义 第三节种植方式与作物生产 复种技术 1、复种及有关的概念 2、意义 3、优点 4、应用条件和技术
本章要求了解环境因素的分类和环境因素的特点,了解光周期反应在作物栽培上的应用,了解目前光 能利用率低的原因;理解光合性能所包括的五个方面;掌握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概念以及在生产上的应 用,掌握温度三基点理论及其在提高作物产量中的应用;区别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了解积温在作物生产 中的意义;了解温度系数的概念和P/R的意义;了解作物水分平衡的概念;了解田间CO2浓度的变化规律; 了解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与作物的生态关系。 方法:讲授法 重点:掌握环境因素对作物的影响。 难点:光周期反应和温度三基点理论在作物栽培上的应用。 习题要点: 1、 简述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及与作物生产的关系。 2、 如何认识环境----作物---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 3、 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温度概念有哪些? 4、 生产中常见的三种土壤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第四章 作物的种植制度(4学时) 第一节 种植制度 一、种植制度及其意义 二、种植制度类型 第二节 作物布局 一、作物布局的含义和重要性 1、 含义 2、 意义 第三节 种植方式与作物生产 一、复种技术 1、 复种及有关的概念 2、 意义 3、 优点 4、 应用条件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