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014-11-1510:03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 英文名称: Crop Cultivation 课程编号:601A2007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 开课学期:6学期 学时:32 学分:2.0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农业自然科学。作物 栽培学不断地吸收和运用植物茡、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草害防 治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和丰富自身的理论和实践。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能了解主要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掌握其生长发育的基 本规律以及栽培技术措施。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针对本课程的教学时数和非农学本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把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形象 化,多联系实际事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理解作物生长发 育、产量品质形成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存在的关系,掌握作物栽培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及规律,同 时掌握常见的几种大田作物的栽培技术要点。 四、教学进度安排表: 《作物栽培学》课程学时分配表 章序 讲授时数 实验时数 共计 备注 概论 10 小麦
生技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014-11-15 10:03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 英文名称:Crop Cultivation 课程编号:601A2007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 开课学期:6学期 学 时:32 学 分:2.0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农业自然科学。作物 栽培学不断地吸收和运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草害防 治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和丰富自身的理论和实践。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能了解主要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掌握其生长发育的基 本规律以及栽培技术措施。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针对本课程的教学时数和非农学本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把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形象 化,多联系实际事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理解作物生长发 育、产量品质形成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存在的关系,掌握作物栽培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及规律,同 时掌握常见的几种大田作物的栽培技术要点。 四、教学进度安排表: 《作物栽培学》课程学时分配表 章序 讲授时数 实验时数 共计 备注 一、概论 10 二、小麦 6
三、玉米 5 四、棉花 五、大豆 六、花生 2 七、马铃薯 2 总计 32 0 32 五、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概论(10学时) 第一节作物和作物生产 、作物和作物生产概念 二、作物生产概况 三、作物生产特点 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分类及种植分区 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 二、作物的分类 中国主要优势农产品区划种植 第三节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作物的生长发育 1概念2作物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3作物的生长曲线 二作物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三、作物各个器官的生长发育 1种子和种子的萌发出苗2.根的生长3.茎的生长4.叶的生长 5花芽和幼穗分化 四、作物的产量及品质 1品质2产量3源库流4. LAL LAD NAR 第四节生态环境资源与作物生长发育 作物的生态因子和生活因子
三、玉米 5 四、棉花 5 五、大豆 2 六、花生 2 七、马铃薯 2 总计 32 0 32 五、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 概论(10学时) 第一节 作物和作物生产 一、作物和作物生产概念 二、作物生产概况 三、作物生产特点 第二节 作物的起源、分类及种植分区 一、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 二、作物的分类 三、中国主要优势农产品区划种植 第三节 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一、作物的生长发育 1.概念 2.作物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3.作物的生长曲线 二.作物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三、作物各个器官的生长发育 1.种子和种子的萌发出苗 2.根的生长 3.茎的生长 4.叶的生长 5.花芽和幼穗分化 四、作物的产量及品质 1.品质 2.产量 3.源库流 4.LAI LAD NAR 第四节 生态环境资源与作物生长发育 一、作物的生态因子和生活因子
1生态因子分类2生活因子 二、作物与光照 三、作物与温度 四、作物与水分 五、作物与空气 六、作物与土壤 第五节作物种植制度 作物布局 种植方式与作物生产 1复种2单作、间作、混作、套作3轮作与连作 方法:讲授法 重点 1.了解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与任务,掌握作物的分类。 2源、库、流理论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作用 3掌握环境因素对作物的影响。 4作物的种植方式 难点 1作物的分类以及各自特点 2.“S"型生长曲线及其应用 3光周期反应和温度三基点理论在作物栽培上的应用。 4合理的作物布局。 习题要点 1简述作物及作物生产的概念 2常用的作物分类的方法有哪几种?按用途和作物学系统结合分类方法作物可分为哪几类 3简述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4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是什么?关系如何?
1.生态因子分类 2.生活因子 二、作物与光照 三、作物与温度 四、作物与水分 五、作物与空气 六、作物与土壤 第五节 作物种植制度 一、作物布局 二、种植方式与作物生产 1.复种 2.单作、间作、混作、套作 3.轮作与连作 方法:讲授法 重点: 1.了解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与任务,掌握作物的分类。 2.源、库、流理论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作用 3.掌握环境因素对作物的影响。 4.作物的种植方式。 难点: 1.作物的分类以及各自特点。 2.“S”型生长曲线及其应用。 3.光周期反应和温度三基点理论在作物栽培上的应用。 4.合理的作物布局。 习题要点: 1.简述作物及作物生产的概念。 2.常用的作物分类的方法有哪几种?按用途和作物学系统结合分类方法作物可分为哪几类? 3.简述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4.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是什么?关系如何?
5作物生长的“S"”形曲线分几个时期?生产上采取促控措施时如何运用? 6简述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过程 7作物群体结构的概念以及合理群体结构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如何? 8简述作物源及库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意义。 9简述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及与作物生产的关系 10如何认识环境---作物--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 11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温度概念有哪些 12生产中常见的三种土壤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13种植制度的概念、功能与意义是什么? 14作物布局的内容、意义与原则是什么? 15间、混作及套作增产的机理是什么? 16为什么要进行轮作?连作减产的原因是什么? 本章要求 了解:作物栽培学所硏究的对象、性质和任务;作物生产的地位和概况;作物的起源、分类;作物的 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作物的产量与生产潜力 理解:作物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 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及相关性,对作物生长发育进行调控;S型生长进程的应用;作物栽培制度 特点。 熟练掌握:生长、发育概念;营养生长、生殖生长概念;种孑概念;生育期、生育时期概念;生态因 子、生活因子概念;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概念;温度三基点概念;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概念;需水临 界期、蒸腾系数;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概念;作物布局概念;复种及复种指数概念;间、混、 套作概念;轮作、连作概念。 第二章小麦(6学时) 第一节概述 小麦生产的意义 二、小麦生产概况 第二节小麦的起源、分类及生产分区
5.作物生长的“S”形曲线分几个时期?生产上采取促控措施时如何运用? 6.简述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过程。 7.作物群体结构的概念以及合理群体结构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如何? 8.简述作物源及库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意义。 9.简述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及与作物生产的关系。 10.如何认识环境----作物---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 11.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温度概念有哪些? 12.生产中常见的三种土壤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13.种植制度的概念、功能与意义是什么? 14.作物布局的内容、意义与原则是什么? 15.间、混作及套作增产的机理是什么? 16.为什么要进行轮作?连作减产的原因是什么? 本章要求: 了解:作物栽培学所研究的对象、性质和任务;作物生产的地位和概况;作物的起源、分类;作物的 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作物的产量与生产潜力。 理解:作物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 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及相关性,对作物生长发育进行调控;S型生长进程的应用;作物栽培制度 特点。 熟练掌握:生长、发育概念;营养生长、生殖生长概念;种子概念;生育期、生育时期概念;生态因 子、生活因子概念;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概念;温度三基点概念;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概念;需水临 界期、蒸腾系数;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概念;作物布局概念;复种及复种指数概念;间、混、 套作概念;轮作、连作概念。 第二章 小麦(6学时) 第一节 概述 一、小麦生产的意义 二、小麦生产概况 第二节 小麦的起源、分类及生产分区
小麦的起源与分类 二、小麦的种植区划 第三节小麦的生长发育与器官建成 小麦的生 1生育期2生育时期 二、小麦的阶段发育 1阶段发育概念2.春化反应类型 3光照反应类型4小麦三段生长与生育期、器官建成的关系 三、种子及萌发出苗 1种子的构造2种子萌发的三个过程 3种子萌发出苗的温度(最低、最适、最高温度)、水分 四、根、叶、茎的生长 1.根、叶、茎生长的基本规律2根系的功能(初生根终生有效) 3小麦叶功能组(近根叶组、茎生叶组)4.茎的功能 五、分蘖与成穗 1分蘖节的概念2分蘖节的作用3.分蘖的名称 4.叶蘖同伸规律5分蘖长消规律(冬小麦、春小麦) 6分蘖成穗规律7影响分蘖的因素8分蘖的类型 六、穗部构造与幼穗分化 七、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 1多半仁期、顶满仓概念2.乳熟期、面团期、蜡熟期、完熟期 3影响子粒灌浆的最适温度、干热风概念 第四节小麦栽培技术 、确定适宜播期的依据 、合理密植 三、施肥
一、小麦的起源与分类 二、小麦的种植区划 第三节 小麦的生长发育与器官建成 一、小麦的一生 1.生育期 2.生育时期 二、小麦的阶段发育 1.阶段发育概念 2.春化反应类型 3.光照反应类型 4.小麦三段生长与生育期、器官建成的关系 三、种子及萌发出苗 1.种子的构造 2.种子萌发的三个过程 3.种子萌发出苗的温度(最低、最适、最高温度)、水分 四、根、叶、茎的生长 1.根、叶、茎生长的基本规律 2.根系的功能(初生根终生有效) 3.小麦叶功能组(近根叶组、茎生叶组) 4.茎的功能 五、分蘖与成穗 1.分蘖节的概念 2.分蘖节的作用 3.分蘖的名称 4.叶蘖同伸规律 5.分蘖长消规律(冬小麦、春小麦) 6.分蘖成穗规律 7.影响分蘖的因素 8.分蘖的类型 六、穗部构造与幼穗分化 七、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 1.多半仁期、顶满仓概念 2.乳熟期、面团期、蜡熟期、完熟期 3.影响子粒灌浆的最适温度、干热风概念。 第四节 小麦栽培技术 一、确定适宜播期的依据 二、合理密植 三、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