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种子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2014-11-1510:04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I) 英文名称: Crop Cultivation 课程编号:101A2011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植保、种子 开课学期:四学期、六学期 学时:48 学分:3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农学类植物保护本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的农业自然科学 作物栽培学不断地吸收和运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茡、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草害防 治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和丰富自身的理论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有:1)使茡生掌握作物个体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措施反应的规律;2)使学生掌 握群体发展动态规律、产量及产品品质形成规律;3)学生联系不同地区的生态条件和生产实际,制订适宜 的综合栽培技术措施,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针对本课程的教学时数和非农学本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把讲授与实验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 中,把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形象化,多运用比喻,多联系实际事例;在实验教学中,把实际操作与理论学 习联系起来。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茡中的-些基本概念、原理及规律,同时掌握常见的几种作物 的栽培技术要点。 四、教学进度安排表 《作物栽培学》课程学时分配表 授课时实验时讨论时上机时 章序 其他共计备注 数 数 数 、总论 16
植保、种子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2014-11-15 10:04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II) 英文名称:Crop Cultivation 课程编号:101A2011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植保、种子 开课学期:四学期、六学期 学 时:48 学 分:3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农学类植物保护本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的农业自然科学。 作物栽培学不断地吸收和运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草害防 治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和丰富自身的理论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有:1)使学生掌握作物个体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措施反应的规律;2)使学生掌 握群体发展动态规律、产量及产品品质形成规律;3)学生联系不同地区的生态条件和生产实际,制订适宜 的综合栽培技术措施,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针对本课程的教学时数和非农学本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把讲授与实验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 中,把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形象化,多运用比喻,多联系实际事例;在实验教学中,把实际操作与理论学 习联系起来。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及规律,同时掌握常见的几种作物 的栽培技术要点。 四、教学进度安排表 《作物栽培学》课程学时分配表 章序 授课时 数 实验时 数 讨论时 数 上机时 数 其他 共计 备注 一、总论 16 3 19
二、小麦 6 3 9 玉米 4 3 7 四、棉花 7 五、大豆 总计 33 15 48 五、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概论(16学时)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作物生产的地位和概况;了解作物的起源、分类;了解作物生态因子的相互关 系;了解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形成。掌握作物对生态因子的需要、反应;了解并掌握作物生长、发 育过程及相关性;掌握作物栽培制度特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作物和作物生产 1作物和作物生产概念 2作物生产概况 3作物生产特点 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分类及种植分区 1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 2作物的分类 3中国种植业区划 第三节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 1作物的生长发育 2作物各个器官的生长发育 3作物生育进程和器官相关 4作物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5作物的产量 第四节作物与环境
二、小麦 6 3 9 三、玉米 4 3 7 四、棉花 4 3 7 五、大豆 3 3 6 总 计 33 15 48 五、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概论(16学时)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作物生产的地位和概况;了解作物的起源、分类;了解作物生态因子的相互关 系;了解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形成。掌握作物对生态因子的需要、反应;了解并掌握作物生长、发 育过程及相关性;掌握作物栽培制度特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作物和作物生产 1.作物和作物生产概念 2.作物生产概况 3.作物生产特点 第二节 作物的起源、分类及种植分区 1.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 2.作物的分类 3.中国种植业区划 第三节 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 1.作物的生长发育 2.作物各个器官的生长发育 3.作物生育进程和器官相关 4.作物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5.作物的产量 第四节 作物与环境
1作物的生态因子和生活因子 2作物与光照 3作物与温度 4作物与水分 5作物与空气 第五节作物栽培制度 1作物布局 2复种的作用与条件 3间、混、套作 4轮作与连作 (三)重点及难点 1重点 作物的概念、作物的分类、生长发育、生育期和生育时期、作物产量 难点 作物各器官形态、作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生长、发育概念;营养生长、生殖生长概念;种子概念;生育期、生育时期概念;生态因子、生活因 子概念;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概念;温度三基点概念;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概念;需水临界期、蒸腾 系数;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概念;作物布局概念;复种及复种指数概念;间、混、套作概念 轮作、连作概念。 2领会 作物栽培学所硏究的对象、性质和任务;作物生产的地位和概况;作物的起源、分类;作物的生长发 育规律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作物的产量与生产潜力;作物栽培制度;表土耕作的作用与方法。 3简单应用 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及相关性,对作物生长发育进行调控;同伸关系及其应用;了解作物生态因 子的时空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根据作物对生态因子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
1.作物的生态因子和生活因子 2.作物与光照 3.作物与温度 4.作物与水分 5.作物与空气 第五节 作物栽培制度 1.作物布局 2.复种的作用与条件 3.间、混、套作 4轮作与连作 (三)重点及难点 1.重点 作物的概念、作物的分类、生长发育、生育期和生育时期、作物产量 2、难点 作物各器官形态、作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生长、发育概念;营养生长、生殖生长概念;种子概念;生育期、生育时期概念;生态因子、生活因 子概念;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概念;温度三基点概念;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概念;需水临界期、蒸腾 系数;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概念;作物布局概念;复种及复种指数概念;间、混、套作概念; 轮作、连作概念。 2.领会 作物栽培学所研究的对象、性质和任务;作物生产的地位和概况;作物的起源、分类;作物的生长发 育规律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作物的产量与生产潜力;作物栽培制度;表土耕作的作用与方法。 3.简单应用 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及相关性,对作物生长发育进行调控;同伸关系及其应用;了解作物生态因 子的时空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根据作物对生态因子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
4综合应用 提高作物的产量澘力;光周期反应在作物栽培上的应用;多熟种植系统化栽培。 第二章小麦(6学时)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小麦生产的意义;了解小麦生产概况;了解小麦的类型、分布与区划;掌握小 麦根、茎、叶生长的基本规律;掌握小麦分蘖及其成穗规律;掌握小麦孑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过程及影响 子粒生长的因素;掌握小麦高产的栽培技术。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概述 1小麦生产的意义 2小麦生产概况 第二节小麦的类型、分布和区划 1小麦的起源与类型 2小麦的分布与栽培区划 第三节小麦的生长与发育 1小麦的一生 2种子及萌发出苗 3根、叶、茎的生长 4分蘖与成穗 5穗部构造与幼穗分化 6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 第四节小麦栽培技术 1播种 2冬前管理 3春季管理 4后期管理 (三)重点与难点
4.综合应用 提高作物的产量潜力;光周期反应在作物栽培上的应用;多熟种植系统化栽培。 第二章 小麦(6学时)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小麦生产的意义;了解小麦生产概况;了解小麦的类型、分布与区划;掌握小 麦根、茎、叶生长的基本规律;掌握小麦分蘖及其成穗规律;掌握小麦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过程及影响 子粒生长的因素;掌握小麦高产的栽培技术。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小麦生产的意义 2.小麦生产概况 第二节 小麦的类型、分布和区划 1.小麦的起源与类型 2.小麦的分布与栽培区划 第三节 小麦的生长与发育 1.小麦的一生 2.种子及萌发出苗 3.根、叶、茎的生长 4.分蘖与成穗 5.穗部构造与幼穗分化 6.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 第四节 小麦栽培技术 1.播种 2.冬前管理 3.春季管理 4.后期管理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小麦阶段发育、小麦三段生长与生育期、器官建成的关系、分蘖、小麦栽培技术 2难点 叶蘖同伸规律、穗部构造与幼穗分化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生育期和生育时期;阶段发育概念;春化反应类型;光照反应类型;三段生长;种孑的构造;种子萌 发的三个过程;分蘖节的概念;分蘖节的作用;分蘖的名称;穗部构造。 2领会 三段生长与器官建成及生育期的关系;根、叶、茎生长的基本规律;根系的功能;茎的功能;叶蘖同 伸规律;分蘖长消规律;分蘖成穗规律;影响分蘖的因素;分蘖的类型;幼穗分化与生育时期的对应关 系;合理密植的途径;合理密植的依据;适宜收获期 3简单应用 温光发育特性的应用;冬小麦冬前、春季和后期的管理;生产中建立小麦合理群体结构的三条途径。 4综合应用 生产中如何根据生产条件调节穗、粒重的矛盾获得高产;针对山西小麦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所 学的原理、技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三章玉米(4学时)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玉米生产概况、种植区划、类型;了解玉米的一生;掌握玉米的器官特征和功 能;掌握玉米常规栽培技术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概述 1玉米生产的重要意义 2玉米生产概况 3玉米种植区划 4玉米的类型
1.重点 小麦阶段发育、小麦三段生长与生育期、器官建成的关系、分蘖、小麦栽培技术 2.难点 叶蘖同伸规律、穗部构造与幼穗分化 (四) 考核要求 1.识记 生育期和生育时期;阶段发育概念;春化反应类型;光照反应类型;三段生长;种子的构造;种子萌 发的三个过程;分蘖节的概念;分蘖节的作用;分蘖的名称;穗部构造。 2.领会 三段生长与器官建成及生育期的关系;根、叶、茎生长的基本规律;根系的功能;茎的功能;叶蘖同 伸规律;分蘖长消规律;分蘖成穗规律;影响分蘖的因素;分蘖的类型;幼穗分化与生育时期的对应关 系;合理密植的途径;合理密植的依据;适宜收获期。 3.简单应用 温光发育特性的应用;冬小麦冬前、春季和后期的管理;生产中建立小麦合理群体结构的三条途径。 4.综合应用 生产中如何根据生产条件调节穗、粒重的矛盾获得高产;针对山西小麦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所 学的原理、技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三章 玉米(4学时)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玉米生产概况、种植区划、类型;了解玉米的一生;掌握玉米的器官特征和功 能;掌握玉米常规栽培技术。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概述 1.玉米生产的重要意义 2.玉米生产概况 3.玉米种植区划 4.玉米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