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与经营者在晋升系列上也相一致。工会专职干部中有许多人被公司任命为行政干部,因 而两者存在利益上的一致性 2、工会的反解雇斗争取胜 尽管在有些人眼中的企业工会只不过是经营者的御用工具,然而实际上企业工会在反解 雇斗争中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特别在以雇佣为焦点的纠纷中,明显显露出由于企业工会 的顽强抵抗,纠纷造成开支增加、利润损失、经营者威信降低等高成本付出,因此企业经营 者原则上不实行解雇,这不能不说是企业工会的反解雇斗争的胜利 3、长期连续雇佣制(现在说的终身雇佣制)基本形成 企业工会的反解雇斗争的取胜为长期连续雇佣制的基本形成奠定了基础。企业经营者 原则上不实行解雇,即使因经营恶化不得不实行减员的情况下,也尽量回避指名解雇。由此 形成了长期连续雇用体系,并迅速普及,这就是常说的“终身雇佣制”。 日本的绝大多数企业都采用终身雇用制,规模越大的企业越普遍和正规。但女职工 旦结婚就得退职,因而较难以享受终身雇用制的好处。如果因经济萧条而必须调整就业规模, 日本企业一般也不采取解雇的方式,而是首先减少加班和变更临时工的人数,最严重时便采 取临时离休制。这一制度的优点是使职工对企业具有强烈的忠诚心及企业有可能灵活地进行 长期人事安排 4、岗位轮换制一一多技能工的普及 这种企业内部灵活调整劳动配置的“多种岗位轮换制”非常具有日本特色。这主要是 指将具有相近技能的现有人员,从原岗位调至新岗位的转换配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采取了在企业内和事业所内根据劳动力工序的忙闲不均,通过支援、外派等形式在人员富裕 部门与人员不足部门之间进行人员流动的方法。 这种“岗位轮换制”的作用在于,它不仅可以积累从事多种作业和不同职业的经验, 并为普及多技能工创立了有利条件,使熟练化企业的固有特性更为突出 5、平等的收入分配 战后收入分配状况的改观:农村的土地改革实现了收入平等化:城市中由于战争灾害造 成资产减少,加之严重的通货膨胀使金融资产大幅度缩水及对高收入者实征财产税等,一定 程度上实现了收入分配平等化:解散财阀没收了极少数巨额收入者的财产制也为实现收入平 等化创造了条件;领导层与劳动层的工资差别缩小。(参照教材第66页表3.6) 6、高储蓄率 形成高储蓄率的原因众说纷纭,有“奖金说”,“社会保障不完善说”,“生命周期假说” 等等,本教材的作者桥本寿朗先生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储蓄利率的快速增长是在所得 分配实现平等化的条件下形成的。另外指出这也与日本人重视财产的安全性有关 △复习题 1、高经济增长时期主要进行了哪些政策性调整? 2、为什么可以把战后日本政府称为“小政府” 3、分析该时期日本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4、简析劳使关系稳定化的重要性。 第四章产业政策的效果:市场机制的间接作用
干部与经营者在晋升系列上也相一致。工会专职干部中有许多人被公司任命为行政干部,因 而两者存在利益上的一致性。 2、工会的反解雇斗争取胜 尽管在有些人眼中的企业工会只不过是经营者的御用工具,然而实际上企业工会在反解 雇斗争中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特别在以雇佣为焦点的纠纷中,明显显露出由于企业工会 的顽强抵抗,纠纷造成开支增加、利润损失、经营者威信降低等高成本付出,因此企业经营 者原则上不实行解雇,这不能不说是企业工会的反解雇斗争的胜利。 3、长期连续雇佣制(现在说的终身雇佣制)基本形成 企业工会的反解雇斗争的取胜为长期连续雇佣制的基本形成奠定了基础。企业经营者 原则上不实行解雇,即使因经营恶化不得不实行减员的情况下,也尽量回避指名解雇。由此 形成了长期连续雇用体系,并迅速普及,这就是常说的“终身雇佣制”。 日本的绝大多数企业都采用终身雇用制,规模越大的企业越普遍和正规。但女职工一 旦结婚就得退职,因而较难以享受终身雇用制的好处。如果因经济萧条而必须调整就业规模, 日本企业一般也不采取解雇的方式,而是首先减少加班和变更临时工的人数,最严重时便采 取临时离休制。这一制度的优点是使职工对企业具有强烈的忠诚心及企业有可能灵活地进行 长期人事安排。 4、岗位轮换制——多技能工的普及 这种企业内部灵活调整劳动配置的“多种岗位轮换制”非常具有日本特色。这主要是 指将具有相近技能的现有人员,从原岗位调至新岗位的转换配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采取了在企业内和事业所内根据劳动力工序的忙闲不均,通过支援、外派等形式在人员富裕 部门与人员不足部门之间进行人员流动的方法。 这种“岗位轮换制”的作用在于,它不仅可以积累从事多种作业和不同职业的经验, 并为普及多技能工创立了有利条件,使熟练化企业的固有特性更为突出。 5、平等的收入分配 战后收入分配状况的改观:农村的土地改革实现了收入平等化;城市中由于战争灾害造 成资产减少,加之严重的通货膨胀使金融资产大幅度缩水及对高收入者实征财产税等,一定 程度上实现了收入分配平等化;解散财阀没收了极少数巨额收入者的财产制也为实现收入平 等化创造了条件;领导层与劳动层的工资差别缩小。(参照教材第 66 页表 3.6) 6、高储蓄率 形成高储蓄率的原因众说纷纭,有“奖金说”,“社会保障不完善说”,“生命周期假说” 等等,本教材的作者桥本寿朗先生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储蓄利率的快速增长是在所得 分配实现平等化的条件下形成的。另外指出这也与日本人重视财产的安全性有关。 △ 复习题 1、高经济增长时期主要进行了哪些政策性调整? 2、为什么可以把战后日本政府称为“小政府”? 3、分析该时期日本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4、简析劳使关系稳定化的重要性。 第四章 产业政策的效果:市场机制的间接作用
本章重点 产业政策的调整及有效性 基本概念: 产业政策产业组织特别折旧制度外币配额制 本章要点: 产业政策手段:政府资金、租税特别措施、《外资法》、外币配额制 1、产业政策的定义 产业政策是指因“市场运作失败”,资源分配出现问题;或者预计可能发生问题时政府 为提高经济整体收入水平,干预产业部门之间的资源分配以及个别企业内部产业组织的政 策。因此,产业政策由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组织政策两大部分组成。 产业政策是日本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杠杆,也是日本式 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与欧美各国的一个重要方面。日本通产省在战后分别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 要求制定了不同的产业政策。在50年代,提出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政策,采用扶持重点产业 的对策,把当时有限的资源分配于电力、钢铁、煤炭、化肥等基础产业:到60年代,提出 了关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政策,选择了重化工的发展方向:70年代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之下, 采取了结构调整对策,使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并帮助有关产业改善结 构或转产;80年度,国际贸易摩擦导致日本政府采取了以内需替代外需的国际协调性产业 政策 2、产业政策的主要手段 ①政府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道路的修建,对夕阳企业(煤炭、农业) 的补助等等。其作用在与增强了国内运输机构的能力;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 经济环境:;间接地推动了本国重化学工业部门的发展;另外,政府资金对夕阳企业的补助, 减缓了产业结构急速变化带来的冲击 ②特别租税。这是政府为达到实现经济政策目的的诱导措施。 主要内容:免税收入、各种准备金、公积金、特别折旧(参照教材第η页表4.3“特 别租税措施的效果”)。其中特别折旧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折旧制度一一旨在更新战时、战后陈旧的机器设备,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内 容为,1951年凡属政府特别指定的设备均可在三年内实行特别折旧(比普通折旧优惠五成) 952年根据《企业合理化促进法》对合理化机械等也实行了在一年内折旧二分之一的办法 对设备投资而言,特别折旧制度意味着可延期交付折旧后利润的法人税。这项制度的影响力 是巨大的。一般认为,它增强了企业手头流动资金的流动性效果;增强了企业预期收益率的 收益性效果加快了投入资本回收的弱化风险效果:特别是对于重化学工业部门的特别折旧举 措具有促进投资向这些部门倾斜的功效,加速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进程。 ③外币配额制、《外资法》。外币配额制是为改变50年代日本国际收支持续赤字的一项 具体措施,这项制度取自《外汇法》和《进口贸易管理条例》等进口贸易管理制度。实行这 样措施的目的:为有效分配有限的外币资金:进一步引导扩大吸收外币。其效果表现在积极 和消极两个方面:前者推进了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和振兴的出口:后者导致出现特定产业 和部分企业从中赚取超额利润的可能性,即一方面有部分企业获得了超过实际需求的外币配 额,另一方面又有一些企业却苦于外币资金不足;而且政府通过外币配额制掌握了进口原料 的控制权,使通产省有了插手民营企业自主决策企业事务的理 二、计算机企业与产业政策:迅速制定战略目标 1、对计算机产业的扶植政策 日本政府对计算机产业的扶植、干预政策主要包括:
本章重点: 产业政策的调整及有效性 基本概念: 产业政策 产业组织 特别折旧制度 外币配额制 本章要点: 一、产业政策手段:政府资金、租税特别措施、《外资法》、外币配额制 1、产业政策的定义 产业政策是指因“市场运作失败”,资源分配出现问题;或者预计可能发生问题时政府 为提高经济整体收入水平,干预产业部门之间的资源分配以及个别企业内部产业组织的政 策。因此,产业政策由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组织政策两大部分组成。 产业政策是日本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杠杆,也是日本式 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与欧美各国的一个重要方面。日本通产省在战后分别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 要求制定了不同的产业政策。在 50 年代,提出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政策,采用扶持重点产业 的对策,把当时有限的资源分配于电力、钢铁、煤炭、化肥等基础产业;到 60 年代,提出 了关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政策,选择了重化工的发展方向;70 年代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之下, 采取了结构调整对策,使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并帮助有关产业改善结 构或转产;80 年度,国际贸易摩擦导致日本政府采取了以内需替代外需的国际协调性产业 政策。 2、产业政策的主要手段 ①政府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道路的修建,对夕阳企业(煤炭、农业) 的补助等等。其作用在与增强了国内运输机构的能力;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 经济环境;间接地推动了本国重化学工业部门的发展;另外,政府资金对夕阳企业的补助, 减缓了产业结构急速变化带来的冲击。 ②特别租税。这是政府为达到实现经济政策目的的诱导措施。 a.主要内容:免税收入、各种准备金、公积金、特别折旧(参照教材第 71 页表 4.3“特 别租税措施的效果”)。其中特别折旧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折旧制度——旨在更新战时、战后陈旧的机器设备,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内 容为,1951 年凡属政府特别指定的设备均可在三年内实行特别折旧(比普通折旧优惠五成); 1952 年根据《企业合理化促进法》对合理化机械等也实行了在一年内折旧二分之一的办法; 对设备投资而言,特别折旧制度意味着可延期交付折旧后利润的法人税。这项制度的影响力 是巨大的。一般认为,它增强了企业手头流动资金的流动性效果;增强了企业预期收益率的 收益性效果加快了投入资本回收的弱化风险效果;特别是对于重化学工业部门的特别折旧举 措具有促进投资向这些部门倾斜的功效,加速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进程。 ③外币配额制、《外资法》。外币配额制是为改变 50 年代日本国际收支持续赤字的一项 具体措施,这项制度取自《外汇法》和《进口贸易管理条例》等进口贸易管理制度。实行这 样措施的目的:为有效分配有限的外币资金;进一步引导扩大吸收外币。其效果表现在积极 和消极两个方面:前者推进了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和振兴的出口;后者导致出现特定产业 和部分企业从中赚取超额利润的可能性,即一方面有部分企业获得了超过实际需求的外币配 额,另一方面又有一些企业却苦于外币资金不足;而且政府通过外币配额制掌握了进口原料 的控制权,使通产省有了插手民营企业自主决策企业事务的理由。 二、计算机企业与产业政策:迅速制定战略目标 1、对计算机产业的扶植政策 日本政府对计算机产业的扶植、干预政策主要包括:
①引进技术 ②保护本国产品 ③提供援助资金。 2、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日本政府在保护新生产业方面实施了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对计算机产业的干预、保护 是其典型的例子。其有效性显而易见,具体表现为 a在计算机发展初期,通产省成功地迫使IBM公司改变基本方针,作出开放基本专利 使用权的让步。其政策目标的选定,与欧洲相比不失为快速而准确 b.政府借助《外汇法》《外资法》保护国内计算机企业,使其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 额。这不仅奠定了本国计算机产业化的基础,也为抗衡国外计算机行业的竞争作出贡献。 c对合作研究实行补贴,以此激发加盟企业展开竞争,从而推动技术开发 三、产业政策的变化:贸易自由化、资本自由化 1、贸易自由化弱化了政府干预 ①1955年9月日本加盟GATT:1964年4月成为IMF第8条款国及GATT第11条款 国,结束了外汇与进口管制:根据《外资法》对技术引进的审批和逐渐放宽,由此技术引进 项目猛增。总之,是贸易自由化弱化了政府干预 ②产业政策的及时转化:由于日本政府直接干预产业的行为手段逐渐丧失效力,所以从 经济高增长中期开始,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也开始发生变化,转向以“间接调控”为主:另 点比较明显的转变是,产业政策向尽可能推迟微电子类战略性部门的自由化进程的方向倾 斜,为国内新生产业的发展争取了时间 产业政策的有效调整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日本经济的持续增长。 2、资本自由化(☆) 资本自由化的全面实现是在1973年。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比贸易自由化进展得缓慢。 主要原因是政府、财界方面对其后果过分担忧,在其放开政策上也过分谨小慎微 3、政企协调的重要性及产业政策对市场机制调节的间接作用 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政府产业政策的变化符合业界的发展,因此两者的协调使贸易自 由化得以快速实现;而在资本自由化过程中,政府在“危机感”的促使下虽提出了以保护中 小企业及重点企业为主的“同业重组”构想,并具体提出了《振兴特别产业临时措施法案》, 但都由于受到企业及融资方银行的反对而遭失败。这说明得不到企业积极支持的法案、政策 措施,无论政府如何极力推进也无济于事,同时也说明了政企协调的重要性,反映出产业政 策对市场机制调节的间接作用 总之,通过一系列产业政策,日本政府帮助本国的经济部门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提 高了本国经济竞争力。严格说来,产业政策并非是一种独立的或特殊的经济政策,而是指以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换为中心目标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总和。这种与产业调整为宏观经 济政策基本导向的政府职能,与美国政府那种着重于短期总需求管理的宏观政策取向相比可 谓独树一帜,对促进日本赶超先进工业国功不可没。 4、日本产业政策的特点 是采取了以产业结构为目标并运用各种手段来实现该目标的方式。二是采取了通过市 场机制发挥民间企业的积极性、尊重民间自主性的立场作为产业政策的基本宗旨。具体来说 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为充分吸收民间的意见而是由官民双方有识人士组成的各种审议会制 度化:在执行政策阶段,政府只以产业结构设想等形式提出大致政策目标,具体由民间自主 采纳,把政府干预控制在必要的最低限度
①引进技术。 ②保护本国产品。 ③提供援助资金。 2、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日本政府在保护新生产业方面实施了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对计算机产业的干预、保护 是其典型的例子。其有效性显而易见,具体表现为: a.在计算机发展初期,通产省成功地迫使 IBM 公司改变基本方针,作出开放基本专利 使用权的让步。其政策目标的选定,与欧洲相比不失为快速而准确。 b.政府借助《外汇法》《外资法》保护国内计算机企业,使其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 额。这不仅奠定了本国计算机产业化的基础,也为抗衡国外计算机行业的竞争作出贡献。 c.对合作研究实行补贴,以此激发加盟企业展开竞争,从而推动技术开发。 三、产业政策的变化:贸易自由化、资本自由化 1、贸易自由化弱化了政府干预 ①1955 年 9 月日本加盟 GATT;1964 年 4 月成为 IMF 第 8 条款国及 GATT 第 11 条款 国,结束了外汇与进口管制;根据《外资法》对技术引进的审批和逐渐放宽,由此技术引进 项目猛增。总之,是贸易自由化弱化了政府干预。 ②产业政策的及时转化:由于日本政府直接干预产业的行为手段逐渐丧失效力,所以从 经济高增长中期开始,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也开始发生变化,转向以“间接调控”为主;另 一点比较明显的转变是,产业政策向尽可能推迟微电子类战略性部门的自由化进程的方向倾 斜,为国内新生产业的发展争取了时间。 产业政策的有效调整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日本经济的持续增长。 2、资本自由化(☆) 资本自由化的全面实现是在 1973 年。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比贸易自由化进展得缓慢。 主要原因是政府、财界方面对其后果过分担忧,在其放开政策上也过分谨小慎微。 3、政企协调的重要性及产业政策对市场机制调节的间接作用 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政府产业政策的变化符合业界的发展,因此两者的协调使贸易自 由化得以快速实现;而在资本自由化过程中,政府在“危机感”的促使下虽提出了以保护中 小企业及重点企业为主的“同业重组”构想,并具体提出了《振兴特别产业临时措施法案》, 但都由于受到企业及融资方银行的反对而遭失败。这说明得不到企业积极支持的法案、政策 措施,无论政府如何极力推进也无济于事,同时也说明了政企协调的重要性,反映出产业政 策对市场机制调节的间接作用。 总之,通过一系列产业政策,日本政府帮助本国的经济部门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提 高了本国经济竞争力。严格说来,产业政策并非是一种独立的或特殊的经济政策,而是指以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换为中心目标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总和。这种与产业调整为宏观经 济政策基本导向的政府职能,与美国政府那种着重于短期总需求管理的宏观政策取向相比可 谓独树一帜,对促进日本赶超先进工业国功不可没。 4、日本产业政策的特点 一是采取了以产业结构为目标并运用各种手段来实现该目标的方式。二是采取了通过市 场机制发挥民间企业的积极性、尊重民间自主性的立场作为产业政策的基本宗旨。具体来说, 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为充分吸收民间的意见而是由官民双方有识人士组成的各种审议会制 度化;在执行政策阶段,政府只以产业结构设想等形式提出大致政策目标,具体由民间自主 采纳,把政府干预控制在必要的最低限度
△复习题 、以计算机产业为例,简述高增长时期日本的产业政策 2、为什么说产业政策仅起了间接地推进市场机制的作用? 第五章主银行体系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本章重点 主银行体系的特征及作用 2、主银行体系在战时及战后不同时期的演变 基本概念: 主银行体系联合融资信息的非对称性 本章要点: 主银行体系的特征及作用 1、主银行体系及特征 ①主银行体系是指银行与企业之间长期维持交易关系的固定循环体系。 ②主银行的特征表现为 a.主导借款企业的集资活动。 b.是客户企业的结算中心。 c是客户企业的主要股东 d向客户企业派驻领导。 ε.在企业业绩滑坡时,拥有实施救济的主导权等。 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在主银行关系中,银行与企业的权利、义务关系并无任何协定约 束,因此最近的研究认为,企业与银行之间以及银行与银行之间是一种“关系的凝聚体”。 在这种“关系的凝聚体”中,相互之间的默认契约起着主要作用,它包括: a.在银行承诺向借款企业提供所需资金的同时,客户企业也通过将结算帐户集中到银行 等方式协助银行提高其竞争力 b银行协助稳定企业经营权,但企业一旦陷入困境,主银行不仅具有决定是否实施救济 的主导权,而且还有将企业经营权移至银行的权力。 c.其他金融机构在向主银行传递信息、委托实施监控的同时,允许主银行将长期交易过 程中形成的利润收入归为己有 2、作用:主要表现于企业金融以及法人治理方面。 战时、战后改革期:始于稳健银行的转换(☆) 1、战时形成的银企特殊关系——“往来关系” ①背景:a战前企业融资是以内部资金为主、普通银行对产业资金供给的参与程度较低。 而战时军工企业资金短缺明显,在资本市场融资困难的形势下,不得不增强了对金融机构的 依赖。b.银行方面,对于向高风险的军工厂放贷信心不足,采取“联合融资”的方式与企业 之间建立起来一种“往来关系” ②内容:指定军工企业的对口金融机构的制度(1944年1月),即指定金融机构向指定 军工企业集中提供资金的制度,如三和银行与日立造船公司建立的关系
△复习题: 1、以计算机产业为例,简述高增长时期日本的产业政策。 2、为什么说产业政策仅起了间接地推进市场机制的作用? 第五章 主银行体系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本章重点: 1、主银行体系的特征及作用 2、主银行体系在战时及战后不同时期的演变 基本概念: 主银行体系 联合融资 信息的非对称性 本章要点: 一、主银行体系的特征及作用 1、主银行体系及特征 ①主银行体系是指银行与企业之间长期维持交易关系的固定循环体系。 ②主银行的特征表现为: a.主导借款企业的集资活动。 b.是客户企业的结算中心。 c.是客户企业的主要股东。 d.向客户企业派驻领导。 e.在企业业绩滑坡时,拥有实施救济的主导权等。 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在主银行关系中,银行与企业的权利、义务关系并无任何协定约 束,因此最近的研究认为,企业与银行之间以及银行与银行之间是一种“关系的凝聚体”。 在这种“关系的凝聚体”中,相互之间的默认契约起着主要作用,它包括: a.在银行承诺向借款企业提供所需资金的同时,客户企业也通过将结算帐户集中到银行 等方式协助银行提高其竞争力。 b.银行协助稳定企业经营权,但企业一旦陷入困境,主银行不仅具有决定是否实施救济 的主导权,而且还有将企业经营权移至银行的权力。 c.其他金融机构在向主银行传递信息、委托实施监控的同时,允许主银行将长期交易过 程中形成的利润收入归为己有。 2、作用:主要表现于企业金融以及法人治理方面。 二、战时、战后改革期:始于稳健银行的转换(☆) 1、战时形成的银企特殊关系——“往来关系” ①背景:a.战前企业融资是以内部资金为主、普通银行对产业资金供给的参与程度较低。 而战时军工企业资金短缺明显,在资本市场融资困难的形势下,不得不增强了对金融机构的 依赖。b.银行方面,对于向高风险的军工厂放贷信心不足,采取“联合融资”的方式与企业 之间建立起来一种“往来关系”。 ②内容:指定军工企业的对口金融机构的制度(1944 年 1 月),即指定金融机构向指定 军工企业集中提供资金的制度,如三和银行与日立造船公司建立的关系
③局限性:由于军需累计融资最终要以政府出面担保,因此银行方面缺乏实施监控的动 力,加之行使影响力的手段不利,因此战时的银企关系是由外部力量强制形成的一种特定关 系 2、战后改革时期的银企关系—“责任关系” ①战后主银行关系形成的新起点。第一、旧指定金融机构发挥了特殊作用:作为最大债 权者及特殊管理人参与了重建计划的制定工作,积累了比战时更为可观的企业内部经营信 息;第二、作为国家银行的日本银行发挥了重要作用:1947年开始由日本银行进行的斡旋 融资,对战后复兴时期与扩大“联合融资”发挥了积极作用 ②战后银企“责任关系”的建立。以《道奇计划》的实施为契机,银企之间彼此加强了 承担义务的责任,并由原先指定金融机构的银行向陷入有流动性危机的企业提供资金 ③长期金融机构诞生的意义。它解决了复兴时期城市银行普遍面临的扩大长期资金需求 与以活期存款为核心的存款结构之间存在着的存贷时间错位的难题。 ④战后改革时期银企关系的特点。第一、没有覆盖整个经济面:第二、银企双方在承担 义务方面仍有很大缺口,与后来确立的主银行关系相比,只能说是停留在初级阶段。 、高增长期:主银行体系的普及(☆☆) 1、主银行体系得以普及的原因 ①企业资金的严重短缺 ②企业期待拥有长期稳定的资金供给等 2、主银行间的竞争加剧的原因 ①城市银行已经认识到争取大宗客户对银行经营的必要性。因为要确保银行手续费收入 就必须抓住成长性强、有实力的客户,这不仅可以确保低成本的吸收存款,而且在规模经济 的作用下,还可以降低放贷的审查成本 ②旧财阀银行与非财阀银行组成的垄断性产业组织形式,加剧了银行之间增多大宗客户 的竞争 3、强化银企之间的义务 具体表现在: ①城市银行与企业的稳定关系扩大 ②出银行对投资项目的审查能力得到改善 ③在城市银行与企业的长期关系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强化中间、事后监管的基础结构稳 步扩大。首先,银行持股比例上升,尤其是股市低迷之后,金融机构的股票持有量增加:另 外,银行向企业派出领导的人数增加的:而且企业对银行的依存度,在高增长前半期仍处于 高位,只是进入后半期后逐渐出现下降的趋势(参见教材第86页表5.1) 四、主银行的作用:企业发展的制度性基础(☆☆) 主银行体系在高增长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缓和了信息的非对称性,推进了设备投资。 因为一般来说,投资者与借款者之间,借款方比投资方掌握着更为丰富的有关投资项目 未来收益情况的信息,形成了信息的非对称性。而主银行体系下银行对企业的义务克服了这 2、发挥了约束企业经营的重要作用 主银行在客户企业财务状况正常的情况请一般不干预企业经营。但一旦企业经营发生恶 化、不履行债务的风险增大时,主银行就会立即增派领导,并安插在直接参与企业决策的常 务董事以上的领导岗位,以加强监督的力度
③局限性:由于军需累计融资最终要以政府出面担保,因此银行方面缺乏实施监控的动 力,加之行使影响力的手段不利,因此战时的银企关系是由外部力量强制形成的一种特定关 系。 2、战后改革时期的银企关系——“责任关系” ①战后主银行关系形成的新起点。第一、旧指定金融机构发挥了特殊作用:作为最大债 权者及特殊管理人参与了重建计划的制定工作,积累了比战时更为可观的企业内部经营信 息;第二、作为国家银行的日本银行发挥了重要作用:1947 年开始由日本银行进行的斡旋 融资,对战后复兴时期与扩大“联合融资”发挥了积极作用。 ②战后银企“责任关系”的建立。以《道奇计划》的实施为契机,银企之间彼此加强了 承担义务的责任,并由原先指定金融机构的银行向陷入有流动性危机的企业提供资金。 ③长期金融机构诞生的意义。它解决了复兴时期城市银行普遍面临的扩大长期资金需求 与以活期存款为核心的存款结构之间存在着的存贷时间错位的难题。 ④战后改革时期银企关系的特点。第一、没有覆盖整个经济面;第二、银企双方在承担 义务方面仍有很大缺口,与后来确立的主银行关系相比,只能说是停留在初级阶段。 三、高增长期:主银行体系的普及(☆☆) 1、主银行体系得以普及的原因 ①企业资金的严重短缺 ②企业期待拥有长期稳定的资金供给等 2、主银行间的竞争加剧的原因 ①城市银行已经认识到争取大宗客户对银行经营的必要性。因为要确保银行手续费收入 就必须抓住成长性强、有实力的客户,这不仅可以确保低成本的吸收存款,而且在规模经济 的作用下,还可以降低放贷的审查成本。 ②旧财阀银行与非财阀银行组成的垄断性产业组织形式,加剧了银行之间增多大宗客户 的竞争。 3、强化银企之间的义务 具体表现在: ①城市银行与企业的稳定关系扩大 ②出银行对投资项目的审查能力得到改善 ③在城市银行与企业的长期关系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强化中间、事后监管的基础结构稳 步扩大。首先,银行持股比例上升,尤其是股市低迷之后,金融机构的股票持有量增加;另 外,银行向企业派出领导的人数增加的;而且企业对银行的依存度,在高增长前半期仍处于 高位,只是进入后半期后逐渐出现下降的趋势(参见教材第 86 页表 5.1)。 四、主银行的作用:企业发展的制度性基础(☆☆) 主银行体系在高增长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缓和了信息的非对称性,推进了设备投资。 因为一般来说,投资者与借款者之间,借款方比投资方掌握着更为丰富的有关投资项目 未来收益情况的信息,形成了信息的非对称性。而主银行体系下银行对企业的义务克服了这 一缺陷。 2、发挥了约束企业经营的重要作用 主银行在客户企业财务状况正常的情况请一般不干预企业经营。但一旦企业经营发生恶 化、不履行债务的风险增大时,主银行就会立即增派领导,并安插在直接参与企业决策的常 务董事以上的领导岗位,以加强监督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