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对陷入困境的企业提供救济 救济包括减免利息、建议重建经营、助人求职以及与其他债权者进行协调等。主银行在 主动承担陷入困境企业的债务的同时,掌握了救济往来关系企业的主导权 4、维持了垄断性产业组织 从产业组织角度看,主银行体系在维持垄断性产业组织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复习题 1、论述主银行体系形成过程中的特征及作用 第六章稳定股东的发展和自主经营的增强 本章重点: 1、稳定股东的发展、特点及作用 基本概念: 股东稳定化互相持股经理会六大企业集团发展志向型 本章要点: 1955年的经营者与股东:经营者治理和股东主权的并存 1、股东稳定化含义 ①稳定股东 “稳定股东”是指作为非资产运营者,支持现任经营班子的友好的“内部人员”,且持 有股票的股东。具体地说,对于股票发行企业而言,“稳定股东”的含义包括:在企业未陷 入经营危机的情况下,对企业经营持不干涉态度:不向反对现经营班子的第三者出让股票; 欲出让股票,须预先通知发行企业 ②相互持股 “相互持股”是指复数企业以上述稳定股东的身份,长期相互持有对方原始股票的企 业惯例 ③日本持股结构的特点 在相互持股的企业惯例中,法人股东的持股比率超过二分之一,这种法人化的持股结 构与日本战前的控股公司的大股东持股比例高、金融机构持股比例偏低的持股结构以及以高 度关注资产运用的个人、机构投资家为核心的美国、英国的股票所有结构不同,表现出日本 持股结构的特点。 2、战后(50年代)改革的影响 ①1950年对《商法》的修正,强化了少数股东的权利,使股东权利在制度方面广受保 ②在50年代,股票所有结构中个人所有比例仍占多数的情况下,影响了企业资本结构 使企业资本结构中资本规模较小 ③50年代前半期,企业经营受到股市走势的极大制约。企业的经营自主性受到很大影 二、高增长前半期:旧三大财阀率先扩张(☆)
3、对陷入困境的企业提供救济 救济包括减免利息、建议重建经营、助人求职以及与其他债权者进行协调等。主银行在 主动承担陷入困境企业的债务的同时,掌握了救济往来关系企业的主导权 4、维持了垄断性产业组织 从产业组织角度看,主银行体系在维持垄断性产业组织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复习题: 1、论述主银行体系形成过程中的特征及作用。 第六章 稳定股东的发展和自主经营的增强 本章重点: 1、稳定股东的发展、特点及作用 基本概念: 股东稳定化 互相持股 经理会 六大企业集团 发展志向型 本章要点: 一、1955 年的经营者与股东:经营者治理和股东主权的并存 1、股东稳定化含义 ①稳定股东 “稳定股东”是指作为非资产运营者,支持现任经营班子的友好的“内部人员”,且持 有股票的股东。具体地说,对于股票发行企业而言,“稳定股东”的含义包括:在企业未陷 入经营危机的情况下,对企业经营持不干涉态度;不向反对现经营班子的第三者出让股票; 欲出让股票,须预先通知发行企业。 ②相互持股 “相互持股”是指复数企业以上述稳定股东的身份,长期相互持有对方原始股票的企 业惯例。 ③日本持股结构的特点 在相互持股的企业惯例中,法人股东的持股比率超过二分之一,这种法人化的持股结 构与日本战前的控股公司的大股东持股比例高、金融机构持股比例偏低的持股结构以及以高 度关注资产运用的个人、机构投资家为核心的美国、英国的股票所有结构不同,表现出日本 持股结构的特点。 2、战后(50 年代)改革的影响 ①1950 年对《商法》的修正,强化了少数股东的权利,使股东权利在制度方面广受保 护。 ②在 50 年代,股票所有结构中个人所有比例仍占多数的情况下,影响了企业资本结构, 使企业资本结构中资本规模较小。 ③50 年代前半期,企业经营受到股市走势的极大制约。企业的经营自主性受到很大影 响。 二、高增长前半期:旧三大财阀率先扩张(☆)
1、经理会的成立与相互持股的展开 ①经理会的成立 a.目的:商标管理、信息交换 b.作用:开展以金融机构为核心的会员相互持股工作 ②相互持股的展开 a.三大旧财阀企业。三井、三菱、住友这些在解散财阀运动中受冲击的企业,在原有 持股结构遭到破坏的情况下,首先开展了向“相互持股”的持股结构转变的工作。 b.非旧财阀企业。他们不仅把原彼此承担义务的主银行作为公关对象,而且有融资关 系的信托银行、签有团体保险合同的人寿保险公司以及在交易业务方面关系密切的灾害保险 公司等也都作为股票认购的公关目标 c.相互持股的目的性。这是明显的以金融机构为核心追求企业稳定化的措施。 2、稳定化的局限性 a.50年代前期,股东法人化倾向的进展仍然缓慢; b这一时期由大企业领衔试行的以金融机构为轴心的股东稳定化工作仍然带有浓郁 的利用股市约束企业经营的色彩。 三、高增长后半期:股东稳定化的确立和六大企业集团的形成 1、股市低迷与资本自由化 股东持股结构的法人化以及股东稳定化工作大发展时代是从1965年股市见底回升后开 始的。而在这之前,日本经济在经历了1958~1961年的“岩户景气”之后,股市出现了连 续四年的持续下跌,处于低迷状况 1964年日本加入OECD之后,资本自由化成为大势所趋,同时欧美资本自由化体制下 的企业兼并使日本企业经营者感到危机。正因为此日本国内的稳定股东工作有了新的发展 2、股东稳定化的发展 股东稳定化发展的因素 ①排除了以往严重阻碍股东稳定化进程的制度性障碍。 ②股市低迷期成立的股价维持机构—一日本证券持有共同组合以及日本共同证券在出 让所持股票时,强行推销给上市公司关联企业及金融机构的做法促进了股东的法人化和稳定 化 ③在上市企业中,有实力出任稳定股东的企业数量增加,大量吸引稳定股东的条件已 经成熟 3、银行系统企业集团的形成 ①经理会的成立。60年代中后期,股东本地化得以发展的原因是,对上市企业来说 有实力出任稳定股东的企业数量增加,大量吸收稳定股东的条件已经成熟,股东法人化的时 机已到。于是,股市一出现低迷,富士、三和、第一银行便率先与各自的交易企业成立了经 理会,扩大了非开发企业的稳定股东队伍。1966年富士系统、1967年三和系统分别成立了 芙蓉会与三金会。同年,第一银行、日本劝业银行系统企业组织成立的共同经理会。换言之, 以往以银行为中心结成的放射状裙带关系,使企业之间缺少横向联系,因此这一时期银行系 列企业成立经理会,加强横向关系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应对资本自由化。以银行为中心的银 行与企业之间的经理会的成立,加强了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在纵向关系的企业集团中,子公 司与母公司的合作,扩大了企业集团的势力,对企业集团中的股东稳定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②六大企业集团。指三菱、住友、三井、三和、富士、第一劝业六大银行系统的企业集 团。旧三大财阀的属下企业形成了包括金融机关在内的企业集团,并形成了集团参加企业的 社长会。三菱系统集团(星期五会)、三井系统(星期一会)、住友系统(白水会)。在该社
1、经理会的成立与相互持股的展开 ①经理会的成立 a.目的:商标管理、信息交换 b.作用:开展以金融机构为核心的会员相互持股工作 ②相互持股的展开 a.三大旧财阀企业。三井、三菱、住友这些在解散财阀运动中受冲击的企业,在原有 持股结构遭到破坏的情况下,首先开展了向“相互持股”的持股结构转变的工作。 b.非旧财阀企业。他们不仅把原彼此承担义务的主银行作为公关对象,而且有融资关 系的信托银行、签有团体保险合同的人寿保险公司以及在交易业务方面关系密切的灾害保险 公司等也都作为股票认购的公关目标。 c.相互持股的目的性。这是明显的以金融机构为核心追求企业稳定化的措施。 2、稳定化的局限性 a.50 年代前期,股东法人化倾向的进展仍然缓慢; b.这一时期由大企业领衔试行的以金融机构为轴心的股东稳定化工作仍然带有浓郁 的利用股市约束企业经营的色彩。 三、高增长后半期:股东稳定化的确立和六大企业集团的形成 1、股市低迷与资本自由化 股东持股结构的法人化以及股东稳定化工作大发展时代是从 1965 年股市见底回升后开 始的。而在这之前,日本经济在经历了 1958~1961 年的“岩户景气”之后,股市出现了连 续四年的持续下跌,处于低迷状况。 1964 年日本加入 OECD 之后,资本自由化成为大势所趋,同时欧美资本自由化体制下 的企业兼并使日本企业经营者感到危机。正因为此日本国内的稳定股东工作有了新的发展。 2、股东稳定化的发展 股东稳定化发展的因素: ①排除了以往严重阻碍股东稳定化进程的制度性障碍。 ②股市低迷期成立的股价维持机构——日本证券持有共同组合以及日本共同证券在出 让所持股票时,强行推销给上市公司关联企业及金融机构的做法促进了股东的法人化和稳定 化。 ③在上市企业中,有实力出任稳定股东的企业数量增加,大量吸引稳定股东的条件已 经成熟。 3、银行系统企业集团的形成 ①经理会的成立。60 年代中后期,股东本地化得以发展的原因是,对上市企业来说, 有实力出任稳定股东的企业数量增加,大量吸收稳定股东的条件已经成熟,股东法人化的时 机已到。于是,股市一出现低迷,富士、三和、第一银行便率先与各自的交易企业成立了经 理会,扩大了非开发企业的稳定股东队伍。1966 年富士系统、1967 年三和系统分别成立了 芙蓉会与三金会。同年,第一银行、日本劝业银行系统企业组织成立的共同经理会。换言之, 以往以银行为中心结成的放射状裙带关系,使企业之间缺少横向联系,因此这一时期银行系 列企业成立经理会,加强横向关系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应对资本自由化。以银行为中心的银 行与企业之间的经理会的成立,加强了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在纵向关系的企业集团中,子公 司与母公司的合作,扩大了企业集团的势力,对企业集团中的股东稳定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②六大企业集团。指三菱、住友、三井、三和、富士、第一劝业六大银行系统的企业集 团。旧三大财阀的属下企业形成了包括金融机关在内的企业集团,并形成了集团参加企业的 社长会。三菱系统集团(星期五会)、三井系统(星期一会)、住友系统(白水会)。在该社
长会的指导下,因财阀解体分解出来的三菱商事于1954年成立、三井物产于1959年成立并 参加企业集团。另一方面,战前在集团内部没有银行的“新兴财阀”、(浅野、古河、川崎、 日产、中岛等)与没有强有力的事业企业的银行(富士银行属安田系统、第一银行属涩泽系 统,三和为了银行合并)结合,形成了新的富士银行系统(社长会、芙蓉会)、第一银行系 统、三和银行系统企业集团。但这些与旧财阀系统相比,结合得迟,作为有畸形的企业集团, 凝聚力和综合利也较松散 六大企业集团的特点及作用:第一、集团的企业间在产业活动方面相互补充,相互协作 是相互扩大利益的利益集团。这时旧财阀统一、支配属下企业的统治中枢机构已不存在,集 团内的联合关系相当松弛,集团内巨大企业的自主性很高。在融资关系上,集团内的金融机 关对集团的企业融资及相互持有集团内企业的股份,且起了中心作用,但不像旧财阀那样是 封闭性的。也有超越企业集团框架的关系。金融机关不是单方面支配非金融企业,金融机关 与非金融企业是相互补充的关系,金融机关以掌握各产业、各企业集团、各企业的情报为基 础,在集团团结方面可以说起到了协调作用。第二、企业集团内不管是金融机关还是非金融 机关,相当数量的巨大企业都是相互持股关系,即巨大企业对各巨大企业持有股份累计比率 非常高,这是连接企业集团内各企业的重要纽带。旧财阀是财阀家族支配持股公司即以财阀 本部为顶点的金字塔式股份所有的支配与基准,顺着属下企业的大股东往前走,一定能找到 财阀本部,然后出现财阀本部的大股东和属下主要企业的大股东。与此相反,如果探寻新企 业集团内的大股东,一定会出现复数的巨大企业,巨大企业的股东中,同一企业集团中企业 的名字连在一起。第三、新的企业集团加深与政府、官僚的结合,在国际国内很多领域收集、 分析信息,将推进政府的国际政策和国内政策作为重要课题。美国的对日政策及国际形势对 日本经济的动向都有很大的影响,日本政府的政策又能起到极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重要产业的巨大企业收集交换国内外各种信息,拥有驱动政府各种政策的力量。企业集团成 为起这种作用的核心 4、产业型企业集团的形成 没有参加六大企业集团的超大型企业(八幡制铁、富士制铁、日立制作所、松下电器 产业等)形成了拥有许多子公司和关系公司的企业集团。这些是内部没有银行等金融机关的 产业型企业集团,顶点是稳定的超大型企业,可以从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机关得到庞大的融 资。这些与上述的企业集团完全不同,顶点的超大型企业及母公司拥有直接子公司和关联公 司的很大股份,以此为基础,支配、统管下属企业,这是一种母公司专一支配下的各个企业 的集团。母公司提供原料,委托加工,订购零部件,援助与此相关的技术和设备,这些关系 是对上述支配和管理的补充。也通过相互持股而拥有经营权。这里是处于顶点的超大型企业 与相当数量的金融机关相互持股的关系。集团内企业相互间虽有程度之差,但也形成了相互 持股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产业型企业集团与六大企业集团的关系。在六大企业集团内的由 于一些相当巨大事业公司(三菱电机、三菱重工业、住友金属工业等)的形成,更加强了它 的影响力,可以说,六大企业集团是由多数巨大企业结集成的一大企业集团,它能统治支配 上述产业型企业集团 5、公开市场发行与相互持股 1970~72年,金融机构持股规模扩大是由于企业增资形式由表面发行、股东转配转向 公开市场发行所致。增资中公开市场发行所占比重在1971~72年突破60 进入70年代,个人持股比率明显降低,实现了以股东法人化为目标的股东稳定化。其 中汽车业是该时期企业股东稳定化中改革最明显的部门 四、稳定股东的作用:发展志向型企业运作的制度性基础(☆☆)
长会的指导下,因财阀解体分解出来的三菱商事于 1954 年成立、三井物产于 1959 年成立并 参加企业集团。另一方面,战前在集团内部没有银行的“新兴财阀”、(浅野、古河、川崎、 日产、中岛等)与没有强有力的事业企业的银行(富士银行属安田系统、第一银行属涩泽系 统,三和为了银行合并)结合,形成了新的富士银行系统(社长会、芙蓉会)、第一银行系 统、三和银行系统企业集团。但这些与旧财阀系统相比,结合得迟,作为有畸形的企业集团, 凝聚力和综合利也较松散。 六大企业集团的特点及作用:第一、集团的企业间在产业活动方面相互补充,相互协作, 是相互扩大利益的利益集团。这时旧财阀统一、支配属下企业的统治中枢机构已不存在,集 团内的联合关系相当松弛,集团内巨大企业的自主性很高。在融资关系上,集团内的金融机 关对集团的企业融资及相互持有集团内企业的股份,且起了中心作用,但不像旧财阀那样是 封闭性的。也有超越企业集团框架的关系。金融机关不是单方面支配非金融企业,金融机关 与非金融企业是相互补充的关系,金融机关以掌握各产业、各企业集团、各企业的情报为基 础,在集团团结方面可以说起到了协调作用。第二、企业集团内不管是金融机关还是非金融 机关,相当数量的巨大企业都是相互持股关系,即巨大企业对各巨大企业持有股份累计比率 非常高,这是连接企业集团内各企业的重要纽带。旧财阀是财阀家族支配持股公司即以财阀 本部为顶点的金字塔式股份所有的支配与基准,顺着属下企业的大股东往前走,一定能找到 财阀本部,然后出现财阀本部的大股东和属下主要企业的大股东。与此相反,如果探寻新企 业集团内的大股东,一定会出现复数的巨大企业,巨大企业的股东中,同一企业集团中企业 的名字连在一起。第三、新的企业集团加深与政府、官僚的结合,在国际国内很多领域收集、 分析信息,将推进政府的国际政策和国内政策作为重要课题。美国的对日政策及国际形势对 日本经济的动向都有很大的影响,日本政府的政策又能起到极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重要产业的巨大企业收集交换国内外各种信息,拥有驱动政府各种政策的力量。企业集团成 为起这种作用的核心。 4、产业型企业集团的形成 没有参加六大企业集团的超大型企业(八幡制铁、富士制铁、日立制作所、松下电器 产业等)形成了拥有许多子公司和关系公司的企业集团。这些是内部没有银行等金融机关的 产业型企业集团,顶点是稳定的超大型企业,可以从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机关得到庞大的融 资。这些与上述的企业集团完全不同,顶点的超大型企业及母公司拥有直接子公司和关联公 司的很大股份,以此为基础,支配、统管下属企业,这是一种母公司专一支配下的各个企业 的集团。母公司提供原料,委托加工,订购零部件,援助与此相关的技术和设备,这些关系 是对上述支配和管理的补充。也通过相互持股而拥有经营权。这里是处于顶点的超大型企业 与相当数量的金融机关相互持股的关系。集团内企业相互间虽有程度之差,但也形成了相互 持股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产业型企业集团与六大企业集团的关系。在六大企业集团内的由 于一些相当巨大事业公司(三菱电机、三菱重工业、住友金属工业等)的形成,更加强了它 的影响力,可以说,六大企业集团是由多数巨大企业结集成的一大企业集团,它能统治支配 上述产业型企业集团。 5、公开市场发行与相互持股 1970~72 年,金融机构持股规模扩大是由于企业增资形式由表面发行、股东转配转向 公开市场发行所致。增资中公开市场发行所占比重在 1971~72 年突破 60%。 进入 70 年代,个人持股比率明显降低,实现了以股东法人化为目标的股东稳定化。其 中汽车业是该时期企业股东稳定化中改革最明显的部门。 四、稳定股东的作用:发展志向型企业运作的制度性基础(☆☆)
1、经营权的稳定 股东稳定化的作用:a阻止了威胁稳定经营的恶意收购,为保持经营稳定做出了贡献。 b.股东的稳定化降低了股市对企业运营的影响力。具体地说,即在高增长前期出现的股价感 应型投资,自进入后半期后其关联逐渐消失。股市对企业利益与分配的间接影响下降。 3、交易关系的强化与事后性保险机能 建有交易关系企业的相互持股节约了事后销成本等各项交易成本,使企业间长期往来 关系趋于稳定。另外相互持股的重要作用还在于事后分散风险的机能。 总之,从高增长后半期开始至T年代前半期,以稳定股东为核心的股票所有结构形成后 以此结构为基础,从股市压力中相对解放出来的企业展开了全面的运营,形成具有发展志向 型企业 △复习题 1、简述高增长时期稳定股东的发展状况、特点及作用。 2、论述高增长后半期银行系统六大企业集团的形成、特点及作用 第七章建造量世界第一的造船业:坚持技术革新 本章重点: 日本造船业的成长 基本概念: 比较优势(劣势)产业 本章要点: 、高成长时期的日本造船业(☆) 1、建造量长期稳居世界之首的原因 ①战前的造船业已经属于比较优势产业,战后大部分生产设备得以保留,一大批造船技 术人才和熟练工人成为战后生产发展的珍贵遗产。 ②有效地利用战前的造船设备和技术 ③政府有重点地扶植优良企业(提供贷款、发放订单) ④1949年外汇汇率设定在1美元兑换360日元。这有利于降低劳动成本,增加了在国 际同行业中的竞争力 ⑤与造船业配套的技术开发和技术革新成果不断涌现 ⑥准确把握了市场及客户的需求变化。 2、日本造船业的迅猛发展 从1955年订单超过战前最高纪录、到60年代实现造船量世界第一,之后长时期里日本 造船业在世界船舶制造业中所占比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参见教材第102页表7.1、103 页表72) 、遗产的有效利用 主要表现在:对战前、战时遗留下来的机械设备的完好保存;对技术人才的有效利用 政府对有效利用遗产的重视:对旧设备、技术的积极改造 造船业中技术革新的成果主要指“分段建造方式”的新兴造船工艺的诞生。另外还包括
1、经营权的稳定 股东稳定化的作用:a.阻止了威胁稳定经营的恶意收购,为保持经营稳定做出了贡献。 b.股东的稳定化降低了股市对企业运营的影响力。具体地说,即在高增长前期出现的股价感 应型投资,自进入后半期后其关联逐渐消失。股市对企业利益与分配的间接影响下降。 3、 交易关系的强化与事后性保险机能 建有交易关系企业的相互持股节约了事后销成本等各项交易成本,使企业间长期往来 关系趋于稳定。另外相互持股的重要作用还在于事后分散风险的机能。 总之,从高增长后半期开始至 70 年代前半期,以稳定股东为核心的股票所有结构形成后, 以此结构为基础,从股市压力中相对解放出来的企业展开了全面的运营,形成具有发展志向 型企业。 △复习题 1、简述高增长时期稳定股东的发展状况、特点及作用。 2、论述高增长后半期银行系统六大企业集团的形成、特点及作用。 第七章 建造量世界第一的造船业:坚持技术革新 本章重点: 日本造船业的成长 基本概念: 比较优势(劣势)产业 本章要点: 一、高成长时期的日本造船业(☆) 1、建造量长期稳居世界之首的原因 ①战前的造船业已经属于比较优势产业,战后大部分生产设备得以保留,一大批造船技 术人才和熟练工人成为战后生产发展的珍贵遗产。 ②有效地利用战前的造船设备和技术 ③政府有重点地扶植优良企业(提供贷款、发放订单) ④1949 年外汇汇率设定在 1 美元兑换 360 日元。这有利于降低劳动成本,增加了在国 际同行业中的竞争力。 ⑤与造船业配套的技术开发和技术革新成果不断涌现。 ⑥准确把握了市场及客户的需求变化。 2、日本造船业的迅猛发展 从 1955 年订单超过战前最高纪录、到 60 年代实现造船量世界第一,之后长时期里日本 造船业在世界船舶制造业中所占比率一直保持在 30%以上(参见教材第 102 页表 7.1、103 页表 7.2)。 二、遗产的有效利用 主要表现在:对战前、战时遗留下来的机械设备的完好保存;对技术人才的有效利用; 政府对有效利用遗产的重视;对旧设备、技术的积极改造。 造船业中技术革新的成果主要指“分段建造方式”的新兴造船工艺的诞生。另外还包括
开发可焊接钢材、推广焊接技术等。 另外,在产业技术大发展的形式向,因造船公司、实力雄厚的轮船公司与货主之间的 关系日益紧密,使之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客户需求的变化。特别是石油危机之后,客户的需 求新动向明确,对节油型轮船的需求明显增加,日本造船业及时进行技术革新,适应了市场 需求,虽期间曾面临了韩国造船业突飞猛进的严峻挑战,但日本造船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占有 率仍保持了超过40%的较高份额 △复习题 1、简述战后日本造船业成长的主要原因。 2、以造船业为例,阐述坚持技术革新的意义 第八章出口世界第一的钢铁业:工厂小型化模式 本章重点: 战后日本钢铁业的发展简况 基本概念: “产业之米”工厂小型化模式钢铁联合经营临海建厂 本章要点: 创新一一产业之米 1、“产业之米”的含义:借喻大米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表示钢铁业在产业活动中至关 重要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钢铁业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命脉 2、日本钢铁企业的经营特点:由于日本钢铁业的发展受制于煤炭、铁矿石资源的限制,因 此在经营方式上与欧美等国家不同,采取了钢铁联合经营(钢铁生产一体化)的方式 、克服高成本原料的制约(☆) 在克服高成本原料制约方面,日本所做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 1、日本的企业经营者、技术人员认真虚心地向美国学习,收集了大量的技术情报并引进了 美国最新的钢铁生产技术。 2、美方钢铁技术人员热心的指导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3、日本企业家活动的作用。不仅在经营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的革新,而且创造性地将欧美 先进的钢铁技术与日本具体条件相结合,实现了工厂小型化模式。 4、进口原产价格低廉的澳大利亚铁矿石。 5、为降低进口铁矿石的成本,改造、利用大型专用运输船 6,积极进行临海建厂。 △复习题 1、战后日本钢铁业在克服高成本原料制约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2、简析战后日本钢铁业与造船业发展的共同点
开发可焊接钢材、推广焊接技术等。 另外,在产业技术大发展的形式向,因造船公司、实力雄厚的轮船公司与货主之间的 关系日益紧密,使之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客户需求的变化。特别是石油危机之后,客户的需 求新动向明确,对节油型轮船的需求明显增加,日本造船业及时进行技术革新,适应了市场 需求,虽期间曾面临了韩国造船业突飞猛进的严峻挑战,但日本造船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占有 率仍保持了超过 40%的较高份额。 △复习题 1、简述战后日本造船业成长的主要原因。 2、以造船业为例,阐述坚持技术革新的意义。 第八章 出口世界第一的钢铁业:工厂小型化模式 本章重点: 战后日本钢铁业的发展简况 基本概念: “产业之米” 工厂小型化模式 钢铁联合经营 临海建厂 本章要点: 一、创新——产业之米 1、“产业之米”的含义:借喻大米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表示钢铁业在产业活动中至关 重要的地位。20 世纪 70 年代钢铁业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命脉。 2、日本钢铁企业的经营特点:由于日本钢铁业的发展受制于煤炭、铁矿石资源的限制,因 此在经营方式上与欧美等国家不同,采取了钢铁联合经营(钢铁生产一体化)的方式。 二、克服高成本原料的制约(☆) 在克服高成本原料制约方面,日本所做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 1、日本的企业经营者、技术人员认真虚心地向美国学习,收集了大量的技术情报并引进了 美国最新的钢铁生产技术。 2、美方钢铁技术人员热心的指导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3、日本企业家活动的作用。不仅在经营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的革新,而且创造性地将欧美 先进的钢铁技术与日本具体条件相结合,实现了工厂小型化模式。 4、进口原产价格低廉的澳大利亚铁矿石。 5、为降低进口铁矿石的成本,改造、利用大型专用运输船。 6,积极进行临海建厂。 △复习题 1、战后日本钢铁业在克服高成本原料制约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2、简析战后日本钢铁业与造船业发展的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