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课程辅导教案 杨辉 本课程选用日本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桥本寿朗等著《现代日本经济》(戴晓芙译上海财经 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为教材,运用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结合战后日本企业的经营 和发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现代日本经济进行讲解。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日本泡沫 经济的解体,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许多国内外经济学家从各种角度对其经济现状、形成的原 因、解决的方策等进行了大量理论与实证的分析和研究,成果斐然。其中多数学者习惯于从 经济学这一角度研究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而忽略了在日本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脚色的企 业以及企业行为的整体状况,本课程将注意弥补这一缺陷,本着既全面、又突出重点的方针 吸纳多方研究成果对现代日本经济体系的形成、作用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达到使 学生能在一学期的时间里对日本经济有较全面了解的目的。 课程主要包括除“序章”、“补论”共五篇二十六个章节的内容。在“序章”中主要介绍 日本经济当前所面临的几大新课题,如“二十世纪体系转换和放宽管制”问题;“数字革命 的作用及日本在数字化革命中的落伍”问题;“日本经济体系中的若干主要子系统的崩溃 问题等等。在“第一篇、战后改革与复兴”中,主要介绍从1945年到1954年期间战后日本 经济三大改革(经济改革、劳动改革、土地改革)的内容、作用及后果,同时对该期间日本 经济的复兴、重建以及日本式雇佣体系的形成进行着重分析。第二篇、高增长机制。这一般 是指从1955年至1972年战后高度增长时期的日本经济。在该篇里一方面从宏观上介绍日本 的贸易自由化、资本自由化、政府机制以及产业政策、产业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从微观的 角度介绍日本主银行体系的形成、作用以及支撑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造船、钢铁、家电、 能源等部门的发展状况。第三篇、石油危机与经济结构调整,介绍了自1973年世界石油危 机以来至1980年期间日本向新一轮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契机、实施的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日 本迎来的“真正的汽车工业时代”。第四篇、通往债权国和经济大国之路。对进入80年代后 稳定增长下的日本宏观经济状况和成为世界最大的纯债权国的实态进行全面分析,并对在这 期间日本企业的对策、日本企业的民营化过程以及在日本具有代表性的诸企业、部门的生产 流通体系的形成进行系统介绍。第五篇、日本经济的现状与展望。主要针对进入90年代之 后日本经济不景气的现状、成因以及改革政策,包括对未来日本经济的预测进行有重点地介 绍。最后在“补论”中就“日本型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将作专题性论述。 (说明:以下章节中的难点,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用☆符号的多少表示。) 序章当前日本经济面临的几大新课题 本章重点: 关于“二十世纪体系的转换和放宽管制”问题 基本概念: 放宽管制数字革命主银行体系 本章要点: 、二十世纪体系的转换和放宽管制 二十世纪体系的转换:主要是指90年代以来以美苏对抗为轴心的冷战体系解体之
《日本经济》课程辅导教案 杨 辉 本课程选用日本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桥本寿朗等著《现代日本经济》(戴晓芙译 上海财经 大学出版社,2001 年 9 月)为教材,运用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结合战后日本企业的经营 和发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现代日本经济进行讲解。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日本泡沫 经济的解体,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许多国内外经济学家从各种角度对其经济现状、形成的原 因、解决的方策等进行了大量理论与实证的分析和研究,成果斐然。其中多数学者习惯于从 经济学这一角度研究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而忽略了在日本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脚色的企 业以及企业行为的整体状况,本课程将注意弥补这一缺陷,本着既全面、又突出重点的方针 吸纳多方研究成果对现代日本经济体系的形成、作用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达到使 学生能在一学期的时间里对日本经济有较全面了解的目的。 课程主要包括除“序章”、“补论”共五篇二十六个章节的内容。在“序章”中主要介绍 日本经济当前所面临的几大新课题,如“二十世纪体系转换和放宽管制”问题;“数字革命 的作用及日本在数字化革命中的落伍”问题;“日本经济体系中的若干主要子系统的崩溃” 问题等等。在“第一篇、战后改革与复兴”中,主要介绍从 1945 年到 1954 年期间战后日本 经济三大改革(经济改革、劳动改革、土地改革)的内容、作用及后果,同时对该期间日本 经济的复兴、重建以及日本式雇佣体系的形成进行着重分析。第二篇、高增长机制。这一般 是指从 1955 年至 1972 年战后高度增长时期的日本经济。在该篇里一方面从宏观上介绍日本 的贸易自由化、资本自由化、政府机制以及产业政策、产业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从微观的 角度介绍日本主银行体系的形成、作用以及支撑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造船、钢铁、家电、 能源等部门的发展状况。第三篇、石油危机与经济结构调整,介绍了自 1973 年世界石油危 机以来至 1980 年期间日本向新一轮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契机、实施的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日 本迎来的“真正的汽车工业时代”。第四篇、通往债权国和经济大国之路。对进入 80 年代后 稳定增长下的日本宏观经济状况和成为世界最大的纯债权国的实态进行全面分析,并对在这 期间日本企业的对策、日本企业的民营化过程以及在日本具有代表性的诸企业、部门的生产、 流通体系的形成进行系统介绍。第五篇、日本经济的现状与展望。主要针对进入 90 年代之 后日本经济不景气的现状、成因以及改革政策,包括对未来日本经济的预测进行有重点地介 绍。最后在“补论”中就“日本型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将作专题性论述。 (说明:以下章节中的难点,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用☆符号的多少表示。) 序章 当前日本经济面临的几大新课题 本章重点: 关于“二十世纪体系的转换和放宽管制”问题 基本概念: 放宽管制 数字革命 主银行体系 本章要点: 一、二十世纪体系的转换和放宽管制 1、二十世纪体系的转换:主要是指 90 年代以来以美苏对抗为轴心的冷战体系解体之
后所发生的有目共睹的变化这一事实。因此它成为众人探讨世界体系及国内外经济问题的依 据 2、二十世纪体系转换所带来的后果:①国际交通体系的变化②政府干预力度的变化③ 技术革新 3、放宽管制:广义上讲就是为促进竞争摆脱萧条采取的取消或放宽政府管制的政策措 施;狭义上讲它是以国际交通领域为主战场全面展开,其内容包括反对航空行政和海运卡特 尔,促进通信领域的竞争以及金融改革等等。 二、数字革命的作用及日本在数字革命中的落伍 1、数字革命的作用:它改变了企业间竞争的规程,创造了新的、恰到好处的企业体系 和企业间关系,并正在创建由主要交易伙伴结成的战略性长期交易关系和标准化材料、零部 件的“世界最佳采购的组成的产业体系”。 2、日本在数字革命中落伍的事实:尽管日本从二十世纪60~80年代实现了新生产体系 的革新,开发出丰田生产体系,并以机械工业为核心确立了在制造领域的优势,但在数字革 命这一新产业领域中日本企业却落伍于美国,认识到这一事实的日本企业经营者对当今世界 体系产生了种种危机感。 三、日本经济体系中若干主要子系统的崩溃(☆☆☆) 首先要强调的一点是,在分析“现代日本经济”时,不能忽略它的历史延续性,即用历 史的观点去探明构成现代日本经济体系的若干主要子系统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形成后扩展 和变化的实态 其次提出在日本,在与大企业的关系中像主银行体系这种战后企业体系中的重要子体 系正在走向崩溃的事实。关于这一问题在以后的章节中将结合个别具体企业再作详细介绍 △复习题: 1、为什么说“放宽管制”对今后日本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日本在“作为新产业革命的数字革命”中为什么落后于美国? 3、如何用历史的观点分析日本经济体系中重要子体系崩溃的事实? 第一篇战后改革与复兴(1945~54年) 第一章战后改革:日本式企业体系的形成 本章重点: 1、战后日本的经济改革、劳动改革、土地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2、日本式企业体系的形成 基本概念 企业金融企业体系财阀《道奇计划》“劳动三法”“日经联
后所发生的有目共睹的变化这一事实。因此它成为众人探讨世界体系及国内外经济问题的依 据。 2、二十世纪体系转换所带来的后果:①国际交通体系的变化②政府干预力度的变化③ 技术革新 3、放宽管制:广义上讲就是为促进竞争摆脱萧条采取的取消或放宽政府管制的政策措 施;狭义上讲它是以国际交通领域为主战场全面展开,其内容包括反对航空行政和海运卡特 尔,促进通信领域的竞争以及金融改革等等。 二、数字革命的作用及日本在数字革命中的落伍 1、数字革命的作用:它改变了企业间竞争的规程,创造了新的、恰到好处的企业体系 和企业间关系,并正在创建由主要交易伙伴结成的战略性长期交易关系和标准化材料、零部 件的“世界最佳采购的组成的产业体系”。 2、日本在数字革命中落伍的事实:尽管日本从二十世纪 60~80 年代实现了新生产体系 的革新,开发出丰田生产体系,并以机械工业为核心确立了在制造领域的优势,但在数字革 命这一新产业领域中日本企业却落伍于美国,认识到这一事实的日本企业经营者对当今世界 体系产生了种种危机感。 三、日本经济体系中若干主要子系统的崩溃(☆☆☆) 首先要强调的一点是,在分析“现代日本经济”时,不能忽略它的历史延续性,即用历 史的观点去探明构成现代日本经济体系的若干主要子系统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形成后扩展 和变化的实态。 其次提出在日本,在与大企业的关系中像主银行体系这种战后企业体系中的重要子体 系正在走向崩溃的事实。关于这一问题在以后的章节中将结合个别具体企业再作详细介绍。 △ 复习题: 1、 为什么说“放宽管制”对今后日本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 日本在“作为新产业革命的数字革命”中为什么落后于美国? 3、 如何用历史的观点分析日本经济体系中重要子体系崩溃的事实? 第一篇 战后改革与复兴(1945~54 年) 第一章 战后改革:日本式企业体系的形成 本章重点: 1、 战后日本的经济改革、劳动改革、土地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2、 日本式企业体系的形成 基本概念: 企业金融 企业体系 财阀 《道奇计划》 “劳动三法” “日经联
本章要点 、战时的变化 与战前相比主要表现在: 1、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倾向日趋明显。 2、企业金融从以内部资金为主,外部资金主要依赖资本市场的融资模式开始向间接金融倾 斜(如:指定对口银行等)。战争末期,政府的补偿政策支持了企业金融的发展。 3、劳动分配方面,劳动者在企业内部的地位有所提高,同时劳动者权利的限制也随之升级。 日本式企业体系尽管在战前、战时已初步形成,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后的一系列经 济改革。这期间美式制度的日本化构成了在1955年前后形成的现代日本式企业体系的雏 形 、战后经济改革 1、解散财阀 内容:①确定实施强制转让的控股公司②排除财阀家族的财阀统治力量。持股公司整 理委员会指定了56个财阀家族,将其所有的有价证券强行转让。自1947年年中开始处理这 些被转让股票(参照课本第17~19页)。③为了完善上述解散财阀的措施,对持股公司的子 公司等指定公司中的468家的股份进行处置,切断了资本支配关系 2、清理财界 ①目的:为追究战争责任,解除旧经营者的职务,全面整顿企业的内部经营结构。 ②内容:1947年1月开始解除了各大旧企业经营者的职务,从领导岗位共清除经营者 约两千人。作为其补充形式还颁布了排除财阀家族统治力的法规(1948年3月)。 新的企业经营班子由企业第一线的内部晋升者组成。 ③后果:a荡涤了所有型经营者b促成企业内部晋升制的形成c提高了劳动工会的地 位 3、金融改革(☆☆☆) ①目标:要切断日本战争经济的金融与产业的密切关系,使企业融资从依靠银行的间 接金融转向以证券为核心的直接金融。 ②步骤与内容: a.关闭战时的金融机构实行民营化。关闭了担当战时金融金库、金融统制会、朝 鲜银行以及台湾银行等。除此之外,横滨正金银行与日本兴业银行实行了民营 化。并规定包括日本兴业银行在内,转型为受理存款业务的普通银行不得以集 资为目的发行债券 b.1946~1947年实施了解除财阀对金融机构控制的措施。通过这项措施金融机构 自身的法人治理结构发生了变化。 c.推出《证券交易法》。在信息公开、保护股东权利、保护普通投资者利益方面 进行了改革 4、禁止垄断、排除集中 ①目的:“确保市场自由竞争”:纠正战时单方面追求巨型企业的发展倾向。 ②内容:a.根据GHQ的命令分割了战前己经形成的大型企业 b.实施《排除经济实力过度集中法》 ③影响:a分割了战前就己经形成的具有垄断倾向的许多大企业。如,日本制铁、王 子造纸。b.带动了其它企业自发地进行审理与分割。c对发挥市场竞争机制起 了积极作用。 5、《道奇计划》(☆)
本章要点: 一、战时的变化 与战前相比主要表现在: 1、 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倾向日趋明显。 2、 企业金融从以内部资金为主,外部资金主要依赖资本市场的融资模式开始向间接金融倾 斜(如:指定对口银行等)。战争末期,政府的补偿政策支持了企业金融的发展。 3、 劳动分配方面,劳动者在企业内部的地位有所提高,同时劳动者权利的限制也随之升级。 日本式企业体系尽管在战前、战时已初步形成,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后的一系列经 济改革。这期间美式制度的日本化构成了在 1955 年前后形成的现代日本式企业体系的雏 形。 二、战后经济改革 1、 解散财阀 内容:①确定实施强制转让的控股公司 ②排除财阀家族的财阀统治力量。持股公司整 理委员会指定了 56 个财阀家族,将其所有的有价证券强行转让。自 1947 年年中开始处理这 些被转让股票(参照课本第 17~19 页)。③为了完善上述解散财阀的措施,对持股公司的子 公司等指定公司中的 468 家的股份进行处置,切断了资本支配关系。 2、 清理财界 ① 目的:为追究战争责任,解除旧经营者的职务,全面整顿企业的内部经营结构。 ② 内容:1947 年 1 月开始解除了各大旧企业经营者的职务,从领导岗位共清除经营者 约两千人。作为其补充形式还颁布了排除财阀家族统治力的法规(1948 年 3 月)。 新的企业经营班子由企业第一线的内部晋升者组成。 ③ 后果:a.荡涤了所有型经营者 b.促成企业内部晋升制的形成 c.提高了劳动工会的地 位。 3、 金融改革(☆☆☆) ① 目标:要切断日本战争经济的金融与产业的密切关系,使企业融资从依靠银行的间 接金融转向以证券为核心的直接金融。 ② 步骤与内容: a. 关闭战时的金融机构实行民营化。关闭了担当战时金融金库、金融统制会、朝 鲜银行以及台湾银行等。除此之外,横滨正金银行与日本兴业银行实行了民营 化。并规定包括日本兴业银行在内,转型为受理存款业务的普通银行不得以集 资为目的发行债券。 b. 1946~1947 年实施了解除财阀对金融机构控制的措施。通过这项措施金融机构 自身的法人治理结构发生了变化。 c. 推出《证券交易法》。在信息公开、保护股东权利、保护普通投资者利益方面 进行了改革。 4、 禁止垄断、排除集中 ① 目的:“确保市场自由竞争”;纠正战时单方面追求巨型企业的发展倾向。 ② 内容:a. 根据 GHQ 的命令分割了战前已经形成的大型企业 b. 实施《排除经济实力过度集中法》 ③ 影响:a. 分割了战前就已经形成的具有垄断倾向的许多大企业。如,日本制铁、王 子造纸。b. 带动了其它企业自发地进行审理与分割。c.对发挥市场竞争机制起 了积极作用。 5、 《道奇计划》(☆)
①计划设想:为了增加实质性出口,继续限制国内消费,重点应由国内消费转向出口 即“优先出口”。靠骨干企业的合理经营和工人的“拼命工作”,用扩大出口来覆盖战后 国内需求的缩小 ②主要内容: a.确立均衡财政。根据道奇直接制定的1949年度预算,不仅指一般帐目,而是综 合性均衡,而且是偿还了过去债务后的均衡。道奇预算包括一般帐目、特别帐目和政府 相关部门的综合预算。根据道奇预算,将出现大幅度的黑字。由此可以偿还复金债等旧 债及贸易借款等 b.停止与此相关的复兴金融金库的新融资项目:大幅度削减并废除了政府补贴; 废除了非公开贸易补贴:新设对日援助回头资金特别帐目(即对美国认为重要的国营企 业、民间企业实施融资)等等 c.设置1美元=360日元的单一外汇汇率,振兴出口。 ③结果 a.引起了深刻的资金不足和国内需求缩小。 b.导致了缺乏竞争力的许多中小企业倒闭,失业人员增加,产生了深刻的萧条。 c.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同时伴随出现通货紧缩 d促进了企业合理化经营的进程 小结:《道奇计划》尽管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招致股票市场陷入低迷、金融改 革不畅、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招致企业大量倒闭等以致造成经济衰退等,因此修订战后 改革措施、制定符合“日本国情”的制度的呼声日益强烈。加之东西方冷战的白热化, GHQ对日占领政策自1948、1949年开始出现明显转变,从“解除潜在战争能力”转向 “快速实现经济复兴”,之后又到引导日本市场经济迅速复归。这些改革主要有:面临 独立经营风险较大的局面,为稳定股东工作,GHQ一改初衷,开始鼓励机构持有股票 同时一改以往对建立长期金融机构的消极态度,开始着手设计长期资金供给体制:为了 克服经济萧条和产业合理化为目的组成的卡特尔被合法化等等。因此战后日本改革时期 形成的经济体系经过一系列的修正之后,在适应了日本国情的土壤中开始成长。因此可 以说,以《道奇计划》为分界线,日本的宏观经济也开始发生变化 战后劳动改革 1、“劳动三法”的制定 目的:为鼓励“以民主为基础建立产业和农业劳动者团体” 内容:《工会法》、《劳动关系调整法》、《劳动基准法》 2、工会组织的出现 ①工会组织的比率:随着战后劳动改革的深化,工会组织率1946年为40%,1949年为 558%,这一数字表明,它比战前(无工会组织)和当今(不足30%)的比率都高 ②工会组织的特点:与欧美工会中白领与蓝领各自为政的方式不同,日本的新建工会是 以企业为单位将工人与职工融为一体的职工工会:在企业工会实现组织化的同时,行业工会 组织和全国性工会组织不断涌现。 3、民主化斗争 ①为消除职员与工人差别、实现“最低生活工资”的普及的斗争 ②工会要求参与经营的斗争 4、经营权的恢复及与工会的协调 1948年5月,经营方以恢复“经营权”为目标,成立了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会(简称“日
① 计划设想:为了增加实质性出口,继续限制国内消费,重点应由国内消费转向出口, 即“优先出口”。靠骨干企业的合理经营和工人的“拼命工作”,用扩大出口来覆盖战后 国内需求的缩小。 ② 主要内容: a. 确立均衡财政。根据道奇直接制定的 1949 年度预算,不仅指一般帐目,而是综 合性均衡,而且是偿还了过去债务后的均衡。道奇预算包括一般帐目、特别帐目和政府 相关部门的综合预算。根据道奇预算,将出现大幅度的黑字。由此可以偿还复金债等旧 债及贸易借款等。 b. 停止与此相关的复兴金融金库的新融资项目;大幅度削减并废除了政府补贴; 废除了非公开贸易补贴;新设对日援助回头资金特别帐目(即对美国认为重要的国营企 业、民间企业实施融资)等等。 c. 设置 1 美元=360 日元的单一外汇汇率,振兴出口。 ③ 结果: a.引起了深刻的资金不足和国内需求缩小。 b.导致了缺乏竞争力的许多中小企业倒闭,失业人员增加,产生了深刻的萧条。 c.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同时伴随出现通货紧缩。 d.促进了企业合理化经营的进程 小结:《道奇计划》尽管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招致股票市场陷入低迷、金融改 革不畅、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招致企业大量倒闭等以致造成经济衰退等,因此修订战后 改革措施、制定符合“日本国情”的制度的呼声日益强烈。加之东西方冷战的白热化, GHQ 对日占领政策自 1948、1949 年开始出现明显转变,从“解除潜在战争能力”转向 “快速实现经济复兴”,之后又到引导日本市场经济迅速复归。这些改革主要有:面临 独立经营风险较大的局面,为稳定股东工作,GHQ 一改初衷,开始鼓励机构持有股票; 同时一改以往对建立长期金融机构的消极态度,开始着手设计长期资金供给体制;为了 克服经济萧条和产业合理化为目的组成的卡特尔被合法化等等。因此战后日本改革时期 形成的经济体系经过一系列的修正之后,在适应了日本国情的土壤中开始成长。因此可 以说,以《道奇计划》为分界线,日本的宏观经济也开始发生变化。 三、战后劳动改革 1、“劳动三法”的制定 目的:为鼓励“以民主为基础建立产业和农业劳动者团体” 内容:《工会法》、《劳动关系调整法》、《劳动基准法》 2、工会组织的出现 ① 工会组织的比率:随着战后劳动改革的深化,工会组织率 1946 年为 40%,1949 年为 55.8%,这一数字表明,它比战前(无工会组织)和当今(不足 30%)的比率都高。 ② 工会组织的特点:与欧美工会中白领与蓝领各自为政的方式不同,日本的新建工会是 以企业为单位将工人与职工融为一体的职工工会;在企业工会实现组织化的同时,行业工会 组织和全国性工会组织不断涌现。 3、民主化斗争 ① 为消除职员与工人差别、实现“最低生活工资”的普及的斗争 ② 工会要求参与经营的斗争 4、经营权的恢复及与工会的协调 1948 年 5 月,经营方以恢复“经营权”为目标,成立了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会(简称“日
经联”),而且在恢复经营权的过程中与工会组织方面达成了诸多协调。主要内容包括:①作 为制度性框架,修改了《工会法》。修改后的《工会法》规定:禁止经营方的利益代表者加 入工会;禁止经营方向工会提供财政援助;禁止自动延长劳动协议。②对工资制度进行了改 革,采取了与大致分类的职务等级相对应的部分职务工资外加工龄的工资形式。在工资评定 制度中,工作评定与职务区别关系不大,即注重被评定者的积极性与协调性,形成了“情义 考核”的特点。③使“行业、企业双重工会”向单一企业工会转化。④由劳使纠纷的严峻性 导致经营者在解雇工人方面谨小慎微,为日后长期雇佣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总之,以企业工会、长期雇用、连续工龄以及职务等级制为基础的工资体系构成了战 后企业劳使关系的特征及其企业制度的原型 四、土地改革(☆) 1、改革的主要目的 与解散财阀相同,在于初期占领政策的基本课题—一破坏军事侵略基础,实现非军事化 和与此相关的“民主化”。美国认为“大地主”是日本的统治者,在土地地主所有的基础上 的大量雇农的极度贫困是导致国内市场狭隘、促使日本侵略海外的基础。因此只有对地主手 中的土地进行收买和管制,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才能达到目的 2、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首先国家对下列土地直接地、不管所有者的意愿如何强制收买。a不在村地主所有 的出租地、在村地主所有的出租地超过平均一町步(1町=10反,1反=992平方 米)的部分。b.“自耕地”中,“耕作有不恰当”,土地平均超过3町步部分、别人 承保耕作部分。对不耕作地在创建自耕农时由政府收购。 ②国家将收购的土地卖给“对该土地进行耕作的佃农”和“作为自耕农有可能专心于 农业者”。支付期限30年,年利3分2厘,可分期支付 ③为了确保土地改革的成果,强化了对土地移动的管制 ④对残存的佃地,彻底实行拥护耕作权和地租现金化、低廉化制度 3、改革的意义及问题 ①土地改革使得构成战前日本资本主义基础的地主从根本上崩溃,使日本的土地所有 关系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战前,是大土地所有者将零星划分的土地租给处于隶属关 系的佃农,将生产出来的全部剩余东西作为实物地租收回。战后由占领军积极推行 并强制实行的土地改革,大规模的强制收购地主的土地,卖给耕作农民,一下出现 了大量的自耕农和庞大的自耕地 构成农业生产基础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发生这种彻底的变革,在以私有制为基础 的资本主义体制下是根本不可能的,与财阀解体相同,不能不说只有在战败、占领 这种特殊历史条件下,由于有强有力的占领政策才得以实现的 ②土地改革使得战前在地主拥有土地的情况下因负担过高的地租、耕作权不稳定而受 压迫的许多雇农一下子变成了自耕农,使得战后未曾有的高涨的农民运动迅速衰 退,形成了具有小农意识且保守性的农民阶层。土地改革开始后,农民运动调整方 向,以确保土地改革的实施为中心内容,不久农民获得自己的土地以后,农民运动 很快走向低潮,小生产所有者特有的那种视私有高于一切的保守农民层的形成,使 日本农村长期为保守势力的基地即可获得更多选票的选区。另一方面,大量的自耕 农,在改革后的一段时期内,虽只限于零星耕作,但在自己的土地上,积极地施肥 及改善耕作方法。农机具等的改善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其结果使大米的产量 迅速提高。 可以说,GHQ想通过土地改革来提高粮食生产、形成反共基础的意图迅速且确
经联”),而且在恢复经营权的过程中与工会组织方面达成了诸多协调。主要内容包括:①作 为制度性框架,修改了《工会法》。修改后的《工会法》规定:禁止经营方的利益代表者加 入工会;禁止经营方向工会提供财政援助;禁止自动延长劳动协议。②对工资制度进行了改 革,采取了与大致分类的职务等级相对应的部分职务工资外加工龄的工资形式。在工资评定 制度中,工作评定与职务区别关系不大,即注重被评定者的积极性与协调性,形成了“情义 考核”的特点。③使“行业、企业双重工会”向单一企业工会转化。④由劳使纠纷的严峻性, 导致经营者在解雇工人方面谨小慎微,为日后长期雇佣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总之,以企业工会、长期雇用、连续工龄以及职务等级制为基础的工资体系构成了战 后企业劳使关系的特征及其企业制度的原型。 四、土地改革(☆) 1、 改革的主要目的 与解散财阀相同,在于初期占领政策的基本课题——破坏军事侵略基础,实现非军事化 和与此相关的“民主化”。美国认为“大地主”是日本的统治者,在土地地主所有的基础上 的大量雇农的极度贫困是导致国内市场狭隘、促使日本侵略海外的基础。因此只有对地主手 中的土地进行收买和管制,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才能达到目的。 2、 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 首先国家对下列土地直接地、不管所有者的意愿如何强制收买。a.不在村地主所有 的出租地、在村地主所有的出租地超过平均一町步(1 町=10 反,1 反=992 平方 米)的部分。b.“自耕地”中,“耕作有不恰当”,土地平均超过 3 町步部分、别人 承保耕作部分。对不耕作地在创建自耕农时由政府收购。 ② 国家将收购的土地卖给“对该土地进行耕作的佃农”和“作为自耕农有可能专心于 农业者”。支付期限 30 年,年利 3 分 2 厘,可分期支付。 ③ 为了确保土地改革的成果,强化了对土地移动的管制。 ④ 对残存的佃地,彻底实行拥护耕作权和地租现金化、低廉化制度。 3、 改革的意义及问题 ① 土地改革使得构成战前日本资本主义基础的地主从根本上崩溃,使日本的土地所有 关系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战前,是大土地所有者将零星划分的土地租给处于隶属关 系的佃农,将生产出来的全部剩余东西作为实物地租收回。战后由占领军积极推行 并强制实行的土地改革,大规模的强制收购地主的土地,卖给耕作农民,一下出现 了大量的自耕农和庞大的自耕地。 构成农业生产基础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发生这种彻底的变革,在以私有制为基础 的资本主义体制下是根本不可能的,与财阀解体相同,不能不说只有在战败、占领 这种特殊历史条件下,由于有强有力的占领政策才得以实现的。 ② 土地改革使得战前在地主拥有土地的情况下因负担过高的地租、耕作权不稳定而受 压迫的许多雇农一下子变成了自耕农,使得战后未曾有的高涨的农民运动迅速衰 退,形成了具有小农意识且保守性的农民阶层。土地改革开始后,农民运动调整方 向,以确保土地改革的实施为中心内容,不久农民获得自己的土地以后,农民运动 很快走向低潮,小生产所有者特有的那种视私有高于一切的保守农民层的形成,使 日本农村长期为保守势力的基地即可获得更多选票的选区。另一方面,大量的自耕 农,在改革后的一段时期内,虽只限于零星耕作,但在自己的土地上,积极地施肥 及改善耕作方法。农机具等的改善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其结果使大米的产量 迅速提高。 可以说,GHQ 想通过土地改革来提高粮食生产、形成反共基础的意图迅速且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