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题和差距(4 工科教育问题在人才市场上的反映 业找不到有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 学生抱怨在学校没有实践机会,学习空洞理论,求职盲目 家长抱怨学费高,培养出学生待业或找不到满意工作 学校面临实习经费短缺、企业对学生实习缺乏兴趣局面 大学科研成果极少产生经济效益(清华7.5%) 政府发现产业升级面临人材短缺局面、社会整体创新不足 怪圈:一方面高校毕业生面临巨大就业压力、一方面产业缺乏 人才;一方面高校科研成果累累但无效而终、一方面产业创 新严重不足缺乏竞争力
问题和差距 (4) • 工科教育问题在人才市场上的反映 – 产业找不到有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 – 学生抱怨在学校没有实践机会,学习空洞理论,求职盲目 – 家长抱怨学费高, 培养出学生待业或找不到满意工作 – 学校面临实习经费短缺、企业对学生实习缺乏兴趣局面 – 大学科研成果极少产生经济效益(清华7.5%) – 政府发现产业升级面临人材短缺局面、社会整体创新不足 怪圈:一方面高校毕业生面临巨大就业压力、一方面产业缺乏 人才; 一方面高校科研成果累累但无效而终、一方面产业创 新严重不足缺乏竞争力
工科教育发展战略 产学合作:政府、产业、教育、学生、家庭共同努力 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链 政府制定产学合作教育政策(实习生制度、税收优惠、产学 费 半读 建立产业顾问咨询机制,使产业需求反映到大学的教育各 按照产业升级需求制定培养目标 介入教育全过程(师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 评价 产业把与教育合作培养人才做为战略目标->创新和竞争力 的基础 学校文化和产业文化的融合—既分工、又合作 这是全社会的责任!光靠教育界培养不出完整的人才!
工科教育发展战略 (1) 1.产学合作:政府、产业、教育、学生、家庭共同努力 – 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链 • 政府制定产学合作教育政策(实习生制度、税收优惠、产学 合作教育经费、半工半读) • 建立产业顾问咨询机制, 使产业需求反映到大学的教育各 环节 • 按照产业升级需求制定培养目标 • 产业介入教育全过程(师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 评价…) • 产业把与教育合作培养人才做为战略目标 -〉创新和竞争力 的基础 • 学校文化和产业文化的融合—既分工、又合作 这是全社会的责任!光靠教育界培养不出完整的人才!
形成完整的产业创新链 “产官学研”四位二体的产业创新机制 产业一市场驱动的产业创新主体和龙头(经济 利益、资金、市场) 政府一宏观指导、制定政策、提供服务和启动 资金 高校(知识创新的主力军)+产业(产业创 新主力军)三产业创新-〉生产力 °研究所和技术转化公司是高校和产业间技术转 化的桥梁
– 形成完整的产业创新链 • “产官学研”四位一体的产业创新机制 •产业--市场驱动的产业创新主体和龙头(经济 利益、资金、市场) •政府--宏观指导、制定政策、提供服务和启动 资金 •高校(知识创新的主力军) + 产业(产业创 新主力军) = 产业创新 --〉生产力 •研究所和技术转化公司是高校和产业间技术转 化的桥梁
工科教育发展战略-(2 2.工程教育国际化 利用全球最优的学生和教育资源培养人才满足全球市场 国际化的工程教育标准:为国际人才市场培养工程师: 国际公民和专业人士、可在全球范围工作(沟通、团队 合作、多元文化、独立解决问题。。。 国际产学合作(学生到国外跨国公司实习:RMT,UM) 面向国际学生的英语教学(上海交大、 Group T) 国际合作办学,将最好的教育资源引入中国(上海交大 和密西根大学,西安交大和利物浦大学) 中外文化的融合
工科教育发展战略 (2) 2.工程教育国际化 – 利用全球最优的学生和教育资源培养人才满足全球市场 – 国际化的工程教育标准:为国际人才市场培养工程师: 国际公民和专业人士、可在全球范围工作(沟通、团队 合作、多元文化、独立解决问题。。。) – 国际产学合作(学生到国外跨国公司实习:RMIT, UM) – 面向国际学生的英语教学(上海交大、Group T) – 国际合作办学,将最好的教育资源引入中国(上海交大 和密西根大学,西安交大和利物浦大学) – 中外文化的融合
中国可能成为国际工程师的摇篮 机遇: 全球性产业转移 达国家工科生源严重不足,高职高专教育萎缩(台 弯、韩国。。。) 全球性工程师和技师缺口(美国硅谷50%外国血统工 程师;5年西欧国家短缺工程师250万;德国培养工程师 满足西门子公司50%的需求;比利时缺40%0T人才) 如何解决?印度、中国、东欧→>人才资源大国? 印度:每年35万工程师到海外市场,2015年达140万/年 中国优势:广大优秀生源,巨大工科教育规模,巨大 产业需求(国内外) 挑战:改进工科教育提高质量一一工程教育国际化, 产学合作 战略:走出去,请进来,靠自己
中国可能成为国际工程师的摇篮 • 机遇: - 全球性产业转移 - 发达国家工科生源严重不足,高职高专教育萎缩(台 湾、韩国。。。) - 全球性工程师和技师缺口(美国硅谷50%外国血统工 程师;5年西欧国家短缺工程师250万;德国培养工程师 只满足西门子公司50%的需求;比利时缺40%ICT人才) - 如何解决?印度、中国、东欧 → 人才资源大国? 印度:每年35万工程师到海外市场,2015年达140万/年 • 中国优势:广大优秀生源, 巨大工科教育规模, 巨大 产业需求(国内外) • 挑战:改进工科教育提高质量--工程教育国际化, 产学合作 • 战略:走出去,请进来,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