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通信 到疯人院。那里的人,严格执行着审判官的判决,不敢怠慢。当他请 求那班用鞭子抽打他的人为了他灵魂的好处再给他几下子时,那班人感 觉到非常惊讶。这些先生们不需要他请求,福克斯就受到了双倍的刑 罚,他还是非常诚诚恳恳地感谢他们给他的惩罚。他开始向他们宣传 教义。起初,他们好笑,然后,他们静听着他;宗教的狂热好像是一 种可以传染的病症,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就被说服了,而且鞭打他的那几 个人竟变成了他的第一批信徒。 他从监狱里被释放出来以后,带领着十多个新信徒跑到各村去宣传 反对牧师,有时也挨人鞭打。有一天,他被人用枷锁起来了,他用尽 他的力量向广大人群讲演,使得五十多位听众改变了原来的信仰,并且 使得其余的群众也非常同情他。大伙儿就乱哄哄地为他去掉了枷锁, 又去找那个有势力而陷害福克斯受刑的英国圣公会的牧师,拿福克斯的 枷锁把牧师枷起来示众。 他竟敢于去说服克伦威尔的一些士兵,使他们改变信仰,离开军 队的职务,[3]又抗拒发誓。克伦威尔不喜欢那种不斗争的宗派,同教 皇西克斯特五世一样地觉得这种不自封锁的宗派[4]不好。他就利用 他的权力去迫害那些新来的人,把他们填满了好多监狱。但是那种种 的迫害几乎只能用来增加新教徒。他们从监狱出来时,他们的信心更 坚定了,他们后面跟随着被说服了的狱卒。但是下面事情是最有助于 他扩展宗派的。福克斯是自信受到了灵感,因此以为应该和其他一般 人说话的样子有所不同。他自己就做成战战兢兢地,并装模作样地, 忽而屏息无声,忽而粗声大气,就是特尔斐女巫也不能比他做得更好 了。过了一会儿工夫,他就获得一种极大的灵感鼓舞,再过一会儿, 他自己就不能说别的话了。这是他传授给他门徒们的第一个恩赐。 他们存心照着他们的师傅的样子装模作样,他们在感受的时候,也用 *西克斯特五世是1585一1590年的教皇,农民出身。曾开除英女王伊丽莎白和拿 伐里王亨利的教籍。 10
第三封信谈公谊会信徒 尽他们一切的力量做出战战兢兢的样子。从这方面,他们就获得贵格 会信徒的称号,这个称号的意义是“战栗者”。[]村野小民往往摹 仿他们,互相戏谑。他们战栗,他们用鼻孔说话,他们装作痉挛,并 且他们相信有圣灵。他们需要有些神迹,他们也就做出一些神迹。 创立者福克斯公开地在一个大会场上,对-一位初级审判官说: “朋友,‘你”要当心点儿,不久上帝就要惩罚‘你’虐待圣徒的罪 行。”这位审判官原是一个酒鬼,天天要喝杯啤酒和烧酒。两天以 后,正巧在他签署一个命令要送几个公谊会信徒去监狱的时候,他中 风死了。这种突然的死亡,不归罪于审判官的贪杯无度,大家都看作 是圣人预言的灵验。 审判官这一死,使更多的人成为公谊会的信徒,比起千百遍的说教 和痉挛的做作更能感动人。克伦威尔看到公谊会信徒的人数天天增 加,想引诱他们回到他那里去。他送给他们银钱,但他们是不可能被 腐蚀的,以致有一天他说,这种宗教是惟一不可能拿金钱去反击它而取 得胜利的宗教。 这些圣徒在查理二世时代有时也被迫害,但不是为了宗教信仰,却 是为了不愿缴纳牧师的什一税*,为了拿“你”称呼官吏,为了拒绝按 法律的规定发誓。 最后,一位苏格兰人,罗伯·巴尔克莱,在1675年写了一封《公谊 会信徒辩护书》,献给国王,这是一部非常好的著作。献给查理二世 的这部万言书的内容,绝非鄙俗地阿谀逢迎,而是大胆陈说真情实事并 提出正当的意见。 他在这封信的结尾上,对查理说:“你已尝到过甘和苦,辨别出 兴盛和苦难;你也被你所统治的国家放逐过,你也领略过压制的淫 威,并且你也该懂得在上帝和人民面前,一个专制者是何等的讨厌。 *贵格会信徒(Quakers)是公谊会信徒的音译旧名。 *什一税:缴纳给教会或领主的实物税,如粮食、酒、水果等,通常按十分之一缴 税,故名为什一税。 11
哲学通信 如果,经过这许多折磨和祝福以后,你还是心如铁石,顽固不化,并 忘却了上帝,而你在失宠的时候,上帝是记得你的;你的罪恶将更深 重,而对你的惩罚也将更可怕。所以与其去听你朝廷上那些阿谀者的 逢迎,还不如听听你良心所发出的呼声,它是从来不阿谀逢迎你的。 我是你最忠实的朋友与臣民,巴尔克莱。”[6] 最值得惊奇的是,由一个无名的小百姓写给一位国王的这封信,居 然生效,对公谊会信徒的迫害停止了。 注释: []伏尔泰的意思显然是同时把公谊会信徒的简朴和纯洁联系到原始的基督教义,为了 更好地摈斥近代的教会,而又象征性地用道德和信仰的因素来叙述宗教的起源,但是同时 也涉及幻术和迷信,以及为迫害者所激起的狂热:因此这封信既包含着大量的福音书上的 故事,也摻杂了一种相当确实的参考资料,这些资料常常是从克罗挨兹著《公谊会史》, 特别是从色威尔的《公谊会信徒史》里摘录和引证来的。 [2]通行本:“审判官听到这个人用‘你’来称呼他就很生气,就要他宣誓。” [3]通行本:“他们抛弃了杀人的职业” [4纠1751年的版本在此处插进下面这句话:“正如它的敌对的教徒们所说的。 —这种 透彻的微词,表明意大利人所隐蔽的一种粗俗的意义。 [5]公谊会信徒一词的这种解释已引起争论了,但这却是最流行的,而且它曾经被许多 著作所认可的,如莫菜利的,拉·莫特莱的,张伯伦的(1720年出版的《公谊会信徒的宗 教》),以及巴尔克莱自己说的:因此嘲笑地给了我们贵格派信徒的称号,意思是战 栗者* [6)]这一段译文的全部是忠实的。伏尔泰仅仅跳过几个插句,特别是靠近结尾一部分。 binc nomen quakerorum,id est tremutorum,.nobis ironice impositum est..(参i阅郎松本, 第1卷,第41页。) 12
第四封信 谈公谊会信徒 大约就在这个时期前后,有名的威廉·宾出世了。他在美洲奠定 了公谊会的势力,倘若人们是能够尊重那种外表可笑的品德的话,他就 可以使公谊会在欧洲也受到尊敬,[山他是英国海军中将骑士宾的独生 子。中将从詹姆士二世以来,一向是约克公爵的宠臣。 威廉·宾十五岁的时候在牛津读书,遇见一位公谊会信徒,那位信 徒使他很信服。这位青年本来很活跃,天生口才也很好,从他的外貌 和举止上表现出高贵的样子。[2]没有多久,他在某些同学中就受到了爱 戴。他不知不觉地建立了一个公谊会的青年社,在他家里举行集会, 以致他在十六岁时就做了这个宗派的首领。 出了中学,他回到他那位海军中将的父亲家里。他不按照英国人 的习惯跪在父亲面前请他祝福,却戴着帽子走近他父亲并且对他父亲 说:“朋友,我看见你身体健康,心里真高兴。”海军中将以为他的儿 子疯了;没过多大功夫他就发现原来他成了公谊会的信徒。他父亲用 尽了小心谨慎的人所能使用的各式各样的方法来开导他要像别人一样生 活,年轻人反而劝他父亲也做公谊会信徒。 最后父亲退让一步,只要求儿子去见英王和约克公爵时把帽子挟在 胳肢窝下边,不要跟他们你我他地说话。威廉却回答说他的良心不许 他这样做,[3]父亲生气了,并且也实在无法可想,就将他从家里撵了出 去。少年宾感谢上帝已经使他为上帝而受折磨,他就去城里传教,他 招收了很多新信徒。 13
哲学通信 信徒们每天说教,开导[4]群众。因为威廉·宾年轻貌美,非常洒 脱,宫廷和城里的妇女们全都虔诚地跑来听他讲道。创立者乔治·福 克斯也从英国内地慕名而来伦敦看望他。他们两人当下便决定到外国 各地去传教。他们在伦敦留下相当数目的工人来照料伦敦的葡萄园 后,便搭船到荷兰去。两人在阿姆斯特丹的工作一帆风顺。但是最令 他们获得荣誉并且使他们的谦虚受到严峻考验的,要算是英王乔治一世 的姑母伊丽莎白·帕拉亭公主对两人的召见了。公主是出名的才识双 全的人,笛卡儿曾经把他的哲学小说呈献给她。 当时她正退休在海牙,在那里她会见这些“朋友”一一因为当时在 荷兰都这么称呼公谊会信徒。公主跟他俩会谈了好几次,他们时常在 她那里说教,而且,倘若他俩还没有能够使她成为一个十足的公谊会信 徒,却至少承认她已离天国不远了。 明友们也在德国播种,但是收获不大。在一个永远需要“殿下” “阁下”等辞令不绝于口]的国度里,人们不喜欢用“你”字来称呼 人。宾不久得到他父亲患病的消息便又回到英国,他为他父亲送终。 虽然他信仰的宗教不同,海军中将还是与他重新和好并且温和地吻了 他。威廉徒然劝他父亲不要接受圣礼,临终做个公谊会信徒,而老头 子也枉然地嘱咐威廉在袖口上钉上纽扣,在帽子上镶上金银线。 威廉承袭了巨大的财产,其中包括皇家的欠款,这是海军中将在历 次海军远征中垫付给皇家的。当时再没有什么比皇家欠款更不可靠 了。宾不得不去跟查理二世和他的大臣们当面用“你”字称呼他们来 谈判,并去了不止一次。英国政府在1680年把美洲麦尔郎南边一个行 省的产权和主权给了他,以代替现款。于是一位公谊会信徒却变成了 君主。他便带着两艘军舰满载当年曾随从他去的公谊会信徒前往他的 新国家,从那时候起,人们便以宾的名字把那个地方叫做宾夕法尼亚。 他在那里建立了费城,现在已很繁华。他开头便同他的美洲邻邦成立 了一个联盟。这是那些民族与基督徒之间从未宣誓过、从未破坏过的 惟一的一项条约。新的君主也是宾夕法尼亚的立法者,他创立了很开 14